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的漩涡中迷失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24小时开机,唯恐漏接一个来电;每天数次检查电子邮箱,看到新邮件就心跳加快……
  睡觉时开着手机,即使上课时,也不时掏出手机查看有无未接来电,如果一天不带手机,就坐立不安,这些现象随着就业高峰的来临,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普遍症状。
  上海某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徐伟自称是一个典型,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一周无休。他笑称自己的神经也和充电器的红色指示灯一样,时刻紧绷着。
  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伟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有时甚至会出现“幻听”现象。“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伟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伟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次,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只要有条件,我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就会看一次电子邮箱,看有没有新邮件,如果没有,还要忍不住检查是否把垃圾邮件的等级调得太高了。”
    徐伟的这种症状,目前有一种流行叫法是“信息强迫症”。专家介绍,“信息强迫症”是强迫症延伸出的一种单纯性心理疾病,可简单定义为个人面对海量信息所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只好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
  一般而言,这种现象会随着就业的确定而自然解除。但如果强迫现象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自我了解,就会产生危害。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关键词疗法”,学生可以试着为自己的就业方向给出关键词,如“职业价值”:选择公务员这样主流而稳定的工作,还是另类而自由的职业,或者公益型的事业;“职业兴趣”:文科领域还是理工科,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地点”:上海、北京还是其他省市;“能力定位”:对自己的能力作一评价,高、中、低自取一等。按照这样的“关键词”再去浏览信息,就能及时筛掉那些不符合自我定位的信息,有效发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另外,毕业生还应对强迫现象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就业焦虑的发泄口。此外,就业并不要求一次定位准确,也不要看作不可失败,不妨阿Q一些,此处有失,也许另一处就会有得。
其他文献
“我,只不过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黑孩子”    奥巴马喜欢这样说自己——“我,只不过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黑孩子”。  确实,1961年夏天奥巴马出生在夏威夷,父亲老奥巴马是一名在美国读书的肯尼亚留学生,母亲邓汉姆是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白人姑娘,而他是一个黑白混血儿,虽然现在看起来,他更像一个黑人。  奥巴马的父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结婚生下了他,不过他们离婚的时候也同样年轻,当时奥巴马才两岁,老奥巴马要去哈佛念
期刊
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非常动听的话:“和你在一起,永远没烦恼!”人们爱卡通,因为它简单明了,你可以从卡通人物中了解一切,也可以通过它们洞察一些熟视无睹的生活趣味。    小熊维尼维尼和朋友的历险故事发生在百亩林,其电视动画得过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百亩森林里的朋友都喜欢它,虽然它过着简单的生活,却时常有新奇的主意和独特的洞察力,有它在的场合,总是充满着欢乐。    芭比1959年,美国的汉德尔太
期刊
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你照样可以使用像爱因斯坦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思考战略与战术来增强你的思维创造性并更好地设计你的未来。    几个人一同看天上的云,有人看到的只是一片云,有人看到了一只绵羊,有人则看到了一个小丑等等。花点时间,慢慢来,创造你自己的视觉,创造你形成独特意象的能力。我们将重新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你形成天才的思维。    尽量具体化    当爱因斯坦遇到一个难题时,他总是使用尽可能多的不
期刊
5岁那年的一天,病危的外公正处弥留之际。家人因为外公平素宠爱我,让我到屋里说几句宽心的话。我走到外公身边,好奇地问:“外公,你是不是就要死了?”外公喘着粗气使劲地点点头,然后说了他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梁上挂的篮子里还有水果,拿给他吃。”  长大后因为这件事我一直很内疚。外公最后想交代的一定不是这个,或许他还会拿出一把筷子让我的五个舅舅折,或许他还想高度概括一下自己的人生经验,可惜都被我这不懂事的
期刊
“如果有人用你的名字开出5塔拉(古代希腊货币单位)的支票,你如何让这支票变成无效呢?”苏格拉底向史特莱谢德斯发问。  史特莱谢德斯不慌不忙地回答:“在开支票的人写字的时候,我站在他身后,利用玻璃把阳光集中到支票上,让支票上的字全融掉,一个字也看不见,就可以了。”  这个记载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喜剧中的情节,在后人看来无疑昭示着另一种科学意味: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懂得透镜聚焦的道理——在亚里士多德时
期刊
有一群小朋友正在郊外玩耍,忽然看见路边有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个大皮红。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其中一个叫王戎的站着不动。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实而没有人摘,说明一定是苦的。”同伴们听了,拿到嘴里一尝,果然是苦的。   故事很快传开。甚至,当地的教育部门都把这个故事写进了学校的教科书,叫做《路边苦李》,以此来教育大家这个常识性道理:李生大
期刊
一句话带来的车水马龙  一次,才子冯梦龙来到一家酒店喝酒,发现店家虽然热情但生意不好,挺同情店家,就立刻为店家写了一面酒旗,让店家把它挂在门前。酒旗上写着,谁能在本店墙上写下“有此说却无此事”的话,就尽可以在此免费喝酒。显然,这是一句极有趣的广告词,当它随着酒旗迎风招展时,亮出的是店家不俗的文化品位与热心好客的一片善意。果然,好广告带来了好效益——消息刚刚传开,便有数不清的客人赶来一试运气。由于广
期刊
找工作是MBA的必经历程,所以面谈成了商学院的必修学分。我西装笔挺,坐在面谈室外。紧闭的门上贴着时间表,从9点到17点,以30分钟为单位,幸运受邀的同学的名字依序排列。四周安静得像医院,我的心情像是被排到普通门诊第90号的急诊病人。  我把过去的学历、经历用小说般的夸张笔法写下,背得滚瓜烂熟。如果别人把我的稿子念出来,我一定不知道他讲的人是我——咦,有动静了!前一名“病人”走出来,满脸疲态。   
期刊
张一山今年16岁,他有着一连串的“别称”——“帅哥”、“猴子”、“篮球飞人”……不过,在他所有的称呼当中,“刘星”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凭借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出色表现,张一山所扮演的“刘星”身上体现出一些独特的个性——大胆、幽默、机智、顽皮,这些性情也被他演绎得精准而又贴近生活。  在央视电影频道办公大楼,我称他为“帅哥先生”。他欣然接受,并微笑地强调可不可以在称呼前面加上一个“阳光”,因为
期刊
这是曾荫权20岁时第一份工作的经历。当时知名医药企业辉瑞药厂要招聘科员,引来数十名应聘者,曾荫权也在其中。  面试开始不久,几位应聘者出来就沮丧地说:“条件很苛刻,没有大学文凭和两年以上从业经验者,一概不收!”等待的应聘者们听后,散去了很大一部分。一会儿,又有几个人走出来更为沮丧地说:“太苛刻了,除了大学文凭和从业经验,年龄还要在25周岁以上!”这一下又散去了一部分人。但曾荫权没有走,继续排队等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