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国情世情“变”与“不变”历史辩证法

来源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_Frank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再认识永远在路上。辩证地把握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情与世情的长期本质稳定性与进入新阶段面对的新情况、新机遇、新问题而导致的部分变化,才能更好地精准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国情;世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3-0004-06
  以“十四五”为开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对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而辩证、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我国所面对的新变化,强调绝不要忘却或忽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样的基本“不变”国情与世情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所处国情与世情在“不变”的本质前提下一系列“变”的新情况,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是理解和貫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科学而理性地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国情和基本世情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这样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取得彪炳史册的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与指引,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离不开对国情世情的深刻认识、本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建功立业,就要科学认识“新阶段”的国情世情。
  国情和世情都是长期历史积淀与当下社会诸多因素交叉运作而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判定的。
  对国情和世情的精准认识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靠的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得以制定出科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就在于始终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近代中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从而得以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尽可能地化解消极因素,从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和成功,就在于其正确认识并科学理性地把握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世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将不断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符合国情和世情。
  关于当下中国的国情与世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不断地反思、认识国情与世情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达到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我们党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是科学正确的,据此作出的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也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指引了全党全国人民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不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发挥出来的历史主动性,推动着社会不断快速前进,使得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提升。我们既要认清基本国情和基本国际环境,不要脱离实际地作出忘却根本的“左”或右的极端判断,更要懂得:“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2]373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地分析了进入“十四五”之际国内外变化着的态势,既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更认识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对“变”与“不变”,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
  二、要准确把握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剖析了进入“十四五”,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特别分析了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的复杂态势,同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可以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就处于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这就要求善于辨别机遇和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判断来之不易,不能淡忘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论断。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作出精准概括和确定的是党的十三大,并据此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十三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了许多言简意赅、精彩独到的表述。他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3]252他还这样说道:“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现在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3]225。这表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遵循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必须坚定不移;而同时必须清醒认识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才能达到摆脱落后,达到发达水平。毛泽东同志在1963年的时候就强调,中国的问题“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4]848。当时他更振聋发聩地提醒,必须“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4]849。   正是基于这样根本性的认识和考量,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百年”的战略构想部署就基于斯。也正是这样,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也就基于斯。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确立“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存在的基本国情。这就是说,尽管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就巨大,我国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逊于许多发达经济体,甚至在某些领域优于、高于某些发达经济体,这都是值得自豪的。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一些至关紧要的领域还没有赶上发达经济体,我国还不是全面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发展中国家进到全面发达水平还有一段路要走,许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有必要的耐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需要对达到目标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充分的估量。
  (二)对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认识把握不能模糊,更不能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脱离国际环境而存在的现实,而是处在特定国际环境条件下运作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科学认识国情的时候,同样以极其宽阔的世界视野来分析认识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就曾透彻地分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3]104。在作出这个论断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明确地阐明,这样的估量是同以往的“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的判断不同,并不是说不会有战争,而是认定“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3]10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际形势发展证明,我们党的这个判断是实事求是的。也正是这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也正是这样,我们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维护的国际环境。
  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国际环境的主题不变,并不等于与主题相对立的非和平、非发展的逆流不存在。想破坏和平、阻挠发展的人和事在当今这个世界不会绝迹,某些破坏和平、阻挠发展的消极因素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很猖狂。而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则在于对主流和逆流的态势有“质”和“量”的科学恰当的估量,特别是当某种未能预料的风险出现的时候,绝对需要的是战略定力。
  三、必须求真务实地认识和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首先,我们要对中国现实的发展水平作出恰如其分的估量。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许多方面不仅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有着许多世界第一,但还是处于没有达到“全面发达”的水平,不仅总体发展水平、人均发展水平离世界先行的发达水平有距离,而且有着相当的“短板”“弱项”乃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之处。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反复强调“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就要克服和纠正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把我国的现实夸大为不仅“已經发达”,把重视民生、重视生态同发展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而且更是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酝酿并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思虑万千地说道:“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他语重心长地讲道:“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他斩钉截铁地讲道:“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5]
  其次,我们要对新阶段的国际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作出恰如其分的估量和应对。我们要重视已经出现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的复杂态势,积极努力地去分辨和认识新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不要忘记世界仍然是处于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发展和壮大和平力量、发展力量。面对破坏和平、阻挠发展的行为,对于挑衅我国主权,危害我国发展利益的行为,要抵制反对,不能跟着消极因素力量的步子走,并且要有战略主心骨,要把主要力量放到发展壮大和平力量、发展力量的基点上。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国际波谲云诡的风波,邓小平就这样说道:“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3]391,所以,“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3]321。面对逆全球化的“脱钩”的喧嚣和挑衅,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的方针是“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RECP、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就是最好的实践例证。
  四、审时度势,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当前,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还需要30年的持续奋斗,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努力奋斗,但走每一步都要审时度势,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考量。
  这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些不同阶段所出现的特殊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本质进程中的量变乃至部分的质变,而不是根本性的质变。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助于我们科学而理性地确定我们的任务和目标,既不会焦躁冒进,作出脱离实际的构想而劳民伤财,也不会丧失机遇把握。   这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强化过程系统观念。过程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全局而言,“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以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等,都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来加以谋划和解决。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需要精准地判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不是去搞人为的绝对平均主义,而是通过不断发展国力,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体系。正是这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大成就,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基本路线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但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解决碳排放量的问题,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对中国人民的承诺,也是我们党代表中国人民向世界作出的承诺。我国碳排放总量,现在在世界上还是最大的,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将于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值,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宣布,我们将力争于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考虑到今后相当时期之内,我们国家既要持续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又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要求是很高的,也非常的迫切。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当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因此,作为一个大国,科技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永远不会成为强国。所以,自立自强是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其中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
  五、将“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辩证统一起来
  面对“不变”与“变”相统一的国情与世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作出工作部署。这些任务的提出以及实现这些任务的思路和工作部署,既是高瞻远瞩的,又是务实管用的;既是充分考虑和把握我国现实发展起来所提升的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有利条件,实现乘势而上,又考虑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而规划了只能实现的有限目标。这就是把“需求”与“可能”辩证地统一起来,就是体现“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
  强调“量力而行”,就是要始終尊重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而颠扑不破的唯物史观更使马克思主义者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6]3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在对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进行的。这就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所进一步强调的,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基本国情实际出发的。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个阶段实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作为第一阶段,就是经过15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作为第二阶段,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个时候“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四五”是这30年奋斗的第一阶段的前五年,不可能也不应当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第一,我们的心目中有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标准,我们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第二,我们正在干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的头五年,其最大的特点是十九大所强调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相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我们的责任就既不是理想主义般的空喊,也不是急于求成地蛮干,而是始终不懈地去寻找和把握长远和现实、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点,寻找和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现阶段的具体实现程度和方式。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发挥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性要求。
  强调“量力而行”不是可以松松垮垮,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实事求是的目标指引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积极的原则,也就必然要求在“可行”的时刻和问题上“尽力而为”。这正是尊重辩证法。彻底的辩证法反对“急于求成”,但主张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能动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在一系列问题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勇于舍弃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正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在“可为、能为”的方面要“尽力而为”。   “十四五”的进程是十九大规划的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30年的一个持续进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发展前进中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汇聚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两个“最大限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的领导工作方法。
  在中国人民革命时期,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地缩小打击面。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建设人民的新国家的历程中,毛泽东同志更是一再强调这样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4]720,并“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4]721。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全力纠正“左”的倾向,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更是以其丰富的阅历,经常提醒人们“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3]267,“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3]263。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每一步的工作都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3]267。这就是说,实现两个“最大限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是要区分我们现实工作中的诸种因素的状况,并据此作出科学对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会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即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以及两者作用兼而有之的因素。这将是长期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紧的事情是需要我们科学地鉴别,并采取正确的对策。我们应当珍惜、强化和充分发揮积极因素的主导作用,维护其主体地位;应当努力化解和抑制消极因素,使之尽可能地少下去;应当使两者作用兼而有之的因素中的积极面发挥出来、消极面得到尽可能的遏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化顶层设计,指导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前进的进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要激发各方面的活力,汇聚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这就要求有很高的、准确的鉴别力。领导干部要有极其高超的鉴别力,在这个问题上,麻木不仁是不足为训的,而判断失当、捕风捉影,也是会酿成大祸的。这是领导者智慧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是一个有志为人民创造优秀政绩的领导干部为之努力探索的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这就要求有在清醒鉴别的基础上表现出足够的敏锐性。唯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性,才能当端倪初现的时候,就能敏锐地识别和把握,进而思谋对策,善于和勇于实现相应的策略,从而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鉴别力和敏锐性来自实践,来自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来自对发展变化的国内外态势的及时观察和分析。每一个领导者应当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自觉性和能动把握的能力。这是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时候,应当始终牢记的。中国的后发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抓住可能实现跨越的机会实现可能的跨越。对需要而又可能着手的许多工作不认真、不积极,那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行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十四五”的奋斗中,我们要始终牢牢地记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24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玉倩
其他文献
[摘要]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线索,通过厘清与明晰人民、政党、国家三者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回答了“百年中国共产党何以可能”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从人民—政党的关系层面看,人民指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守的价值旨归;从政党—国家的关系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人民—政党—国家的关系层面看,中国能取得如今的发展,达到如今的综合国力水平,离不开中国人民
期刊
〔摘要〕 恩格斯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作的长篇导言,引发了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恩格斯是坚持革命还是转向改良的长时期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方向乃至进程。所以,澄清这一问题十分必要。实际上,恩格斯坚持社会革命目标原则与坚持政治革命道路策略是辩证统一的,他关于社会革命的原则是坚定的,是一以贯之的;关于政治革命的策略是灵活的,主张依据条件相机行事。超越恩
期刊
〔摘要〕 党员干部要处理好“公”与“私”之间的关系,既要重情感,又要守纪律明底线。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也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他忙于公务但不忘为人父的责任,关心子女的成长教育,为他们树立榜样,塑造良好家风;他尊重长辈、关爱亲人、坚守原则,妥善处理亲戚关系,不以私人关系干扰公共事务;他尊敬师长、友爱同窗、关心同事,为人处世情理通达又恪守纪律,不徇私情、不碍公务。毛泽东处理“公”与“私”关系的智慧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且明确指出要提高组织能力。当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存在政治功能不凸显、思想引领不够强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合力形成不够等问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应从其影响要素出发,注重从政治功能、组织体系、组织生活、基本保障四个方面系统提升。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
期刊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为每一位中国人点赞,颂赞“每个人都了不起!”。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正是“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让人们见识平凡的伟大;正是“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让人们赞美英雄的人民;正是“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让人们感受伟大抗疫精神,领略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有了平时的平凡坚守,就会产生非凡时刻的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他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好百年大党的故事,始终做到初心如磐,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扬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的“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第48条专门论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关注基层社会治理。河北省高邑县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县域综合试点之一,近年来,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开展“一网先行,三治并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一网三治”;基层社会治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充分说明了党对于新人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坚定立场,同时为我国新时代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尤为重视培养时代新人的问题,立足我国现实国情,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政治保障,明确了价值引领,厘定了课程依托,优化了培育环境,形成了培育时代新人的四维路径,为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防范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设立了制度化、常态化的监察制度,凝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智慧结晶。针对我国现行监察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优秀成果,在监察官员的选任标准、特殊人身保护措施,以及加重其职务犯罪的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同时,主张构筑以《监察法》为主轴,以单行的监察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低位阶的法律为补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监察法体系,是
期刊
[摘要]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的顺利与否,体现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成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中央层面主要有中央领导小组、中央指导组、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等四种部际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次疫情为例,从性质、人员构成、协调方向、运转方式四个角度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我国部际协调机制进行比较,运用“结构—协同”框架,从决策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和信息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