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将枯燥变为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如同任何事物都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样,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也必须适度,不能滥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使用多媒体,当学生理解课文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写作素材;教学改革
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丰富,但高山必有深谷,其弊端也不少。如课堂上,教师一板一眼,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课堂上死气沉沉,恰如一泓池水,激不起半点波澜。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它融声图文于一体,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将枯燥变为生动有趣,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语文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媒体教学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大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教师在课前搜集文章历史背景知识,用多媒体播放《东方之珠》MV,学生从歌词和图片中了解地理环境;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录音。香港是一个“万国市场”,那里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商品;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那里有不同地方的美食佳肴,一应俱全;香港是一个“旅游胜地”,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香港还是一个“夜景迷人”的好地方,那里有光彩夺目的霓虹灯,仿佛就是灯的海洋。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在读到“香港有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公园里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色”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目睹了“海豚和海狮的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上台来模仿这些动物的表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从不同的图片中去欣赏香港,从中感受香港的美,理解“香港,璀璨的明珠”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又如,让学生理解“明日黄花”时,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纠正学生望文生义的错误。黄花即菊花。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来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这种图文结合解释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文字。
二、借助幻灯片让教学具体化
语文教学可以是形象思维活动,也可以是抽象思维活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概念与形象画面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形象地反映在学生的意识中,使其感觉变成概念,帮助教师巧妙地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课前根据网络资料制作多张教学幻灯片。如“火烧赤壁”就有五幅教学幻灯片。第一幅是黄盖和周瑜正在商量事宜,桌上有一张铺好的纸,黄盖手里拿着毛笔正准备书写。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他们在干什么?”学生答:“他俩在写假的投降信”。第二幅是江面上有十几只草船用幔子遮着,正在顺风急驶,风势很大。教师:“为什么选这样的天气行船?”同学们说:“借风行船,船行得快。”第三幅是十多只战船燃起了大火,火顺风势直奔曹营方向,有几只小船紧跟在后。教师问:“这是周瑜的第几步骤,是安排干什么?”学生答:“第三步骤,兵船在后留着撤退。”第四幅是熊熊烈火在曹营的船上和营地燃烧着,把连船的铁索烧成了紫色,曹兵死伤无数。教师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学生答:“火攻实现了。”第五幅是一个曹将丢盔弃甲正在逃跑,不时还回头看一看追赶的吴兵。教师问:“这图反映了什么?”学生说:“追杀逃兵。”用教学幻灯片让学生理解“火烧赤壁”的场景,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教學有关泰山的文章和诗词时,同样要借助多媒体,因为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去过泰山。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悟,泰山雄伟。秦始皇曾封禅泰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歌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确实,“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达到抽象形象化、感觉思维化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丰富写作素材
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显得过于单调、乏味。而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了新颖感、好奇感、直观感。
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有生活体验,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可向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写作素材,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弥补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而经验少的缺陷,同时弥补现场观察不足,帮助学生追忆事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如指导学生写《春游》一文时,教师带领导学生游斑竹山,观察春天景色。茂密的森林,灿烂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以及潺潺的清泉等等,都能激发情感和写作欲望。为了让学生将看到的景物写具体,言之有物,教师设计“春游图”“泉水叮咚”“雨后春笋”等图片,并录制了鸟语泉鸣的音响,在课堂上演播,再现春游情景,并启发想象。
另外,写作技巧的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如“悬念”这个词让学生很难理解,很难运用。所谓“悬念”就是读者或观众以紧张的心情期待着情节的发展,紧张期待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中用“盘马弯弓只不发”制成课件,让学生感悟,成功悬念的运用,犹如“盘马弯弓”。
四、声图并茂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供于教师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学会阅读课外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展示地理背景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西湖周边的地理风貌。学生欣赏晴天西湖和雨中西湖的景色,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同时,教师用课件让学生了解“西子”,学生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认真地看课件,对诗句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书本上的内容,并补充了其他课外知识。又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配上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它的历史背景,学生从课件中看到几千年前的生活场景,从中体会画家的技艺精湛。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更多惊喜,但运用多媒体技术要适度。学生阅读没有音像的文章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在课堂上只能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拐杖。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使用多媒体,当学生理解课文有困难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吴 双
[关键词] 多媒体;写作素材;教学改革
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丰富,但高山必有深谷,其弊端也不少。如课堂上,教师一板一眼,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课堂上死气沉沉,恰如一泓池水,激不起半点波澜。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它融声图文于一体,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将枯燥变为生动有趣,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语文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媒体教学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大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教师在课前搜集文章历史背景知识,用多媒体播放《东方之珠》MV,学生从歌词和图片中了解地理环境;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录音。香港是一个“万国市场”,那里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商品;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那里有不同地方的美食佳肴,一应俱全;香港是一个“旅游胜地”,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香港还是一个“夜景迷人”的好地方,那里有光彩夺目的霓虹灯,仿佛就是灯的海洋。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在读到“香港有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公园里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色”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目睹了“海豚和海狮的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上台来模仿这些动物的表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从不同的图片中去欣赏香港,从中感受香港的美,理解“香港,璀璨的明珠”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又如,让学生理解“明日黄花”时,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纠正学生望文生义的错误。黄花即菊花。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来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这种图文结合解释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文字。
二、借助幻灯片让教学具体化
语文教学可以是形象思维活动,也可以是抽象思维活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概念与形象画面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形象地反映在学生的意识中,使其感觉变成概念,帮助教师巧妙地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课前根据网络资料制作多张教学幻灯片。如“火烧赤壁”就有五幅教学幻灯片。第一幅是黄盖和周瑜正在商量事宜,桌上有一张铺好的纸,黄盖手里拿着毛笔正准备书写。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他们在干什么?”学生答:“他俩在写假的投降信”。第二幅是江面上有十几只草船用幔子遮着,正在顺风急驶,风势很大。教师:“为什么选这样的天气行船?”同学们说:“借风行船,船行得快。”第三幅是十多只战船燃起了大火,火顺风势直奔曹营方向,有几只小船紧跟在后。教师问:“这是周瑜的第几步骤,是安排干什么?”学生答:“第三步骤,兵船在后留着撤退。”第四幅是熊熊烈火在曹营的船上和营地燃烧着,把连船的铁索烧成了紫色,曹兵死伤无数。教师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学生答:“火攻实现了。”第五幅是一个曹将丢盔弃甲正在逃跑,不时还回头看一看追赶的吴兵。教师问:“这图反映了什么?”学生说:“追杀逃兵。”用教学幻灯片让学生理解“火烧赤壁”的场景,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教學有关泰山的文章和诗词时,同样要借助多媒体,因为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去过泰山。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悟,泰山雄伟。秦始皇曾封禅泰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歌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确实,“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达到抽象形象化、感觉思维化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丰富写作素材
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显得过于单调、乏味。而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了新颖感、好奇感、直观感。
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有生活体验,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可向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写作素材,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弥补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而经验少的缺陷,同时弥补现场观察不足,帮助学生追忆事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如指导学生写《春游》一文时,教师带领导学生游斑竹山,观察春天景色。茂密的森林,灿烂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以及潺潺的清泉等等,都能激发情感和写作欲望。为了让学生将看到的景物写具体,言之有物,教师设计“春游图”“泉水叮咚”“雨后春笋”等图片,并录制了鸟语泉鸣的音响,在课堂上演播,再现春游情景,并启发想象。
另外,写作技巧的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如“悬念”这个词让学生很难理解,很难运用。所谓“悬念”就是读者或观众以紧张的心情期待着情节的发展,紧张期待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中用“盘马弯弓只不发”制成课件,让学生感悟,成功悬念的运用,犹如“盘马弯弓”。
四、声图并茂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供于教师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学会阅读课外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展示地理背景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西湖周边的地理风貌。学生欣赏晴天西湖和雨中西湖的景色,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同时,教师用课件让学生了解“西子”,学生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认真地看课件,对诗句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书本上的内容,并补充了其他课外知识。又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配上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它的历史背景,学生从课件中看到几千年前的生活场景,从中体会画家的技艺精湛。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更多惊喜,但运用多媒体技术要适度。学生阅读没有音像的文章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在课堂上只能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拐杖。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使用多媒体,当学生理解课文有困难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吴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