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画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本文中,主要研究吴冠中在油画方面的革新。首先,研究了吴冠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及其他的完整绘画体系;其次,分析其吸收水墨画的特点,和他在画面色彩上进行的大胆尝试;最后,全面说明吴冠中在文化感觉上的革新,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吴冠中;笔法;色彩;文化感觉
前言
吴冠中的作品在国内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先行者,他将油画的厚重感与中国画的灵动飘逸相结合,开创了带有水墨意境的写意式油画作品。在美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研究吴冠中在油画中的革新,有助于对吴冠中的油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由此展望当代油画发展的方向,并对自己以后的油画创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吴冠中的油画在笔法上的革新
(一)吴冠中油画对中国画技法的吸收
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强弱、抑扬顿挫给人一种飘逸灵动的感觉。传统绘画中的“骨法用笔”是说,作画时的用笔要与所表现的对象的结构相吻合。这是中国画里面的着重注意的地方。从吴冠中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用笔在其中,他所创作的人体油画中,有大部分都是用勾线的方式来造型的。这样画出来的画外轮廓清晰有力,形体自然流畅,让画面多出了几分松动之感,颇有国画中大写意的意境。就像他的《紫竹院早春》,整画面充满了写意的成分,其用笔质朴而大气,其构图极具张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简洁明快的线条。虽然表现的是树叶落尽,只剩光秃秃枝干的树,但其画中密密麻麻的枝条交相辉映,竟无一丝的萧瑟悲凉之感,反而自然流露出些许的生机。
国画作品是不能修改的,大多是一笔到位。这需要很强的对线和所表现对象的掌控能力。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就像郑燮说的那样,从眼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吴冠中的这幅作品中,树干和树枝大多是一笔完成,准确度极高,树枝看似密密麻麻,毫无章法。实际却是讲究无比,代表树枝的每一根线条,前后遮挡关系,长短粗细的变化,形体转折的掐捏都异常精准,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树干和树枝的骨感之美。这些都说明了其对线条非凡的掌控能力。
吴冠中在其油画笔法的革新上,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画中的以线造型,其用笔流畅自然,生动,不拘一格。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蕴含着对表达对象透彻的掌握,以及内心的真实情感。
(二)吴冠中油画与西方传统油画的比较
油画是件舶来品,16世纪由欧洲的传教士传入中国,经过近四百年的发展,油画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为大家所熟知。西方油画追求理性,总是尊重所刻画的对象,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之中,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体积。
吴冠中的油画追求感性,作画时意在笔先,笔未到意先达,所画线条笔断意连。刻画对象青睐“似与不似之间”。在他的作品中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将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油画的独有的视觉感官,又传达出来充满意味的东方情调。如《鲁迅故乡》(图2)中,首先感知的是画面中的点、线、面成分安排的恰到好处,虽然采用了西画的用色和造型,但其中的中国画意境却更能打动人,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在加上简约而不简单的构图形式,以及借鉴中国画中勾线的用笔,使得画面更耐看,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二、吴冠中油画在色彩上的革新
在大家固有的意识形态中,一提起油画,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多彩绚丽的。比如印象派色彩。不管怎么说,一定是颜色较为丰富的。而吴冠中的油画颜色却是单一的。虽说是单一的却不简单。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特点。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相互交融,水墨掺杂与油画中,形成了吴冠中独树一帜的色彩表现力。
吴冠中在进行油画创作时,有意识的去降低色彩的纯度,让整个画面处于一个“灰色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灰色调”。画面中,除了常出现的红黄绿三种颜色外,其余的基本是黑白灰三种色彩。在西方绘画流派中,印象派认为黑白不属于颜色,把黑白排斥在颜色之外。而中国画却认为色彩是次要的。黑白才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充分说明,吴冠中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借鉴,这就是他在色彩上的革新。
三、吴冠中油画在文化感觉上的革新
吴冠中的油画,结合了西方绘画和水墨画的精髓,两个画种相互交织,成就了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吴冠中以风景写生为绘画方向,青睐呈现的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质朴之美。在那个时代,画家多以重大的政治文化为题材,很少有画家以风景画为主要表现方式,都说草木无情,事实上,画家能赋予草木情感,那是画家自身的情感传递。吴冠中在风景创作中,运用拿手的中国画功底,画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油画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以通俗易见的风景,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在文化感觉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油画的束缚,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与时俱进,时代感很强。大多数的画家,都会在画面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感觉,但吴冠中是个特例,他的油画却写出缕缕清香。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先生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从中可以看出人物描画以写实为主,人物形象鲜明,但是这幅画一直被美术界所诟病,当成笑话,被嘲笑为四不像。画中写实性明确,是传统的油画表现方式,看起来比较呆板,虽然画的很像,但是没有画味在里面。
《北国风光》是吴冠中创作的油画,充满了吴氏风格在里面,银灰色的色调清新隽永,画中的长城采用勾线的方式,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诗。画中以颜色纯正质朴,营造出了一种中国水墨的韵味。前景为几棵平冠的松树,和后方巍峨挺拔的高山共同组成了画面的主要景色。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让画面飘逸灵动,大黑大白的对比,让整幅画的视觉冲击力倍增。这是他中西结合的做好说明。吴冠中擅长把现实的物象转变为抽象美。他这样说过:“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1]”相比较《愚公移山》的作品,《北国风光》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更具创新能力。能更好的抒发画家的真实情感。《愚公移山》的作品与之相比有媚俗的嫌疑,一味的追求像。忽略了画家的主观感情,显得无比苍白。
吴冠中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油画的表现模式,也没有随波逐流的跟随中国油画家的绘画题材,而是,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巧妙融合,开创一代独特的画风。
结语:吴冠中说过:“我曾寄养过东、西两家,吃过东家的茶、饭,喝过西家的咖啡、红酒,今思昔,岂肯忘恩负义,先冷静比较两家得失。[2]”吴冠中的油画集中西之美,在长期油画创作中,把中国画的以线造型融入画面。在色彩上,整体呈现水墨画的韵味,用黑白二色去表现自然万物,把物体的固有色抽象化。其油画时代感极佳,与时俱进。不像架上绘畫一样追求单纯的像。而是注重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研究吴冠中油画中的革新,得出我们今后在油画创作中要多尝试不同的画种,兼收并蓄,最后集各家之所长。不要被固有思维所禁锢,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之路才能前途似锦。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画韵美文[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27.
[2]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86.
【关键词】:吴冠中;笔法;色彩;文化感觉
前言
吴冠中的作品在国内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先行者,他将油画的厚重感与中国画的灵动飘逸相结合,开创了带有水墨意境的写意式油画作品。在美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研究吴冠中在油画中的革新,有助于对吴冠中的油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由此展望当代油画发展的方向,并对自己以后的油画创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吴冠中的油画在笔法上的革新
(一)吴冠中油画对中国画技法的吸收
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强弱、抑扬顿挫给人一种飘逸灵动的感觉。传统绘画中的“骨法用笔”是说,作画时的用笔要与所表现的对象的结构相吻合。这是中国画里面的着重注意的地方。从吴冠中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用笔在其中,他所创作的人体油画中,有大部分都是用勾线的方式来造型的。这样画出来的画外轮廓清晰有力,形体自然流畅,让画面多出了几分松动之感,颇有国画中大写意的意境。就像他的《紫竹院早春》,整画面充满了写意的成分,其用笔质朴而大气,其构图极具张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简洁明快的线条。虽然表现的是树叶落尽,只剩光秃秃枝干的树,但其画中密密麻麻的枝条交相辉映,竟无一丝的萧瑟悲凉之感,反而自然流露出些许的生机。
国画作品是不能修改的,大多是一笔到位。这需要很强的对线和所表现对象的掌控能力。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就像郑燮说的那样,从眼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吴冠中的这幅作品中,树干和树枝大多是一笔完成,准确度极高,树枝看似密密麻麻,毫无章法。实际却是讲究无比,代表树枝的每一根线条,前后遮挡关系,长短粗细的变化,形体转折的掐捏都异常精准,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树干和树枝的骨感之美。这些都说明了其对线条非凡的掌控能力。
吴冠中在其油画笔法的革新上,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画中的以线造型,其用笔流畅自然,生动,不拘一格。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蕴含着对表达对象透彻的掌握,以及内心的真实情感。
(二)吴冠中油画与西方传统油画的比较
油画是件舶来品,16世纪由欧洲的传教士传入中国,经过近四百年的发展,油画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为大家所熟知。西方油画追求理性,总是尊重所刻画的对象,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之中,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体积。
吴冠中的油画追求感性,作画时意在笔先,笔未到意先达,所画线条笔断意连。刻画对象青睐“似与不似之间”。在他的作品中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将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油画的独有的视觉感官,又传达出来充满意味的东方情调。如《鲁迅故乡》(图2)中,首先感知的是画面中的点、线、面成分安排的恰到好处,虽然采用了西画的用色和造型,但其中的中国画意境却更能打动人,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在加上简约而不简单的构图形式,以及借鉴中国画中勾线的用笔,使得画面更耐看,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二、吴冠中油画在色彩上的革新
在大家固有的意识形态中,一提起油画,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多彩绚丽的。比如印象派色彩。不管怎么说,一定是颜色较为丰富的。而吴冠中的油画颜色却是单一的。虽说是单一的却不简单。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特点。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相互交融,水墨掺杂与油画中,形成了吴冠中独树一帜的色彩表现力。
吴冠中在进行油画创作时,有意识的去降低色彩的纯度,让整个画面处于一个“灰色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灰色调”。画面中,除了常出现的红黄绿三种颜色外,其余的基本是黑白灰三种色彩。在西方绘画流派中,印象派认为黑白不属于颜色,把黑白排斥在颜色之外。而中国画却认为色彩是次要的。黑白才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充分说明,吴冠中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借鉴,这就是他在色彩上的革新。
三、吴冠中油画在文化感觉上的革新
吴冠中的油画,结合了西方绘画和水墨画的精髓,两个画种相互交织,成就了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吴冠中以风景写生为绘画方向,青睐呈现的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质朴之美。在那个时代,画家多以重大的政治文化为题材,很少有画家以风景画为主要表现方式,都说草木无情,事实上,画家能赋予草木情感,那是画家自身的情感传递。吴冠中在风景创作中,运用拿手的中国画功底,画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油画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以通俗易见的风景,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在文化感觉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油画的束缚,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与时俱进,时代感很强。大多数的画家,都会在画面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感觉,但吴冠中是个特例,他的油画却写出缕缕清香。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先生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从中可以看出人物描画以写实为主,人物形象鲜明,但是这幅画一直被美术界所诟病,当成笑话,被嘲笑为四不像。画中写实性明确,是传统的油画表现方式,看起来比较呆板,虽然画的很像,但是没有画味在里面。
《北国风光》是吴冠中创作的油画,充满了吴氏风格在里面,银灰色的色调清新隽永,画中的长城采用勾线的方式,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诗。画中以颜色纯正质朴,营造出了一种中国水墨的韵味。前景为几棵平冠的松树,和后方巍峨挺拔的高山共同组成了画面的主要景色。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让画面飘逸灵动,大黑大白的对比,让整幅画的视觉冲击力倍增。这是他中西结合的做好说明。吴冠中擅长把现实的物象转变为抽象美。他这样说过:“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1]”相比较《愚公移山》的作品,《北国风光》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更具创新能力。能更好的抒发画家的真实情感。《愚公移山》的作品与之相比有媚俗的嫌疑,一味的追求像。忽略了画家的主观感情,显得无比苍白。
吴冠中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油画的表现模式,也没有随波逐流的跟随中国油画家的绘画题材,而是,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巧妙融合,开创一代独特的画风。
结语:吴冠中说过:“我曾寄养过东、西两家,吃过东家的茶、饭,喝过西家的咖啡、红酒,今思昔,岂肯忘恩负义,先冷静比较两家得失。[2]”吴冠中的油画集中西之美,在长期油画创作中,把中国画的以线造型融入画面。在色彩上,整体呈现水墨画的韵味,用黑白二色去表现自然万物,把物体的固有色抽象化。其油画时代感极佳,与时俱进。不像架上绘畫一样追求单纯的像。而是注重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研究吴冠中油画中的革新,得出我们今后在油画创作中要多尝试不同的画种,兼收并蓄,最后集各家之所长。不要被固有思维所禁锢,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之路才能前途似锦。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画韵美文[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27.
[2]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