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态、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本文从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出发,探讨了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的措施及作用。
[关键词]提高耕地质量;土壤改良利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0-0326-01
引言
耕地资源是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获得稳定持续的高产的前提就是耕地的持久的生产力,因此要提高耕地地力质量。耕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此,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
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是耕地地力后劲儿不足,土壤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变差,污染日趋加剧。2014年,在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中,全国耕地按由高到低的质量等级,依次将耕地划分为1-10等,其中8成是中低等耕地,超1/4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耕地产出受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等问题严重影响。耕地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耕地面积1.35亿hm2,总量巨大但人均耕地不足0.11hm2,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印度的3/5。
土壤肥力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量的高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壤肥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受人多地少国情的影响,一直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作用,长期高负荷利用耕地,使得基础地力下降严重,耕地质量状况堪忧。目前,我国仍然大范围的依靠化肥、农药等来增产粮食,严重破坏了土壤中有效微生物菌群和有益微量元素,严重影响土壤质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己经成为破坏耕地质量的主要原因。以化肥为例,在1979—2013年的35年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t增加到5912万t,年均增产率5.2%,而与此同时,有机肥实际利用率不足40%,其中,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为35%左右,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
2 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措施
2.1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机制
强化耕地资源“量质并重”和耕地保护“质量红线”的理念,健全管理工作机制和建设补偿机制,逐步实现耕地质量管理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建设和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资金保障。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与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耕地质量定级试点工作。
2.2 加强土地整治力度
在土地整治方面,要突出“改、培、保、控”4字要领,“改”就是改良土壤,重点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培”就是培肥地力,重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基础地力;“保”就是保水保肥,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推进深耕深松,推行等高种植;“控”就是控污修复,重点控施化肥、农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2.3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应紧紧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摸清不同田块土壤肥力状况,制定技术规范,完善基础参数,修订技术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地“耕地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好配方肥的施用。
2.4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不仅能够给农作物提供营养,还可以活化土壤中潜在的养分,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促进物质的转化,是我国传统农业重要的肥源。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如禽畜粪、人粪尿等,以及商品有机肥,并做到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等各种养分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又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和耕地地力的提高。
2.5大力推行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方针,在推广商品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利用率,以及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也是钾肥再利用的重要途径,兼有蓄水保墒的作用。对水稻、玉米等秸秆,利用先进机械设备和生物技术,通过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翻压还田、易地还田等技术手段实施还田。
3 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的作用
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优势、潜力并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地力的培养与提高。土壤改良利用是根据土壤的肥力属性和组合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条件的内在联系,综合编制而成的。从区域性角度出发,根据土壤的特点,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的改良利用的主次方向及其措施,为综合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培肥改进土壤等项生产规划,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有利于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在全省80个农业县(市、区、场)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测土盖边、配肥到点、供肥到户、施肥到田。每年实施面积6500万亩次左右,项目示范区施肥总量趋于减少,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与习惯施肥相比亩均节氮1—3公斤,亩增产4.1%—7.7%,增产增收与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环太湖地区提前实现减氮18%的目标。
结语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机制、加强土地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增施有机肥、大力推行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土壤改良利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明岗,卢昌艾,张文菊,李玲,段英华.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7:8-14.
[2] 李旭霞,[1]段永惠,冯曙.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J].中国质量,2009,06:46-47.
[3] 詹卉.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的政策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5,10:3-4.
[4] 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7:133-134.
[关键词]提高耕地质量;土壤改良利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0-0326-01
引言
耕地资源是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获得稳定持续的高产的前提就是耕地的持久的生产力,因此要提高耕地地力质量。耕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此,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
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是耕地地力后劲儿不足,土壤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变差,污染日趋加剧。2014年,在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中,全国耕地按由高到低的质量等级,依次将耕地划分为1-10等,其中8成是中低等耕地,超1/4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耕地产出受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等问题严重影响。耕地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耕地面积1.35亿hm2,总量巨大但人均耕地不足0.11hm2,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印度的3/5。
土壤肥力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量的高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壤肥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受人多地少国情的影响,一直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作用,长期高负荷利用耕地,使得基础地力下降严重,耕地质量状况堪忧。目前,我国仍然大范围的依靠化肥、农药等来增产粮食,严重破坏了土壤中有效微生物菌群和有益微量元素,严重影响土壤质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己经成为破坏耕地质量的主要原因。以化肥为例,在1979—2013年的35年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t增加到5912万t,年均增产率5.2%,而与此同时,有机肥实际利用率不足40%,其中,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为35%左右,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
2 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措施
2.1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机制
强化耕地资源“量质并重”和耕地保护“质量红线”的理念,健全管理工作机制和建设补偿机制,逐步实现耕地质量管理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建设和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资金保障。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与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耕地质量定级试点工作。
2.2 加强土地整治力度
在土地整治方面,要突出“改、培、保、控”4字要领,“改”就是改良土壤,重点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培”就是培肥地力,重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基础地力;“保”就是保水保肥,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推进深耕深松,推行等高种植;“控”就是控污修复,重点控施化肥、农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2.3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应紧紧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摸清不同田块土壤肥力状况,制定技术规范,完善基础参数,修订技术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地“耕地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好配方肥的施用。
2.4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不仅能够给农作物提供营养,还可以活化土壤中潜在的养分,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促进物质的转化,是我国传统农业重要的肥源。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如禽畜粪、人粪尿等,以及商品有机肥,并做到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等各种养分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又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和耕地地力的提高。
2.5大力推行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方针,在推广商品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利用率,以及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也是钾肥再利用的重要途径,兼有蓄水保墒的作用。对水稻、玉米等秸秆,利用先进机械设备和生物技术,通过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翻压还田、易地还田等技术手段实施还田。
3 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的作用
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优势、潜力并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地力的培养与提高。土壤改良利用是根据土壤的肥力属性和组合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条件的内在联系,综合编制而成的。从区域性角度出发,根据土壤的特点,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的改良利用的主次方向及其措施,为综合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培肥改进土壤等项生产规划,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有利于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在全省80个农业县(市、区、场)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测土盖边、配肥到点、供肥到户、施肥到田。每年实施面积6500万亩次左右,项目示范区施肥总量趋于减少,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与习惯施肥相比亩均节氮1—3公斤,亩增产4.1%—7.7%,增产增收与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环太湖地区提前实现减氮18%的目标。
结语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机制、加强土地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增施有机肥、大力推行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利用,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土壤改良利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明岗,卢昌艾,张文菊,李玲,段英华.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7:8-14.
[2] 李旭霞,[1]段永惠,冯曙.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J].中国质量,2009,06:46-47.
[3] 詹卉.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的政策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5,10:3-4.
[4] 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