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变形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主义作品通过变形的手法对人类精神领域及心理层面进行深刻揭露与探究,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寻求走出困境之路。
关键词:现代主义作品 变形 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变形的主题,人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卡夫卡在他的代表作中以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虫的故事。正如青年作家郗晓波所言,这部划时代的作品把读者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那另一世界其实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平时不为我们所关注,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一直以来,作家们都致力于解读人类的生存困境。在这样一个精神孤独、人格扭曲的时代,变形的故事比比皆是。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有两个威廉·威尔逊;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格雷和他的画像共存;在R·L·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集善恶于一身的杰克尔/海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四部作品的变形主题进行研究,即:如何变形?为何变形?变形的实质何在?
一 如何变形?
“文学抽象变形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抽象变形是泛指作家表现审美认识而对生活材料进行改造的文学活动。狭义的文学抽象变形则是指作家为传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深层哲理性体认而对生活材料进行形式化变形的文学创造活动。”而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变形的主题着重对人物精神领域以及心理层面的探究,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威廉·威尔逊在学校里放荡不羁,偏偏他遇到了一个和自己长相、穿着都极为相近,且同名的人,这个人不但对他毫不畏惧,公然与之较劲儿,还对其横加干涉,这一切令威廉既恼火又恐惧。最后当他忍无可忍,在决斗中杀死了那个人时,他却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那即将死去的影像。在这部小说中,威廉似乎在与自己的影子作着无休止的争斗。
在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名贵族少年,相貌俊美,心地纯真,一位画家为道林画了一幅画像,在朋友的蛊惑下,道林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像来承担。此后每当道林放纵自己的欲望胡作非为时,画像上的道林的样子就变得日益丑陋,而道林却青春永葆。最终当道林良心发现,举刀刺向丑恶的画像时,自己却离奇地死去,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反而年轻如初。在这部小说中,道林的恶幻化成了一幅画,他虽然葆有青春美丽的外衣,灵魂却已经变形为丑陋的画像。
在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高大正直的杰克尔博士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种“分身”药,只需吞一点,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变成另一个肉身——寻欢作乐、放纵自己的坏人海德或作恶之后变为正人君子的杰克尔博士。杰克尔博士作为医生多行善事,名声极好。海德则无恶不作,杀人害命,最后杰克尔博士无法摆脱海德,自杀身亡。在这部小说中,变形则更为直接,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变成另一个人,做完全不同的事,过完全不同的生活。
而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被家人抛弃的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对家人的深情和爱意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人干脆变成了虫,这种变形干脆利落,无可挽回。
人类可以变成自己的影子,与自己的画像合谋,变成天使与恶魔的集合体,抑或干脆异化成虫类吗?如此荒诞的情节是只有文学作品中才可能有的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看看这些主人公们为什么会变形。
二 为何变形?
威廉·威尔逊的影子为什么得以存在?小说一开始在对学校的回忆中曾经出现美丽的画面:“我体味着浓荫如盖的大街上那份沁人心脾的凉意,嗅着灌木林里散发出的芳香,听着低沉而空洞的教堂钟声。”然后画面迅速转为幽暗:“钟声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冷不丁的敲响,阴森森的,在寂静的黯淡天光里回荡……”小说中大部分场景充满压抑的气氛,阴森沉重,学校环境更是“沉闷”,“笨重”、“迷宫”、“黑漆漆”,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神经质的心理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威廉注定是张扬而孤独的,除了自己的影子,似乎没有人关注他的生存困境,与自己的影子的争斗似乎是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真实写照。
道林的画像为什么甘愿做他的替身,替他承担屈辱?道林生活在一个禁欲的时代,上流社会的社交便是终日沉溺于社交宴会、打猎、谈论他人隐私、挖苦讽刺外国人和寡妇公爵夫人乱搞,而这样一群受欲望支配的人,偏又要接受道德的束缚,做附庸风雅的人。要在欲望和道德的命题中做出选择注定是艰难的。道林的肉身和灵魂由于作家的画像而分离,一个受欲望支配,一个为道德束缚。
杰克尔博士变身时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接下来是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骨头里磨来磨去,让人恶心得要吐;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恐惧感,就像是出生或死亡时的痛楚。”杰克尔甘愿忍受如此痛苦而选择变身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急不可耐的寻欢作乐的性情,而这种性情很难与他的趾高气昂的傲慢愿望相协调。于是他便被紧紧束缚于一种极端的生活的双重性格之中。作为善与恶既分离又合并的人类,变形是必然的也是惟一的选择。
可是,格里高尔怎么会变成一只甲壳虫呢?这的确令人费解。可听听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解释,这变化便不像初看时感觉的那么奇怪了:“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睡觉,很容易一觉醒来时产生片刻的迷糊,一种突然的非现实感。”格里高尔变形的真正原因是他从来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尽快还清家庭所欠的债务。他是为“他者”而活着,自我在这“他者”之中已丧失殆尽。因此,格里高尔的变形与其说是生理上的变形,不如说是精神上的变形,是一种非人非虫的格格不入的无奈。
三 变形的实质何在?
综观四部变形主题的小说,虽然变形的方式各异,变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本质上却都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不难看出,“西方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人性和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
首先,人类面临着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在弗洛伊德的人格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最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乱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其次,人类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看看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大甲虫时周围人的反应:母亲见到他吓得晕倒了;父亲用苹果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最爱的妹妹根本不相信他有着人的感觉,丝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并对他作出了最终判决:“我们必须把他甩掉!”格里高尔在孤苦无助中绝望地死去。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最后,人类也面临着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爱伦·坡笔下那个阴森森的学校,还是王尔德笔下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抑或是斯蒂文森所处的那个让人窒息的维多利亚时代,人类始终生存在道德与欲望的夹缝中,无法自拔。不堪桎梏的人们在反抗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不能容忍这种异化,因而,作为变形的产物,威廉、道林、杰克尔/海德,以及格里高尔都无一例外的以死亡收场。
不同作家笔下的变形也不尽相同,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变形方式,都是作家对人类的生存问题进行探索的手段。变形的主题既引导读者去关注人性中善与恶的对立,更引发读者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的思考,寻求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
参考文献:
[1] 柳和勇:《论文学抽象变形的规律和方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 爱伦·坡,康华译:《经典爱伦坡惊悚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R·L·史蒂文森,杨冬译:《化身博士》,英文荟萃网。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期。
[5] 邱文龙、杨刚华:《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隋华,女,1978—,辽宁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现代主义作品 变形 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变形的主题,人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卡夫卡在他的代表作中以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虫的故事。正如青年作家郗晓波所言,这部划时代的作品把读者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那另一世界其实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平时不为我们所关注,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一直以来,作家们都致力于解读人类的生存困境。在这样一个精神孤独、人格扭曲的时代,变形的故事比比皆是。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有两个威廉·威尔逊;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格雷和他的画像共存;在R·L·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集善恶于一身的杰克尔/海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四部作品的变形主题进行研究,即:如何变形?为何变形?变形的实质何在?
一 如何变形?
“文学抽象变形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抽象变形是泛指作家表现审美认识而对生活材料进行改造的文学活动。狭义的文学抽象变形则是指作家为传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深层哲理性体认而对生活材料进行形式化变形的文学创造活动。”而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变形的主题着重对人物精神领域以及心理层面的探究,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威廉·威尔逊在学校里放荡不羁,偏偏他遇到了一个和自己长相、穿着都极为相近,且同名的人,这个人不但对他毫不畏惧,公然与之较劲儿,还对其横加干涉,这一切令威廉既恼火又恐惧。最后当他忍无可忍,在决斗中杀死了那个人时,他却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那即将死去的影像。在这部小说中,威廉似乎在与自己的影子作着无休止的争斗。
在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名贵族少年,相貌俊美,心地纯真,一位画家为道林画了一幅画像,在朋友的蛊惑下,道林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像来承担。此后每当道林放纵自己的欲望胡作非为时,画像上的道林的样子就变得日益丑陋,而道林却青春永葆。最终当道林良心发现,举刀刺向丑恶的画像时,自己却离奇地死去,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反而年轻如初。在这部小说中,道林的恶幻化成了一幅画,他虽然葆有青春美丽的外衣,灵魂却已经变形为丑陋的画像。
在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高大正直的杰克尔博士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种“分身”药,只需吞一点,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变成另一个肉身——寻欢作乐、放纵自己的坏人海德或作恶之后变为正人君子的杰克尔博士。杰克尔博士作为医生多行善事,名声极好。海德则无恶不作,杀人害命,最后杰克尔博士无法摆脱海德,自杀身亡。在这部小说中,变形则更为直接,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变成另一个人,做完全不同的事,过完全不同的生活。
而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被家人抛弃的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对家人的深情和爱意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人干脆变成了虫,这种变形干脆利落,无可挽回。
人类可以变成自己的影子,与自己的画像合谋,变成天使与恶魔的集合体,抑或干脆异化成虫类吗?如此荒诞的情节是只有文学作品中才可能有的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看看这些主人公们为什么会变形。
二 为何变形?
威廉·威尔逊的影子为什么得以存在?小说一开始在对学校的回忆中曾经出现美丽的画面:“我体味着浓荫如盖的大街上那份沁人心脾的凉意,嗅着灌木林里散发出的芳香,听着低沉而空洞的教堂钟声。”然后画面迅速转为幽暗:“钟声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冷不丁的敲响,阴森森的,在寂静的黯淡天光里回荡……”小说中大部分场景充满压抑的气氛,阴森沉重,学校环境更是“沉闷”,“笨重”、“迷宫”、“黑漆漆”,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神经质的心理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威廉注定是张扬而孤独的,除了自己的影子,似乎没有人关注他的生存困境,与自己的影子的争斗似乎是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真实写照。
道林的画像为什么甘愿做他的替身,替他承担屈辱?道林生活在一个禁欲的时代,上流社会的社交便是终日沉溺于社交宴会、打猎、谈论他人隐私、挖苦讽刺外国人和寡妇公爵夫人乱搞,而这样一群受欲望支配的人,偏又要接受道德的束缚,做附庸风雅的人。要在欲望和道德的命题中做出选择注定是艰难的。道林的肉身和灵魂由于作家的画像而分离,一个受欲望支配,一个为道德束缚。
杰克尔博士变身时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接下来是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骨头里磨来磨去,让人恶心得要吐;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恐惧感,就像是出生或死亡时的痛楚。”杰克尔甘愿忍受如此痛苦而选择变身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急不可耐的寻欢作乐的性情,而这种性情很难与他的趾高气昂的傲慢愿望相协调。于是他便被紧紧束缚于一种极端的生活的双重性格之中。作为善与恶既分离又合并的人类,变形是必然的也是惟一的选择。
可是,格里高尔怎么会变成一只甲壳虫呢?这的确令人费解。可听听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解释,这变化便不像初看时感觉的那么奇怪了:“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睡觉,很容易一觉醒来时产生片刻的迷糊,一种突然的非现实感。”格里高尔变形的真正原因是他从来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尽快还清家庭所欠的债务。他是为“他者”而活着,自我在这“他者”之中已丧失殆尽。因此,格里高尔的变形与其说是生理上的变形,不如说是精神上的变形,是一种非人非虫的格格不入的无奈。
三 变形的实质何在?
综观四部变形主题的小说,虽然变形的方式各异,变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本质上却都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不难看出,“西方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人性和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
首先,人类面临着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在弗洛伊德的人格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最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乱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其次,人类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看看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大甲虫时周围人的反应:母亲见到他吓得晕倒了;父亲用苹果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最爱的妹妹根本不相信他有着人的感觉,丝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并对他作出了最终判决:“我们必须把他甩掉!”格里高尔在孤苦无助中绝望地死去。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最后,人类也面临着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爱伦·坡笔下那个阴森森的学校,还是王尔德笔下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抑或是斯蒂文森所处的那个让人窒息的维多利亚时代,人类始终生存在道德与欲望的夹缝中,无法自拔。不堪桎梏的人们在反抗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不能容忍这种异化,因而,作为变形的产物,威廉、道林、杰克尔/海德,以及格里高尔都无一例外的以死亡收场。
不同作家笔下的变形也不尽相同,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变形方式,都是作家对人类的生存问题进行探索的手段。变形的主题既引导读者去关注人性中善与恶的对立,更引发读者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的思考,寻求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
参考文献:
[1] 柳和勇:《论文学抽象变形的规律和方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 爱伦·坡,康华译:《经典爱伦坡惊悚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R·L·史蒂文森,杨冬译:《化身博士》,英文荟萃网。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期。
[5] 邱文龙、杨刚华:《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隋华,女,1978—,辽宁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