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并能激发丰富的想像和由此产生的思维活动,体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们必须用情感教学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情绪,快乐的情绪体验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像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畏惧的情绪体验会产生紧张、焦虑、苦恼等,则会阻碍认识活动的发展,视学习为负担,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又将电视节目中的“幸运52”引入课堂,在孩子们猜布绒玩具小山羊、天线宝宝,饮料鲜橙多,小食品薯片的时候,了解孩子们对物品价格掌握的情况,把孩子们带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一旦活跃了起来,就能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争着回答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于是,新课的探索就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中顺利地展开着,从而消除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情绪,逐步使学生转被动局面为主动探索的形成。
二设置悬念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往往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的内在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疑点设在新旧知识的交界点,在矛盾的冲突之中生疑,使学生以疑激思,疑中生趣,成善于在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关键时刻,精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一种求知若渴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如在教学《年、月、日》这堂课中,教师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王明今年16岁,已经过了16个生日,问他爷爷今年60岁了,才过15个生日,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题目一出现,学生把题目读完,大家就你看我我看你,纷纷议论起来了,有的觉得奇怪:“爷爷年纪比王明大得多,而过的生日却少,这怎么可能呢?”这时连平时不太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起来了,有些知识丰富的学生先举了手,想来破解这个谜。在学生迫切求知的情况下,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作了回答,让学生自己判断、思考终于发现这是因为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所以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求知解题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求知若渴的情绪无比高涨充分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跳得着”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活跃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探求,自己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之后,让学生回家去数数自己家里的家具,看看哪些属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让学生为自家的家具制造防尘罩,算算需要多少材料。又如,学习平均数后,可以让学生算算全班人数的身高;出一道求全年级每班人数的习题。学完小数乘法之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填发票。学完百分数运用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本班每次考试的及格率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之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都有数学。而且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运用,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 满足需要,培养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切,上进心强,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求成需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或要求,则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像比赛解题的速度、解题的质量、比一题多解的灵活性、比谁解的方法有创造性、比谁能想出更为简捷而新颖的解法等等,都能引起极大的兴趣。比方,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比赛。各组第一题的商是有限小数,第二题是除不尽的。由于“除不尽”学生以前未遇见过,有的学生忍不住叫起来:“老师,这道题除不尽?是不是题目错了?”这时,教师故意装糊涂,惊奇地问道:“不会吧?看我来除。”这样学生的目光全盯着黑板监视着老师的计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求成之心人皆有之,成功使人愉快,引起兴趣;失败使人难过,丧失兴趣。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得好,取得成绩,满足求成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必然而生,学习劲头就高。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而课堂教学正是一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苦学”变为“乐学”,让学生的智能和心灵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们必须用情感教学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情绪,快乐的情绪体验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像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畏惧的情绪体验会产生紧张、焦虑、苦恼等,则会阻碍认识活动的发展,视学习为负担,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又将电视节目中的“幸运52”引入课堂,在孩子们猜布绒玩具小山羊、天线宝宝,饮料鲜橙多,小食品薯片的时候,了解孩子们对物品价格掌握的情况,把孩子们带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一旦活跃了起来,就能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争着回答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于是,新课的探索就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中顺利地展开着,从而消除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情绪,逐步使学生转被动局面为主动探索的形成。
二设置悬念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往往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的内在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疑点设在新旧知识的交界点,在矛盾的冲突之中生疑,使学生以疑激思,疑中生趣,成善于在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关键时刻,精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一种求知若渴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如在教学《年、月、日》这堂课中,教师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王明今年16岁,已经过了16个生日,问他爷爷今年60岁了,才过15个生日,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题目一出现,学生把题目读完,大家就你看我我看你,纷纷议论起来了,有的觉得奇怪:“爷爷年纪比王明大得多,而过的生日却少,这怎么可能呢?”这时连平时不太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起来了,有些知识丰富的学生先举了手,想来破解这个谜。在学生迫切求知的情况下,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作了回答,让学生自己判断、思考终于发现这是因为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所以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求知解题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求知若渴的情绪无比高涨充分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跳得着”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活跃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探求,自己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之后,让学生回家去数数自己家里的家具,看看哪些属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让学生为自家的家具制造防尘罩,算算需要多少材料。又如,学习平均数后,可以让学生算算全班人数的身高;出一道求全年级每班人数的习题。学完小数乘法之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填发票。学完百分数运用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本班每次考试的及格率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之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都有数学。而且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运用,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 满足需要,培养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切,上进心强,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求成需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或要求,则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像比赛解题的速度、解题的质量、比一题多解的灵活性、比谁解的方法有创造性、比谁能想出更为简捷而新颖的解法等等,都能引起极大的兴趣。比方,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比赛。各组第一题的商是有限小数,第二题是除不尽的。由于“除不尽”学生以前未遇见过,有的学生忍不住叫起来:“老师,这道题除不尽?是不是题目错了?”这时,教师故意装糊涂,惊奇地问道:“不会吧?看我来除。”这样学生的目光全盯着黑板监视着老师的计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求成之心人皆有之,成功使人愉快,引起兴趣;失败使人难过,丧失兴趣。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得好,取得成绩,满足求成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必然而生,学习劲头就高。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而课堂教学正是一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苦学”变为“乐学”,让学生的智能和心灵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