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导读:《村里来了个“拗书记”》是江西省万载县委组织部拍摄的一部人物专题片,讲述的是万载县株潭镇杨源村党支部书记王圻友一心为民、坚持奉献、敢作敢为,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将一个穷、乱、弱村变成了全县有名的红旗村——这个性格执拗的“拗书记”的动人事迹,被杨源村村民们快乐地传颂着……
车行驶在去往杨源村的山路上,我对这次拍摄充满了期待:毕竟,当了十三年的村支书,还把一个落后村带成了先进村,王圻友一定有的是故事。为了多了解他,我在路上就向当地同志打听起来。“你说老王啊?”当地同志哈哈大笑,“他是个出了名的‘老拗’!村里人都叫他‘拗书记’。”哦,“拗”的意思我知道,就是“啥事都爱和别人反着干”,看来他的故事还非比寻常呢。
车刚停稳,就见一个中年汉子迎了上来,这就是杨源村的当家人王圻友了。我说罢采访来意,不料他直摆手:“要拍就拍我们村吧,我个人没什么可拍的……”一脸认真的样子,很是坚持。无论我怎么动员,他就是摇头,丝毫不通融。这下我算领教他的拗劲了。看到场面陷入了僵局,当地同志“打岔”了:“拍不拍的不要紧,先让人家廖干部安顿下来啊。”
一番安顿过后,我半开玩笑地说:“王书记,怪不得都叫你‘老拗’呢,你是真不给面子啊。”听到这句话,他不好意思了:“我就是想,工作又不只是我一个人做的,拍我一个人不好……”看来老王倒挺实在。当地同志也打起了圆场:“老王倒不是针对你,他是和谁都犯拗。当这个书记时,就和家里的拗了半天呢。”还有这事?我急忙支起了摄像机,追问起究竟来。
也许是看我实在坚持,老王扭捏了半天,终于张嘴了:“十多年前,我一直在外面做买卖,本想着把事业做大呢。就在2001年,镇上忽然找到了我,说杨源村已经成烂摊子了,急需一个人回村里主持工作,组织上觉得我最适合……”“那当时你就答应了?”“哪儿啊!刚开始我也犹豫,毕竟自己有一摊子事业呢,舍不得。家里人更是一窝蜂地劝我,父母说‘不能往烂泥里沉身子’,老伴说‘别不知道天高地厚,硬去扛龙虎山’……”听到这儿,我理解地点了点头,不得不认为这话有几分道理:“那后来呢?”“他们不说这话,我还下不了决心;听到这些话,我的拗劲一下就上来了。我是党员,还能和组织讲条件?非得把杨源村干出个样子来!”一席话,说得我暗自点头。是啊,也许家人劝得有道理,但王圻友却“拗”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风采。他的这种“拗”,让我高看。
和王圻友走在村里,总会遇见村民热情地打招呼。“干啥去?”“有空上家坐坐啊。”……看得出来,村民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我的镜头不断捕捉到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拍摄间隙,我不禁对他感叹:“你群众基础可真好啊!”“哈哈,”他仰头爽朗地笑起来,“刚开始可不这样!”怎么?我带着好奇马上又举起了摄像机。
的确,刚开始老王面对的可不是张张笑脸,而是副副冷面。 “我年轻时性格急躁,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村里该得罪的人都让我得罪干净了!”老王的思绪回到了过去,“所以刚上任时,村里人那是议论纷纷,谁都不理我,实在躲不开了,就点下头赶紧走。”听到这儿,我的心揪紧了:这样的局面,就是块坚冰,他可怎么办?
“怎么办?当时我也有些迷茫了,以前做买卖的朋友知道后都劝我:‘老王,没啥子耍头,回来和我们继续干吧。’家里人也说:‘这回知道厉害了吧?赶紧撂担子还来得及。’听到这些话,我还就不听劝,非要干出个名堂来!”说到这儿,老王瞪圆了眼睛,“都说我拗,可我觉得我拗得应该!我是挨家挨户去拉呱,硬是和大家‘拉’没了距离、‘拉’出了感情……”我一边拍摄,一边感慨他的拗劲。也许,这种拗劲,就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时永不服输的精神吧。
最后,他总结道:“现在好了,杨源村富了,村民们也理解我了,知道我的“拗”没私心,对我也服气了。你看,现在大家可不再躲着我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我敬佩地望着他,把他的笑容来个大特写,那笑容里,满是欣慰,更有一种执着,不,是拗劲,在放射着光芒!
随后的几天里,我和老王几乎是形影不离。在我的镜头里,他总是忙个不停,而去得最多的地方,则是杨源村的支柱企业——六个花炮厂,是去检查安全生产。用他的话说:“这已经是我的生活习惯。”
一天早上,踏着露珠,我跟着老王来到了三峰花炮厂。正好,老板邱继红也在厂里,于是就陪着一起转了起来。只见老王走在车间里,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瞧瞧那儿,神情严肃得很。摄像机把他这一丝不苟的劲头全都拍了下来。旁边的老邱笑着为我解释:“王书记哪次检查,都是这么认真。”一圈转下来,我们满身都是汗,但老王却依然坚持着要看安全生产记录表。等表到了手,他更是睁大了眼睛,一行行地去对照核实。时间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他舒了一口气:“行了,没问题!”
看到老王放松了,有些摸不着头腦的我便问起究竟来。老王刚要回答,邱老板在旁边抢起了话头:“廖干部,你不知道,这是我们王书记照例检查花炮厂的安全生产呢!”“每天都这样检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看我还是有些不大明白,老王笑了笑,对着镜头说起了来龙去脉。
当年老王自打接过了杨源村这副担子,就一门心思为乡亲们谋求一条发家道,最终他决定办村办企业,于是鞭炮厂、凝固剂厂等项目陆续上马,工人也多从村民里挑选。可没两月,老王就感觉到不对味了——村民们散漫惯了,即使被聘为企业员工,还是对自身严不起来,生产秩序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老王深知:这是现代企业最忌讳的毛病。他马上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并认真实施,不料却招来反对声一片。因为杨源村大部分人都沾亲带故的,谁不认识谁啊,一下子来了“严刑峻法”,大家可是不“受管”。一时间,说情的人挤破了门,都劝老王:“乡里乡亲的,管那么狠干吗!”可老王的拗劲又一次上来了,任谁说啥都不好使,硬是“六亲不认”。“那时候,有的人指着鼻子骂,还有人喊用刀来砍我……”老王的脸上浮现了一丝苦笑。
“那后来呢?”我不禁担心地问道。“后来厂子都挣大钱了,大家也明白王书记的苦心了,哪还有骂的?现在谢都谢不过来呢!”邱老板在旁接道。老王边笑边点头。我敬佩地望着他,心里想:“老王的这次‘拗’,拗得对,拗出了杨源村的富足日子。” 如今的杨源村富了不说,村容更是不错,平整的村路、干净的沟渠、崭新的小学校……俨然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我不禁夸道:“村容村貌可是真不错。”老王听了却说:“这弄得也不容易,全是我‘拗’出来的。”怎么?这里还有故事?看到我不解的眼神,他干脆细说起来。
原来,杨源村的村办企业挣了大钱后,要怎么花这笔钱,老王觉得应该听听群众的意见。不料一召开村民代表会,大家共同的意见是:分!老王就觉得不是个事了,苦口婆心地劝大家:“这钱呢,除了用在企业再生产外,还应该改善下村里的基础设施,修修路、翻建下学校……”但很多人觉得“钱揣自己兜里才对”,还是闹着要“分”!这要是一般人可能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分钱也有自己的一份,讨这个厌干吗。可老王的拗劲真不是虚传,他硬是顶着压力,坚持把钱用到刀刃上。这决定自然难讨喜,很多人又背后编派起他来。那段日子,他也苦闷,觉得自己的好心没能让大家接受,一度也想过放弃,但最终为了村民能真正过上好日子,他还是“拗到了底”!
“现在咋样?”面对镜头,老王自豪地拍着胸脯,“新學校盖起来了,新村路修起来了,厂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看来,我这拗,没白费!”旁边的村民也跟着打趣:“当时我们还不理解,说书记是瞎拗。现在看,还是我们目光短了,书记拗得就是有道理嘛!”开怀的笑声一下就响彻了杨源村的天空……
拍摄即将结束了,我忽发奇想,建议去王圻友家里拍点素材。起先他还不愿意,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还是同意了。本以为,杨源村富了,他这个当家人的家不说金碧辉煌吧,至少也得像模像样。然而,当我站在他家门前时,还是惊呆了:这是一所老宅子,几处墙体被漏进的雨水锈得斑驳不堪,还有一道深深的裂缝。这是危房呀!进得屋来,客厅里摆了些旧家具,地面有些下陷,墙角矮凳上放置着一台老彩电,一张旧式的老花床占了大半个房间,一床旧棉被、一顶灰色蚊帐,诉说着主人如今的贫寒……我突然心酸了:为了大家,他自己的小家却弄得如此凄凉,这个“拗”书记,真是把所有精力全放在村民身上了。我的镜头不断扫过简陃的房屋,我的感慨不断在心头激荡。
《村里来个拗书记》拍完已经很久了,可想到王圻友这个“老拗”,我的心还是不能平静:他的拗,表面看是“跟人对着干”,但实际上,却折射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勇于坚持原则、勇于追求真理的情操。这个世界上,懂得去迎合的聪明人真的太多了,而像王圻友这样的拗人,却越来越少——正因为越来越少,所以才愈发珍贵。我喜欢并赞叹他的“拗”,因为“拗”中,是无私的奉献、真实的自我、高贵的品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委组织部)
车行驶在去往杨源村的山路上,我对这次拍摄充满了期待:毕竟,当了十三年的村支书,还把一个落后村带成了先进村,王圻友一定有的是故事。为了多了解他,我在路上就向当地同志打听起来。“你说老王啊?”当地同志哈哈大笑,“他是个出了名的‘老拗’!村里人都叫他‘拗书记’。”哦,“拗”的意思我知道,就是“啥事都爱和别人反着干”,看来他的故事还非比寻常呢。
车刚停稳,就见一个中年汉子迎了上来,这就是杨源村的当家人王圻友了。我说罢采访来意,不料他直摆手:“要拍就拍我们村吧,我个人没什么可拍的……”一脸认真的样子,很是坚持。无论我怎么动员,他就是摇头,丝毫不通融。这下我算领教他的拗劲了。看到场面陷入了僵局,当地同志“打岔”了:“拍不拍的不要紧,先让人家廖干部安顿下来啊。”
一番安顿过后,我半开玩笑地说:“王书记,怪不得都叫你‘老拗’呢,你是真不给面子啊。”听到这句话,他不好意思了:“我就是想,工作又不只是我一个人做的,拍我一个人不好……”看来老王倒挺实在。当地同志也打起了圆场:“老王倒不是针对你,他是和谁都犯拗。当这个书记时,就和家里的拗了半天呢。”还有这事?我急忙支起了摄像机,追问起究竟来。
也许是看我实在坚持,老王扭捏了半天,终于张嘴了:“十多年前,我一直在外面做买卖,本想着把事业做大呢。就在2001年,镇上忽然找到了我,说杨源村已经成烂摊子了,急需一个人回村里主持工作,组织上觉得我最适合……”“那当时你就答应了?”“哪儿啊!刚开始我也犹豫,毕竟自己有一摊子事业呢,舍不得。家里人更是一窝蜂地劝我,父母说‘不能往烂泥里沉身子’,老伴说‘别不知道天高地厚,硬去扛龙虎山’……”听到这儿,我理解地点了点头,不得不认为这话有几分道理:“那后来呢?”“他们不说这话,我还下不了决心;听到这些话,我的拗劲一下就上来了。我是党员,还能和组织讲条件?非得把杨源村干出个样子来!”一席话,说得我暗自点头。是啊,也许家人劝得有道理,但王圻友却“拗”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风采。他的这种“拗”,让我高看。
和王圻友走在村里,总会遇见村民热情地打招呼。“干啥去?”“有空上家坐坐啊。”……看得出来,村民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我的镜头不断捕捉到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拍摄间隙,我不禁对他感叹:“你群众基础可真好啊!”“哈哈,”他仰头爽朗地笑起来,“刚开始可不这样!”怎么?我带着好奇马上又举起了摄像机。
的确,刚开始老王面对的可不是张张笑脸,而是副副冷面。 “我年轻时性格急躁,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村里该得罪的人都让我得罪干净了!”老王的思绪回到了过去,“所以刚上任时,村里人那是议论纷纷,谁都不理我,实在躲不开了,就点下头赶紧走。”听到这儿,我的心揪紧了:这样的局面,就是块坚冰,他可怎么办?
“怎么办?当时我也有些迷茫了,以前做买卖的朋友知道后都劝我:‘老王,没啥子耍头,回来和我们继续干吧。’家里人也说:‘这回知道厉害了吧?赶紧撂担子还来得及。’听到这些话,我还就不听劝,非要干出个名堂来!”说到这儿,老王瞪圆了眼睛,“都说我拗,可我觉得我拗得应该!我是挨家挨户去拉呱,硬是和大家‘拉’没了距离、‘拉’出了感情……”我一边拍摄,一边感慨他的拗劲。也许,这种拗劲,就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时永不服输的精神吧。
最后,他总结道:“现在好了,杨源村富了,村民们也理解我了,知道我的“拗”没私心,对我也服气了。你看,现在大家可不再躲着我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我敬佩地望着他,把他的笑容来个大特写,那笑容里,满是欣慰,更有一种执着,不,是拗劲,在放射着光芒!
随后的几天里,我和老王几乎是形影不离。在我的镜头里,他总是忙个不停,而去得最多的地方,则是杨源村的支柱企业——六个花炮厂,是去检查安全生产。用他的话说:“这已经是我的生活习惯。”
一天早上,踏着露珠,我跟着老王来到了三峰花炮厂。正好,老板邱继红也在厂里,于是就陪着一起转了起来。只见老王走在车间里,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瞧瞧那儿,神情严肃得很。摄像机把他这一丝不苟的劲头全都拍了下来。旁边的老邱笑着为我解释:“王书记哪次检查,都是这么认真。”一圈转下来,我们满身都是汗,但老王却依然坚持着要看安全生产记录表。等表到了手,他更是睁大了眼睛,一行行地去对照核实。时间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他舒了一口气:“行了,没问题!”
看到老王放松了,有些摸不着头腦的我便问起究竟来。老王刚要回答,邱老板在旁边抢起了话头:“廖干部,你不知道,这是我们王书记照例检查花炮厂的安全生产呢!”“每天都这样检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看我还是有些不大明白,老王笑了笑,对着镜头说起了来龙去脉。
当年老王自打接过了杨源村这副担子,就一门心思为乡亲们谋求一条发家道,最终他决定办村办企业,于是鞭炮厂、凝固剂厂等项目陆续上马,工人也多从村民里挑选。可没两月,老王就感觉到不对味了——村民们散漫惯了,即使被聘为企业员工,还是对自身严不起来,生产秩序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老王深知:这是现代企业最忌讳的毛病。他马上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并认真实施,不料却招来反对声一片。因为杨源村大部分人都沾亲带故的,谁不认识谁啊,一下子来了“严刑峻法”,大家可是不“受管”。一时间,说情的人挤破了门,都劝老王:“乡里乡亲的,管那么狠干吗!”可老王的拗劲又一次上来了,任谁说啥都不好使,硬是“六亲不认”。“那时候,有的人指着鼻子骂,还有人喊用刀来砍我……”老王的脸上浮现了一丝苦笑。
“那后来呢?”我不禁担心地问道。“后来厂子都挣大钱了,大家也明白王书记的苦心了,哪还有骂的?现在谢都谢不过来呢!”邱老板在旁接道。老王边笑边点头。我敬佩地望着他,心里想:“老王的这次‘拗’,拗得对,拗出了杨源村的富足日子。” 如今的杨源村富了不说,村容更是不错,平整的村路、干净的沟渠、崭新的小学校……俨然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我不禁夸道:“村容村貌可是真不错。”老王听了却说:“这弄得也不容易,全是我‘拗’出来的。”怎么?这里还有故事?看到我不解的眼神,他干脆细说起来。
原来,杨源村的村办企业挣了大钱后,要怎么花这笔钱,老王觉得应该听听群众的意见。不料一召开村民代表会,大家共同的意见是:分!老王就觉得不是个事了,苦口婆心地劝大家:“这钱呢,除了用在企业再生产外,还应该改善下村里的基础设施,修修路、翻建下学校……”但很多人觉得“钱揣自己兜里才对”,还是闹着要“分”!这要是一般人可能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分钱也有自己的一份,讨这个厌干吗。可老王的拗劲真不是虚传,他硬是顶着压力,坚持把钱用到刀刃上。这决定自然难讨喜,很多人又背后编派起他来。那段日子,他也苦闷,觉得自己的好心没能让大家接受,一度也想过放弃,但最终为了村民能真正过上好日子,他还是“拗到了底”!
“现在咋样?”面对镜头,老王自豪地拍着胸脯,“新學校盖起来了,新村路修起来了,厂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看来,我这拗,没白费!”旁边的村民也跟着打趣:“当时我们还不理解,说书记是瞎拗。现在看,还是我们目光短了,书记拗得就是有道理嘛!”开怀的笑声一下就响彻了杨源村的天空……
拍摄即将结束了,我忽发奇想,建议去王圻友家里拍点素材。起先他还不愿意,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还是同意了。本以为,杨源村富了,他这个当家人的家不说金碧辉煌吧,至少也得像模像样。然而,当我站在他家门前时,还是惊呆了:这是一所老宅子,几处墙体被漏进的雨水锈得斑驳不堪,还有一道深深的裂缝。这是危房呀!进得屋来,客厅里摆了些旧家具,地面有些下陷,墙角矮凳上放置着一台老彩电,一张旧式的老花床占了大半个房间,一床旧棉被、一顶灰色蚊帐,诉说着主人如今的贫寒……我突然心酸了:为了大家,他自己的小家却弄得如此凄凉,这个“拗”书记,真是把所有精力全放在村民身上了。我的镜头不断扫过简陃的房屋,我的感慨不断在心头激荡。
《村里来个拗书记》拍完已经很久了,可想到王圻友这个“老拗”,我的心还是不能平静:他的拗,表面看是“跟人对着干”,但实际上,却折射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勇于坚持原则、勇于追求真理的情操。这个世界上,懂得去迎合的聪明人真的太多了,而像王圻友这样的拗人,却越来越少——正因为越来越少,所以才愈发珍贵。我喜欢并赞叹他的“拗”,因为“拗”中,是无私的奉献、真实的自我、高贵的品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