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周凡,短发俏丽,淡妆轻抹,看起来清新脱俗,落落大方。在主持人岗位工作了30多年的她始终热心公益,致力慈善事业,就像一位“人间天使”,一点一点传递爱心。
助学大别山
在一次偶然采访中,周凡认识了法国慈善人士彭思佳女士。当时,彭思佳女士在安徽大别山收养了一个孤儿,还资助了那里另外三个辍学女童。
凭着媒体人的职业敏感,周凡意识到这个爱心故事很有传播价值,决定调集力量拍摄彭思佳的纪录片。2008年春节前,得知彭思佳要去大别山区看望她资助的孩子们,周凡立即带领自己的团队跟踪采访。冬季的大别山区滴水成冰,住宿条件简陋,加上饮食差异、水土不服等因素,拍摄过程异常艰苦,但大家都被山区人们的生活和彭思佳的爱心感动着。就这样,经过艰苦的拍摄和后期的精心剪辑,最终制作成三集纪录片——《一个法国女人和她的中国女儿》。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反响很大,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最高奖——“金话筒”特等奖,周凡本人也获得“爱心传播者”称号。周凡邀请彭思佳一起去北京领奖,她俩成了好朋友。彭思佳每次回来看望自己资助的孩子,周凡总会和她见面。
地震情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同悲。7月9日,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受邀赴四川德阳参加赈灾义演直播晚会,她的任务是采访受团中央表彰的十佳抗震救灾小英雄宋雪的父母。
地震发生时,11岁的宋雪从外面跑进教室叫醒午睡的同学,自己走在最后,就在她即将跨出教室门口时,房屋轰然倒塌,不幸罹难……
按照惯例,直播前周凡要和宋雪的父母做一个沟通,可他们却沉浸在悲伤中说不出话。周凡耐心地安慰宋雪的妈妈瞿明香。瞿明香终于开口:“今天是宋雪爸爸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贴心的女儿会用积攒的零花钱买生日蛋糕,这样的日子,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得知这一情况,周凡急忙跑到街上悄悄买了一个大蛋糕。晚会上,周凡让工作人员把蛋糕推上来,全场观众齐唱生日歌,为宋雪父亲送上生日祝福,宋雪的父母既意外又感动。就这样,周凡和瞿明香成为了好朋友,开始了她们的十年之缘。
那段时间,瞿明香夫妇俩思念女儿经常彻夜难眠,周凡就每隔一天给瞿明香打个电话,陪她聊聊天,给她精神上的支持。直到2010年6月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宋琴降生,笑容才又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
关爱“折翼天使”
2009年,周凡来到南京博爱智障人安养庇护中心,采访中心创办人梁襄女士。这个中心养护的都是智障者,被称作“折翼天使”。采访结束后,周凡感觉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深为梁襄的义举感动。在梁襄的影响下,周凡经常来庇护中心看望这些“折翼天使”,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
在这里,周凡结识了一个叫圆圆(化名)的女孩。圆圆26岁,因为患有唐氏综合症,智力仅有六七岁的水平,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唐宝宝”。周凡一来,“唐宝宝”就粘着她,一直抓着她的手不松开,要听周凡讲故事。平时一有时间,“唐宝宝”就积极学习做菜、蒸包子,自豪地说:“我要留给周老师吃!”
在这个庇护中心,还有“故事王”“字典王”“摄影家”“圆周率神人”等在一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周凡每次去看他们都很快乐,也很感动。周凡意识到,社会上还有不少这样的特殊群体,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关爱,而不应该被遗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周凡向南京民进文化总支提出建议,希望借助组织的力量更多关心这些特殊群体。2013年,南京民进文化总支加入了南京市慈善总会义工团队,成为南京市民主党派中的第一支义工团队。文化总支多次参与民进南京市委会“同心·贻芳行”社会服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传递爱心
十年前,周凡在南京市慈善总会设立“周凡个人慈善冠名基金”,宣传慈善理念,吸引民众参与公益,向善向美。
在南京老门东旁边,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看到盲童无数次在盲文书页上的摩挲,指尖一次又一次被磨破,甚至沁出了血珠,周凡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为他们创办“声音图书馆”的念头。她召集主持人、教师、演员等组成志愿团队,精心挑选适合孩子们的诗歌、散文、故事等,朗读录音,刻录成光盘,不仅送给南京盲校的孩子,还寄给西部山区的贫困孩子们。
2016年,周凡担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她珍惜每一次发言机会,在市两会上,经常能看到周凡手持话筒,就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等問题侃侃而谈。这两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她还先后提出多个提案,撰写数篇社情民意信息,受到一致好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回首来路,周凡内心感到十分充实与快乐。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周凡的理想,她还要继续努力,一点一点传递爱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