从新闻娱乐化现象透析媒体的社会责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娱乐的方式做新闻,已成为当前各大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惯用的手法,由新闻娱乐化现象引发的对媒体社会责任的讨论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媒体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新闻媒体应该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作为责任,必须对社会、国家以及公众的利益负责,传承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61-02
  
  一、引 言
  娱乐已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视节目里嘻哈矫情的明星,互联网上的聊天室,夜晚都市的酒吧、KTV,校园里流行的乐队……甚至,大众媒介中原本离娱乐最远的那一部分——新闻,亦渐渐模糊了与娱乐的界限。不仅文艺娱乐化、体育娱乐化、就连政治与娱乐的界限也快要模糊不清了。以娱乐的方式做新闻,已成为当前各大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惯用的手法。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新闻媒介是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产业,它不应该沦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而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社会成员以及公众的利益负责,不能为追求私利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它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什么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谈到新闻使命时,曾告诫新入行的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生命攸关,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此话让我深思,到底新闻媒体以什么样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之中,又肩负着怎样的社会责任?
  很多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于是,不少新闻记者便以老大自居,滥用自以为是的“权利”,其实他们没有找到自身职业的定位。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监督的引导者。他们传播的新闻信息,传播的思想理念对社会、对公众产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是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必须牢记并深思的问题。新闻工作者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员同时也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的宣传员,要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鼓呼,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三、新闻娱乐化导致的新闻媒体的失职
  (一)媒体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利益日渐成为媒体追逐的重点,导致其报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当前媒体市场化改革最直接也最明显的结果是,众多新闻媒体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以市场为王”。对于如今已经商业化的媒体而言,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是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适应和追逐,从而偏离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重大的原则。甚至有些媒体为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降低自身格调,用媚俗、暴力、黄色等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迎合受众。这些看似是传播者与受众一拍即合的结果,“带来了媒体产业的表面繁荣,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出现的问题是:大众传媒的责任感被忽視,严肃的新闻原则遭到了商业逻辑的践踏,公众利益也受到市场规则的威胁,成为商业利益驱动的牺牲品”[1]。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
  近年来,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不可或缺了。新闻媒体也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朝娱乐化的方向滑行。起初是纯娱乐休闲的娱乐性内容大幅度上升,后来则是新闻的内容也部分地向娱乐靠拢。严肃的新闻被娱乐化的手法加以软化包装成娱乐信息,以戏剧性或刺激性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漠视了社会责任。甚至有些报道丧失起码的同情心,以幸灾乐祸的笔调描写灾难。
  有学者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指出“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会不可避免的制造出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2]。可见,新闻娱乐化现象使新闻己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1.新闻娱乐化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思想和行为混乱
  新闻媒体、记者,本该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商业利润,一些媒体不顾社会道德,以揭露名人隐私,对名人丑闻、天灾人祸为能事,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后果。
  例如,1997年发生的一场悲剧——台湾艺人白冰冰之女白晓燕被绑架事件。本来白晓燕可以安全回家,但在媒体的围追堵截、甚至不断爆料警方行踪路线之下,致使犯罪分子失去理智,将白晓燕残忍杀害。 还有的狗仔队跟踪名人行踪、偷拍明星的私生活等行为不仅影响到名人的正常生活,也经常造成与记者之间的矛盾升级,甚至出现暴力事件。
  2.新闻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造成的不利影响
  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对是非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对偶像缺乏正确的认识标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诱导。部分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断的泛娱乐化,从而带动社会的泛娱乐化,这种泛娱乐化的东西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3.新闻娱乐化现象给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文化新闻换言为娱乐新闻时,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堕落”。而我则认为当文化和娱乐混为一谈时,我看到的是文化的衰败。鞠健夫就说过“文化本是高尚的,娱乐也是高尚的,但是两者放在一起,就容易走向低俗”。特别是“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
  4.新闻娱乐化现象对媒体自身发展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着传媒娱乐化的泛滥,使得一些媒体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放弃新闻业应该恪守的真实、公正的原则,自身便失去了公信力和影响力。况且,随着以娱乐消费为导向的大众化媒体进入发展“平台期”,大众化市场的开发达到了某种低层次上的饱和状态[3]。但是新闻报道仍然坚持低俗化发展状态,会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反感心理,从而更加限制了媒体的发展。试问没有影响力又不被受众喜爱的媒体引导舆论,教化公众,促进发展的社会职能从何谈起呢?   四、面对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应恪守的社会责任
  (一)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承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的基本原则。十七大报告中将“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任务之一。
  在新闻媒体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新闻媒体的导向,对个人而言,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前途的看法;对政府而言,新聞媒体的导向有可能影响政府的决策。而且现代传媒技术把整个世界都联在一起,媒体所反映的舆论有可能涉及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一定要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第一要任。而传承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即传承社会的基本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而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在当今“媒介化”的社会中,这种传承任务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喻国明教授曾提出未来传媒竞争力之一就是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价值判断则关乎文化选择,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深刻性则在考验着媒介的竞争能力[4]”。所以,媒体不管是为了社会还是自身,都应该担当起维护社会良知,传承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当代社会“人和大众媒介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人们每天都被来自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所包容”[5]。
  (二)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
  新闻媒体担当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它应该不仅仅是反映新闻事实本身,还应该包括媒体对社会生活的主动介入和能动性改变。新闻媒介应该从社会正义出发,对不公、虚假、暴力事件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指责,并通过引导加以改善。“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者观看这些问题”[6]。
  五、新闻媒体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反思
  面对新闻娱乐化日益严重的倾向,面对传媒界学者提出的沉重呼吁,面对读者受众的强烈指责,新闻媒体应做出深刻的反思。诸如,《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文化论坛:和谐社会与媒体的社会责任》、《南方周末:从杨丽娟事件细考媒体责任与政府不作为》等等有关媒体反思的文章、论坛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是,也有部分媒体把这一责任归咎于受众,认为他们只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贴近受众的想法。再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特别是网络媒体商业化上的严重倾向,使媒体在同时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而言,只要新闻媒体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不会形成相互抵制,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激烈不能成为媒体迎合低俗之风的借口。新闻媒体要发展,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应该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绝不能牺牲社会效益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更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始终把社会效益置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杨金鹏.学术园地[J].传媒观察,2005(10).
  [2] 李良荣,谢晖,谢静等.当代西方新闻事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苗棣.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 王彦.新闻娱乐化的源与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5] 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其他文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立足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坚持“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的办刊理念,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
本文通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网络深度融合的具体事例和创新做法,分析其在跨界传播、媒体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成果,引发在当下全媒体视域下融
摘 要:本文以陕西高校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开通微博数量、粉丝数量、微博数量、更新频率、关注数量等方面对高校微博进行考察,了解陕西高校微博运作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陕西;高校;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48-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微博用户的
做传媒界的领先者,学术界的开拓者,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只要《今传媒》有的,您也可以拥有;《今传媒》没有的,等待您的加入…..我们互通有无,我们需要您的加入。做好《今传媒》是我们的
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
为进一步推动版权产业发展,探讨版权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2012年5月18日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召开了"版权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新闻出版
摘 要: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强化报道,它以教育、启迪为目的,以典型材料为内容,以感动人心,影响思想为宣传手段来发挥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但在中国,长久以来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处于一种“报道时感动,报道完冷漠”的尴尬局面。传者与受者之间存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使媒体无法完全有效地发挥正面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反思 
摘 要:中国新闻奖从第16届开始,将网络新闻纳入评选范围。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专题成为人们评选关注的重点。中国新闻奖在网络专题评选上有着比较一致的固定衡量标准,然而国外的网络新闻奖评选标准更加多元化,二者的不同也为中国今后新闻奖网络专题部分的发展和评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闻奖;网络专题;评选标准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