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初中学校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价值、理念、方法、过程到成果,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真实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线初中教师需要找到适合、适用的科研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微研究,使教育科研立足教学现场,进而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最终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 教师科研 微研究 实然困境 应然形态
目前,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普通教师正在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参与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文章。从整体上看,基层初中学校的教育科研日臻繁荣,呈现出“数量扩张”的态势,不少初中教师也的确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线初中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境,甚至走进了误区。
笔者多年从事区域教育科研及基层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基于基层学校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现就初中教师如何走出教育科研的实然困境,回归应然形态,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初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实然困境及问题检视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上的误区。
如今,不少初中教师意识到职称评聘、业务考核都离不开课题、论文,于是,他们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功利思想驱使下,主持或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努力撰写论文。虽然论文发表了或者获奖了,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结题了,但由于目标定位不当,研究方向不明,更由于缺乏系统、理性的认知,结果导致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中出现了想象虚构、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等情况。这样的教育科研是毫无意义的。
2.课题研究选题不当,研究过程缺失。
客观而言,绝大多数初中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他们由于问题意识不强、反思意识欠缺、分析判断能力不佳,再加上缺少专业人士的引领,在申报课题时往往一味追求立项数量与级别,而不顾教育教学实际,因而出现了很多研究范围过宽或过窄,研究起点过高或过低,甚至概念模糊的低价值、无价值课题。
而即便课题被立项,不少教师也往往因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按照设计方案中的内容、方法、程序展开研究;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会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不懂得如何梳理、分析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这样的研究自然不会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科研成果单一化、表面化。
目前,不少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表现出单一化、表面化倾向。比如课题鉴定时,只呈现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缺乏相关实践形态成果的支撑;而所谓的研究成果或结论,也缺乏科学严谨、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推导得出,或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后进行拼凑、组装、改造。这样的成果自然不可能有交流推广的价值。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为广大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正本清源。
二、微研究:初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应然形态
笔者认为,初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科研方式,抓住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微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教育微研究的主体及价值追求。
一切教育教学场所都是教师的研究之所,课堂更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验室。初中教师工作在真实的、不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最了解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与需求,最有可能及时发现正在发生的或潜在的教育问题,能够方便地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每一位初中教师都是进行教育微研究的主体,应当运用适切的研究方式,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获得鲜活的、个性化的研究成果,构建起适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可以说,“改进实践,成长师生”是初中教师进行教育微研究的价值追求。
2.教育微研究的内涵与特性。
就初中教育而言,教育微研究是以一线初中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改进初中教育教学实践、成长师生为价值取向,以与初中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类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制定合理的研究过程,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的一种研究范式。
它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田野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田野的主人,有观察、实践、研究、反思的便利与机会;二是广泛性,即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都是广泛的;三是自主性,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周期等;四是规范性,即要遵循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是连续性,教育微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教育微研究的关键因素。
一是研究对象。
初中学校教育微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类教育教学问题,涉及德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等方面。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探寻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方式。
初中教师在进行教育微研究时,选用的方法要适切、适用。比如,为了解某一教育教学事实的真相,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而进行分析、探讨;为解决某一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翔实的观察、记录、描述、分析与研究;等等。
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初中教师可以开展范围较小、周期不长、过程简单的微课题研究,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获得丰厚的研究成果。
三是研究成果。
初中教师从事教育微研究,最具现实意义的应该是通过研究所取得的实践形态成果,如基于问题解决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变化等。此外,还包括文本形态的研究成果,如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例研究报告、课堂观察报告、个案研究报告、教育叙事、课例评析、教学反思等。
4.初中教师从事教育微研究的条件。
一线初中教师在从事教育微研究时,需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需要有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探索精神,逐步培养起较强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需要学会查阅文献、搜集整理材料、进行统计分析;需要提升文字表达水平;同时,还要端正动机,保持科研热情,坚守科研道德。
一线初中教师开展教育微研究还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政策支持,需要地方教育科研单位给予专业引领和推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通过区域推动、专业引领、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初中教师学会研究、善于研究、乐于研究,走上幸福的教育科研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关键词】初中教育 教师科研 微研究 实然困境 应然形态
目前,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普通教师正在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参与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文章。从整体上看,基层初中学校的教育科研日臻繁荣,呈现出“数量扩张”的态势,不少初中教师也的确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线初中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境,甚至走进了误区。
笔者多年从事区域教育科研及基层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基于基层学校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现就初中教师如何走出教育科研的实然困境,回归应然形态,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初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实然困境及问题检视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上的误区。
如今,不少初中教师意识到职称评聘、业务考核都离不开课题、论文,于是,他们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功利思想驱使下,主持或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努力撰写论文。虽然论文发表了或者获奖了,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结题了,但由于目标定位不当,研究方向不明,更由于缺乏系统、理性的认知,结果导致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中出现了想象虚构、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等情况。这样的教育科研是毫无意义的。
2.课题研究选题不当,研究过程缺失。
客观而言,绝大多数初中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他们由于问题意识不强、反思意识欠缺、分析判断能力不佳,再加上缺少专业人士的引领,在申报课题时往往一味追求立项数量与级别,而不顾教育教学实际,因而出现了很多研究范围过宽或过窄,研究起点过高或过低,甚至概念模糊的低价值、无价值课题。
而即便课题被立项,不少教师也往往因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按照设计方案中的内容、方法、程序展开研究;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会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不懂得如何梳理、分析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这样的研究自然不会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科研成果单一化、表面化。
目前,不少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表现出单一化、表面化倾向。比如课题鉴定时,只呈现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缺乏相关实践形态成果的支撑;而所谓的研究成果或结论,也缺乏科学严谨、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推导得出,或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后进行拼凑、组装、改造。这样的成果自然不可能有交流推广的价值。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为广大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正本清源。
二、微研究:初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应然形态
笔者认为,初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科研方式,抓住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微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教育微研究的主体及价值追求。
一切教育教学场所都是教师的研究之所,课堂更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验室。初中教师工作在真实的、不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最了解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与需求,最有可能及时发现正在发生的或潜在的教育问题,能够方便地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每一位初中教师都是进行教育微研究的主体,应当运用适切的研究方式,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获得鲜活的、个性化的研究成果,构建起适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可以说,“改进实践,成长师生”是初中教师进行教育微研究的价值追求。
2.教育微研究的内涵与特性。
就初中教育而言,教育微研究是以一线初中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改进初中教育教学实践、成长师生为价值取向,以与初中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类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制定合理的研究过程,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的一种研究范式。
它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田野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田野的主人,有观察、实践、研究、反思的便利与机会;二是广泛性,即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都是广泛的;三是自主性,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周期等;四是规范性,即要遵循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是连续性,教育微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教育微研究的关键因素。
一是研究对象。
初中学校教育微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类教育教学问题,涉及德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等方面。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探寻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方式。
初中教师在进行教育微研究时,选用的方法要适切、适用。比如,为了解某一教育教学事实的真相,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而进行分析、探讨;为解决某一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翔实的观察、记录、描述、分析与研究;等等。
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初中教师可以开展范围较小、周期不长、过程简单的微课题研究,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获得丰厚的研究成果。
三是研究成果。
初中教师从事教育微研究,最具现实意义的应该是通过研究所取得的实践形态成果,如基于问题解决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变化等。此外,还包括文本形态的研究成果,如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例研究报告、课堂观察报告、个案研究报告、教育叙事、课例评析、教学反思等。
4.初中教师从事教育微研究的条件。
一线初中教师在从事教育微研究时,需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需要有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探索精神,逐步培养起较强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需要学会查阅文献、搜集整理材料、进行统计分析;需要提升文字表达水平;同时,还要端正动机,保持科研热情,坚守科研道德。
一线初中教师开展教育微研究还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政策支持,需要地方教育科研单位给予专业引领和推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通过区域推动、专业引领、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初中教师学会研究、善于研究、乐于研究,走上幸福的教育科研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