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新的"课堂标准"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用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觉进行学习。让语文课堂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狭隘的圈子,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教学中我深钻教材,努力摸索、实践,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单一的、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丰富课堂内涵,给语文课堂注入鲜活的血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我们如果把语文教学只当作课堂上学习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必然会使语文与现实生活相隔离,遏止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抹杀学生的创造力。怎样让语文走出课堂,使课内知识和课外学习衔接起来?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一所无门的大学,在那里有流动的课堂,有活生生的课程。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学习的机会。上学期,上课的第一天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谁能说出学校大门口的对联?结果,两个班共137人居然没一个能答上,只有一个同学记得有其中有"朵朵香"几个字。那么醒目的大字,醒目的位置,可是,他们的目光一扫而过,未作丝毫的停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留心校内、校外大事小事。左邻右舍张贴的对联、大街上悬挂的宣传语、花圃走道的温馨提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任务,利用周记、作业等,或让他们摘抄春联、宣传语、温馨提示,或让他们对社会热点、学校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不得不关注社会,留心身边事,让他们从学校小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从丰富的社会生活里吸取养分,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最后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2.从课堂走进生活,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不能只盯住那一篇篇文章,要善于拓宽语文的空间。教学时,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善于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高中第一册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不直接说"死",要说成"睡着了",在我们生活中关于"死"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为什么呢?我让学生思考,并布置他们下去收集整理。几天后,学生将分组收集整理的资料制成卡片展示:为国家、正义而死,用殉国、殉节、殉难、就义、捐躯、牺牲、献身等以表对他们的尊敬和褒奖;对奸臣、恶人的死,人们往往用毙命、一命呜呼、小命玩完、蹬腿了、翻白眼了、完蛋了、吃花生米、报销了、投胎去了、断气了、上西天了、下地狱了,见阎王了等鄙称;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喜欢用俏皮话,如:回老家了、油灯尽灭了、没气了、甩手了、撒手了、伸腿了、两腿一伸,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死一种淡然超脱、从容潇洒的态度;正式场合,人们一般用去世、百年、与世长辞、停止了呼吸、陨落、作古、病故等。他们在整理的过程中,明白了汉语的禁忌语"死"有着诸多的代用词和委婉语,从中体现出感情的褒贬,风格的雅俗,主格的尊卑等,这些关于"死"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包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感情色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景说恰当的话,做到语言得体,达到交流的目的,增强交流的效果。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如果抛开课本谈拓宽,那将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3.借助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名篇名著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名著节选,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像学习《失街亭》一课,马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因而痛失要塞,蜀军只好退回蜀中,素以智慧化身著称的孔明居然如此用人不当,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想知道原因,教师抛出疑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就要拜读原著了。教师,要善用课文选段引导学生,把他们从狭窄的课堂学习引入广阔的课外阅读。
在讲授《红楼梦》单元时,全班举行"文学鉴赏"会。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开放式环境下,利用多种手段、各种途径阅读原著,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
教师,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瀚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汲取无穷的营养。
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果学生把探求科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利益,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学习的步伐呢?"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那一篇篇课文,使语文课堂冲破传统教学的模式,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圈子。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觉进行学习。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让语文课堂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狭隘的圈子,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教学中我深钻教材,努力摸索、实践,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单一的、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丰富课堂内涵,给语文课堂注入鲜活的血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我们如果把语文教学只当作课堂上学习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必然会使语文与现实生活相隔离,遏止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抹杀学生的创造力。怎样让语文走出课堂,使课内知识和课外学习衔接起来?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一所无门的大学,在那里有流动的课堂,有活生生的课程。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学习的机会。上学期,上课的第一天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谁能说出学校大门口的对联?结果,两个班共137人居然没一个能答上,只有一个同学记得有其中有"朵朵香"几个字。那么醒目的大字,醒目的位置,可是,他们的目光一扫而过,未作丝毫的停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留心校内、校外大事小事。左邻右舍张贴的对联、大街上悬挂的宣传语、花圃走道的温馨提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任务,利用周记、作业等,或让他们摘抄春联、宣传语、温馨提示,或让他们对社会热点、学校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不得不关注社会,留心身边事,让他们从学校小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从丰富的社会生活里吸取养分,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最后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2.从课堂走进生活,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不能只盯住那一篇篇文章,要善于拓宽语文的空间。教学时,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善于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高中第一册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不直接说"死",要说成"睡着了",在我们生活中关于"死"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为什么呢?我让学生思考,并布置他们下去收集整理。几天后,学生将分组收集整理的资料制成卡片展示:为国家、正义而死,用殉国、殉节、殉难、就义、捐躯、牺牲、献身等以表对他们的尊敬和褒奖;对奸臣、恶人的死,人们往往用毙命、一命呜呼、小命玩完、蹬腿了、翻白眼了、完蛋了、吃花生米、报销了、投胎去了、断气了、上西天了、下地狱了,见阎王了等鄙称;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喜欢用俏皮话,如:回老家了、油灯尽灭了、没气了、甩手了、撒手了、伸腿了、两腿一伸,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死一种淡然超脱、从容潇洒的态度;正式场合,人们一般用去世、百年、与世长辞、停止了呼吸、陨落、作古、病故等。他们在整理的过程中,明白了汉语的禁忌语"死"有着诸多的代用词和委婉语,从中体现出感情的褒贬,风格的雅俗,主格的尊卑等,这些关于"死"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包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感情色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景说恰当的话,做到语言得体,达到交流的目的,增强交流的效果。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如果抛开课本谈拓宽,那将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3.借助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名篇名著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名著节选,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像学习《失街亭》一课,马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因而痛失要塞,蜀军只好退回蜀中,素以智慧化身著称的孔明居然如此用人不当,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想知道原因,教师抛出疑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就要拜读原著了。教师,要善用课文选段引导学生,把他们从狭窄的课堂学习引入广阔的课外阅读。
在讲授《红楼梦》单元时,全班举行"文学鉴赏"会。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开放式环境下,利用多种手段、各种途径阅读原著,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
教师,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瀚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汲取无穷的营养。
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果学生把探求科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利益,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学习的步伐呢?"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那一篇篇课文,使语文课堂冲破传统教学的模式,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圈子。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觉进行学习。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让语文课堂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狭隘的圈子,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