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31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气象
顾怡佳
当我每次抬头仰望之时,总感到还是这片天,仍是这座城市,可气象却早已不同了。(引入自然,不着痕迹。)
当每座城池的繁华落幕,留下的只是岁月斑驳的印迹。
不知怎么的,眼中瞧见这破败的有些傲气的老屋,这句话便凭空出现在了脑海里。(语言还应力求表达得准确。)白色的墙体早已不复白亮,大片的石灰粉被岁月生生地剥离,裸露出整块的石砖。不算宽敞的门前是整片的沥青路面,向远处灯火通明之处延伸开去,在路边灯光的笼罩下,显出一副奇怪的腔调。抬起头,天很黑,应是晴朗的气象,却也遍寻不见迷人的星光。只是偶尔在那厚厚的云缝里透出几许微弱的亮色。(语言诗意。写景注意了层次与视角的有序变换。)
于是,老屋在这样的夜色中,伴着不远处传来的纸醉金迷的味道,显得像历经生死厮杀的小兽,带着稀疏不全的皮毛,落魄而充满傲气地站在市中心的一隅,看着这座城市的万千气象在光阴的长河中几经回转,变化无常。(比喻新奇,然而“落魄”与“傲气”这一对比的渲染似乎总有些矛盾。)
这天、这云、这片老屋,(应力求表达得准确。)这座城市的气象早已不复当年,让我生出几分凌乱的痛感。这是一种将记忆逐渐抽离的切肤之痛。(生动形象的比喻,带有几分夸张。疼痛的转移,由内而外地体现,真实而有力。)不,我不愿失去幼时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于是,我开始冥思,抓住那被名叫岁月的刽子手砸得支离破碎的画面。渐渐地,似是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恣意妄为的年代。(前段作为对比铺垫,极尽渲染,然而稍显拖沓与空泛。但写城市景象之变,借景抒情,渐变得体,文风贴合语境,思路流畅恣意。)
那时的我随着爷爷奶奶住在市中心,那座门牌上刻着“铁市巷38号”的老屋里。老屋的格局与现在的楼房是大不相同的,往往一幢老屋里住着三四户人家,大家共用着同一个厨房、院子与客厅,其乐融融。非亲非故,却胜似一家。
那时还没有用沥青浇筑的路面,门前甚至连水泥路都还未来得及修建,只是错落地用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路很窄,且不平整,所以汽车是进不来的。不过也幸好当时人们的出行还只局限于自行车一类轻小的工具,便也相安无事。
那时的夜晚,天还未曾这么黑,云层也没有这么厚。皎洁的星光(应力求表达得准确。)总是能安然无恙地穿过轻纱似的云层,轻巧地落在白墙黑瓦上,落在门前长着青苔的石板上,附上一层细细的光芒,漾起几分柔和,氤出几许仙意。整条巷子仿佛顿悟了天道,得了灵性,幻化出无限安好宁静之感。
那时,巷子外的市中心,夜里也只留下几盏温暖的路灯。人们不会在这里纵情声色,因为他们心中更多的挂念着另一条相似的小巷,挂念着那巷中,坐在月下盼着他们的人。(从前无欲无求,思念是单纯的。此处联想的展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景幽深,意味深长。)
那时的气象有着太多的美好,也与现在有着太多的不同。那时,老屋并不稀奇,也不孤独破败,傲气也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岁月静好的味道。那时,这座城市的气象令人着迷,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淡然沉静令人的心不自觉得柔软,即使落到尘埃里也显得干净清爽。(语言果真“清爽干净”。)
而现在呢,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奢华、喧嚣。这座气象浮躁的城市一如千万座相同的城池一般,落入了尘埃中,终不可寻。(对比前文,有些空泛,但显然一语道出“千城一面”之哀。)
耳畔刺耳的刹车声唤回了我依稀有些迷离的神志。好像又是堵车。吵嚷声、喇叭声交织着冲击着纤弱敏感的神经。我深深地望了一眼这座仍伫立于此想要守护最后一份安宁气象的老屋,转身离开。(拉回现实,情景交融,幻而又真。)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每座城市都有它所必经的变迁,没有什么城市的气象永不改变。我们无法逆转,只有在光阴的夹缝里守住那份我们心中最美的气象。(结尾还可以提升立意,此处显然有喟叹任命之嫌,格调略显低沉。)
升格小结此文就立意而言虽已不可言新,然而就“气象”一题展开来说,却足见作者思路开阔,非流俗之辈。
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立于老屋门前,展开追思感慨,老屋如今比过去已大不同也,抒发气象改易之叹。又回忆从前,对比今朝,构思精致。
语言诗意是本文一大亮点,尤其是清新的笔调与本文所论内容极为贴合,因此给人以自然之感。但诗化的语言若“恣意妄为”太过,则不免叫人多有疑惑。表达的准确性应是语言陌生化的基础。理智地落笔,力求明了,能为本文增色不少。
此类写景抒情之文最易落入空发感慨的险境中,作者较成功地以回忆结合现实、以目睹结合所感,充实了全文。但是开头几段稍显冗长,尤其一些描写与后文重复,有未加预见之嫌。
今朝都市确不比从前,然作者对于如今的“纸醉金迷”,从暗面予以谴责,即使不谈过于偏激之嫌,叙述的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推究:也许以描写代替重复的抒情,能将这一对比更为有机地与全文进行结合,加深切实的感染力。
考场得分62分
例文二
气象
陶睿杰
沉浸浓韵,含英咀华。自是词中风格,词中气韵,词中气象。(开头便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短短八字,字字珠玑,便是词之气象。)
王国维道:“词以境界为上。”词之气象时而恢弘,时而断肠,时而豪放,时而心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此境界使人吟咏难忘。(恢弘、断肠、豪放、心殇,便是对词之气象的最好总结。)
山水气象——十里青山远,(本文最有特色之一便是它的小标题,点出词中的一种气象,并配上一句恰当的词句,恰到好处地增加了文章的意蕴。)
八荒华夏,悠悠五千,此中山川美景,自是迁客骚人驻足留词之处。北宋僧人仲殊一曲“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湖畔那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人生之不如意皆若碧空浮云,唯眼中美景,伴与春风习习,以入词人之心。 山水气象,绝非仅此,又如林逋:“盈盈春水,淡淡春山。”盈盈淡淡,自是其中趣味,青水若山,亦是天人一感。“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人景合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无我之境,亦是词中之气象。左山右水,气象浓韵。
断肠气象——浮生长恨欢娱少(第二个小标题便是谈浮生断肠之气象,从上面的山水风景到人生,由物谈人,是一种递进。)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动;狂歌痛饮,来访秋雁处。”浮生长恨,断肠忧愁之气象乃亘古主题。
多少恨,欲说还休!(此处仅七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堪称“细腰”之笔,直指词人心中的愁思绵长,断肠气象氤氲其中。)
北宋柳永,迁徙坎坷,流落风尘,“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心中愁绪,皆付与长江之水。晏殊离别怀苦,只留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江飞过秋千去”。范仲淹之《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与李清照之《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皆为相思断肠之作,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多首寄托愁思的词的堆叠,渲染了文章悲凉断肠的意境,但是应该注意词的顺序以及关联。柳永和晏殊的词中间无衔接,有点突兀。)
然千古情种,年未立却亡妻,只得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仕途宦达而命薄,故仰天长啸“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年少而去,不禁怅然喟叹“被酒莫惊春暖重,睹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此词者乃纳兰容若,此人之词尽显断肠气象!
国殇气象——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第三个小标题,推己及国,又是一种递进,且作者也点出了为国为家才是词之冠以气象的最高境界。)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之冠以“气象”二字,为国为家,方成最高之境界。(为国为家,将词之气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金戈铁马,国破城残。何为“气象”?“气象”乃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之豪气,刘克庄“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之洒脱,岳飞“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伤感,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恸伤。国破家亡,茫茫籁殇,抚杖老翁,倚门长叹,哀哉吾国,痛哉吾民!老当益壮,壮志在胸,梦中自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吾国可兴,吾民可兴矣!
为国为家者,方为词中气象之冠。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词中境界,以无我之境及有我之境并之,无我为冠。”心系国家天下,已是无我;心念黎民苍生,已是为冠!(再次点出为国为家的词为冠的观点,并借用王国维的话,解释心系天下,便进入了无我之境,便是词中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点牵强,心系天下并不一定是无我,只是把天下苍生看成了大我,把自己当成了小我,大我比小我更重要,但没有达到无我。)
词中气象凡千百种,吟咏难忘。通其意,闻其感,会其心,学其行,方可有所思,有所记。词中气象,便是那“髣髴兮若轻云之碧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悟其轻盈,方可得“罗袜尘生秀冉冉,料征鸿,凌步微波女”之感。
词乃褪去倾轧世界之匙,可会天地万意!以词之气象为师,可得苏轼、贺铸之豪放,李清照、柳耋卿之婉约,秦观纳兰之愁怅,黄庭坚温庭筠之潇洒,岳飞陆游之浩然……
词之气象成吾师,便可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境!
噫,一蓑烟雨任平生!(结尾意蕴深长,让词之气象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升格小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意蕴深长,此文中“气象”被作者用大气的笔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叹服,如此深厚的诗词功底,配上巧妙的角度,让文章变得行云流水,读来畅快人心。
文章最大的特色乃是它的三个小标题,有递进的关系。三个不同的角度,配上一句恰当的词,便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角度似乎是有重叠的地方,断肠和国殇并不算并列,虽然作者写断肠是写的个人,写国殇是写的国家,但是小标题似乎有些不恰当,可将第二个进行修改。其次,文中用到了大量的词句,应该注意词句使用时的顺序、关联性和恰当性。文中不宜使用过多晦涩生僻的句子,这样难以引发读者共鸣。而且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部分可以增加。
考场得分61分
例文三
气象
吴彤
已模糊了时间,却牢记了气象。
偶然在不知名的南园古镇中独自行走过,犹记得略显坑洼的土路上,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布满了墙面,墙上挂着几串紫白相间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
这是一种何等令人震撼的气象。我臆想着这风雨惊动的场面,视线再度落回眼前的画上。(前三段文笔优美,渲染气氛,但与下文关联不大。从臆想到现实的过渡不自然。修改如下:不知名的南园古镇,不高不矮的围墙布满斑驳的苔痕,墙上挂着几串紫白相间的藤萝。每一面墙都像历久经年的画作,即使饱受沧桑而显出凄凉,也依然不乏生机,因为苔藓和紫藤萝的肆意生长,从来不受坍圮颓墙的限制。我想象着这些自在坦荡的植物把整个人间都幻作一幅画,充满了风雨惊动的鲜活气象。就这么想着,想着,视线又不由落回眼前的纸。)
腊月寒冬,我倚着桌,定神望着宣纸,将脑海中闪现的腊梅,渲染到这洁白的纸上。
染红笔尖,将点点胭脂敷于画上,然后那墨梅苍虬的枝干上,便绽放开了零星的花朵(关于绘画过程的描写简练、到位,“渲染”、“敷”、“绽放”等动词用得出神入化。)
搁笔。我凝视着这幅作品,无奈叹了口气。虽然无数次想象,无数次练习,却不知为何,怎么也画不好这么一幅简单的墨梅。
定睛看着窗外。
一棵梅树,正兀自迎风挺立。(两个短句分别独立成段,吸引读者注意。)
这便是我纸上的主角。打量着它与我的画,我已经很难找出不同。在认真临摹无数次后,我认定我已经胸有成“梅”了。可是这画,让人看起来,却显得如此压抑委顿呢? 冥思苦想许久,却依旧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我只能去请教老师,不料老师却说:“走出门再看它,你自会明白的。”(“走出门”与下文“视野开阔明亮”呼应。)
我疑惑地望了一眼老师,走出门去,默然面对同样默然的寒梅。
寒冬时节,冰冷的气象充斥于乾坤。周围许多树木,都已残败零落,仅剩下枯瘦苍虬的枝干,峭棱棱的树丫控诉似的指向无言的苍穹,唯独眼前这棵寒梅,傲然决然地屹立于天地之间,用它那零星的花朵,见证着自己最美的存在。
我不由退了几步,这样一幅画面,气象何等澎湃,何等美妙,可为何到了我的笔下,却尽失风采了呢?
梅花不语,却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抖动,送来几缕幽幽的清香。我凝视着梅花,仿佛天地间便只剩下它,视野不由一下开阔明亮起来。(“瑟瑟抖动”与墨梅傲然挺立的形象不契合,第一句话可换作“梅树不语,可我似乎能听到它的枝干在寒风中不屈生长的悉索声,伴着几缕幽香一起传来”。)
脑海中灵光乍现。
“因为你的画,没有‘生长的空间’”。老师不知何时来到我身后,缓缓开口,“你看这株梅花,在天地之间,是何等渺小的一个存在。而透过窗户,它却铺满了你的整个视野。作画,气象当七分外显,三分内敛。你的画,看似气象十足,实则过分拘泥,伸展不开。一幅画,气象太足,就锋芒毕露了。”
果然如此。我恍然大悟,过分张扬的后果必定是束缚太多,本有的气象,便全部被拘束住了。
疾步走入书房,提笔作画。那宣纸的顶端,有着大块的空白,那是一棵梅树,必要的“生长的空间”。
这次的创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美好的气象。(结尾突兀,略显苍白无力。可改为“我又一次走出门,在那棵梅树旁展开我的画,宣纸留白处透彻、自然,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墨梅在天地间伸展盘曲,生生不息。我默然于心,无论对于作画,还是人生,这都是最美的气象”。)
升格小结看到“气象”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天气、景物等,而作者别出心裁,从一个很小的切入口——绘画入手,生动演绎了“气象”作为“文字、画作的气韵、风格”的含义,令文章充满新意。
由全文来看,对比某些一味褒贬或情感表达单一的文章,本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思想的提升是一大亮点。由“不解自己所作‘墨梅’为何委顿”到“灵光乍现”再到“深刻领悟”,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十分自然,使读者的理解也随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提高,使人读后颇有所得之感。
但作者对于主旨的表现还并不充分,如一至三段和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段,有狗尾续貂之嫌。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以起到点题、升华主题、总结全文、揭示立意等作用,不能忽视。作者应再适当填充、修改,使文章更加丰满。
考场得分60分
例文四
气象
刘亦隽
深夜,我面对着老汽车站的旧房子。
以前赫然的“常州汽车站”如今换成了黯然的“日夜停车场”。目光不禁落在了左旁的武进影剧院上,曾在那里有无数次与儿时同伴的回忆,最后一次是小学的毕业典礼。之后见过它一次又一次的粉刷,关闭,又重新开张。
纵使影剧院在漆黑中已抹去了形迹,心中的那个轮廓终究格外清晰。(由景生悟,由自己对旧影剧院的怀念,引出人生路上对美好气象的留恋。)
故人的身影不也是如此吗?所来径上的旧人旧景印在每一个回顾者的心里。尽管夜很深,但一直闪烁着星点黄光。(这一段的表达有些多余。可以与下一段合并为“一路走过,所来径上的旧人旧景印在每一个回顾者的心里,纵然转瞬即逝,但这些美好的旧气象总温存于回顾者的心中”。)
回顾所来径,来径上的旧气象温存于回顾者心中。
回顾,多数人在驱车散心时总流连于路旁的风景,甚至是汽车后视镜里的景色。驰骋于山间,当你发觉与后视镜中一处的山花越来越远,直至她消失于一点,心中兴许会有些失望与不舍。诚然,某处的山花消失淹没于另一处山花,遍野的山花,何处无芳,但令人欣然的也许只有此一处。
行者自然是要离开一处往下一处的,后视镜里的另一处山花,于行者,是崭新的,新气象替代旧气象,自然更迭,苍茫的行路早不足为奇。
窗间流荡的景色难掩夜的浓重,这一切的浓重再过四个小时全然尽失。待到天微微亮,早起的人们才有了新一天的生气。(这一段的表述有些不清晰,可以改为“窗间流荡的景色也许会淹没于夜的浓重,但这一切的浓重再过几个小时便全然尽失。待到天亮,早起的人们就有了新一天的气象”。)
人总要丢弃旧时的一切悲喜,去到另一段路,赏另一段景。也许有的人只是走马观花,草草收场,连雁过留声都无法企及。因为走得太快,过往的景色与当下的路引起不了丝毫共鸣,无所关乎,无所流连,直至草草地来到了路的尽头,却依旧茫然。如此仓促的行路,尽管尽头时可毫无羁绊,但枉你此生来过,路过那么多美好的景。(点出旧气象的意义:对旧气象的留恋成为珍贵的回忆,体现出在人生路途上行走的充实与价值。)
右侧中映现着与先前看到的景致截然不同的,火车站通宵亮着明亮的银白色的光。凌晨时分,依稀可见得大厅内外有等车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徘徊着。他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也许常州是他们的起点站,或终点站,又或中转站,一切无从知晓。唯能肯定的是,深夜的他们依旧为生活奔走。待到他们抵达下一站,也许会留恋此刻的夜城,再忆起这些很珍贵的回忆,为了明天的自己,为了下一站的自己。(由联想深思转回眼前的景,将火车站升华为人生的站点。)
时间像是黑暗中温暖的手,带走了许多美好的旧气象,又带来了你所未曾遇见的新气象。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恍惚后,仍然在人生路上奔走的我们,回顾所来,回味最真的五味时光。
我们所流连的气象,于心而言,是荡涤亦是历练。(“荡涤”和“历练”表达不是很准确,若要进行升华,可以说“是珍贵的回忆,亦启示了新的开始”。) 升格小结结尾可以再升华,可以启示人们怀揣着对旧气象的美好回忆,而不要为其所牵绊,要勇敢地继续前行,敞开胸怀,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崭新的气象,这样才能拥有更加进取、丰满、充实和有价值的人生。
本文从窗外的景物出发,将具体的事物:汽车站和影剧院的变化,抽象为普遍的新气象代替旧气象的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思考与联想,使文章立意深刻;在文章结尾,将火车站抽象为人生的站点,既呼应了上文所写的旧气象,又能启示人们总是要继续前行、奋斗,使文章主题有了能升华的空间。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该学着像作者一样驻足窗前,或在路上停下匆匆的脚步,看一看周围的人、事和景,学会思考,从中获取灵感。 学会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即使是一件看似静止的事物,也有其变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可以将某一具体的事物抽象化,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联想。
考场得分64分
例文五
气象
朱欣然
缓缓飘落的枫叶带来了秋天,在微凉的晚风和糖炒栗子的叫卖声中,三三两两的行人在大街小巷间穿行,被似有若无的桂花的香气包围着,牵起的嘴角构成一幅幸福的气象。(描写具有生活气息,简单勾勒营造了一派秋日祥和生活图景,点出“幸福”二字引出后文。)
走在街头,我也不禁想起前些日子央视的“幸福街头调查”。
“你幸福吗?”这个让哲学家们探讨不已含义甚广的问题,在百姓的口中却变成无比平凡的小事。一位坐在街边摘菜的老人说孩子上大学了是她最幸福的事,而能在路边和自然接触更是她生活的乐趣。
然而,最著名的那句“我姓曾”出现之后,立刻在社会上掀起一阵巨浪——网络如光速般传播着各种批评和各种恶搞,仿佛厚厚的冰层在最脆弱的地方开裂了,随后整个冰面如蜘蛛网的轨迹般碎成无数碎片。(比喻论证贯穿全文,将抽象的传播具体化,冰块破裂的轨迹具有连续和扩散性,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
这又是怎样的社会气象?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乏看客——一些自以为置身事外的人仅仅为了嘲笑央视的“笑话”,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对此问题的讽刺——也许当事人是无意这样回答,但听者有意。可见这场正剧引发的调侃的背后,藏着太多的不满与讽刺,社会上幸福的气象,也许正如那一层薄冰,水面下有太多拥挤得不能呼吸的鱼儿。(将大众比作“不能呼吸的鱼”反映了当代大众被抑制的思想。)
大众的调侃亦是大众的呼声。如今的社会气象的主语大概只要精英与大众便足矣。自古便是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上层的所谓精英控制着话语权。精英主义让国家以他们为中心,而大众往往只有妥协的份。没有绝对的公平因此不必谈是否公平,我只说这大致是合理的,因为精英中大多数人都有能力有魄力去影响社会。而今随着网络文化的飞速发达,大众表达呼声的意愿更强烈,渠道更广泛。且从“我姓曾”这冰山一角便能看出,当前社会上便是精英与大众在争夺话语权。网络让大众的声音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强大到不管正确与否,再也不会被忽视的地步。大众政治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主政治,大众拥有话语权,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的社会气象。
民主政治,百姓幸福的气象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是空中飘荡的诺言,而是踏踏实实地落在大地上?我想,目前要做的,便是精英与大众的互相理解,互相倾听,让冰面下蠢蠢欲动的鱼儿向着一个方向走,我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近吧!(由一个事件引出主题,全文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思辨的整体,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幸福”,并予以回答“民主政治”“精英与大众互相理解,互相倾听”。)
升格小结在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许多“超快速”的事件都让百姓苦不堪言。终于,人民幸福指数开始被提起,“街头幸福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巧妙地抓住了当下的热点话题——幸福,从“我姓曾”引发的网络热议入手,剖析人们的心理——不满、讽刺,由细微见博大,从人民的愤懑中看出了被压抑的思想、被压制的权力,最后得出拥有幸福的结论——民主。思路比较清晰。
民主,我们都在追求,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大众政治是有其弊端的,很多时候往往只有精英可以在危难中拥有理智、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大众则更多是偏激或人云亦云的想法。很可能民主了,人民仍得不到幸福。所以文章应在第六段分析问题时应更加辩证地思考。
“气象”在全文中只是由单薄的两个字构成,在全文中的体现比较杂乱,第一段中“气象”代表温馨的生活气息,后面的“气象”又成了社会状况。且文章也没有对“幸福的气象”进行清晰的阐述和描绘,过于偏重对事件的分析,应该在扣题方面再加强。
考场得分62分
例文六
气象
丁佳琳
长城,中国人的民族烙印。曾几何时,若问及向往之地,我也会脱口而出“故宫,长城”。然而真正踏上那古旧的砖瓦,长城气象已不是“惟余莽莽”了。(若能在此用精炼的语言,点明长城原本在作者心中的气象,在中国人心中的历史意蕴,则更能凸显主题。)
和大部分人一样,最早亲睹长城真颜是在八达岭,唯一的感受便是“长城内外,惟余人往”。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在五花八门的旅行社旗帜引领下,跟随对着扩音器扯着嗓子喊的导游穿梭于涌流之间。脚下的砖瓦似乎已被游人的脚磨平,竟有些打滑,也只能通过这来感受长城的“险峻”了吧。夹在人群之中缓慢前行,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沿路摊贩点似乎没断过。饮料、零食、水果,叫卖声不绝于耳。尤其在立有毛主席手书纪念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地方,拍照、取照,讨价,叫卖,热闹非凡。远望,逶迤的城墙里塞满了各色游人,一派繁荣气象。
虽然喧嚷了些,但好歹长城的恢弘面貌还在,旅游嘛,没有十全十美的。如此安慰自己,直到第二次造访,登上慕田峪长城,才发现并非如此。(转折有些突然,建议改为:喧嚷的氛围让我有些失望,但了解到这种名胜古迹的商业化几乎不可避免,只好安慰自己,至少长城的恢宏面貌依然在。所以即将造访慕田峪长城时,我心中也未抱有很大期待,以为它也不过是化了浓妆的商业景点,可我发现,我错了。) 未经过分雕琢的山依旧透着苍凉雄壮,甚至可以说有荒芜之味。长城,纯粹单调的砖瓦,一尘不变的瞭望口,狼烟台,只有随着山体的起伏曲折,无尽地绵延。时而拾级而上,时而遇陡坡用劲攀爬,未走几步已疲惫不堪。然而前后仍旧是那样毫不留情的坡度,烽火台还在数十米之外,四周除了静寂辽远的山脉再无它物,头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天。此时,才真切地体会长城的恢弘、雄壮。它是带着寂寞、悲壮的气象的,而这都是在人潮涌动的八达岭无法感受到的。且不谈长城脚下悲凉的骸骨,便是驻守的兵,在这四望无人烟的苍茫天地间,该有如何的苦寂、孤独。这番苍茫气象,是历史的厚重岁月给予的,也是要留给后人的。(描写慕田峪长城,不仅注重与人潮涌动的八达岭进行对比,突出长城本应有的悲凉而又雄壮的气象,还能进行恰当的联想,想象驻守的士兵瞭望时的心情,使读者更加沉浸于这种苍莽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希望着墨的力度再加强些,使它在文章结构地位上比之前的描写突出,因为对慕田峪长城的描写应当是本文的重点。)
然而千百年岁月的风尘抵不住游人的脚步潮水般涌来。如今的八达岭仅仅只能是一个象征,一个被商贩、旅游团开发使用的景点而已,尽管它还是千万中国人心中的憧憬。但恢弘气象不再是景致,而是形容人潮,或者说是熙攘、喧嚣的游客气象。极少数人会自己选择名不见经传的景点,大多数人都只是趋之若鹜,奔向高度开发、包装之地。也因此,少数人才真正体会到,长城不仅仅是“雄伟壮观”可以形容的,它具有悲壮、寂寥、苍凉,或是其它难以言喻的气象。(文章的主题是游人心中的气象缺乏,只是分析多集中在后部,主题的深化略有突兀。)
自然界的气象多是造化所创,或是前人留下的遗迹,然而游人的心中也是该有气象的。我们该扪心自问,到底游什么,览什么。难道历史的风尘、岁月的积淀被现代生活的洪流冲击,只能留下景点购物、拍照留念这些活动,而那份沉重无人再体会,那些历史的思考无人为之驻足思索?或许有人旅游只为愉悦放松,但当旅行逐渐丧失了它的深厚内涵,生活的美就难以被人发现,作文里只留下流水账而再不见诗一般的语言、歌一般的文字。(由自然界的气象引出游人心中的气象,深化主题。)
气象,在于人心,在于独立的思考后选择的景致,而不是追随大流,趋之若鹜。心中的气象决定所见所感,决定了“行”的意义。
升格小结旅行中,一种看似十分平常的现象却反映了一种态度,作者以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切,以一颗善思考的心分析、反思、总结,才有了这样视角独到、分析精辟的文章。
文章从对比开始,由个人旅行的经历出发,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长城,一个繁荣而焦躁,一个苍凉而沉静,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由长城入手写气象,而不局限于描绘长城恢宏气象本身,是突破之一;由游人如织入手写长城,不仅仅表达对喧嚣浮躁的旅游现象的批判,而且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这是突破之二;由趋之若鹜的旅游现象写人们对文化内涵、旅行意义的忽略是突破之三。
如果作者还能挖掘出更深的东西,如:或许我们不必去指责那些景点包装的行为,也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么便用你心中的平静去体悟你眼中无法搜索的气象,追寻历史的足迹,因为“境由意造,物由心生”,那么,文章的意义将更深入一层。
考场得分62分
(作者:潘勤,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作文题为第31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气象
顾怡佳
当我每次抬头仰望之时,总感到还是这片天,仍是这座城市,可气象却早已不同了。(引入自然,不着痕迹。)
当每座城池的繁华落幕,留下的只是岁月斑驳的印迹。
不知怎么的,眼中瞧见这破败的有些傲气的老屋,这句话便凭空出现在了脑海里。(语言还应力求表达得准确。)白色的墙体早已不复白亮,大片的石灰粉被岁月生生地剥离,裸露出整块的石砖。不算宽敞的门前是整片的沥青路面,向远处灯火通明之处延伸开去,在路边灯光的笼罩下,显出一副奇怪的腔调。抬起头,天很黑,应是晴朗的气象,却也遍寻不见迷人的星光。只是偶尔在那厚厚的云缝里透出几许微弱的亮色。(语言诗意。写景注意了层次与视角的有序变换。)
于是,老屋在这样的夜色中,伴着不远处传来的纸醉金迷的味道,显得像历经生死厮杀的小兽,带着稀疏不全的皮毛,落魄而充满傲气地站在市中心的一隅,看着这座城市的万千气象在光阴的长河中几经回转,变化无常。(比喻新奇,然而“落魄”与“傲气”这一对比的渲染似乎总有些矛盾。)
这天、这云、这片老屋,(应力求表达得准确。)这座城市的气象早已不复当年,让我生出几分凌乱的痛感。这是一种将记忆逐渐抽离的切肤之痛。(生动形象的比喻,带有几分夸张。疼痛的转移,由内而外地体现,真实而有力。)不,我不愿失去幼时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于是,我开始冥思,抓住那被名叫岁月的刽子手砸得支离破碎的画面。渐渐地,似是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恣意妄为的年代。(前段作为对比铺垫,极尽渲染,然而稍显拖沓与空泛。但写城市景象之变,借景抒情,渐变得体,文风贴合语境,思路流畅恣意。)
那时的我随着爷爷奶奶住在市中心,那座门牌上刻着“铁市巷38号”的老屋里。老屋的格局与现在的楼房是大不相同的,往往一幢老屋里住着三四户人家,大家共用着同一个厨房、院子与客厅,其乐融融。非亲非故,却胜似一家。
那时还没有用沥青浇筑的路面,门前甚至连水泥路都还未来得及修建,只是错落地用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路很窄,且不平整,所以汽车是进不来的。不过也幸好当时人们的出行还只局限于自行车一类轻小的工具,便也相安无事。
那时的夜晚,天还未曾这么黑,云层也没有这么厚。皎洁的星光(应力求表达得准确。)总是能安然无恙地穿过轻纱似的云层,轻巧地落在白墙黑瓦上,落在门前长着青苔的石板上,附上一层细细的光芒,漾起几分柔和,氤出几许仙意。整条巷子仿佛顿悟了天道,得了灵性,幻化出无限安好宁静之感。
那时,巷子外的市中心,夜里也只留下几盏温暖的路灯。人们不会在这里纵情声色,因为他们心中更多的挂念着另一条相似的小巷,挂念着那巷中,坐在月下盼着他们的人。(从前无欲无求,思念是单纯的。此处联想的展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景幽深,意味深长。)
那时的气象有着太多的美好,也与现在有着太多的不同。那时,老屋并不稀奇,也不孤独破败,傲气也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岁月静好的味道。那时,这座城市的气象令人着迷,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淡然沉静令人的心不自觉得柔软,即使落到尘埃里也显得干净清爽。(语言果真“清爽干净”。)
而现在呢,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奢华、喧嚣。这座气象浮躁的城市一如千万座相同的城池一般,落入了尘埃中,终不可寻。(对比前文,有些空泛,但显然一语道出“千城一面”之哀。)
耳畔刺耳的刹车声唤回了我依稀有些迷离的神志。好像又是堵车。吵嚷声、喇叭声交织着冲击着纤弱敏感的神经。我深深地望了一眼这座仍伫立于此想要守护最后一份安宁气象的老屋,转身离开。(拉回现实,情景交融,幻而又真。)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每座城市都有它所必经的变迁,没有什么城市的气象永不改变。我们无法逆转,只有在光阴的夹缝里守住那份我们心中最美的气象。(结尾还可以提升立意,此处显然有喟叹任命之嫌,格调略显低沉。)
升格小结此文就立意而言虽已不可言新,然而就“气象”一题展开来说,却足见作者思路开阔,非流俗之辈。
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立于老屋门前,展开追思感慨,老屋如今比过去已大不同也,抒发气象改易之叹。又回忆从前,对比今朝,构思精致。
语言诗意是本文一大亮点,尤其是清新的笔调与本文所论内容极为贴合,因此给人以自然之感。但诗化的语言若“恣意妄为”太过,则不免叫人多有疑惑。表达的准确性应是语言陌生化的基础。理智地落笔,力求明了,能为本文增色不少。
此类写景抒情之文最易落入空发感慨的险境中,作者较成功地以回忆结合现实、以目睹结合所感,充实了全文。但是开头几段稍显冗长,尤其一些描写与后文重复,有未加预见之嫌。
今朝都市确不比从前,然作者对于如今的“纸醉金迷”,从暗面予以谴责,即使不谈过于偏激之嫌,叙述的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推究:也许以描写代替重复的抒情,能将这一对比更为有机地与全文进行结合,加深切实的感染力。
考场得分62分
例文二
气象
陶睿杰
沉浸浓韵,含英咀华。自是词中风格,词中气韵,词中气象。(开头便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短短八字,字字珠玑,便是词之气象。)
王国维道:“词以境界为上。”词之气象时而恢弘,时而断肠,时而豪放,时而心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此境界使人吟咏难忘。(恢弘、断肠、豪放、心殇,便是对词之气象的最好总结。)
山水气象——十里青山远,(本文最有特色之一便是它的小标题,点出词中的一种气象,并配上一句恰当的词句,恰到好处地增加了文章的意蕴。)
八荒华夏,悠悠五千,此中山川美景,自是迁客骚人驻足留词之处。北宋僧人仲殊一曲“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湖畔那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人生之不如意皆若碧空浮云,唯眼中美景,伴与春风习习,以入词人之心。 山水气象,绝非仅此,又如林逋:“盈盈春水,淡淡春山。”盈盈淡淡,自是其中趣味,青水若山,亦是天人一感。“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人景合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无我之境,亦是词中之气象。左山右水,气象浓韵。
断肠气象——浮生长恨欢娱少(第二个小标题便是谈浮生断肠之气象,从上面的山水风景到人生,由物谈人,是一种递进。)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动;狂歌痛饮,来访秋雁处。”浮生长恨,断肠忧愁之气象乃亘古主题。
多少恨,欲说还休!(此处仅七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堪称“细腰”之笔,直指词人心中的愁思绵长,断肠气象氤氲其中。)
北宋柳永,迁徙坎坷,流落风尘,“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心中愁绪,皆付与长江之水。晏殊离别怀苦,只留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江飞过秋千去”。范仲淹之《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与李清照之《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皆为相思断肠之作,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多首寄托愁思的词的堆叠,渲染了文章悲凉断肠的意境,但是应该注意词的顺序以及关联。柳永和晏殊的词中间无衔接,有点突兀。)
然千古情种,年未立却亡妻,只得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仕途宦达而命薄,故仰天长啸“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年少而去,不禁怅然喟叹“被酒莫惊春暖重,睹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此词者乃纳兰容若,此人之词尽显断肠气象!
国殇气象——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第三个小标题,推己及国,又是一种递进,且作者也点出了为国为家才是词之冠以气象的最高境界。)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之冠以“气象”二字,为国为家,方成最高之境界。(为国为家,将词之气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金戈铁马,国破城残。何为“气象”?“气象”乃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之豪气,刘克庄“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之洒脱,岳飞“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伤感,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恸伤。国破家亡,茫茫籁殇,抚杖老翁,倚门长叹,哀哉吾国,痛哉吾民!老当益壮,壮志在胸,梦中自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吾国可兴,吾民可兴矣!
为国为家者,方为词中气象之冠。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词中境界,以无我之境及有我之境并之,无我为冠。”心系国家天下,已是无我;心念黎民苍生,已是为冠!(再次点出为国为家的词为冠的观点,并借用王国维的话,解释心系天下,便进入了无我之境,便是词中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点牵强,心系天下并不一定是无我,只是把天下苍生看成了大我,把自己当成了小我,大我比小我更重要,但没有达到无我。)
词中气象凡千百种,吟咏难忘。通其意,闻其感,会其心,学其行,方可有所思,有所记。词中气象,便是那“髣髴兮若轻云之碧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悟其轻盈,方可得“罗袜尘生秀冉冉,料征鸿,凌步微波女”之感。
词乃褪去倾轧世界之匙,可会天地万意!以词之气象为师,可得苏轼、贺铸之豪放,李清照、柳耋卿之婉约,秦观纳兰之愁怅,黄庭坚温庭筠之潇洒,岳飞陆游之浩然……
词之气象成吾师,便可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境!
噫,一蓑烟雨任平生!(结尾意蕴深长,让词之气象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升格小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意蕴深长,此文中“气象”被作者用大气的笔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叹服,如此深厚的诗词功底,配上巧妙的角度,让文章变得行云流水,读来畅快人心。
文章最大的特色乃是它的三个小标题,有递进的关系。三个不同的角度,配上一句恰当的词,便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角度似乎是有重叠的地方,断肠和国殇并不算并列,虽然作者写断肠是写的个人,写国殇是写的国家,但是小标题似乎有些不恰当,可将第二个进行修改。其次,文中用到了大量的词句,应该注意词句使用时的顺序、关联性和恰当性。文中不宜使用过多晦涩生僻的句子,这样难以引发读者共鸣。而且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部分可以增加。
考场得分61分
例文三
气象
吴彤
已模糊了时间,却牢记了气象。
偶然在不知名的南园古镇中独自行走过,犹记得略显坑洼的土路上,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布满了墙面,墙上挂着几串紫白相间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
这是一种何等令人震撼的气象。我臆想着这风雨惊动的场面,视线再度落回眼前的画上。(前三段文笔优美,渲染气氛,但与下文关联不大。从臆想到现实的过渡不自然。修改如下:不知名的南园古镇,不高不矮的围墙布满斑驳的苔痕,墙上挂着几串紫白相间的藤萝。每一面墙都像历久经年的画作,即使饱受沧桑而显出凄凉,也依然不乏生机,因为苔藓和紫藤萝的肆意生长,从来不受坍圮颓墙的限制。我想象着这些自在坦荡的植物把整个人间都幻作一幅画,充满了风雨惊动的鲜活气象。就这么想着,想着,视线又不由落回眼前的纸。)
腊月寒冬,我倚着桌,定神望着宣纸,将脑海中闪现的腊梅,渲染到这洁白的纸上。
染红笔尖,将点点胭脂敷于画上,然后那墨梅苍虬的枝干上,便绽放开了零星的花朵(关于绘画过程的描写简练、到位,“渲染”、“敷”、“绽放”等动词用得出神入化。)
搁笔。我凝视着这幅作品,无奈叹了口气。虽然无数次想象,无数次练习,却不知为何,怎么也画不好这么一幅简单的墨梅。
定睛看着窗外。
一棵梅树,正兀自迎风挺立。(两个短句分别独立成段,吸引读者注意。)
这便是我纸上的主角。打量着它与我的画,我已经很难找出不同。在认真临摹无数次后,我认定我已经胸有成“梅”了。可是这画,让人看起来,却显得如此压抑委顿呢? 冥思苦想许久,却依旧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我只能去请教老师,不料老师却说:“走出门再看它,你自会明白的。”(“走出门”与下文“视野开阔明亮”呼应。)
我疑惑地望了一眼老师,走出门去,默然面对同样默然的寒梅。
寒冬时节,冰冷的气象充斥于乾坤。周围许多树木,都已残败零落,仅剩下枯瘦苍虬的枝干,峭棱棱的树丫控诉似的指向无言的苍穹,唯独眼前这棵寒梅,傲然决然地屹立于天地之间,用它那零星的花朵,见证着自己最美的存在。
我不由退了几步,这样一幅画面,气象何等澎湃,何等美妙,可为何到了我的笔下,却尽失风采了呢?
梅花不语,却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抖动,送来几缕幽幽的清香。我凝视着梅花,仿佛天地间便只剩下它,视野不由一下开阔明亮起来。(“瑟瑟抖动”与墨梅傲然挺立的形象不契合,第一句话可换作“梅树不语,可我似乎能听到它的枝干在寒风中不屈生长的悉索声,伴着几缕幽香一起传来”。)
脑海中灵光乍现。
“因为你的画,没有‘生长的空间’”。老师不知何时来到我身后,缓缓开口,“你看这株梅花,在天地之间,是何等渺小的一个存在。而透过窗户,它却铺满了你的整个视野。作画,气象当七分外显,三分内敛。你的画,看似气象十足,实则过分拘泥,伸展不开。一幅画,气象太足,就锋芒毕露了。”
果然如此。我恍然大悟,过分张扬的后果必定是束缚太多,本有的气象,便全部被拘束住了。
疾步走入书房,提笔作画。那宣纸的顶端,有着大块的空白,那是一棵梅树,必要的“生长的空间”。
这次的创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美好的气象。(结尾突兀,略显苍白无力。可改为“我又一次走出门,在那棵梅树旁展开我的画,宣纸留白处透彻、自然,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墨梅在天地间伸展盘曲,生生不息。我默然于心,无论对于作画,还是人生,这都是最美的气象”。)
升格小结看到“气象”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天气、景物等,而作者别出心裁,从一个很小的切入口——绘画入手,生动演绎了“气象”作为“文字、画作的气韵、风格”的含义,令文章充满新意。
由全文来看,对比某些一味褒贬或情感表达单一的文章,本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思想的提升是一大亮点。由“不解自己所作‘墨梅’为何委顿”到“灵光乍现”再到“深刻领悟”,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十分自然,使读者的理解也随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提高,使人读后颇有所得之感。
但作者对于主旨的表现还并不充分,如一至三段和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段,有狗尾续貂之嫌。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以起到点题、升华主题、总结全文、揭示立意等作用,不能忽视。作者应再适当填充、修改,使文章更加丰满。
考场得分60分
例文四
气象
刘亦隽
深夜,我面对着老汽车站的旧房子。
以前赫然的“常州汽车站”如今换成了黯然的“日夜停车场”。目光不禁落在了左旁的武进影剧院上,曾在那里有无数次与儿时同伴的回忆,最后一次是小学的毕业典礼。之后见过它一次又一次的粉刷,关闭,又重新开张。
纵使影剧院在漆黑中已抹去了形迹,心中的那个轮廓终究格外清晰。(由景生悟,由自己对旧影剧院的怀念,引出人生路上对美好气象的留恋。)
故人的身影不也是如此吗?所来径上的旧人旧景印在每一个回顾者的心里。尽管夜很深,但一直闪烁着星点黄光。(这一段的表达有些多余。可以与下一段合并为“一路走过,所来径上的旧人旧景印在每一个回顾者的心里,纵然转瞬即逝,但这些美好的旧气象总温存于回顾者的心中”。)
回顾所来径,来径上的旧气象温存于回顾者心中。
回顾,多数人在驱车散心时总流连于路旁的风景,甚至是汽车后视镜里的景色。驰骋于山间,当你发觉与后视镜中一处的山花越来越远,直至她消失于一点,心中兴许会有些失望与不舍。诚然,某处的山花消失淹没于另一处山花,遍野的山花,何处无芳,但令人欣然的也许只有此一处。
行者自然是要离开一处往下一处的,后视镜里的另一处山花,于行者,是崭新的,新气象替代旧气象,自然更迭,苍茫的行路早不足为奇。
窗间流荡的景色难掩夜的浓重,这一切的浓重再过四个小时全然尽失。待到天微微亮,早起的人们才有了新一天的生气。(这一段的表述有些不清晰,可以改为“窗间流荡的景色也许会淹没于夜的浓重,但这一切的浓重再过几个小时便全然尽失。待到天亮,早起的人们就有了新一天的气象”。)
人总要丢弃旧时的一切悲喜,去到另一段路,赏另一段景。也许有的人只是走马观花,草草收场,连雁过留声都无法企及。因为走得太快,过往的景色与当下的路引起不了丝毫共鸣,无所关乎,无所流连,直至草草地来到了路的尽头,却依旧茫然。如此仓促的行路,尽管尽头时可毫无羁绊,但枉你此生来过,路过那么多美好的景。(点出旧气象的意义:对旧气象的留恋成为珍贵的回忆,体现出在人生路途上行走的充实与价值。)
右侧中映现着与先前看到的景致截然不同的,火车站通宵亮着明亮的银白色的光。凌晨时分,依稀可见得大厅内外有等车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徘徊着。他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也许常州是他们的起点站,或终点站,又或中转站,一切无从知晓。唯能肯定的是,深夜的他们依旧为生活奔走。待到他们抵达下一站,也许会留恋此刻的夜城,再忆起这些很珍贵的回忆,为了明天的自己,为了下一站的自己。(由联想深思转回眼前的景,将火车站升华为人生的站点。)
时间像是黑暗中温暖的手,带走了许多美好的旧气象,又带来了你所未曾遇见的新气象。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恍惚后,仍然在人生路上奔走的我们,回顾所来,回味最真的五味时光。
我们所流连的气象,于心而言,是荡涤亦是历练。(“荡涤”和“历练”表达不是很准确,若要进行升华,可以说“是珍贵的回忆,亦启示了新的开始”。) 升格小结结尾可以再升华,可以启示人们怀揣着对旧气象的美好回忆,而不要为其所牵绊,要勇敢地继续前行,敞开胸怀,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崭新的气象,这样才能拥有更加进取、丰满、充实和有价值的人生。
本文从窗外的景物出发,将具体的事物:汽车站和影剧院的变化,抽象为普遍的新气象代替旧气象的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思考与联想,使文章立意深刻;在文章结尾,将火车站抽象为人生的站点,既呼应了上文所写的旧气象,又能启示人们总是要继续前行、奋斗,使文章主题有了能升华的空间。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该学着像作者一样驻足窗前,或在路上停下匆匆的脚步,看一看周围的人、事和景,学会思考,从中获取灵感。 学会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即使是一件看似静止的事物,也有其变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可以将某一具体的事物抽象化,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联想。
考场得分64分
例文五
气象
朱欣然
缓缓飘落的枫叶带来了秋天,在微凉的晚风和糖炒栗子的叫卖声中,三三两两的行人在大街小巷间穿行,被似有若无的桂花的香气包围着,牵起的嘴角构成一幅幸福的气象。(描写具有生活气息,简单勾勒营造了一派秋日祥和生活图景,点出“幸福”二字引出后文。)
走在街头,我也不禁想起前些日子央视的“幸福街头调查”。
“你幸福吗?”这个让哲学家们探讨不已含义甚广的问题,在百姓的口中却变成无比平凡的小事。一位坐在街边摘菜的老人说孩子上大学了是她最幸福的事,而能在路边和自然接触更是她生活的乐趣。
然而,最著名的那句“我姓曾”出现之后,立刻在社会上掀起一阵巨浪——网络如光速般传播着各种批评和各种恶搞,仿佛厚厚的冰层在最脆弱的地方开裂了,随后整个冰面如蜘蛛网的轨迹般碎成无数碎片。(比喻论证贯穿全文,将抽象的传播具体化,冰块破裂的轨迹具有连续和扩散性,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
这又是怎样的社会气象?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乏看客——一些自以为置身事外的人仅仅为了嘲笑央视的“笑话”,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对此问题的讽刺——也许当事人是无意这样回答,但听者有意。可见这场正剧引发的调侃的背后,藏着太多的不满与讽刺,社会上幸福的气象,也许正如那一层薄冰,水面下有太多拥挤得不能呼吸的鱼儿。(将大众比作“不能呼吸的鱼”反映了当代大众被抑制的思想。)
大众的调侃亦是大众的呼声。如今的社会气象的主语大概只要精英与大众便足矣。自古便是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上层的所谓精英控制着话语权。精英主义让国家以他们为中心,而大众往往只有妥协的份。没有绝对的公平因此不必谈是否公平,我只说这大致是合理的,因为精英中大多数人都有能力有魄力去影响社会。而今随着网络文化的飞速发达,大众表达呼声的意愿更强烈,渠道更广泛。且从“我姓曾”这冰山一角便能看出,当前社会上便是精英与大众在争夺话语权。网络让大众的声音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强大到不管正确与否,再也不会被忽视的地步。大众政治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主政治,大众拥有话语权,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的社会气象。
民主政治,百姓幸福的气象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是空中飘荡的诺言,而是踏踏实实地落在大地上?我想,目前要做的,便是精英与大众的互相理解,互相倾听,让冰面下蠢蠢欲动的鱼儿向着一个方向走,我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近吧!(由一个事件引出主题,全文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思辨的整体,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幸福”,并予以回答“民主政治”“精英与大众互相理解,互相倾听”。)
升格小结在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许多“超快速”的事件都让百姓苦不堪言。终于,人民幸福指数开始被提起,“街头幸福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巧妙地抓住了当下的热点话题——幸福,从“我姓曾”引发的网络热议入手,剖析人们的心理——不满、讽刺,由细微见博大,从人民的愤懑中看出了被压抑的思想、被压制的权力,最后得出拥有幸福的结论——民主。思路比较清晰。
民主,我们都在追求,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大众政治是有其弊端的,很多时候往往只有精英可以在危难中拥有理智、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大众则更多是偏激或人云亦云的想法。很可能民主了,人民仍得不到幸福。所以文章应在第六段分析问题时应更加辩证地思考。
“气象”在全文中只是由单薄的两个字构成,在全文中的体现比较杂乱,第一段中“气象”代表温馨的生活气息,后面的“气象”又成了社会状况。且文章也没有对“幸福的气象”进行清晰的阐述和描绘,过于偏重对事件的分析,应该在扣题方面再加强。
考场得分62分
例文六
气象
丁佳琳
长城,中国人的民族烙印。曾几何时,若问及向往之地,我也会脱口而出“故宫,长城”。然而真正踏上那古旧的砖瓦,长城气象已不是“惟余莽莽”了。(若能在此用精炼的语言,点明长城原本在作者心中的气象,在中国人心中的历史意蕴,则更能凸显主题。)
和大部分人一样,最早亲睹长城真颜是在八达岭,唯一的感受便是“长城内外,惟余人往”。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在五花八门的旅行社旗帜引领下,跟随对着扩音器扯着嗓子喊的导游穿梭于涌流之间。脚下的砖瓦似乎已被游人的脚磨平,竟有些打滑,也只能通过这来感受长城的“险峻”了吧。夹在人群之中缓慢前行,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沿路摊贩点似乎没断过。饮料、零食、水果,叫卖声不绝于耳。尤其在立有毛主席手书纪念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地方,拍照、取照,讨价,叫卖,热闹非凡。远望,逶迤的城墙里塞满了各色游人,一派繁荣气象。
虽然喧嚷了些,但好歹长城的恢弘面貌还在,旅游嘛,没有十全十美的。如此安慰自己,直到第二次造访,登上慕田峪长城,才发现并非如此。(转折有些突然,建议改为:喧嚷的氛围让我有些失望,但了解到这种名胜古迹的商业化几乎不可避免,只好安慰自己,至少长城的恢宏面貌依然在。所以即将造访慕田峪长城时,我心中也未抱有很大期待,以为它也不过是化了浓妆的商业景点,可我发现,我错了。) 未经过分雕琢的山依旧透着苍凉雄壮,甚至可以说有荒芜之味。长城,纯粹单调的砖瓦,一尘不变的瞭望口,狼烟台,只有随着山体的起伏曲折,无尽地绵延。时而拾级而上,时而遇陡坡用劲攀爬,未走几步已疲惫不堪。然而前后仍旧是那样毫不留情的坡度,烽火台还在数十米之外,四周除了静寂辽远的山脉再无它物,头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天。此时,才真切地体会长城的恢弘、雄壮。它是带着寂寞、悲壮的气象的,而这都是在人潮涌动的八达岭无法感受到的。且不谈长城脚下悲凉的骸骨,便是驻守的兵,在这四望无人烟的苍茫天地间,该有如何的苦寂、孤独。这番苍茫气象,是历史的厚重岁月给予的,也是要留给后人的。(描写慕田峪长城,不仅注重与人潮涌动的八达岭进行对比,突出长城本应有的悲凉而又雄壮的气象,还能进行恰当的联想,想象驻守的士兵瞭望时的心情,使读者更加沉浸于这种苍莽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希望着墨的力度再加强些,使它在文章结构地位上比之前的描写突出,因为对慕田峪长城的描写应当是本文的重点。)
然而千百年岁月的风尘抵不住游人的脚步潮水般涌来。如今的八达岭仅仅只能是一个象征,一个被商贩、旅游团开发使用的景点而已,尽管它还是千万中国人心中的憧憬。但恢弘气象不再是景致,而是形容人潮,或者说是熙攘、喧嚣的游客气象。极少数人会自己选择名不见经传的景点,大多数人都只是趋之若鹜,奔向高度开发、包装之地。也因此,少数人才真正体会到,长城不仅仅是“雄伟壮观”可以形容的,它具有悲壮、寂寥、苍凉,或是其它难以言喻的气象。(文章的主题是游人心中的气象缺乏,只是分析多集中在后部,主题的深化略有突兀。)
自然界的气象多是造化所创,或是前人留下的遗迹,然而游人的心中也是该有气象的。我们该扪心自问,到底游什么,览什么。难道历史的风尘、岁月的积淀被现代生活的洪流冲击,只能留下景点购物、拍照留念这些活动,而那份沉重无人再体会,那些历史的思考无人为之驻足思索?或许有人旅游只为愉悦放松,但当旅行逐渐丧失了它的深厚内涵,生活的美就难以被人发现,作文里只留下流水账而再不见诗一般的语言、歌一般的文字。(由自然界的气象引出游人心中的气象,深化主题。)
气象,在于人心,在于独立的思考后选择的景致,而不是追随大流,趋之若鹜。心中的气象决定所见所感,决定了“行”的意义。
升格小结旅行中,一种看似十分平常的现象却反映了一种态度,作者以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切,以一颗善思考的心分析、反思、总结,才有了这样视角独到、分析精辟的文章。
文章从对比开始,由个人旅行的经历出发,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长城,一个繁荣而焦躁,一个苍凉而沉静,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由长城入手写气象,而不局限于描绘长城恢宏气象本身,是突破之一;由游人如织入手写长城,不仅仅表达对喧嚣浮躁的旅游现象的批判,而且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这是突破之二;由趋之若鹜的旅游现象写人们对文化内涵、旅行意义的忽略是突破之三。
如果作者还能挖掘出更深的东西,如:或许我们不必去指责那些景点包装的行为,也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么便用你心中的平静去体悟你眼中无法搜索的气象,追寻历史的足迹,因为“境由意造,物由心生”,那么,文章的意义将更深入一层。
考场得分62分
(作者:潘勤,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