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会提问。本文主要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讲述了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84-01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学生的未来成长来说,勤于提问、善于提问,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有效学习方面来说,学生经常提问、善于提问,会促进自己、同学、老师共同进步。对教师来说,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其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不要怕提出问题,更不要怕暴露自己的不足,重要是要解除困惑,解决问题,切实掌握所学知识。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在物理新授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给出的情景,采用图片展示、音像资料播放,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等方式,给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发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课题、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之前,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下场景:转动的车轮,正常运作的钟表指针,转动的风扇扇页等,借此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刻在发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关圆周运动知识的兴趣。
在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使知识体系具有条理性,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在美。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这三个公式就可以全部概括,其中包含了初速度、末速度,位移x、时间t、加速度a这个五个物理量的关系,其他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物理公式加以概括,这个就是物理的简洁美;物理学中的引力与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等等,体现了物理现象的对称美;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四种形式,这就是物理的统一美,许多物理学家甚至认为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形式其实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爱因斯坦晚年就曾试图证实这一点,可惜没有成功。
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方法,是将物理问题尽可能地与实际生产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比如摩擦力问题可以与汽车刹车联系起来,竖直上抛运动问题可以与直升机起飞原理联系起来等。激发学生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将物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设计相对应的题目类型,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举一反三,争取做一个题目,精通一类题目,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就会觉得物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学。
3.教师要善于引导并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1在新授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引入物理概念或规律时,我们应该着眼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尽量丰富的生活背景材料和事实,从而将这些感性认识与物理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物理概念和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同样大小的作用力下,质量大的火车不容易从静止开始运动,而质量小的乒乓球却很容易从静止开始运动……通过几个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同样大小的作用力下,物体的加速度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复习中,要整理新学的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使新知识与旧知识逐渐同化,达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新问题出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后,由于它们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些外在特征,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相同?
3.3在实验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论是哪个物理实验,只要教师与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总有一些很好的问题可供提问。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必须要测量加速度a、合力F、质量m,可以就此引导学生提问:如何让测量既简单又准确?实验中为什么要平移摩擦力?为什么让沙桶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等等。
3.4引导学生就物理知识之间的矛盾提出问题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思维习惯,在遇到新问题时,常常会用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来加以解决,这就是思维定式。但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思维定式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束缚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出矛盾,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探究找到正确的结论或方法。例如,在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加速度有两种表达形式与,通过可以推导出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能过可以推导出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这个该如何解释呢?
综上所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逐渐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兴趣与技巧方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会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84-01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学生的未来成长来说,勤于提问、善于提问,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有效学习方面来说,学生经常提问、善于提问,会促进自己、同学、老师共同进步。对教师来说,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其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不要怕提出问题,更不要怕暴露自己的不足,重要是要解除困惑,解决问题,切实掌握所学知识。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在物理新授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给出的情景,采用图片展示、音像资料播放,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等方式,给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发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课题、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之前,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下场景:转动的车轮,正常运作的钟表指针,转动的风扇扇页等,借此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刻在发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关圆周运动知识的兴趣。
在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使知识体系具有条理性,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在美。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这三个公式就可以全部概括,其中包含了初速度、末速度,位移x、时间t、加速度a这个五个物理量的关系,其他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物理公式加以概括,这个就是物理的简洁美;物理学中的引力与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等等,体现了物理现象的对称美;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四种形式,这就是物理的统一美,许多物理学家甚至认为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形式其实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爱因斯坦晚年就曾试图证实这一点,可惜没有成功。
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方法,是将物理问题尽可能地与实际生产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比如摩擦力问题可以与汽车刹车联系起来,竖直上抛运动问题可以与直升机起飞原理联系起来等。激发学生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将物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设计相对应的题目类型,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举一反三,争取做一个题目,精通一类题目,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就会觉得物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学。
3.教师要善于引导并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1在新授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引入物理概念或规律时,我们应该着眼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尽量丰富的生活背景材料和事实,从而将这些感性认识与物理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物理概念和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同样大小的作用力下,质量大的火车不容易从静止开始运动,而质量小的乒乓球却很容易从静止开始运动……通过几个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同样大小的作用力下,物体的加速度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复习中,要整理新学的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使新知识与旧知识逐渐同化,达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新问题出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后,由于它们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些外在特征,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相同?
3.3在实验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论是哪个物理实验,只要教师与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总有一些很好的问题可供提问。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必须要测量加速度a、合力F、质量m,可以就此引导学生提问:如何让测量既简单又准确?实验中为什么要平移摩擦力?为什么让沙桶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等等。
3.4引导学生就物理知识之间的矛盾提出问题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思维习惯,在遇到新问题时,常常会用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来加以解决,这就是思维定式。但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思维定式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束缚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出矛盾,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探究找到正确的结论或方法。例如,在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加速度有两种表达形式与,通过可以推导出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能过可以推导出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这个该如何解释呢?
综上所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逐渐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兴趣与技巧方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会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