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诗歌鉴赏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含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我们首先谈一谈潜在形象信息的捕捉。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七嘴八舌得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就不言而喻了。其次,情感信息的捕捉。诗人大多情感丰富,或多愁善感,或激情满怀。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情感的抒写,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也属潜信息,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两个问题1:情感缘何而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我们要多角度考虑。问题2:情感由何表现的?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学生们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落日”被赋予了悲壮的情感,“星”则被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审美特征,从而表现了诗人追求人生高远目标的渴望。
二、探究诗歌意向的内涵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所以,教会学生捕捉意象,准确地在意象中剥离情和景,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反馈之,感悟之,审视之,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合而为一,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诗歌的时空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由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上下纵横,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可见,诗歌的广阔的艺术时空不仅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潜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艺术殿堂中瑰丽的色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把握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其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结束此文,与同行们共勉:披景入情,便可领略诗美;吸纳百川,方显沧海本色。■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含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我们首先谈一谈潜在形象信息的捕捉。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七嘴八舌得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就不言而喻了。其次,情感信息的捕捉。诗人大多情感丰富,或多愁善感,或激情满怀。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情感的抒写,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也属潜信息,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两个问题1:情感缘何而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我们要多角度考虑。问题2:情感由何表现的?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学生们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落日”被赋予了悲壮的情感,“星”则被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审美特征,从而表现了诗人追求人生高远目标的渴望。
二、探究诗歌意向的内涵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所以,教会学生捕捉意象,准确地在意象中剥离情和景,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反馈之,感悟之,审视之,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合而为一,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诗歌的时空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由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上下纵横,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可见,诗歌的广阔的艺术时空不仅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潜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艺术殿堂中瑰丽的色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把握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其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结束此文,与同行们共勉:披景入情,便可领略诗美;吸纳百川,方显沧海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