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同时,采用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在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这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如:《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这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敢于思考,通过亲自实践,小灯泡亮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根据实验的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课也要讲究方法。根据实验类型,大致采用三种方法:1.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懂,且容易操作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可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如讲“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观察种子的构造与成分”、“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等实验。这样可以把实验、观察、讲述有机地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2.知识内容较复杂,学生不好理解,不易操作的实验一般采取先讲后实验的方法,在讲清楚基础知识以后,再用实验进行验证。如叶子的光合作用实验就属于这一类。这个实验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一般需要先讲清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再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加以验证,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知识内容虽然较简单,但所需时间较长的实验,可以进行课外实验。例如,“根尖的生长”、“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对于这类实验,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把学生组织好,引导学生弄清原理,研究实验方法,注意科学性,作好观察记录,使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这对培养观察能力、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因为,实验能力是科学中培养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我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做法如下。:
1.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很多学生在做实验时总是不知从哪里下手,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总是强调实验目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我在讲欧姆定律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如果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该保持电阻不变,如果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该保持电压不变,所以在连接实验电路时要与实验目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2.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取生活中的活材料。例如:讲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时,就让学生观察培养的玉米幼根的根毛,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由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的情况。讲细菌的种类时,我事先在新鲜猪肉上和面包上培养好细菌,等到上课时让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而且让他们懂得了饮食要注意卫生的习惯。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有真实性、科学性和代表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课的功能除了验证课堂所讲知识外,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科学中涉及到的加热操作,给固体和液体加热时试管口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滴管的使用方法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操作,经常忘记为什么把滴管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显微镜是进行实验观察的必要工具,只有通过多次实验、反复练习最后才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各种装片和徒手切片的制作,动物的麻醉、处死和解剖方法等技术都需要训练。另外,对于绘图技能这项基本功也要进行严格地训练,特别是绘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图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绘图时要有真实性,观察到什么绘制成什么。
4.准确把握实验程序。在科学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因为每个实验步骤对学生的心理都有刺激作用,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掌握实验程序,要遵循认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例如观察植物叶的结构实验,是在学习了叶的形态以后进行的,首先利用菠菜的叶子制作叶横切片,掌握叶的结构和各部分的细胞特点,并绘出显微镜下叶的结构图。与此同时,还要进行辅助观察,让学生制作蚕豆叶下表皮装片,观察叶的表皮细胞与气孔的结构,并观察除去叶肉后剩下的叶脉,理解叶脉就是叶的“骨架”。在实验进行中,我们要具体指导,随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待完成实验内容后进行总结、矫正,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真正掌握叶的结构,为学习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内容打下基础,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总之,加强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这门学科渗透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规律,优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必将对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在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这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如:《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这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敢于思考,通过亲自实践,小灯泡亮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根据实验的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课也要讲究方法。根据实验类型,大致采用三种方法:1.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懂,且容易操作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可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如讲“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观察种子的构造与成分”、“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等实验。这样可以把实验、观察、讲述有机地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2.知识内容较复杂,学生不好理解,不易操作的实验一般采取先讲后实验的方法,在讲清楚基础知识以后,再用实验进行验证。如叶子的光合作用实验就属于这一类。这个实验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一般需要先讲清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再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加以验证,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知识内容虽然较简单,但所需时间较长的实验,可以进行课外实验。例如,“根尖的生长”、“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对于这类实验,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把学生组织好,引导学生弄清原理,研究实验方法,注意科学性,作好观察记录,使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这对培养观察能力、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因为,实验能力是科学中培养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我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做法如下。:
1.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很多学生在做实验时总是不知从哪里下手,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总是强调实验目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我在讲欧姆定律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如果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该保持电阻不变,如果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该保持电压不变,所以在连接实验电路时要与实验目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2.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取生活中的活材料。例如:讲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时,就让学生观察培养的玉米幼根的根毛,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由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的情况。讲细菌的种类时,我事先在新鲜猪肉上和面包上培养好细菌,等到上课时让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而且让他们懂得了饮食要注意卫生的习惯。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有真实性、科学性和代表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课的功能除了验证课堂所讲知识外,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科学中涉及到的加热操作,给固体和液体加热时试管口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滴管的使用方法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操作,经常忘记为什么把滴管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显微镜是进行实验观察的必要工具,只有通过多次实验、反复练习最后才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各种装片和徒手切片的制作,动物的麻醉、处死和解剖方法等技术都需要训练。另外,对于绘图技能这项基本功也要进行严格地训练,特别是绘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图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绘图时要有真实性,观察到什么绘制成什么。
4.准确把握实验程序。在科学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因为每个实验步骤对学生的心理都有刺激作用,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掌握实验程序,要遵循认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例如观察植物叶的结构实验,是在学习了叶的形态以后进行的,首先利用菠菜的叶子制作叶横切片,掌握叶的结构和各部分的细胞特点,并绘出显微镜下叶的结构图。与此同时,还要进行辅助观察,让学生制作蚕豆叶下表皮装片,观察叶的表皮细胞与气孔的结构,并观察除去叶肉后剩下的叶脉,理解叶脉就是叶的“骨架”。在实验进行中,我们要具体指导,随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待完成实验内容后进行总结、矫正,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真正掌握叶的结构,为学习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内容打下基础,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总之,加强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这门学科渗透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规律,优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必将对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