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也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因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意见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利用结尾“那群人对赫留金哈哈大笑”,让学生思考“笑”的表达作用。有的学生说是众人笑赫留金异想天开,希望落空;有的说笑赫留金遇到了这样一位警察;有的说笑赫留金遇到了这样一条狗;有的说笑的是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虚伪;有的说笑反映了众人的麻木、精神的空虚。这样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青少年学生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民主、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归纳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 “自学存疑”是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初中语文各课之前都编排了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质疑答难”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课堂上,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斑羚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飞渡”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疑拓展”是指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总结了动物在种族存亡关头,为了种族的繁衍所具有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时,顺势提问:那么,我们人类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又如何呢?将学生分为两组解答,并提出充分的依据。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斑羚飞渡》为歌颂斑羚的牺牲精神塑像等。这样,不仅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的甘苦,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奥秘,既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因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意见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利用结尾“那群人对赫留金哈哈大笑”,让学生思考“笑”的表达作用。有的学生说是众人笑赫留金异想天开,希望落空;有的说笑赫留金遇到了这样一位警察;有的说笑赫留金遇到了这样一条狗;有的说笑的是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虚伪;有的说笑反映了众人的麻木、精神的空虚。这样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青少年学生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民主、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归纳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 “自学存疑”是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初中语文各课之前都编排了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质疑答难”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课堂上,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斑羚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飞渡”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疑拓展”是指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总结了动物在种族存亡关头,为了种族的繁衍所具有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时,顺势提问:那么,我们人类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又如何呢?将学生分为两组解答,并提出充分的依据。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斑羚飞渡》为歌颂斑羚的牺牲精神塑像等。这样,不仅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的甘苦,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奥秘,既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