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民营企业由小、弱、贫的初状,已达到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资金积累、人才储备等的规模,甚至已具备走上世界经济舞台的能力。本文沿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理性分析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展历程 经验 问题 对策建议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rivate enterprise’s historical review with has searched analyzes
Yang Zengmei Yin Zuojing
Abstract: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had 30 years history until now from reform and open policy development,in these 30 year development course,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by small,weak,poor at the beginning of shape,had achieved has certain managerial experience,the accumulation of funds,the reserve of capable people and so on the scale,even has had steps onto the world economics stage ability.This article along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course,elaborated it obtains the huge achievement the experience,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rational analysis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ing process exists,proposed further promotes the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Keywords:Development courseExperienceQuestion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中圖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157-03
我国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壮大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缩影,甚至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奇迹。1990 年以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亮点”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量的99.8%。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67亿元,比2006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私营企业增长率在所有经济成分中占的比重最高,达到26.7%。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即民营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1.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改革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营中小企业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由“黑户”到取得合法身份。
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在思想路线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而要求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当时的中国还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民营经济在广东沿海及经济比较活跃的江、浙一带地区开始出现萌芽。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一大二公”单纯的国有经济向逐渐允许外资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方向发展。随后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同志称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步入中国经济的大舞台。经济比较活跃的江、浙一带出现了一大批带“红帽子”的民营企业,他们通过智慧、勤劳和艰苦创业,进行着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私营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这样私营经济才有了合法的身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2 1988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由“补充”到“并存”。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宪法第十一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条文。
九十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二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1.3 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小打小闹”到形成“大气候”。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理论的根本性突破,并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开创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由于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使之成为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全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由注重企业数量的增加向注重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方向转变。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告别了作坊模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向集团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1.4 1997年党的十五大至今:获得制度保障,稳步发展。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2002年11月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又进一步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在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和实践上突破一个个传统“禁区”
2.1 认识在不断深化:伴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地位逐步被认可。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证明,政策宽松,企业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踏步前进。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逐步受到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从抱着试试看的起始点到党中央认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被称为富国强民之路;从十三大的“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再到十七大的“两个坚持”,这既说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是不断进步和深化的,也表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和深化。我们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保障在不断完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逐步提供的政策保障,促进了其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本身就要求发展民营企业;鼓励落实自谋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也会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其购买力,扩大消费等措施同样完全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将促进就业的十项政策写进法律。此外,逐步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如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如果被认定为是高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就可以为15%,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中小企业创新步伐,提供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3 投资空间在不断拓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得到了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加入WTO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外国大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的增加,必然拓展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以专业化配套方面为例,大企业的发展就拉动了民营企业投资空间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家电、机械和食品等行业大企业的发展,都带动了一大批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有一批适应大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才使民营企业有了雄厚的基础,不断做大做强,甚至成为龙头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国外进入中国的大企业,也离不开当地企业的配套。
2.4 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进入新世纪,国家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融资环境差,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2000年10月正式组建了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科技部、税务总局、工商局、证监会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0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陸续发布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文件。这些文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创办、融资、信用担保等方面,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政府运用财政、税收政策等手段,缓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逐步建立起各地方企业信用担保组织,企业融资服务组织,简化企业创办手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3.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处境
在民营企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3.1 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相对不足。
尽管我国在解决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凸现出其政绩,在实施经济政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因而在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出现了“嫌贫爱富”的普遍现象。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公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抓大”,只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感兴趣,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资金项目等方面只考虑大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企业壮大规模、技术创新的“瓶颈”。
3.2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民营企业经营风险较大、贷款成本较高,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民营企业由于实力小、资信差,目前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基本是内部融资,依靠自我积累滚雪球式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许多有赢利有项目的民营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虽然证券市场上的中小企业板块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就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并没能通过中小企业板块如愿以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3.3 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是民营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
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一些业主文化层次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风险。此外,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拥有核心技术。2004年成长型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132%,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3%),也比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0.135%的年均水平低。由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导致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生产只能停留在简单模仿、复制国外产品的水平上,不能及时升级换代。
3.4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般以生产密集型为主,这一类型企业的市场定位低,基本上可称之为作坊型企业。另外,民营企业缺乏对市场的足够认识,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地区经营,这使得它们能获取有效市场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特别是大多数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分析,这使得鲜有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特征与趋势、消费者的需求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民营企业由于目标市场较小,甚至有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会完全依靠一家或几家大客户而生存,一旦对其需求理解有所偏差,便会导致灭顶之灾。
4.推进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使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步入健康轨道,在搞好改革的同时,应借鉴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采取切实有力的改革措施促进其发展。
4.1 把政策、法律、机构确定下来,确认地位,实施调整与管理。
由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意义,所以必须要有有关民营企业的法律及专门处理企业事物的机构,以及相应的专门研究企业问题、制定民营企业开发与发展政策的研究机构。进入20世纪60年代,日本、韩国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法规,将民营企业置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地位。由于民营企业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因而地方政府在扶持民营企业方面更具有直接的作用。
4.2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速实现企业现代化。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产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民营企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点。从发展方向上看,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及其产业范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引导,是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宏观上为民营企业把关,促使其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其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行业管理的服务组织。
随着民营企业地位的加强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建立和加强行业管理服务组织尤为必要。首先,要发挥已有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信息与服务。其次,组织区域性的中小企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这些行业组织的建立能广泛地反映中小企业的呼声,同时为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提供基本依据;第三,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介性组织,包括信息公司、技术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机构;第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资金保障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与各地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建立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4.4 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方面,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分析和实验培训各种技术人才,帮助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工资和费用补贴等方面,激励科技人员和大學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对于目前有一技之长的下岗技术人员要优先安置,促进民营企业职工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产品质量,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在我国当前面对国际竞争,同时面临国内资金、就业等方面压力的情况下,有效放活中小企业,鼓励促进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5 拓宽融资渠道,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爆,IPO 集资、定向增发、企业债券、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再加上银行借贷、地下钱庄等融资方式的出现,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在拓宽,选择最佳融资方式无疑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北平.《新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对策》,企业研究,2008年5月
[2] 周立群、谢思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
[3] 周天勇.发展中小企业未来社会稳定最重大的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
[4] 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5] 姜安印.中小企业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J].开发研究.1999年第2期
[6] 谢法平.当代西方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及其启示田[J].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7] 陈雪薇、陈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8] 刘燕.《以自主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研究,2008年第4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经验 问题 对策建议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rivate enterprise’s historical review with has searched analyzes
Yang Zengmei Yin Zuojing
Abstract: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had 30 years history until now from reform and open policy development,in these 30 year development course,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by small,weak,poor at the beginning of shape,had achieved has certain managerial experience,the accumulation of funds,the reserve of capable people and so on the scale,even has had steps onto the world economics stage ability.This article along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course,elaborated it obtains the huge achievement the experience,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rational analysis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ing process exists,proposed further promotes the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Keywords:Development courseExperienceQuestion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中圖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157-03
我国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壮大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缩影,甚至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奇迹。1990 年以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亮点”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量的99.8%。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67亿元,比2006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私营企业增长率在所有经济成分中占的比重最高,达到26.7%。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即民营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1.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改革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营中小企业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由“黑户”到取得合法身份。
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在思想路线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而要求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当时的中国还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民营经济在广东沿海及经济比较活跃的江、浙一带地区开始出现萌芽。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一大二公”单纯的国有经济向逐渐允许外资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方向发展。随后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同志称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步入中国经济的大舞台。经济比较活跃的江、浙一带出现了一大批带“红帽子”的民营企业,他们通过智慧、勤劳和艰苦创业,进行着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私营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这样私营经济才有了合法的身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2 1988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由“补充”到“并存”。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宪法第十一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条文。
九十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二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1.3 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小打小闹”到形成“大气候”。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理论的根本性突破,并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开创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由于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使之成为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全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由注重企业数量的增加向注重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方向转变。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告别了作坊模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向集团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1.4 1997年党的十五大至今:获得制度保障,稳步发展。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2002年11月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又进一步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在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和实践上突破一个个传统“禁区”
2.1 认识在不断深化:伴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地位逐步被认可。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证明,政策宽松,企业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踏步前进。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逐步受到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从抱着试试看的起始点到党中央认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被称为富国强民之路;从十三大的“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再到十七大的“两个坚持”,这既说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是不断进步和深化的,也表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和深化。我们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保障在不断完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逐步提供的政策保障,促进了其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本身就要求发展民营企业;鼓励落实自谋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也会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其购买力,扩大消费等措施同样完全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将促进就业的十项政策写进法律。此外,逐步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如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如果被认定为是高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就可以为15%,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中小企业创新步伐,提供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3 投资空间在不断拓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得到了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加入WTO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外国大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的增加,必然拓展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以专业化配套方面为例,大企业的发展就拉动了民营企业投资空间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家电、机械和食品等行业大企业的发展,都带动了一大批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有一批适应大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才使民营企业有了雄厚的基础,不断做大做强,甚至成为龙头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国外进入中国的大企业,也离不开当地企业的配套。
2.4 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进入新世纪,国家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融资环境差,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2000年10月正式组建了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科技部、税务总局、工商局、证监会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0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陸续发布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文件。这些文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创办、融资、信用担保等方面,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政府运用财政、税收政策等手段,缓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逐步建立起各地方企业信用担保组织,企业融资服务组织,简化企业创办手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3.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处境
在民营企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3.1 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相对不足。
尽管我国在解决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凸现出其政绩,在实施经济政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因而在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出现了“嫌贫爱富”的普遍现象。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公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抓大”,只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感兴趣,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资金项目等方面只考虑大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企业壮大规模、技术创新的“瓶颈”。
3.2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民营企业经营风险较大、贷款成本较高,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民营企业由于实力小、资信差,目前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基本是内部融资,依靠自我积累滚雪球式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许多有赢利有项目的民营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虽然证券市场上的中小企业板块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就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并没能通过中小企业板块如愿以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3.3 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是民营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
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一些业主文化层次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风险。此外,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拥有核心技术。2004年成长型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132%,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3%),也比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0.135%的年均水平低。由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导致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生产只能停留在简单模仿、复制国外产品的水平上,不能及时升级换代。
3.4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般以生产密集型为主,这一类型企业的市场定位低,基本上可称之为作坊型企业。另外,民营企业缺乏对市场的足够认识,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地区经营,这使得它们能获取有效市场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特别是大多数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分析,这使得鲜有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特征与趋势、消费者的需求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民营企业由于目标市场较小,甚至有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会完全依靠一家或几家大客户而生存,一旦对其需求理解有所偏差,便会导致灭顶之灾。
4.推进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使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步入健康轨道,在搞好改革的同时,应借鉴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采取切实有力的改革措施促进其发展。
4.1 把政策、法律、机构确定下来,确认地位,实施调整与管理。
由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意义,所以必须要有有关民营企业的法律及专门处理企业事物的机构,以及相应的专门研究企业问题、制定民营企业开发与发展政策的研究机构。进入20世纪60年代,日本、韩国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法规,将民营企业置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地位。由于民营企业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因而地方政府在扶持民营企业方面更具有直接的作用。
4.2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速实现企业现代化。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产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民营企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点。从发展方向上看,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及其产业范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引导,是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宏观上为民营企业把关,促使其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其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行业管理的服务组织。
随着民营企业地位的加强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建立和加强行业管理服务组织尤为必要。首先,要发挥已有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信息与服务。其次,组织区域性的中小企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这些行业组织的建立能广泛地反映中小企业的呼声,同时为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提供基本依据;第三,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介性组织,包括信息公司、技术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机构;第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资金保障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与各地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建立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4.4 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方面,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分析和实验培训各种技术人才,帮助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工资和费用补贴等方面,激励科技人员和大學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对于目前有一技之长的下岗技术人员要优先安置,促进民营企业职工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产品质量,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在我国当前面对国际竞争,同时面临国内资金、就业等方面压力的情况下,有效放活中小企业,鼓励促进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5 拓宽融资渠道,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爆,IPO 集资、定向增发、企业债券、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再加上银行借贷、地下钱庄等融资方式的出现,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在拓宽,选择最佳融资方式无疑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北平.《新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对策》,企业研究,2008年5月
[2] 周立群、谢思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
[3] 周天勇.发展中小企业未来社会稳定最重大的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
[4] 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5] 姜安印.中小企业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J].开发研究.1999年第2期
[6] 谢法平.当代西方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及其启示田[J].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7] 陈雪薇、陈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8] 刘燕.《以自主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研究,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