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用之事(组诗)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无用之事
  一个人活着,有时候也需要
  做一些没啥用的事情
  放纵你自己
  譬如写诗,譬如学画习字
  既不能充饥保暖
  也不为挣钱养家
  与功利无关
  对世界对社会又改变不了什么
  仅仅因为兴趣,或痴爱
  这就够了
  如草长叶枯般自然
  如云卷云舒般随缘
  在时光磨损的过程中能够享受
  某种愉悦
  而美,也会相应而至
  扮靓你的生活
  日 历
  每天撕去一叶日历
  我手中小小纸片如鸟儿一般
  飞离,一枚时间的羽毛
  从掌心滑落
  日子越来越干瘪
  诗意似乎越来越饱满
  像秋风中弯腰摇曳的一束稻穗
  我灵魂的侧影躬身
  垂向大地
  感恩,膜拜,为岁月巡礼
  怀旧的年纪
  莫非真的已到
  怀旧追忆的年龄了吗?
  他常常梦回教室
  在黑板上演算习题,却怎么也
  解不出答案
  一急,就醒来
  被晨星从窗缝偷窥了隐私
  他有事没事总爱翻箱倒柜拉抽屉
  从角落里
  找出泛黄的手抄本
  课堂笔记,或是
  躲在纸盒内一堆散乱的老照片
  试图重读潦草的青春
  和干净的笑声
  他终于在毕业留言簿上
  翻到那一页
  又见熟悉的笔迹
  以及用红头绳编成的中国结
  有点褪色,仍像那双
  丹凤眼
  在嗔怪他,一段擦肩而过的情感
  雅 趣
  我想从古人的画作上
  折几枝梅花
  插在案头的瓷瓶中,让幽香
  伴我阅读
  或者用宣纸收割名帖行草
  装进记忆的箩筐
  以便随时取出一些墨痕
  充饥
  诗,以及书画
  早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习惯于临摹内心诉求
  视花鸟为友
  邀山水对酌
  砚磨光阴,填补生命空隙
  沙 漏
  透明的圆锥形漏斗,用以
  测量时间
  这远古的衡器
  比玩具更有趣,更可爱
  當细密的沙粒
  从尖嘴缓缓滴落
  在三维空间内演绎第四维度
  堪与日晷钟表媲美
  而我只是默默祈盼
  体内潜藏的沙漏一旦堵塞
  就能让时间突然停滞
  生涯得以延展
  那么久远,我们
  那么久远的事
  被谁的一句话点旺,燃起熊熊大火
  烧红了回忆
  像一堆枫叶随风四处飘散
  忽又被友情扫拢一起
  许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
  在南空招待所
  在华北饭店
  在保俶山腰的抱朴道院
  或是小巷深处上城区文化馆老宅
  曾经的“我们”
  因诗亲近相拥,为诗缠绵痴狂
  笔下泉水潺潺
  流泻着内心的秘密
  挥舞年轻的手臂,向西湖放飞意象
  那些袖珍小册子上
  印满了灵魂震颤的轨迹
  面对艰难时世播撒几多悲悯愁绪
  诗鸽飞翔
  传送着风的情怀,云的感悟
  呵,那么久远了,仍萦怀不舍
  诗心如初,晶莹剔透
  尚未锈蚀的镰刀
  正重新磨砺,只为收割梦中麦浪
  增添生命质地与分量
  然后,沐浴在
  诗歌优雅的韵律和素洁的芬芳中
  慢慢老去,悄然离去
  是蛮美好的
  不失为人生之一大幸事也
  荒 凉
  灰白的头发
  已开始荒芜了,从顶上
  渐渐向四周枯败
  因为土地不再肥沃,不再滋润
  或许,某种资质
  成熟完满必先从高处凸现
  感谢一生秋收
  将丰硕都埋藏在脑袋
  而从外表看,反而越来越显得
  寂寞,荒凉
  我的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一路哐当哐当
  从遥远的岁月深处不断传来回声
  车头喷着蒸汽喘息
  煤在炉中呻吟
  我看到大地磨盘似的转动
  枕木震颤,道石刚硬
  轧碎光阴
  长长的铁轨
  伸进我青春干瘪褪色的背包
  列车在雨夜匍匐爬行
  映在车窗上我的脸,渐渐憔悴苍老
  行李架的肋骨开始酸痛
  无数世事一闪而过
  来不及看清
  单程列车一直开,一直开
  不再返回
  终点已不远,站台上有菊花簇拥
  等候灵魂卸下
  从此,我的绿皮火车
  静卧于美丽山林
其他文献
立夏:夏虫语冰的情话  我躺在那张棕绳木床上,身体里的节气缓缓而过,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喻成节气,那么属于我的春天已经过去。童年代表春天,代表出生与萌芽,我从母亲的那株老树的树枝上跌落,变成一个单一的个体。在此间,母亲用柔和的风唤我,用细细的雨丝润我,让我在乡村的泥土中扎下根来。  “天务覆施,地务长养。”是说天负责施予风霜雪雨,以考验万物的精神与思想,地负责诞生与哺育,以养长万物的筋骨与血肉。 
期刊
初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我的书房,沐浴着和风夹带了花香与草香的空气,翻阅林邦德先生“曲斋花甲回望”勤奋执着求索生命轨迹的自传《丁酉降》一书,不禁让我由衷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艺术”以及加缪所谓“垒山不止”的幸福之真实含义,故而进一步体悟了追求生命的“深度”对于个体人生而言的现实重要意义。  林邦德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浙江宁海的一个渔村。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画廊里,这个古属台州今属宁波的县城宁海已经大
期刊
她又忘了拉紧窗帘。清晨的光线从硕大的缝隙中钻进来,把整间屋子都照亮了。她看向光线投来的方向,壁虎正从一道未闭合的窗缝中爬出。灰色。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对她的注视毫不在意卻又充满警觉。她起身,朝前走了两步后停下,用一种敬畏的目光看着它直到它彻底从那道晃眼的光束中消失。她伸了个懒腰,上前拉开窗帘,推开了那扇导轨已经有点发涩的窗户。  送孙女去上学的老人正从西边的拐角处走来。她总是在这个时候看到她们。今
期刊
燕儿燕儿吱吱,不吃你的糜子。  不吃你的糜子,只借你的房子。  只借你的房子,想抱一窝儿子。  ——儿歌  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叫白虎抬起头;活人不要见阎王,住房不要住南房。  啥意思?  相院廓,你是不知道,讲究得很。一要向阳避风,也就是坐北朝南,有啥好处呢?避北风,太阳照的时辰长,向阳门第春来早嘛。二要利水路通,这个好理解。三要近地近水,离的田地近,离的水源近,人种地、吃水,方便。  有道理。 
期刊
照理说,人类的基因技术破解了造物密码,各类奇草异花层出不穷,让人惊艳;而物流之便捷,使远方异色,瞬息可达。或雍容,或清逸,常置案头,在审美感受上,本应满足。可是偶尔回一趟乡下老家,邂逅路边一朵草花之后,寂然远虑的幽情,便绵绵不绝了。  “立春一刻,百草转折。”乡谚告诉我们,“立春”那一刻,蛰伏一冬的草木都欣欣然睁开眼,然后抽芽、拔节、抽须;含苞、吐蕊、结籽,一切都按照上帝画就的图谱,争先恐后,抖擞
期刊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 维  积水不可极,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别晁衡而写的,因为晁衡要回他的祖国日本了。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关于这首诗以及背后的故事,中学历史课上早就学过了,它帶
期刊
有些人,以温吞麻木的方式活到一百岁,他的生命却不过区区由春而冬,一年而已。有些人,鲜衣怒马,若电光火石般一闪而逝。他以青春的死亡,点亮历史的某个至暗时刻,肉体泯灭,灵魂却上升为时间里久远的星辰。  广州天字码头,24岁  1911年,四月将尽。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一小队手脚戴着沉重镣铐的朝廷重犯被押解到了珠江畔广州天字码头。浩荡的江水声掩盖了犯人们镣铐碰触的声响。其时,南国大地上一派动荡,一场震动
期刊
1、入住红尘  那两年我一直住在红尘深处。我说的不是你理解的红尘,而是红尘路33号。  搬进红尘路是四月末的一天。天气晴朗,春天还很有春天的样子,阳光还不让人心生敬畏,这个城市春天实在太短了,短得令人猝不及防,我不得不奋力抓住它的尾巴。老艾略特说,四月是无望的季节。对此,我不敢苟同。至少,在这里,四月是美好的,我对它的好感皆停留在春天。街头的悬铃木,叶子阔大,最初的白已变成真正的绿,小巷深处遍植樟
期刊
朱零的《买房记》讲述了一个在北京漂泊十七八年的“我”一时冲动买房子的故事。“我”买房子本来就是一次非理性的冲动,朱零却把买房子的过程讲得非常理性,在有条有理、平稳推进的叙述中,穿插了诸多“北漂”的艰难心酸和社会事项,也不乏自鸣得意的幽默、自嘲,一次非理性冲动的买房,居然给“我”灰色而有些凌乱的北漂生活增添了“亮色”,让我一举成为有房一族,而且一装到底,装得很成功。期间,水到渠成的场景转换、圆熟的叙
期刊
雨水节  窗外,雨沙沙地滴落  我躺在床上  从一本库切的小说里歇下来  去听那窗外的雨声  房间里开着暖气  细叶兰第二次开出了  一串粉紫色的小花  厨房里煲着一小罐银耳羹  香甜的味道弥漫了整个房间  一整天了  我沉浸在小说的细节中  在时间的表皮上  雨自顾自地嘀嗒着  均匀而有节奏  书中那个老摄影师的身份困境  汇同着它,一起垒高了我的惶惑  这回,是应和  使我感到不安和不快  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