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心灵是内宇宙”,人心灵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人性的复杂性。《地狱变》可作为研究人性复杂性的典范,该小说的结尾同芥川龙之介的结局悲情地重合,加重《地狱变》的悲剧色彩。《地狱变》的“言语世界”,在人物层级、时间切割、死亡意义之上构建,形成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独特文字空间。
关键词:《地狱变》;言语世界;人性;悲剧;死亡
芥川龙之介天资聪颖、坎坷身世、好学爱书。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制却又迅速陨落的芥川龙之介。正是由于芥川龙之介的无可复制,他的“言语世界”构建才更值得研究。本文将从人物层级、时间切割、死亡意义等方面发掘深藏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言语世界”特别的构建,并提出两个比喻“心象”和“文映”(“心象”比喻由人生体验交织而成的心灵体验,“文映”比喻幕布一样投射“心象”的文本建构),阐释他的文本《地狱变》。
一、人物层级
《地狱变》主要讲述崛川大公卑鄙地求良秀之女而不得后,使“画癫”良秀作《地狱变》屏风,在“业火焚死车中人”部分难以画出时,设计让良秀目睹焚烧爱女之景,但良秀并未施救,反因获灵感而欣喜。在完成地狱变屏风后,良秀也自杀身亡。
人物层级有三。一级人物是故事发展的主线、矛盾触发者,有良秀、崛川大公、良秀之女、小猴“良秀”;二级人物是故事见证者、事件参与者,使“言语世界”由线性交错拉伸成立体,是“我”、良秀弟子、少爷;三级人物是故事氛围烘托者,作用丰富言语世界空间层次感和真实性,如融左大臣的鬼魂、被牛车撞到的老人、僧都、武士等。
《地狱变》中存在着“多核心结构”,构成复杂多变的言语世界:传统人物核心是画师良秀,事物核心是地狱变屏风,视角核心是崛川大公的侍从之一“我”。
《地狱变》中,在描述一级人物时,常用“正反转换”的方式。
一级人物的描述,如良秀的“相貌猥琐……令人嫌恶的怪癖,所以完全是自作自受”、“五趣生死图描写的是深夜途经门下,耳闻天人叹息和啜泣之声……据说还嗅到了死人的腐烂恶臭”,将良秀恐怖的创作过程借“我”之口、弟子之眼描述出来,良秀的无情、专横已初现。但良秀随女儿而去,留下惊世骇俗的地狱变屏风,作者笔下的良秀形象不再猥琐不堪,读者已被作者的“心象”和“文映”吸引,产生遗憾与同情并思考:并非约定俗成的规则便是铁律,打破它的,很可能是俗人眼中的“怪物”。
正反转换并不仅存在于单个人物定位上,且存在于同一级人物双方。当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转换角色性质,如同舞台打光的效果,崛川大公和良秀,前者由光明转入黑暗,后者由黑暗转为光明,黑白对比更为明显刺眼。
正反转换、动静交替使《地狱变》的“多核心结构”活动起来。采用事件的见证者“我”使情节跌宕,矛盾一旦触发并到达高潮(烈火烧死良秀之女),最后趋于死寂(良秀自杀),传统人物核心消失,只剩下事物核心“地狱变”屏风和视角核心“我”,导致建构的“多核心”言语世界轰然陷落,冲击力增大。
二、时间切割
《地狱变》中每个一级人物都有自己的时间段线,首先起到串联一级、二级、三级人物的作用。但是每个时间段线并非单调直线,而是被作者有意切割、弯曲、交叉,使言语世界产生时间断裂交织的美感。
正如叙述者“我”所说“我这样急迫地描述那般珍奇的地狱变屏风,或许无意间颠倒了故事的顺序”。时间切割并不会令文本错乱,反而使读者提前有了解,叙事时间与事实时间不重合,读者自然有时间在脑中安置“言语世界”的总见,自行排列事实时间的顺序。因为时间被切割、弯曲,不合乎常理的安排使诡异之感散落在文字里,即言语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真实世界的时间是直线,不可跳跃,结果不可预知。可是言语世界正相反。这种动感的安排,魅力大于平铺直叙。
三、死亡意义
《地狱变》里的死亡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死亡迫近的压迫感,一种是真正死亡的空寂感。由此生发的死亡意义增加芥川龙之介“言语世界”的诡谲色彩。
死亡迫近的压迫感,在良秀以弟子为饵使鸱鸮攻击他、捆绑弟子差点被蛇咬到、良秀之女被烈火焚烧过程皆有体现。死亡可怖,但死亡迫近更可怖。
真正死亡的空寂感,产生于良秀随女儿而去,“遗骸如今埋在了他家的坟茔中,前方是一块小小的墓碑”。良秀自尽,苍凉凄肃,言语世界归于空寂,读者此时内心无限悲哀升起。同情?佩服?惋惜?说不清。故事终了,余音不断。
死亡感受是“言语世界”压抑性的最主要来源。一次次迫近死亡,又与死亡擦身,最终还是跌进地狱的业火。
死亡意义是映射人性的镜子,善与恶(小猴“良秀”与良秀,人性的两面),读者体会得到作者的绝望,是“心象”在“文映”内的体现。
四、结论
“心象”比喻由人生体验交织而成的心灵体验,“文映”比喻幕布一样投射“心象”的文本建构。芥川龙之介的“心象”掺杂太多对于人性的怀疑、失望、不可知,但这种深刻,正是芥川龙之介不同于其他写人性的作家所在,因而拥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言语世界的构建。
关键词:《地狱变》;言语世界;人性;悲剧;死亡
芥川龙之介天资聪颖、坎坷身世、好学爱书。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制却又迅速陨落的芥川龙之介。正是由于芥川龙之介的无可复制,他的“言语世界”构建才更值得研究。本文将从人物层级、时间切割、死亡意义等方面发掘深藏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言语世界”特别的构建,并提出两个比喻“心象”和“文映”(“心象”比喻由人生体验交织而成的心灵体验,“文映”比喻幕布一样投射“心象”的文本建构),阐释他的文本《地狱变》。
一、人物层级
《地狱变》主要讲述崛川大公卑鄙地求良秀之女而不得后,使“画癫”良秀作《地狱变》屏风,在“业火焚死车中人”部分难以画出时,设计让良秀目睹焚烧爱女之景,但良秀并未施救,反因获灵感而欣喜。在完成地狱变屏风后,良秀也自杀身亡。
人物层级有三。一级人物是故事发展的主线、矛盾触发者,有良秀、崛川大公、良秀之女、小猴“良秀”;二级人物是故事见证者、事件参与者,使“言语世界”由线性交错拉伸成立体,是“我”、良秀弟子、少爷;三级人物是故事氛围烘托者,作用丰富言语世界空间层次感和真实性,如融左大臣的鬼魂、被牛车撞到的老人、僧都、武士等。
《地狱变》中存在着“多核心结构”,构成复杂多变的言语世界:传统人物核心是画师良秀,事物核心是地狱变屏风,视角核心是崛川大公的侍从之一“我”。
《地狱变》中,在描述一级人物时,常用“正反转换”的方式。
一级人物的描述,如良秀的“相貌猥琐……令人嫌恶的怪癖,所以完全是自作自受”、“五趣生死图描写的是深夜途经门下,耳闻天人叹息和啜泣之声……据说还嗅到了死人的腐烂恶臭”,将良秀恐怖的创作过程借“我”之口、弟子之眼描述出来,良秀的无情、专横已初现。但良秀随女儿而去,留下惊世骇俗的地狱变屏风,作者笔下的良秀形象不再猥琐不堪,读者已被作者的“心象”和“文映”吸引,产生遗憾与同情并思考:并非约定俗成的规则便是铁律,打破它的,很可能是俗人眼中的“怪物”。
正反转换并不仅存在于单个人物定位上,且存在于同一级人物双方。当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转换角色性质,如同舞台打光的效果,崛川大公和良秀,前者由光明转入黑暗,后者由黑暗转为光明,黑白对比更为明显刺眼。
正反转换、动静交替使《地狱变》的“多核心结构”活动起来。采用事件的见证者“我”使情节跌宕,矛盾一旦触发并到达高潮(烈火烧死良秀之女),最后趋于死寂(良秀自杀),传统人物核心消失,只剩下事物核心“地狱变”屏风和视角核心“我”,导致建构的“多核心”言语世界轰然陷落,冲击力增大。
二、时间切割
《地狱变》中每个一级人物都有自己的时间段线,首先起到串联一级、二级、三级人物的作用。但是每个时间段线并非单调直线,而是被作者有意切割、弯曲、交叉,使言语世界产生时间断裂交织的美感。
正如叙述者“我”所说“我这样急迫地描述那般珍奇的地狱变屏风,或许无意间颠倒了故事的顺序”。时间切割并不会令文本错乱,反而使读者提前有了解,叙事时间与事实时间不重合,读者自然有时间在脑中安置“言语世界”的总见,自行排列事实时间的顺序。因为时间被切割、弯曲,不合乎常理的安排使诡异之感散落在文字里,即言语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真实世界的时间是直线,不可跳跃,结果不可预知。可是言语世界正相反。这种动感的安排,魅力大于平铺直叙。
三、死亡意义
《地狱变》里的死亡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死亡迫近的压迫感,一种是真正死亡的空寂感。由此生发的死亡意义增加芥川龙之介“言语世界”的诡谲色彩。
死亡迫近的压迫感,在良秀以弟子为饵使鸱鸮攻击他、捆绑弟子差点被蛇咬到、良秀之女被烈火焚烧过程皆有体现。死亡可怖,但死亡迫近更可怖。
真正死亡的空寂感,产生于良秀随女儿而去,“遗骸如今埋在了他家的坟茔中,前方是一块小小的墓碑”。良秀自尽,苍凉凄肃,言语世界归于空寂,读者此时内心无限悲哀升起。同情?佩服?惋惜?说不清。故事终了,余音不断。
死亡感受是“言语世界”压抑性的最主要来源。一次次迫近死亡,又与死亡擦身,最终还是跌进地狱的业火。
死亡意义是映射人性的镜子,善与恶(小猴“良秀”与良秀,人性的两面),读者体会得到作者的绝望,是“心象”在“文映”内的体现。
四、结论
“心象”比喻由人生体验交织而成的心灵体验,“文映”比喻幕布一样投射“心象”的文本建构。芥川龙之介的“心象”掺杂太多对于人性的怀疑、失望、不可知,但这种深刻,正是芥川龙之介不同于其他写人性的作家所在,因而拥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言语世界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