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的学习,社会是课程的资源,美术教育应回归生活。本文将从阐述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间接性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找出教师间接性语言指导三步骤,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从生活出发,合理运用间接性指导语言
在一节美术课《绘画——我》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画自己。区别于小班的绘画要求,我们要求幼儿能够画出自己的全身以及一些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外貌特征。小宝一直拿着笔,想要画,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他很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我鼓励他一步一步地画:先画一个圆圆的脑袋,再画五官,然后画脖子、身体、小手还有脚。于是小宝慢慢地画了起来,虽然画得不是很像、很好,但是最终还是亲手用画笔画出了一个“自己”。画完以后,小宝微笑着骄傲地对我说:“老师,我会画自己了。”我摸一摸他的头,夸赞道:“你真棒。”后来,我发现还有其他许多孩子都说不会画,于是我就把绘画的步骤再和所有的孩子耐心地讲解了一遍,并且鼓励道:“画得不像、不好不要紧,只要能动手画一画,画画不一样的‘自己’,都是能干的好宝宝。”
其实,儿童大多喜欢画画,因为绘画的直观和具体正好迎合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特征,儿童不是为了绘画的结果而画的,对于他们而言,不要计较画得像不像,要让他们去画、去涂抹,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儿童在绘画中思考,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间接性语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幼儿耐心梳理绘画步骤
幼儿知道了绘画的步骤,也就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画,有了教师给予的绘画的大框架,幼儿的思维也可以从中活动起来,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创造出拥有自己特点的绘画细节。
鼓励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
绘画的过程也是幼儿想象的过程,同时在幼儿的解说过程中,如果发现他的画面很不美观,画的人、动物像“妖怪”,请不要轻易地批评他画得不好,因为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的过程是绘画内容的表现。让他说一说他的作品,说不定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会发现他是多么具有创造力。
对幼儿的作品积极评价
幼儿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你轻易地否定他,这将导致他失去自信心,從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因此在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时,作为教师也应当认真地聆听,并且与之交流,提出意见,鼓励他进步。
回归生活教育,间接性语言指导三步骤
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如何将这个创造意图传导给幼儿,需要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世界与大人相比较为浅显简单,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使幼儿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
第二,教师必须使用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具体的语言,让幼儿直截了当地明白活动的创造意图,使其既能听得懂教师的要求,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
有一次,我请孩子们一起把要展示在主题墙上的绘画作品“美丽的秋天情景画”的画面再加工一下,把颜色涂得深一些。正当孩子们涂色的时候,我忽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看过去,原来妞妞哭了,我便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她哭着说:“宇航弄脏了我的画,我画里面的颜色不是这么涂的。”我仔细看了一看,画面满满的,是一座城堡的花园,并且每一个小细节都画得很细致,城堡由许多的格子、线条组成,旁边还有很多花花草草、太阳、大树,内容很丰富。我对她说:“别难过,你画得非常好,这里有一点小瑕疵,你可以把弄脏的地方画上一朵小花,怎么样?”于是,妞妞在弄脏的一角画上了一朵彩色的小花,点缀了城堡的星空,很漂亮,她也笑了。其实,教师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绘画的信心,并能在一步步的过程中使他们创造出自己的特点,如线条、颜色搭配、画面感等方面的提升,并在每一次的美术活动结束后及时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语言上的鼓励与激励,这样一来,幼儿既能保持信心,也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引发幼儿创造动机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活动。一位幼儿画太阳时,在天空中画了满满的九个太阳,这不符合逻辑,但是我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问他:“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画九个太阳吗?”他便说道:“因为天气太冷,我想多画几个太阳,让地球妈妈更暖和一些。”说明幼儿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便继续问:“那你觉得,如果天空中有了九个太阳,我们周围变得很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画出来好不好?”幼儿立刻产生了新的创作动机,如此循环,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启发式的语言定能激起幼儿新的创造热情。
从生活出发,合理运用间接性指导语言
在一节美术课《绘画——我》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画自己。区别于小班的绘画要求,我们要求幼儿能够画出自己的全身以及一些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外貌特征。小宝一直拿着笔,想要画,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他很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我鼓励他一步一步地画:先画一个圆圆的脑袋,再画五官,然后画脖子、身体、小手还有脚。于是小宝慢慢地画了起来,虽然画得不是很像、很好,但是最终还是亲手用画笔画出了一个“自己”。画完以后,小宝微笑着骄傲地对我说:“老师,我会画自己了。”我摸一摸他的头,夸赞道:“你真棒。”后来,我发现还有其他许多孩子都说不会画,于是我就把绘画的步骤再和所有的孩子耐心地讲解了一遍,并且鼓励道:“画得不像、不好不要紧,只要能动手画一画,画画不一样的‘自己’,都是能干的好宝宝。”
其实,儿童大多喜欢画画,因为绘画的直观和具体正好迎合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特征,儿童不是为了绘画的结果而画的,对于他们而言,不要计较画得像不像,要让他们去画、去涂抹,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儿童在绘画中思考,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间接性语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幼儿耐心梳理绘画步骤
幼儿知道了绘画的步骤,也就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画,有了教师给予的绘画的大框架,幼儿的思维也可以从中活动起来,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创造出拥有自己特点的绘画细节。
鼓励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
绘画的过程也是幼儿想象的过程,同时在幼儿的解说过程中,如果发现他的画面很不美观,画的人、动物像“妖怪”,请不要轻易地批评他画得不好,因为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的过程是绘画内容的表现。让他说一说他的作品,说不定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会发现他是多么具有创造力。
对幼儿的作品积极评价
幼儿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你轻易地否定他,这将导致他失去自信心,從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因此在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时,作为教师也应当认真地聆听,并且与之交流,提出意见,鼓励他进步。
回归生活教育,间接性语言指导三步骤
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如何将这个创造意图传导给幼儿,需要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世界与大人相比较为浅显简单,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使幼儿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
第二,教师必须使用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具体的语言,让幼儿直截了当地明白活动的创造意图,使其既能听得懂教师的要求,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
有一次,我请孩子们一起把要展示在主题墙上的绘画作品“美丽的秋天情景画”的画面再加工一下,把颜色涂得深一些。正当孩子们涂色的时候,我忽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看过去,原来妞妞哭了,我便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她哭着说:“宇航弄脏了我的画,我画里面的颜色不是这么涂的。”我仔细看了一看,画面满满的,是一座城堡的花园,并且每一个小细节都画得很细致,城堡由许多的格子、线条组成,旁边还有很多花花草草、太阳、大树,内容很丰富。我对她说:“别难过,你画得非常好,这里有一点小瑕疵,你可以把弄脏的地方画上一朵小花,怎么样?”于是,妞妞在弄脏的一角画上了一朵彩色的小花,点缀了城堡的星空,很漂亮,她也笑了。其实,教师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绘画的信心,并能在一步步的过程中使他们创造出自己的特点,如线条、颜色搭配、画面感等方面的提升,并在每一次的美术活动结束后及时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语言上的鼓励与激励,这样一来,幼儿既能保持信心,也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引发幼儿创造动机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活动。一位幼儿画太阳时,在天空中画了满满的九个太阳,这不符合逻辑,但是我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问他:“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画九个太阳吗?”他便说道:“因为天气太冷,我想多画几个太阳,让地球妈妈更暖和一些。”说明幼儿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便继续问:“那你觉得,如果天空中有了九个太阳,我们周围变得很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画出来好不好?”幼儿立刻产生了新的创作动机,如此循环,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启发式的语言定能激起幼儿新的创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