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动商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动商的培养,是在学校体育改革中不应该被忽视的课题,动商的研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意义非凡。“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一直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出的一项重要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也是广大体育理论研究者和基层体育教师一直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推广,针对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动商进行浅析。
  动商由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于2012年提出,是继智商、情商之后。提出的全新概念。动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动商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身体运动的能力,是人的运动天赋水平和运动潜能发挥能力,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心理、身体机能;广义的动商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活行动、社会活动的特质和能力,由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后天调控共同决定。人人都有动商,只是其先天的动商水平高低不相同,发展学生动商要以课程为载体,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的课程对学生动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课兴趣化的必要性
  1.1 低年级阶段小学生注意力分散,需要兴趣吸引
  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感知能力开始逐渐提高,身体发育速度加快,需要通过兴趣吸引他们参与体育课。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能够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和兴趣的大小有关,感知事物往往是一时的兴趣和新鲜感。其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向局部发展,逐渐发现事物的主要特点和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低年級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不发达。他们的记忆属于无意识记忆,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他们情绪控制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1.2 高年级阶段小学生需要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以保持期待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后情绪控制能力开始增强,能够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增长,大约能达到25分钟左右,但是依然无法完全集中于一节完整的40分钟左右的课。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其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发展,对待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高年级阶段小学生身心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不宜过早地发展小学生的力量和耐力等素质,可以利用该阶段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快速发展期锻炼他们的柔韧素质。与此同时,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老师需要采用学生能够理解并且会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体育课保持期待,体育课兴趣化也得以顺利开展。
  2 “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培养动商的途径
  2.1 体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发展自身动商
  体育教师要经常性地参加上级的理论培训和观摩课堂展示,在培训学习中无形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乃至今后人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动商水平影响着学生动商的培养与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榜样作用尤其明显。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商,首先要有一支高动商的体育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们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不断发展自己的动商水平。
  2.2 传播动商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提升动商的动力
  动商概念是2012年提出的概念,自提出尚未满十年,还属于一个理论内涵不断丰富中的新概念,虽然动商的测量标准很模糊,但是这些年来动商概念已经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可见,动商的提出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动商概念还是很陌生的,不知道有动商这个概念,自然就不会有提升动商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动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动商。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课堂给学生们讲解动商的概念和意义内涵,让学生了解动商的重要性,同时营造学习提升动商的氛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商观,以提高动商为荣。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对动商有清醒的认识,也对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
  2.3 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建立快乐体育课堂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味地追求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学习生硬的动作技能,用教专业队训练的方式教学生学习动作,枯燥的训练手段占满了课堂,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出现所谓的“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动商的培养。而“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快乐体育的理念融入了体育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就有助于其动商的培养和提升。
  3 结语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以只关注其智商与情商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多关注其动商的培养与发展,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必要途径,因此,学校课程对学生动商意识的培养和动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通过让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快乐体育课堂的构建,可使学生们逐步培养动商并不断提升动商水平。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其他文献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都愈来愈重视体育教学的事件教育工作。但由于很多体育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依旧无法彻底改变“先理论、后锻炼”的教学模式,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以此来清除高校体育课堂中存在的弊端,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 以“做”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任何学科的教
期刊
体育素质是个体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并经心理系统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育个性特征和体育能力的总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注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前言  提高
期刊
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给很多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而本篇文章就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转变展开相应论述。首先对转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如教学体制不清晰和教学模式较固化等,都不利于健康教育的稳步落实。随后阐述了四点转变路径,包括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体制、明确教育教学目的与方向、创新固化教育教学模式和组建专业化教育教学队伍,希望能对有关学者的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健康教育在新
期刊
情境教学法对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对体育教学成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科学与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合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具有应用方法为以下:  1 设立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日常生活和体育教学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用现
期刊
如今,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优化和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育也随之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实行全面运行计划的过程中,毽球运动逐渐从民间走向教育领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毽球运動,不仅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运动热情,还能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面对全新的体育课程新趋势,教师必须要重视毽球运动的渗透,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其重要性得以实际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身体健康也越来越关注。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学生来说,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对其未来的学习及身心发育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提高初中体育的办学效果,是社会的发展,也是学生发展的最基础要求。  1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形式隆重,实效较低
期刊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上学习简单的运动技巧,还要帮助其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并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锻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供帮助。  当下,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希望可以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而当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缺
期刊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是应用虚拟现实构筑的虚拟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生动、逼真学习环境的系统。近年来,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也开始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成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因此具体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推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必要对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
期刊
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人的集合”,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利用非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
期刊
近些年随着高中体育课改的持续进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成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目标。此外,随着高考改革“三位一体录取”模式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模式,也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高中体育课程不再轻视,在这样的背景和机遇下对体育课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课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运用创新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