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其形成、发展和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开始涌入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天然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动力,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当代 中国社会思潮 大学生 影响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社会思潮的话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的阶段,世界各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涌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利益冲突多发、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意识多元,导致国内外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和意识建设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更容易受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
1.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内涵
何为社会思潮?今天学术界对其没有一致的认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我们可以尝试给其这样下定义: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群体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特定的社会议题为焦点,集中反映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群体利益或诉求并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意识的运动形态。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社会现实条件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上层建筑的思想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包容量大、伸展性强的思想文化范畴,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1.2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征
通过对相关学者关于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如下特征:
①多元共生与因时而变
从我国社会思潮的性质来看,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的社会格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相互交织。各种社会思潮不仅相互排斥、相互吸引,又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世界和当今的中国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动着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不断调整,反映了不同群体民众的利益诉求,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发生变化。
②话语权意识不断增强
当今社会,为了争夺话语权,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社会思潮之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写文章、做演讲等各种途径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改变他人的思想,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群众基础,抢占社会意识的制高点,从而广泛有效的对某种社会思潮进行传播。
③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相较传统借助书刊、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新时期互联网作为时代的标志,在社会思潮的传播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伴随着新时期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在传播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文字、声音,更有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拉近了社会思潮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使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通俗易懂。
2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新时期全球化及现代化的背景下,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分析,使得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对其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2.1 社会思潮牵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使得社会上存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思潮,既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科学主义等;也有落后消极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还有处于中立性的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1]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断生长发酵。而大学生由于思想敏捷、好奇心强,对各种社会思潮兴趣盎然,往往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思潮。面对这些良莠并存的社会思潮,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跟着感觉走,对落后消极的社会思潮缺乏甄别力,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构建。当然,如果先进、积极的社会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将会牵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2.2 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实践
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共生和复杂多变的特点,给大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选择可能性,但同时又造成了选择的盲目性和多变性。但是,基于自身现实的考虑,他们最终会结合自身利益,选择、接受某种社会思潮,从而去参与话语权的争夺。归根结底,大学生选择的立场是出于利益为核心的选择标准,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受到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其结果表现在,随着大学生现实功利主义倾向的提升,更多大学生倾向于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找到一种符合自己诉求的主导价值观,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争夺话语权,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2.3 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的文化环境
社会思潮在牵引、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及行为实践的过程中,也冲击着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在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思潮的大众化网络传播以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构成了强大地包围、控制。流行于大学生中的高科技操纵下的复制文化、时尚调侃日趋兴盛。高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大学生亚文化、反文化的产生。[2]他们以极大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新媒介接受、获取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及道德观念面临挑战。因此,在多媒介传播过程中应加强监督,从而规范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选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3 加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其思想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的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潮流,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
胡锦涛同志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共生、复杂多变,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引导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使他们更加坚信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更加坚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3.2 提高运用新媒介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介的运用为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但同时也给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带来冲击,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创造了方便的条件。大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时,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的甄别能力,往往在选择时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导向方面必须加强信息传播的引导,提高大学生使用信息媒介的甄别力,充分发挥新媒介的积极作用,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地位。
3.3 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它对于整合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不断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主义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他们的力量,我们应以中国梦的建设为契机,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沈卫星.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及其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1(08).
[2]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3]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作者简介:
卫攀虹(1989-),女,陕西蓝田人,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当代 中国社会思潮 大学生 影响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社会思潮的话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的阶段,世界各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涌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利益冲突多发、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意识多元,导致国内外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和意识建设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更容易受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
1.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内涵
何为社会思潮?今天学术界对其没有一致的认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我们可以尝试给其这样下定义: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群体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特定的社会议题为焦点,集中反映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群体利益或诉求并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意识的运动形态。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社会现实条件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上层建筑的思想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包容量大、伸展性强的思想文化范畴,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1.2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征
通过对相关学者关于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如下特征:
①多元共生与因时而变
从我国社会思潮的性质来看,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的社会格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相互交织。各种社会思潮不仅相互排斥、相互吸引,又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世界和当今的中国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动着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不断调整,反映了不同群体民众的利益诉求,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发生变化。
②话语权意识不断增强
当今社会,为了争夺话语权,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社会思潮之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写文章、做演讲等各种途径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改变他人的思想,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群众基础,抢占社会意识的制高点,从而广泛有效的对某种社会思潮进行传播。
③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相较传统借助书刊、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新时期互联网作为时代的标志,在社会思潮的传播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伴随着新时期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在传播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文字、声音,更有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拉近了社会思潮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使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通俗易懂。
2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新时期全球化及现代化的背景下,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分析,使得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对其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2.1 社会思潮牵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使得社会上存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思潮,既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科学主义等;也有落后消极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还有处于中立性的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1]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断生长发酵。而大学生由于思想敏捷、好奇心强,对各种社会思潮兴趣盎然,往往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思潮。面对这些良莠并存的社会思潮,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跟着感觉走,对落后消极的社会思潮缺乏甄别力,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构建。当然,如果先进、积极的社会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将会牵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2.2 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实践
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共生和复杂多变的特点,给大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选择可能性,但同时又造成了选择的盲目性和多变性。但是,基于自身现实的考虑,他们最终会结合自身利益,选择、接受某种社会思潮,从而去参与话语权的争夺。归根结底,大学生选择的立场是出于利益为核心的选择标准,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受到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其结果表现在,随着大学生现实功利主义倾向的提升,更多大学生倾向于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找到一种符合自己诉求的主导价值观,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争夺话语权,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2.3 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的文化环境
社会思潮在牵引、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及行为实践的过程中,也冲击着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在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思潮的大众化网络传播以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构成了强大地包围、控制。流行于大学生中的高科技操纵下的复制文化、时尚调侃日趋兴盛。高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大学生亚文化、反文化的产生。[2]他们以极大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新媒介接受、获取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及道德观念面临挑战。因此,在多媒介传播过程中应加强监督,从而规范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选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3 加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其思想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的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潮流,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
胡锦涛同志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共生、复杂多变,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引导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使他们更加坚信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更加坚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3.2 提高运用新媒介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介的运用为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但同时也给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带来冲击,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创造了方便的条件。大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时,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的甄别能力,往往在选择时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导向方面必须加强信息传播的引导,提高大学生使用信息媒介的甄别力,充分发挥新媒介的积极作用,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地位。
3.3 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它对于整合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不断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主义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他们的力量,我们应以中国梦的建设为契机,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沈卫星.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及其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1(08).
[2]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3]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作者简介:
卫攀虹(1989-),女,陕西蓝田人,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