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材摄影书刊中的古籍善本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4日,在北京匡时2012春拍的过云楼专场拍卖会上,江苏凤凰集团以2.16亿元(包含佣金)拍下《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并引发了一场其他国有机构要求优先购买藏品的“夺宝战”(注:过云楼是清代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古董的地方,经过6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古籍善本的更多关注。早在2006年,一本出版于1873年的《福州和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摄影集在纽约苏富比拍出过18万美元(时价约13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2009年,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推出“中国摄影史重要古籍善本”拍卖专题,一批曾因各种原因“遗失”的摄影古籍善本陆续在市场上浮出,其中不少以图像史料为主要内容的藏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为艺术品的摄影书
  收藏摄影书,首先要判断摄影家自身的艺术成就;其次是辨认书籍本身是否算得上艺术品;最后则要考虑发行量、出版年代、版本、品相,有无作家签名以及被收藏的历史等诸多因素。
  以创下130多万元成交记录的《福州和闽江》为例,作者是拥有“摄影界的马可·波罗”之称的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他曾出版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The Illustration of China and Its People)和《伦敦街头的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被称为纪实摄影的先驱。据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介绍,当时《福州和闽江》共出版有46本,目前有案可稽不过10本,且多收藏于欧美博物馆和图书馆中,目前国内尚无收藏记录。其次,《福州和闽江》是目前出现在摄影收藏市场上最早的关于中国的摄影画册,其中的照片采用碳素印刷(Carbon Printing)方法,本身就可说是一件艺术品。《福州和闽江》一书也因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收藏古籍要看出版商
  此外,摄影古籍善本的出版商也是收藏者值得重点关注、研究的。出版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1875~1941)《扬子风景》的上海别发印书馆(Kelly & Walsh Co.,前身是英商在上海开设的最早的外文书店“Kelly and Company”),就是清末民初国内最重要的摄影书出版商之一。
  1876年,别发印书馆成立于上海(注:“Kelly and Company”书店与本地另一家书店“F. & C. Walsh”合并,在香港登记注册,定名为“英商别发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对中国影像的需求,它出版了大量带有中国各地风景民俗的影集,如《厦门》(Amoy, 1897)、《鼓浪屿》(Ku-lang-su or The Drum Wave Island,1897)、《今日之沪江》(Shanghai of To-day, 1927)、《这就是上海》(So-This Is Shanghai, 1930s)、《三峡影集》(The Yangtze Gorges, 1930s)和为企事业公司定制出版的《慎昌洋行廿五周年纪念册》(Andersen, Meyer & Company of China, 1931)等。部分书籍是以原版照片粘贴入册,在伦敦以铜版纸精印,装帧十分精致。1933年,别发印书馆出版民国摄影名家郭锡麒(1895~1976)的《南京影集》,不仅成为后来研究该摄影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考证二战前南京历史风物的重要依据。别发印书馆在解放后退出中国市场,目前学界关于它的研究较少。
  早期在中国经营摄影图书的出版商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良友图书公司,A.S.华生公司(A.S. Watson & Co.)等,它们都出版过重要的摄影书籍。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年出版的《燕京胜迹》(Peking the Beautiful,由Herbert C. White出版)是一本大尺寸(40.2×32.1厘米)的精品书,收入70张高水平的北京地区景观照片。当时北大教授胡适为其撰写的序成为该书的收藏亮点,现市场价格高达10万元。
  193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也是早期国内出版的重要摄影古籍善本书之一。该书收录的12幅德籍摄影家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1847~1927)拍摄于1873年的圆明园影像,可能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毁后最早的遗迹照。1932年,留学德国的民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滕固(1901~1941)从中国建筑研究学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处发现这批照片,继而编著了这本重要的影集。
  良友图书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图像出版为主的民营出版机构,1925年由伍联德(1900~1972)在上海创办。他们出版的图书/画册/影集一直是收藏市场中的热点。1930年代,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中国风景美》《中国建筑美》《中国雕刻美》《中华景象》等画册,其中手工入册的高品质原版照片均为其组织的“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拍摄,堪称民国精品。同时,该系列图书封面分别由汪精卫、林森、甘乃光等民国高官题字、签名盖章,可见当时民国高官与摄影关系密切。
  良友图书公司于1930年出版《甲午中日战事摄影集》,收录了由日本从军写真班拍摄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摄影作品。中国人因在该战争中的失利,以及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留下有关甲午战争的任何影像资料,而国际上有关的影像主要来源于日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该书,让人们了解到民国时期中国对甲午战争的观点和态度。
  战争时期的异域遗作
  从已出现在市场上的摄影古籍善本可以看出,自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大量的影像采集活动。
  清末民初,为了引起国民对中国的兴趣,日本开始出版大批关于中国的摄影画册,如山本诚阳的《北清事变写真贴》(1901),小川一真的《日清战争写真贴》(1895~1896)和《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1906),山本赞七郎的《北京名胜》(1901),三舩写真馆的《满洲名胜写真帖》(1911),儿岛鹭麿编撰、天津山本照相馆摄制的《北清大观》(1912),山根倬三的《长江大观》(1917),竹内苞雄的《庐山风景》(2册,1918),中井宗太郎编撰的《大同石佛大观》(1925)/《大同石佛艺术论》(1946),广陵写真通讯社的《青岛相册》(1928),长泽写真馆的《上海风俗志》(1933),关野贞和竹岛卓一编辑的《辽金时代建筑及其佛像》(1934),山崎鋆一郎的《热河之展望》(1937),逸见梅荣的《满蒙北支的宗教美术》(4册,1943),羽馆易拍摄、朝日新闻社发行限量5000册的《云冈石佛群》(1944),等等。   其中部分出版物的印数十分稀少,如山中定次郎编撰的《天龙山石佛集》(1928)印数不过50册;村田治郎的《大同大华严寺》(1943)呈现辽金时代最重要的佛教建筑华严寺在民国时期的全貌,仅是样书。该书收录有大同华严寺建筑、佛像等图版共计88 页,印制精美,尺寸为55×44厘米,体例庞大,编辑后未及付梓即在美军轰炸中丢失版样,至今未再版。国内有案可稽的两册样书分别存在北京文物研究所和中国建筑图书馆。
  早期摄影杂志的收藏
  古籍善本的收藏还可以拓展到早期摄影杂志,特别是1970~1980年代一些手工将蛋白照片粘贴入册的定期出版物都是值得关注的。目前所知,最早采用照片的杂志是由英国人查尔斯·兰登·戴维斯(Charles Langdon Davies)创刊于1868年3月的《中国杂志》(The China Magazine),至1870年共出版4卷,据查证目前只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藏有完整的一套,可以说是非常稀缺的藏品之一。此外,由约翰·莱蒂·布莱克(John Reddie Black)主编的《远东》杂志(介绍详见2013年5月《摄影世界》),也是很珍贵的藏品。
  目前,在收藏市场上,一些红色摄影出版物,如解放区出版的摄影培训刊物,也有不俗的表现。1949年后,新闻摄影局1951~1952年出版的《摄影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本摄影杂志,6本一套的成交价达2.3万元;新华社摄影部1953年出版的《摄影业务》现在的市场价格也有达到500元一本的;“文革”期间出版的摄影杂志《新摄影》,由于在封面封底内页刊登过一些江青拍摄的毛泽东以及革命样板戏照片,加之有一些批判石少华、张印泉、林泽苍等人的文章,而在市场上得到了藏家的青睐。
  据专业人士介绍,由于原版照片价格昂贵,目前一些英国摄影收藏机构开始收藏摄影原版书来服务学者研究的需要,同时原版书内容完整,为摄影艺术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民国精品《燕京胜景》由胡适作序,布列松的《两个中国》(From One China to Another)法文版由哲学家萨特作序,美国版由韩素音作序,名家的文字为照片的读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维度。
  鉴于数码影像和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传播摄影作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意味着通过传统出版业传播摄影作品的时代已渐逝去。不过,国内图书市场上新近出现了制作摄影手工书和私家书的趋势,以后這大概会是摄影图书出版的趋势之一。
  (本文图片由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提供)
其他文献
在这个年代,谈论故乡,是不是显得有些矫情?  但每个人心里,都切切实实地存在这样一个地方。  OFPiX工作室创办人任悦今年8月在北京目的地艺术空间举办了“还乡”第二季展览《故事书》,展示了12位摄影师对故乡进行的书写。在展览海报上,她写道:“这是OFPiX还乡计划的第二季。我们鼓励每个人寻找他们的故乡,地理上的,心理上的,并非空泛地抒情,文献、档案、旧照、家庭相册穿梭于时空之中,这些关于故乡的故
期刊
一本摄影史的作者解释了介绍摄影记者篇幅少的原因:新闻摄影师们因为工作性质,大多无暇追求艺术家的声誉。他们的照片拍摄后大多埋藏于图片库中,很难再见天日。一直以来,派驻海外的摄影记者更是一个特殊的摄影群体,更少为外界所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驻外摄影记者肩负着使命出现在各种新闻现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热点地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有不同于西方传媒人的新闻理念,他们的存在可能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看
期刊
“如果每天都可以遇见猫就好了”,这是香港摄影师Micros写在自己新浪微博“城市猫风景”签名档里的话。对于Micros来说,可以每天在城市里与猫相遇,是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情之一。Micros从十年前便开始拍摄街头的猫,近两年更是将拍摄街猫作为每日必修的功课,并且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坚持每天更新,把这些猫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Micros在他的个人网站“捕猫捉影”中写道:“我拍它们的模样,也拍它们吃、喝
期刊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绚丽的季节。金色、火红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在风中婆娑起舞;树林、草原、湖泊、山川、峡谷,处处都呈现着五彩的景观。一景一物,皆透出浓郁的秋色。本期交流一些捕捉秋天绚丽色彩的技巧,让你在摄影中酣畅淋漓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灿烂美景。  展现林荫道的透视线条  清晨、黄昏低角度的逆光、侧逆光会使树木的影子长长地延伸出来,在画面上展现出美丽的线条,剔透的树叶点缀其间,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
期刊
威廉·杨(William Yang)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具知名度也最受人尊崇的“故事讲述者”之一。他将照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把视觉图像和口头叙述融为一体从而构建出一种情感丰富、内涵复杂的表述形式。同时,他的表达非常个人化,但绝非“唯我主义”,更像是用一组透镜折射周遭世界,从而让观者产生情感和身临其境的触动,充分体会到讲述者对于当时情境和人物的感受。他对于自己行为和感觉的分析也相当真挚坦诚,颇具洞察力。
期刊
八月底,我的小伙伴王建华邀我参加新华社摄影部和《摄影世界》举办的专业摄影记者闪光灯进阶培训交流班,还引诱我说有洋模特现场摆各种POSE供学员拍摄。8月27日下午,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举行培训的摄影棚,著名摄影师郝远征先生就是在这里为三代领导人拍摄个人肖像。看着郝大师拍摄的一幅幅生动传神、摄魂夺魄的人物肖像照,我想在这短暂的培训交流课上我能拍点啥呢?  课堂上,兴华拓展团队为我们准备了智能化
期刊
广受欢迎的“傻瓜相机”自1977年起风靡20余年,它的崛起淘汰了手动机械过片的普及型袖珍相机,同时也为数码时代的到来起到了缓冲铺垫作用。因此,“傻瓜相机”也是数码时代前的生力军。  “傻瓜相机”是个模糊概念,原意是指可以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闪光和自动输片(后期产品还可以借助暗盒上的识别系统自动识别感光度)的35毫米全自动袖珍相机(图02)。但这个名称在市场上被泛化,许多标榜为全自动的产品实际上
期刊
“哈苏大师”的角逐近年日趋白热化。12个类别,每一类都有来自世界各地近2000名摄影师参加。经过网上评选及专业评判团评选,每个项目选出十位摄影师的作品进入最后评选阶段。评选耗时近一年。  2012年“哈苏大师”奖,最引人注目的是时尚类(Fashion & Beauty)的获得者—香港摄影师黄伟权。以往只有欧美摄影师可以染指这个组别的大奖,黄伟权的当选,让业界对中国摄影师的实力刮目相看。  相比于职
期刊
摄影师刘展耘是标准的摄影玩家,有收藏镜头的癖好。在刘展耘的镜头清单中,有不少卡尔·蔡司镜头。  刘展耘只收集蔡司M卡口的镜头,其中与蔡司依康旁轴相机作为经典搭配的ZM镜头,是经典的M卡口设计与互动操作的完美结合。说到ZM镜头,不得不提到蔡司依康相机。依康结合经典设计和易操作性,不像135单反相机只能得到90%的取景,可以让摄影师得到全部画面,构图创意得到完全的发挥。此外,三角形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宽大
期刊
在求学纽约乃至定居于此的日子里,日裔女摄影师滨田恭子(Kyoko Hamada)对地铁和公园里超然物外的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独居缓步,从外形到气质,仿佛都来自另一个时代。然而,当她作为志愿者身背相机登门探望时,老人们面对镜头却表现得羞涩,仿佛彼此间有层隔膜,只能让她靠想象来还原他们的一日生活。直到商店橱窗里的一顶银灰色假发开启了滨田的灵感大门,她亲自上阵扮演了一位陌生的老妇人作为自己的拍摄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