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了解新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要求,摸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审美素养的已成了实施新课程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途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堂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而身处信息社会中的学生,由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通过深层次阅读获得情感的体会及美的享受更是匮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提高审美素质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情情趣和欣赏品位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日常教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化语言为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对课文所刻画的人物,描写的对象,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本人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这篇课文时,就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三峡那唯美的意境和独特的山水运用直观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画面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感受三峡的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鉴赏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学生只有在对课文精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加深理解和体验,对课文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以课文作为载体,品味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的美与表达内容的美。读《岳阳楼记》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辞彩华美,音韵和谐,骈散交替的基础上,更应该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读《春》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作者用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传神凝练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感所描绘的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的同时,更应该去感受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生只有体会到课文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才能鉴赏一篇课文真正的美。
三、以课堂为纽带,引导学生升华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而《美学理论》中对美做过这样的概括:“美往往凭借形象,激发情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培育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的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 “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上,我试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理论设计教学,使学生在欣赏文章之际,唤醒他们沉默的情感,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进行审美感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异质同构”理论,使文本和学生的内在情感相互吻合,从而让文中的形象和学生的心理结构达成一致。在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在发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自然会发生变化,当文本中的形象和学生的内在情感相互吻合时,学生会自然由孔乙己的可笑之处认识到其可悲之处,进而由喜剧性的笑声生发出悲剧性的情愫,从而理解这篇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
四、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在《读书二首》中指出:“善读未写书,不守读书馆。天地阅读,万物皆书卷。”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也说:“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拾皆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至理名言都诠释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学生要将书本和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从有限的书本知识向无限的生活空间延伸,让学生终身受益。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但受传统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文本和生活的结合,事实上,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人间真善美丑。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竭尽全力促使学生走近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当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课文才能给学生无尽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理性思考。因为文学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它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学生一旦对生活具有了这种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原来荡漾着的让人心旌摇荡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让人神驰目迷的鸟语花香。通过这种文本与生活的相互渗透,将文学形象从理性的文学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现实世界。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发现的惊喜必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既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执行者,但愿我们每一位语文从教者都能身体力行,让审美的意识植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让语文课堂绽放出更美的色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八中学 730020)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途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堂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而身处信息社会中的学生,由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通过深层次阅读获得情感的体会及美的享受更是匮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提高审美素质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情情趣和欣赏品位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日常教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化语言为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对课文所刻画的人物,描写的对象,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本人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这篇课文时,就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三峡那唯美的意境和独特的山水运用直观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画面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感受三峡的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鉴赏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学生只有在对课文精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加深理解和体验,对课文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以课文作为载体,品味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的美与表达内容的美。读《岳阳楼记》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辞彩华美,音韵和谐,骈散交替的基础上,更应该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读《春》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作者用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传神凝练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感所描绘的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的同时,更应该去感受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生只有体会到课文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才能鉴赏一篇课文真正的美。
三、以课堂为纽带,引导学生升华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而《美学理论》中对美做过这样的概括:“美往往凭借形象,激发情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培育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的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 “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上,我试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理论设计教学,使学生在欣赏文章之际,唤醒他们沉默的情感,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进行审美感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异质同构”理论,使文本和学生的内在情感相互吻合,从而让文中的形象和学生的心理结构达成一致。在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在发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自然会发生变化,当文本中的形象和学生的内在情感相互吻合时,学生会自然由孔乙己的可笑之处认识到其可悲之处,进而由喜剧性的笑声生发出悲剧性的情愫,从而理解这篇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
四、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在《读书二首》中指出:“善读未写书,不守读书馆。天地阅读,万物皆书卷。”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也说:“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拾皆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至理名言都诠释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学生要将书本和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从有限的书本知识向无限的生活空间延伸,让学生终身受益。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但受传统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文本和生活的结合,事实上,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人间真善美丑。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竭尽全力促使学生走近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当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课文才能给学生无尽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理性思考。因为文学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它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学生一旦对生活具有了这种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原来荡漾着的让人心旌摇荡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让人神驰目迷的鸟语花香。通过这种文本与生活的相互渗透,将文学形象从理性的文学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现实世界。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发现的惊喜必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既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执行者,但愿我们每一位语文从教者都能身体力行,让审美的意识植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让语文课堂绽放出更美的色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八中学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