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也越来越多。初中地理教学作为普及地理常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实现其优质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化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理论,对促进地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地理教学经历,提出了一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同化理论的策略,希望能对地理教学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 运用 同化理论 策略
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也就是说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概念,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新信息只有在与他们自身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进行相互作用后才会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化理论在近些年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对同化理论的应用显得十分的僵硬,很有局限性,教师很少考虑到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不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断层,很难构建同化理论倡导的知识系统化、归类化和层级性的特征,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历及教学实践,如何有效的运用同化理论,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结合学情分析,构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对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经历不再是以往简简单单的,而是通过广泛的途径猎取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也是如此,这些他们获取的知识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旧知识加以联系,强化学习目标,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问题时,教师引入了近年来学生所接触到的有关长江的相关实事如:三峡工程,1998年洪水实况转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由于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而且还被誉为是“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开始入手一步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即: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范围位居世界第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
二、结合地图使用,强化知识落实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地图教学和地图学习是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治理,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册把学习相关的知识都汇总其中,让学生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学习的知识。地图其实就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的体现,地图中蕴含着很多的地理常识及地理知识,无论是理论的、数据的还是其他的,地图册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地理知识展示平台,它不仅可以让空洞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有趣,而且对学生已有知识(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都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述海洋与岛屿部分的内容时,老师就不该单纯的让学生记忆与我国相关的海洋和岛屿,而可以利用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这样不仅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各个大洋的具体位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结合知识练习,巩固知识认知
对于地理课的教学来说,除了课堂的讲授之外,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知识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做题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结构,并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落实三维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练习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练习的目的仅是强化学生的认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应该去繁就简,指是对个别学生容易混淆或是不易于掌握的地方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并且这样的练习不会是仅仅局限于教材、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是以生活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活动练习。
四、关注学生个性特点,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造成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了,从而导致学生在对新知识的加工和处理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作为教师,对具备不同认知结构的而学生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他们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善于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以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能够设计出与学生心理特征相适应,并且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三盼、方建福.认知同化论在指导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0(18)
[2]张萌.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的表现方法[J].地理教育,2012(10)
【关键词】初中地理 运用 同化理论 策略
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也就是说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概念,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新信息只有在与他们自身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进行相互作用后才会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化理论在近些年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对同化理论的应用显得十分的僵硬,很有局限性,教师很少考虑到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不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断层,很难构建同化理论倡导的知识系统化、归类化和层级性的特征,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历及教学实践,如何有效的运用同化理论,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结合学情分析,构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对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经历不再是以往简简单单的,而是通过广泛的途径猎取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也是如此,这些他们获取的知识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旧知识加以联系,强化学习目标,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问题时,教师引入了近年来学生所接触到的有关长江的相关实事如:三峡工程,1998年洪水实况转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由于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而且还被誉为是“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开始入手一步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即: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范围位居世界第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
二、结合地图使用,强化知识落实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地图教学和地图学习是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治理,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册把学习相关的知识都汇总其中,让学生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学习的知识。地图其实就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的体现,地图中蕴含着很多的地理常识及地理知识,无论是理论的、数据的还是其他的,地图册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地理知识展示平台,它不仅可以让空洞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有趣,而且对学生已有知识(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都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述海洋与岛屿部分的内容时,老师就不该单纯的让学生记忆与我国相关的海洋和岛屿,而可以利用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这样不仅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各个大洋的具体位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结合知识练习,巩固知识认知
对于地理课的教学来说,除了课堂的讲授之外,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知识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做题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结构,并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落实三维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练习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练习的目的仅是强化学生的认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应该去繁就简,指是对个别学生容易混淆或是不易于掌握的地方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并且这样的练习不会是仅仅局限于教材、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是以生活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活动练习。
四、关注学生个性特点,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造成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了,从而导致学生在对新知识的加工和处理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作为教师,对具备不同认知结构的而学生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他们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善于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以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能够设计出与学生心理特征相适应,并且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三盼、方建福.认知同化论在指导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0(18)
[2]张萌.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的表现方法[J].地理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