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在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言行、态度、品质等有最直接的影响,并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本文从伦理视角对师生关系的调适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师生关系 伦理调适
网络媒体上一些教师行为不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负面事件频频爆出,有些甚至引起公众争议,一些人对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缺乏正确认识,对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缺乏正确定位。
师生关系包含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管理关系等,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管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第三层次为心理关系与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为条件,心理关系为重点;第四层次为人际关系,是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①。
师生的伦理关系指师生以自己的心理、意志、情感、行为、信念,遵循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彼此间的辈分关系。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是从伦理学角度而言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式。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将师生关系既看成两代人的辈分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亦师亦友是对该模式最恰当、生动的描述②。
对于师生关系的伦理调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实践,坚持反思
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提高个人修养,这是师生关系得以提升的前提。教师的工作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就是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反思而形成的。首先,教师必须全身心地关注教学实践,用心观察教学情境中的具体事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其次,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决定了教师必须多读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了解新一代学生的所思所想。最后,教师要取得更大进步,必须学会反思,可以坚持写反思日记,把不足或者感悟写下来,对自己每天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二、尊重关爱,培养个性
尊重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③
(一)不挖苦讽刺,用爱呵护
尽管教师的挖苦讽刺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所作所为感到很气愤,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批评学生的时候,就会用挖苦讽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因此,挖苦讽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须杜绝。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分析与思考,并做出理智的决定。教师应用无私的爱呵护学生人格,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
(二)充分了解,正视差异
尊重学生不仅表现在对人格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心理上、专业特长上等的独特性,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除此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其创造力发展。学生是处在发展阶段的人,不同学生在遗传素质、生长环境、兴趣需求等方面都会有差异,教师应该正视这些差异,深入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平等对待,加强对话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形成教师绝对权威的状态,学生则是被教育与被管理的对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互助的。
(一)打破教师权威,确立学生主体观念
随着互联网及其他媒体的发展,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亦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单向命令转变为双向平等,从独白转变为对话。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一视同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要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每个人都会有喜优厌差的心理,一些教师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个人喜欢等因素对学生区别对待,这种行为是有失公平的,年龄越小的学生向师性越强,教师的差别对待会对学生产生极大打击,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用爱滋润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从而心无旁骛地学习。
四、信任理解,关爱成长
大量事实证明,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依然给予学生信任,并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使学生引以为戒,减少此类错误发生。
(一)信任学生,包容学生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基本不信任,而教师的不信任导致这些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而教师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成长过程必将贯穿种种错误,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学生的过错,此时,教师表现出的宽容与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教师的宽容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
(二)理解学生,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相互理解最基本的方式,换位思考能够让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上想问题,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教师与学生由于年龄、思想、阅历、知识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教师与学生想要做到相互理解,教师就必须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去,走进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当教师与学生能够互相敞开心扉的时候,师生之间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理解。
五、严格教育,全面要求
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全面的教育,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生。在职业道德范畴内的爱护学生并不是一味迁就与放任学生,严格教育最终的归宿是学生全面发展。严格需要技巧,过度严格会激起学生的抵制情绪,使其产生叛逆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严而有理
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但是进行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只有严格促进了学生智力、创造力、个性、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在教育实践中,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选择最合理、恰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在班级内消除负面影响,做到以理服人。
(二)严而有度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看到学生的差异,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求太高会激起民愤,适得其反,要求过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使教育毫无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抓住适当时机,因材施教,杜绝千篇一律,就事论事,切忌翻旧账。
(三)严而有恒
严格要求学生当持之以恒,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能虎头蛇尾,有时有,有时无,必须保持严格的稳定性。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错误也许会反复,教师必须坚持到底,经常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彻底改正错误。不能只要求不实施,这样不仅影响教育效果,而且会降低教师威信。
师生关系的伦理调适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而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作用最关键,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注释:
①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6.
②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3-84.
③[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4.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6.
[2]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3-84.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4.
[4]徐梦晓.教师德行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关系提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师生关系 伦理调适
网络媒体上一些教师行为不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负面事件频频爆出,有些甚至引起公众争议,一些人对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缺乏正确认识,对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缺乏正确定位。
师生关系包含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管理关系等,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管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第三层次为心理关系与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为条件,心理关系为重点;第四层次为人际关系,是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①。
师生的伦理关系指师生以自己的心理、意志、情感、行为、信念,遵循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彼此间的辈分关系。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是从伦理学角度而言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式。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将师生关系既看成两代人的辈分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亦师亦友是对该模式最恰当、生动的描述②。
对于师生关系的伦理调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实践,坚持反思
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提高个人修养,这是师生关系得以提升的前提。教师的工作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就是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反思而形成的。首先,教师必须全身心地关注教学实践,用心观察教学情境中的具体事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其次,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决定了教师必须多读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了解新一代学生的所思所想。最后,教师要取得更大进步,必须学会反思,可以坚持写反思日记,把不足或者感悟写下来,对自己每天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二、尊重关爱,培养个性
尊重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③
(一)不挖苦讽刺,用爱呵护
尽管教师的挖苦讽刺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所作所为感到很气愤,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批评学生的时候,就会用挖苦讽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因此,挖苦讽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须杜绝。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分析与思考,并做出理智的决定。教师应用无私的爱呵护学生人格,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
(二)充分了解,正视差异
尊重学生不仅表现在对人格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心理上、专业特长上等的独特性,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除此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其创造力发展。学生是处在发展阶段的人,不同学生在遗传素质、生长环境、兴趣需求等方面都会有差异,教师应该正视这些差异,深入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平等对待,加强对话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形成教师绝对权威的状态,学生则是被教育与被管理的对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互助的。
(一)打破教师权威,确立学生主体观念
随着互联网及其他媒体的发展,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亦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单向命令转变为双向平等,从独白转变为对话。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一视同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要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每个人都会有喜优厌差的心理,一些教师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个人喜欢等因素对学生区别对待,这种行为是有失公平的,年龄越小的学生向师性越强,教师的差别对待会对学生产生极大打击,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用爱滋润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从而心无旁骛地学习。
四、信任理解,关爱成长
大量事实证明,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依然给予学生信任,并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使学生引以为戒,减少此类错误发生。
(一)信任学生,包容学生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基本不信任,而教师的不信任导致这些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而教师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成长过程必将贯穿种种错误,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学生的过错,此时,教师表现出的宽容与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教师的宽容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
(二)理解学生,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相互理解最基本的方式,换位思考能够让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上想问题,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教师与学生由于年龄、思想、阅历、知识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教师与学生想要做到相互理解,教师就必须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去,走进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当教师与学生能够互相敞开心扉的时候,师生之间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理解。
五、严格教育,全面要求
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全面的教育,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生。在职业道德范畴内的爱护学生并不是一味迁就与放任学生,严格教育最终的归宿是学生全面发展。严格需要技巧,过度严格会激起学生的抵制情绪,使其产生叛逆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严而有理
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但是进行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只有严格促进了学生智力、创造力、个性、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在教育实践中,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选择最合理、恰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在班级内消除负面影响,做到以理服人。
(二)严而有度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看到学生的差异,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求太高会激起民愤,适得其反,要求过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使教育毫无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抓住适当时机,因材施教,杜绝千篇一律,就事论事,切忌翻旧账。
(三)严而有恒
严格要求学生当持之以恒,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能虎头蛇尾,有时有,有时无,必须保持严格的稳定性。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错误也许会反复,教师必须坚持到底,经常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彻底改正错误。不能只要求不实施,这样不仅影响教育效果,而且会降低教师威信。
师生关系的伦理调适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而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作用最关键,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注释:
①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6.
②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3-84.
③[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4.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6.
[2]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3-84.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4.
[4]徐梦晓.教师德行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关系提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