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考作文发展的动向找出规律,并结合教学实,找到对策,从帮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充分利用教材读本,挖掘文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的情商,增强文学的直觉、感悟的能力;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浸润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高考作文史学文学积累改编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命题最成功的要点是,远离当年的紧贴政治热点的工作,以避免考题被猜中。为此,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领域”不得不断拓展: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人生类的,文艺评论的等等,不一而足。虽然题目千变万化,形式也各有千秋,但至少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人文气息愈见浓厚,思辨色彩愈加明显。这与现今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极为吻合,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并具有“审美与探究能力”。2010、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最能体现新课改的方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由阮元的《吴兴杂诗》蕴含的哲理引发感悟来出题,目的突出人文素养,着重审美能力考查。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发展的动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得出这些规律:
1、注重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新课标目标的解读,在写作领域预先演练新课标,营造新课标实施的氛围。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以阮元的《吴兴杂诗》,以诗引发的感悟,营造浓厚的诗意、文学氛围,给人启示。
2、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以满足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如湖南高考作文:以“早”为题和重庆的《难题》,除考查考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还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思考后应采取的策略
纵观2010-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的作文话题呈现出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1)帮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充分利用教材读本,挖掘文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的情商,增强文学的直觉、感悟的能力。(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浸润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现今的中学生因缺乏充分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胸中缺少一种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写出的作文往往呈现出一种“浅、薄、小”的特点。这样的作文难以让人认可,更无从谈起有击节拍案的感动。
如何才能写出“深、厚、大”的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辨性的作文呢?就目前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能够遨游在浩瀚历史与文学海洋之中,汲取精华,炼就大气,丰富素材,增强思辨力、提高文学素养,就能在写作之路上畅行无阻。
1、以史学素材作论据,增加厚重感
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也常有新颖深刻的立意观点,但往往因缺少些权威的的论据而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第二条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就突出强调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与否,能够反映考生的语文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不妨找找阅读过的文章。如果能将精耕细作学过的课内外读过的精彩事例、人物材料、历史事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再加上深刻、新颖的立意,既可快速解决材料私有制的燃眉之急。2011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将秦始皇一扫天下,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用正反两个例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手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厚感。
2、从史学角度立意,提升思辨性
回顾历史,能使思想更为深刻,“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这是与“发展地看待问题”相对的思维方略。把一个现时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思考,我们往往能发现新东西或归纳出深刻结论。2010年河南高考作文题一出,吓倒了一大批考生,现有些考生从历史、文学中寻找立意角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让人眼前一亮,跨越历史的真实,将夫差、李隆基、唐太宗放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对话,让许多学者定格在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历史源泉。
3、故事新编,针砭时弊,引发思考
如果一味囿于史学中直接发挥,也许又会走入另一个死胡同,正如鲁迅所说的“钻故纸堆”。但利用历史、文学人物进行重编,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为依托,虚构或改编故事,以表现新的精神,新的主题或选取一段经典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依中心需要改编,并添加新内容给旧故事以新的灵魂。当原有的旧人物的身影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交往,他们必定要与现实相冲突,在冲突中或针砭时弊,或教人警戒,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效果。如《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现现代人的观点“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
4、腹有诗书气自华
史学宝藏,除了事件、人物,还有许多经典名句,优美的诗词我们选择、使用、引用,它们是增加文章文采的极佳选择。巧用这些经典诗句、名句,一方面可使抒发的感情更真挚,思想更健康;另一面又能使文章语言字字玑珠。此外作品的文采斐然,达到一种“满纸烟霞随腕生”境界,自然能让人“一树繁花照眼明”。用不同的诗、名句解读语文中包含的人间万象,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正如2006年的福建高考满分作作文《天道酬诚信》分别引用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句,让读者读后口留余香。
所以,只要能善于挖掘和运用历史、文学这些丰富的宝藏,就能使文章深刻、厚重、大气、有品位,让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畅行无阻。
【关键词】高考作文史学文学积累改编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命题最成功的要点是,远离当年的紧贴政治热点的工作,以避免考题被猜中。为此,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领域”不得不断拓展: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人生类的,文艺评论的等等,不一而足。虽然题目千变万化,形式也各有千秋,但至少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人文气息愈见浓厚,思辨色彩愈加明显。这与现今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极为吻合,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并具有“审美与探究能力”。2010、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最能体现新课改的方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由阮元的《吴兴杂诗》蕴含的哲理引发感悟来出题,目的突出人文素养,着重审美能力考查。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发展的动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得出这些规律:
1、注重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新课标目标的解读,在写作领域预先演练新课标,营造新课标实施的氛围。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以阮元的《吴兴杂诗》,以诗引发的感悟,营造浓厚的诗意、文学氛围,给人启示。
2、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以满足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如湖南高考作文:以“早”为题和重庆的《难题》,除考查考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还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思考后应采取的策略
纵观2010-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的作文话题呈现出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1)帮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充分利用教材读本,挖掘文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的情商,增强文学的直觉、感悟的能力。(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浸润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现今的中学生因缺乏充分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胸中缺少一种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写出的作文往往呈现出一种“浅、薄、小”的特点。这样的作文难以让人认可,更无从谈起有击节拍案的感动。
如何才能写出“深、厚、大”的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辨性的作文呢?就目前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能够遨游在浩瀚历史与文学海洋之中,汲取精华,炼就大气,丰富素材,增强思辨力、提高文学素养,就能在写作之路上畅行无阻。
1、以史学素材作论据,增加厚重感
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也常有新颖深刻的立意观点,但往往因缺少些权威的的论据而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第二条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就突出强调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与否,能够反映考生的语文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不妨找找阅读过的文章。如果能将精耕细作学过的课内外读过的精彩事例、人物材料、历史事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再加上深刻、新颖的立意,既可快速解决材料私有制的燃眉之急。2011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将秦始皇一扫天下,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用正反两个例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手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厚感。
2、从史学角度立意,提升思辨性
回顾历史,能使思想更为深刻,“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这是与“发展地看待问题”相对的思维方略。把一个现时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思考,我们往往能发现新东西或归纳出深刻结论。2010年河南高考作文题一出,吓倒了一大批考生,现有些考生从历史、文学中寻找立意角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让人眼前一亮,跨越历史的真实,将夫差、李隆基、唐太宗放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对话,让许多学者定格在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历史源泉。
3、故事新编,针砭时弊,引发思考
如果一味囿于史学中直接发挥,也许又会走入另一个死胡同,正如鲁迅所说的“钻故纸堆”。但利用历史、文学人物进行重编,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为依托,虚构或改编故事,以表现新的精神,新的主题或选取一段经典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依中心需要改编,并添加新内容给旧故事以新的灵魂。当原有的旧人物的身影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交往,他们必定要与现实相冲突,在冲突中或针砭时弊,或教人警戒,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效果。如《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现现代人的观点“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
4、腹有诗书气自华
史学宝藏,除了事件、人物,还有许多经典名句,优美的诗词我们选择、使用、引用,它们是增加文章文采的极佳选择。巧用这些经典诗句、名句,一方面可使抒发的感情更真挚,思想更健康;另一面又能使文章语言字字玑珠。此外作品的文采斐然,达到一种“满纸烟霞随腕生”境界,自然能让人“一树繁花照眼明”。用不同的诗、名句解读语文中包含的人间万象,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正如2006年的福建高考满分作作文《天道酬诚信》分别引用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句,让读者读后口留余香。
所以,只要能善于挖掘和运用历史、文学这些丰富的宝藏,就能使文章深刻、厚重、大气、有品位,让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