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河北省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形势,对高校创业环境和影响高校学生创业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18-02
一、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介绍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7年达到795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连续上涨的毕业生人数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一方面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就业压力。作为地方高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师资规模和生源质量都处于劣势。地方高校的就业压力要远远高于重点院校。
(一)创业教育环境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他说,稳增长为的是保就业,创业创新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基础。Gartner(1985)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李华晶(2008)认为,创业环境是个体或组织进行创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业充满了机会、困难和回报。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国家、省市县区等政府层面的创业政策;微观层面环境主要是自身条件、校园环境及学校所在城市环境。作为学生来说,除了熟悉了解国家、省市县区相关宏观政策,了解相关行业基础知识以外,更要注重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资源的培养,这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1.创业教育形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通俗地讲,检验一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好坏就看学生创办企业数和创业成功率,而不能看学生是否考试成绩高或者商业策划书写得棒不棒,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通过参与式教学,深刻领悟创业过程,形成一种创业思维,养成一种创业习惯。所以,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
2.创业教育是多学科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进行创业教育中,不光要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教育,与创业有关的市场营销、法律、会计、税务、管理等的学科都应涉及。部分高校不开设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或者开设网课,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商业策划书的撰写,热衷于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賽,却对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的教学实践学习关注不够,导致创业教育工作发展延缓,呈现出一种参加比赛风风火火、热热闹闹,比赛结束后束之高阁不再问津的创新创业现象。
(二)政府政策环境
创业政策是对创业行为活动的规章和规则,制定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创业”的发展。吴琼(2008)认为大学生创业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或政党制定和颁发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作为创业者,要充分了解政策知识,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发展自己。
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国家层面、省市县区,甚至各高校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能充分了解并享受国家政策的学生却并不多。究其原因,政策宣传时,很多学生被动地了解,一知半解。当创业过程中,遇到需要政策支持时,由于学校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办理者,学生在办理营业执照、贷款等业务时,缺乏专门工作人员的一对一服务,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很多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让学生享受到福利。创业政策服务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三)自身素质的欠缺
目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非常浓厚,大一学生的创业热情最高,大四学生创业热情最低。大一学生实际创业热情却最低。经过调研,学生都有过创业的冲动,创业动机单一,但是却不会有意识地了解创业。部分学生想要创业,但是却又不主动去学习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政策,最后只能导致还没开始创业就已经破产。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而不是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这说明学生在创业领域选择上比较随性,对创业没有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选择非专业相关方向创业也反映出学生自身素质差,创业持续性较差。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创业氛围影响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些创业典型、创业楷模。这个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够通过自己辛勤的奋斗,努力打拼,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受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中很多家庭因素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经过调查,创业意向调查中,家有亲朋好友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的学生创业意向最高,其次是有亲朋好友创办有公司的学生。此外,父母对创业的支持程度对学生创业也有重要影响。父母支持程度越高,学生创业的意愿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高。反之,越低。 (三)个人因素
创业的前提是人,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发起者,要具有以下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领导能力反映的是作为领导者,能否带领团队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并且能够让团队始终保持昂扬的激情去工作;管理能力反映的是领导者对公司章程、公司架构、会计制度等具体事务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的综合体现;沟通能力反映的是领导者对内做好员工日常工作的安排布置,对外保持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体现;敏锐的市场嗅觉是领导者发现市场机会,并及时抓住,付诸实践为公司赢得利益。因为创业者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共同利益,所以,不具备或缺乏其中一种能力的人,若再没有志同道合朋友的相助,很难在创业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促进创业意识的提高
目前,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5后”,“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就业压力小,期望值较高,有业不就、“慢就业”“缓就业”成为求职新现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应抓住机遇,广泛宣传国家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让学生明白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并且是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积极性,转变观念,化就业难的困境为机遇,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
同时,家长也要转变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的就业思想,鼓励支持学生的主观意愿,积极参加创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等基层就业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立足师资、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立足理论与实战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精于理论研究,但往往都没有创业经历;企业家熟悉创业、乐于创业,熟知创业全过程,却大都不具备授课经历,应打造一支优良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日常工作、课程教学和师资力量培训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为了丰富全体教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知识储备,选派部分教学教师外出参加交流培训,增长见识,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邀请知名教授到校授课、解读政策,举办校内创新创业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的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开阔教学老师的视野;充分调动和发挥任课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特长和专业特长,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
同时,学校立足社会这所大学,聘请企业经理、部分杰出校友、杰出青联代表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开设创业专题课程,同时建立一对一导师帮扶机制,帮扶创业团队。
2.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立体化的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在课程管理方面,打破原有的室内授课方式,以实验室、创业园为教室,遴选优秀的校内外专家、教师,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竞赛与创业模拟课程,并按规定计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同时规定本科生必修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且允许创新创业学分转换,鼓勵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2)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建设。“课程群”是基于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学科分类、课程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所组成的一组相关课程集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单一学科化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大局限,为摆脱这一局限,把握“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年级通识教育、二年级依据专业群/产业链培养、三年级依托专业分类培养、四年级实践教育为主”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
(3)力求最新、最全、最实用的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材,并配套引进相关课程。整合导师意见,以班为单位为学生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创业邦》等创新创业杂志。
(三)增加实践类教学,结合各类学科竞赛,以赛育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近年来,围绕“竞赛的思政育人作用”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构建起适合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竞赛训练体系,将一些学科竞赛纳入“牧星湖”杯中,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效果。
(四)宣传政策、精准管理,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内涵
1.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国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了确保政策准确、及时传达给每名创业者,学校借助QQ、微信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让大学生熟知政策、享受福利。
2.精准的创新创业管理服务
创新创业的主体首先是学生,学校除为他们提供全面、优质的创业环境外,更为他们提供科学的管理服务。配备创业导师、建立创业档案、定期回访、邀请政府工作人员到校讲解创新创业政策等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3.开展“创新·创业之星”评选活动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全校开展“创新之星”和“创业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前期宣传以及初评、联评,在全校师生中形成榜样力量,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夏晓燕,夏春晓,王岭梅.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探究:以蚌埠学院2015届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的调查为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6).
[2]李晓华,张丽萍,王晓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18-02
一、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介绍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7年达到795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连续上涨的毕业生人数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一方面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就业压力。作为地方高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师资规模和生源质量都处于劣势。地方高校的就业压力要远远高于重点院校。
(一)创业教育环境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他说,稳增长为的是保就业,创业创新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基础。Gartner(1985)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李华晶(2008)认为,创业环境是个体或组织进行创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业充满了机会、困难和回报。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国家、省市县区等政府层面的创业政策;微观层面环境主要是自身条件、校园环境及学校所在城市环境。作为学生来说,除了熟悉了解国家、省市县区相关宏观政策,了解相关行业基础知识以外,更要注重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资源的培养,这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1.创业教育形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通俗地讲,检验一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好坏就看学生创办企业数和创业成功率,而不能看学生是否考试成绩高或者商业策划书写得棒不棒,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通过参与式教学,深刻领悟创业过程,形成一种创业思维,养成一种创业习惯。所以,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
2.创业教育是多学科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进行创业教育中,不光要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教育,与创业有关的市场营销、法律、会计、税务、管理等的学科都应涉及。部分高校不开设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或者开设网课,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商业策划书的撰写,热衷于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賽,却对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的教学实践学习关注不够,导致创业教育工作发展延缓,呈现出一种参加比赛风风火火、热热闹闹,比赛结束后束之高阁不再问津的创新创业现象。
(二)政府政策环境
创业政策是对创业行为活动的规章和规则,制定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创业”的发展。吴琼(2008)认为大学生创业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或政党制定和颁发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作为创业者,要充分了解政策知识,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发展自己。
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国家层面、省市县区,甚至各高校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能充分了解并享受国家政策的学生却并不多。究其原因,政策宣传时,很多学生被动地了解,一知半解。当创业过程中,遇到需要政策支持时,由于学校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办理者,学生在办理营业执照、贷款等业务时,缺乏专门工作人员的一对一服务,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很多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让学生享受到福利。创业政策服务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三)自身素质的欠缺
目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非常浓厚,大一学生的创业热情最高,大四学生创业热情最低。大一学生实际创业热情却最低。经过调研,学生都有过创业的冲动,创业动机单一,但是却不会有意识地了解创业。部分学生想要创业,但是却又不主动去学习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政策,最后只能导致还没开始创业就已经破产。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而不是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这说明学生在创业领域选择上比较随性,对创业没有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选择非专业相关方向创业也反映出学生自身素质差,创业持续性较差。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创业氛围影响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些创业典型、创业楷模。这个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够通过自己辛勤的奋斗,努力打拼,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受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中很多家庭因素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经过调查,创业意向调查中,家有亲朋好友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的学生创业意向最高,其次是有亲朋好友创办有公司的学生。此外,父母对创业的支持程度对学生创业也有重要影响。父母支持程度越高,学生创业的意愿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高。反之,越低。 (三)个人因素
创业的前提是人,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发起者,要具有以下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领导能力反映的是作为领导者,能否带领团队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并且能够让团队始终保持昂扬的激情去工作;管理能力反映的是领导者对公司章程、公司架构、会计制度等具体事务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的综合体现;沟通能力反映的是领导者对内做好员工日常工作的安排布置,对外保持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体现;敏锐的市场嗅觉是领导者发现市场机会,并及时抓住,付诸实践为公司赢得利益。因为创业者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共同利益,所以,不具备或缺乏其中一种能力的人,若再没有志同道合朋友的相助,很难在创业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促进创业意识的提高
目前,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5后”,“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就业压力小,期望值较高,有业不就、“慢就业”“缓就业”成为求职新现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应抓住机遇,广泛宣传国家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让学生明白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并且是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积极性,转变观念,化就业难的困境为机遇,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
同时,家长也要转变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的就业思想,鼓励支持学生的主观意愿,积极参加创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等基层就业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立足师资、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立足理论与实战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精于理论研究,但往往都没有创业经历;企业家熟悉创业、乐于创业,熟知创业全过程,却大都不具备授课经历,应打造一支优良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日常工作、课程教学和师资力量培训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为了丰富全体教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知识储备,选派部分教学教师外出参加交流培训,增长见识,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邀请知名教授到校授课、解读政策,举办校内创新创业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的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开阔教学老师的视野;充分调动和发挥任课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特长和专业特长,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
同时,学校立足社会这所大学,聘请企业经理、部分杰出校友、杰出青联代表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开设创业专题课程,同时建立一对一导师帮扶机制,帮扶创业团队。
2.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立体化的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在课程管理方面,打破原有的室内授课方式,以实验室、创业园为教室,遴选优秀的校内外专家、教师,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竞赛与创业模拟课程,并按规定计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同时规定本科生必修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且允许创新创业学分转换,鼓勵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2)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建设。“课程群”是基于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学科分类、课程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所组成的一组相关课程集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单一学科化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大局限,为摆脱这一局限,把握“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年级通识教育、二年级依据专业群/产业链培养、三年级依托专业分类培养、四年级实践教育为主”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
(3)力求最新、最全、最实用的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材,并配套引进相关课程。整合导师意见,以班为单位为学生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创业邦》等创新创业杂志。
(三)增加实践类教学,结合各类学科竞赛,以赛育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近年来,围绕“竞赛的思政育人作用”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构建起适合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竞赛训练体系,将一些学科竞赛纳入“牧星湖”杯中,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效果。
(四)宣传政策、精准管理,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内涵
1.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国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了确保政策准确、及时传达给每名创业者,学校借助QQ、微信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让大学生熟知政策、享受福利。
2.精准的创新创业管理服务
创新创业的主体首先是学生,学校除为他们提供全面、优质的创业环境外,更为他们提供科学的管理服务。配备创业导师、建立创业档案、定期回访、邀请政府工作人员到校讲解创新创业政策等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3.开展“创新·创业之星”评选活动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全校开展“创新之星”和“创业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前期宣传以及初评、联评,在全校师生中形成榜样力量,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夏晓燕,夏春晓,王岭梅.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探究:以蚌埠学院2015届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的调查为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6).
[2]李晓华,张丽萍,王晓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