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信使”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同学寄给我的,信封内装的是一张分数线,我回了一封感谢信,此后,与同学通信好多年。想不到的是,那年秋天,我竟然去了小岛邮电所上班,每天收发邮件,信件不多。回想起来,足以珍贵。
  在小岛邮电所工作,我还是一名话务员。乡邮电所设有电话交换机,是人工接线,需要24小时值机,但晚上电话业务量不多,有空余时光,写信成了我的功课。
  在岛上跑邮路的是一位中年大叔,绰号“大炮”,因为他曾是爆破手,在石子宕口做活,发生了意外,伤了手。乡里为了照顾他一大家子的生活,给他一份跑邮路的工作,他们家里兼开销店,销店也成了一个邮政站点。此情此景会让人想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里的投递员,不同的是,在岛上,邮袋往来得靠渡轮,投递员候在码头,等渡轮靠岸,他上船取了邮袋回销店分拣邮件,再一个岙一个岙去投递,都是山路,靠双脚,一天走下来也够呛。
  2
  小岛的老人不识字,有几位到邮电所找我代写信或读信,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小脚老太太,她的名字里有个素字,我喊她素婆婆。每年临近春节,素婆婆要给嫁到桃花岛的大女儿写信,絮絮叨叨,有说不完的话,我提醒她要紧的话说几句就可以了,她嘴里答应好的好的,嘴巴还是吧嗒吧嗒说个不停,我只好在信里给她长话短说,写完念给她听一遍,她就会说好个好个。慢慢的我感到老人只是想与人多说说话,也许我就是一个好听众。素婆婆的小儿子在海上搞运输,有一年发生了意外,船与船在海上相撞,几位船员落水失踪了,其中有一位是她的小儿子,老来失子,钻心地痛。素婆婆来邮电所勤了,还是给大女儿写信。她已是满头白发,她的声音苍老得让我难过,她的语速越来越慢,有时候还会停顿,说来说去都是差不多的话语,反复说到大女儿刚嫁到桃花岛,生下三个小孩,因为是渔民,粮食紧张。过年了,素婆婆送米给大女儿,得坐小船去桃花岛,船到桃花岛,逢上落潮。船靠不了岸,搁在泥涂上,素婆婆只好脚跋泥涂上岸,人冻得骨骨抖。素婆婆话里有了抱怨大女儿,平时不来也算了,过年过节也不来看看娘。大女儿没回信。
  有一年春节后,素婆婆拿来一袋(布袋,是碎花布制成,一本杂志大小)虾干来谢我,虾干是她桃花岛的大女儿送来的,大女儿拜岁来过了,素婆婆看上去蛮开心的,我也替她开心。其实素婆婆泡制的海水萝卜特好吃,素婆婆的房子就建在码头边,每年冬季,素婆婆洗干净白萝卜,一个一个放进大缸,用几块平整的不大不小的石头压住萝卜,再担来海水沉淀杂质后倒进大缸,等半个来月,搬开石头,捞上几颗海水萝卜,蹦脆爽口。素婆婆每年送我海水萝卜吃,滋味犹存。有一天我回城了,再也没见过素婆婆。
  3
  我回城后,让我惦记的还有一位爷叔,小岛上人都喊他小对。喊他爷叔是随阿芬的叫法,阿芬是我的同学,阿芬的母亲是上海女知青,上海人的方言里喊叔叔为爷叔。阿芬的父亲叫大对,她的爷叔叫小对,一直没娶亲,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侄子侄女就如他自己的孩子,特别亲,后来阿芬去了宁波工作,小对爷叔一个星期要与阿芬通一次电话,每次是吃午饭的辰光。那个时候,岛上打个电话是不便的,他从盘巨湾走到梅湾,到邮电所大约需要半个小时,他托我来敲阿芬的BB机,不一会,阿芬会把电话打到邮电所里的座机,他们之间说的是上海方言,偶尔他们声音讲得重些,我也没听全。
  多年后,我在城里生活,路过昌国桥,看到桥边的角落里,有两三处卖水果的摊贩,这些水果都是季节性的,初夏李子、桃子和杨梅,初秋石榴、葡萄和大枣,初冬桔子和苹果,春来有草莓。在一个初夏,突然看到小对爷叔在卖桃子,穿着一件发旧的西装,戴着一顶黑蓝色鸭舌帽,他整个人就地而坐,屁股下横一根扁担,装桃子的竹筐很特别,竹筐编得不深,筐腰是鼓鼓的椭圆形,竹筐提手是高高的大拱形,红彤彤的桃子在竹筐里垒起,卖相诱人。我听有人在问桃子价格,一听比人家卖的贵三分之一,我还是买了五个桃子,他没认出我,我也没说起,赶路要紧。
  到了秋天,路过昌国桥,看到小对爷叔在卖柿子,竹筐依旧是那对竹筐,硕大的柿子是橘红色,一只只,层层叠着,优美的几何图形。我忍不住走近,买了一斤柿子,付好钱,我随口问小对爷叔:“爷叔,你还认识我吗?”他抬头迟疑一会:“你是某某人的女儿是否?”我赶紧答,“是的,你种的桃子和柿子品相好足了。”“我年纪大了,卖个小钱,买包烟抽抽,解解闷。”他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我继续问:“爷叔,阿芬有没有给你打电话?”“阿芬嫁到台湾去了,很少联络咯。”我见买柿子的顾客蛮多,不便打扰,离开的时候,我随意说了一句,明年夏天再来买你的桃子。有一次我回老家,与父母聊起小对爷叔卖水果的情况,父母笑着告诉我,小对爷叔家里没种果树,他是贩卖的,他是一位脑筋活络的老头子。第二年夏天,昌国桥头不再有小对爷叔卖桃子的身影,兴许他去别的角落摆摊了。
  4
  在小岛邮电所,收到过一封广州来信,写信人是一位集邮爱好者,素昧平生,他说想请收信人在当地邮局盖个地方日戳回寄,他稀罕的是小岛地名。当时,小岛邮电所还未开办正式邮政业务,不盖日戳,盖日戳的事归民间码头邮局。那封信被我搁置一处。四年后,小岛邮电所开办了邮政业务,我想起了那封信,把压积多年的信找出来,似乎牽着什么。我想,无论如何,可不能让它再在岛上过年了。于是,我提起笔满怀歉意给对方写了一封信,并寄上了那些纪念封。信一寄出,我终日惶惶然,心里七上八下,如对方已迁址,那一切都徒劳,我心里永远多了一份遗憾。
  半个月过去,回信赶了回来。我小心地剪开信封口,那字里行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布满了温暖的语句,我不安的心才平静下来。
其他文献
做无用之事  一个人活着,有时候也需要  做一些没啥用的事情  放纵你自己  譬如写诗,譬如学画习字  既不能充饥保暖  也不为挣钱养家  与功利无关  对世界对社会又改变不了什么  仅仅因为兴趣,或痴爱  这就够了  如草长叶枯般自然  如云卷云舒般随缘  在时光磨损的过程中能够享受  某种愉悦  而美,也会相应而至  扮靓你的生活  日 历  每天撕去一叶日历  我手中小小纸片如鸟儿一般  飞
期刊
一  这一年集团公关年会的选址,大家全没发言权。  公共事务部换了新老板梅芝,正好五十岁的台湾女人喜欢说一不二,她取个英文名还用的是中文谐音就看出她个性,她说去海南:“什么?前年刚去过?去过就不能再去吗?”  入住三亚豪华度假宾馆,站在棚状屋顶的大堂里,人就能听到涛声。大家航班时间不一,从全国各大城市络绎赶来。  乔治张高个子戴眼镜,不胖不瘦,拖着不大的黑色商务旅行箱。会务组的人对他挺殷勤,因为他
期刊
1  康燕大学毕业后,没有进父亲的恒康商贸公司工作,而是选择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来打发时间。不过她平时很少去那儿,总是把时间花费在每个周末的派对和聚会上。从彭城的南区到北区,从东区到西区,这一年来她几乎没怎么正式吃过饭——往往在聚会上,她都是无休止地喝着酒,抽着烟,环顾四周,和朋友们胡乱聊着天。现在,渐渐地,她有了厌烦心理,有了疲惫感,也为某个朋友带来的新朋友而生厌。可今天,她不得已又处在一个派对
期刊
雎鸠的千年爱情  ——《国风·周南·关雎》  打开斑驳发黄的《诗经》  踩着繁体字跳跃向前  我要找到一处森林古沙洲  调查雎鸠与采荇女  三千年前相遇的情景  雎鸠欢快地啼叫起来  采荇女直起了身  雎鸠啼叫得婉转流利  采荇女的秀发飘飞  雎鸠的声音亲切着急  采荇女的脸上已汗水晶晶  雎鸠不停地啼叫着  还千里迢迢噙来一颗红豆  却再也不见采荇女踪影  直到我最终合上《诗经》  世上已传得沸
期刊
梁 祝  梁山伯,  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  十八里相送之后,化了蝶。  他们两人的那点事儿,  从坊间的流言蜚语,  落笔成白纸黑字,  不是也是了。  东晋当过县令的本家,  鄞州治理过姚江,  积劳成疾而终。  青春期与英台有点暧昧,  而且不知道她是女人,  即使同床共枕,  也算是清清白白。  还真没有床笫之事,  兄弟与兄弟,  比男人与女人之间,  更有一種情怀,牢不可破。  我的本
期刊
雪 限  那晚踏雪归,想到林教头  将花枪和酒葫芦放在雪里。  豹子头,在五内奋蹄,  想撞开铁幕  三天后,雪开始消融。  一张宣纸透出墨点,透出  大地的原味。丛林从积雪中  露出许多鼻孔。退潮时的泡沫  不断积聚,不断破灭,重现  湖水的黑暗。岛屿露出水面  麦苗和油菜周遭留白,其实都是  残雪。美人的手臂与锁骨  那么冷艳,那么凉白  心中的山神庙与心中的梁山  相距不远,只在灰烬两端。 
期刊
屋檐下的棒槌娃  下雨了  水从天上来  老宅屋檐下  一串水珠  在黄土地面  溅起一排水柱  站起又躺下  躺下又站起  媽妈说——  那是棒槌娃在跳舞  在叮咚叮咚的音乐声里  我在想——  在干旱贫瘠的故乡  养大一个娃  真不容易  植物与人物  一棵树长在地上  那叫植物  一棵树走在路上  那叫人物  植物通过叶子与阳光和好  人物通过脚板与大地对话  植物的年轮迎向风雨  人物的年
期刊
1  我们约好了,六点钟  要去田里,抠土豆,把手伸进土里  湿润的,暖暖的  一场雨水还没完全蒸发掉  妈妈,可是我不想亲近这些土豆  我不想在下午的六点钟离开家  趟水过河,打扰撒欢的兔子  也不想翻山越岭,唱山歌  妈妈,我是不想打扰那些睡着的土豆  在土里,它们养着强壮的筋骨  它们不说话,但是却曾经偷偷哭过  妈妈,我也想哭,抱着一颗土豆  我知道,只要我们一起哭  天上的星星,就会都睁
期刊
芙蓉女士吱呀呀一声打开木门,埋伏在墙角的北风便呼啦啦一阵闯了进去,顺手将她的棉袍扯成一把弯弓的形状。尾随的北风变成一群细蛇,瞬间钻进她脖子和她抬起的袖口里。那时候,雪花漫天飞扬,雪花劈头盖脸。  这是民国早年的一个春节。浙西江山县城的雨花小姐跟随母亲去乡下外婆家拜年。雨花只是吃了一碗十岁生日面条的工夫,大雪就封山了。外婆在收拾碗筷的时候喃喃自语,她说从没见过这样的雪,和面条一样沉。雨花打了一个饱嗝
期刊
1  “那是什么?”  房间没有留灯,墙角的电蚊香露出一道红光,像是掉在地上的水渍,借由旁边的塑料包装映成一片。  徐薇停顿了两秒,没等来任何回答。此时,我半截脊背还露在被子外面,空调冷气在狭小的房间营造出一种辽阔感。这一刻我倒有点感谢这台用力过猛的旧空调,用一种人造的辽阔掩盖了我此刻的尴尬。  冷风从另一侧钻了进来,徐薇把被子掀开了,直接朝墙角走去。  好了,不能装睡了。  我打开灯,光亮一下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