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五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每个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个传统节日都给人以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报效祖国和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华人,华侨巨子们为什么放弃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丰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喝上一口家乡水,吃上一口家乡饭,听上几段家乡戏,过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尽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们要寻的是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而这个情结,是他们的父母、师长在他们极小的时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而且在不断发芽、生长,任何外来的力量无法遏制得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教育下一代服务,不失为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对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幼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良好物质、精神环境的创设。既为节日,则需要气氛,气氛是由环境的设置而产生的,什么节日,什么气氛,就需什么样的环境设置。如在进行春节的教育中,要有传统民俗食品、民俗饰物,这就需要我们师生利用废旧材料或原材料动手创作。这些既是节日活动过程的展示,又是活动的道具。师生共同动手创设了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起到了烘托节日气氛,愉悦幼儿感官、情绪的作用,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有利于爱国情感的渗透。我们在进行“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教育时,虽然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离幼儿生活十分遥远,但我们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录像和投影,充分调动幼儿视觉感官参与活动,缩短故事发生年代,使幼儿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看了几次,都积极发表意见:“端午节,我们应该多做些东西给屈原吃。”“我们长大了也要做一个热爱国家的好孩子,认真学习……。”又如“清明节”节日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动手做花圈,带幼儿到革命英雄纪念碑瞻仰英雄烈士。幼儿认真听叔叔讲革命故事,心里深深感到革命军人的勇敢和可敬之处,为了保护国家人民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思想深深感染了幼儿幼小的心灵,使他们从小立志当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好孩子。
3.有利于动脑、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由于环境、游戏的需要,常常与幼儿一起制作民俗食品、饰物等,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制作了。在“端午节”中,我们让幼儿参与包粽子,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复杂的:泡米、洗枣、煮苇叶、剪线绳,一切就绪,开始包粽子了,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步骤,示范要领。轮到孩子们包了,先拿两个苇叶,交错叠放在一起,有的小朋友互相合作系绳,我用相机照下了这精彩的一幕,虽然她们包的不太好,有的里面只有一个枣、几粒米,但看她们认真的样了,还蛮象那么回事的。
粽子包好了,足有两大锅。煮粽子的时候,好多孩子都馋得直问:“老师,好了没有?”“老师,我想吃了!”“老师,什么时候才能吃呀?”……一会儿,粽子的香味飘出来了,不时有别的班的老师探过头来询问:“好香的粽子味啊!熟了别忘了让我们也尝尝!”哦!看起来是供不应求啊!
品尝粽子活动开始了,“好香!好甜!老师你也吃一口!”“这个是我包的!”“这个系红线的好像是我包的!”……孩子们一边吃一边骄傲地说着。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格外香甜。对了,我们也没忘给邻居班级送上几个过去,一起分享我们胜利的果实。
这次有趣的实践课,孩子们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大家共享“吃粽子”,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了解家乡资源,热爱家乡之情。
4.有利于体能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每个传统节日里或多或少存在些游戏活动,如“端午节”最后的活动是赛龙舟。没有真正的龙舟,就用戴头饰的幼儿作船头,共他幼儿做船身和船尾。做“船身”的幼儿双手紧紧抱住“船头”的幼儿腰,后边的幼儿也依次一个紧紧抱住前一个的腰。当指挥一声令下,随着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的播放,四队“龙舟”都采用双腿下蹲的低体位,争先恐后地向终点前进。这对于幼儿是一种大运动量的体能锻炼。要求幼儿必须手脚协调动作,双手紧抱,不能松手,双脚紧走,不能停留。同时还要求全队七八个幼儿步调一致,有节奏地左右晃动,加快速度,到达终点,才能取得胜利。任何只顾自己,不顾集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全队的成员。为了得到好成绩,每个幼儿都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协调自己与前后同伴的关系。这对幼儿纪律观念、集体观念、自我控制、克服困难的能力,无疑是最好的培养。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正是传统节日教育的独特之处。
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华人,华侨巨子们为什么放弃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丰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喝上一口家乡水,吃上一口家乡饭,听上几段家乡戏,过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尽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们要寻的是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而这个情结,是他们的父母、师长在他们极小的时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而且在不断发芽、生长,任何外来的力量无法遏制得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教育下一代服务,不失为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对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幼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良好物质、精神环境的创设。既为节日,则需要气氛,气氛是由环境的设置而产生的,什么节日,什么气氛,就需什么样的环境设置。如在进行春节的教育中,要有传统民俗食品、民俗饰物,这就需要我们师生利用废旧材料或原材料动手创作。这些既是节日活动过程的展示,又是活动的道具。师生共同动手创设了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起到了烘托节日气氛,愉悦幼儿感官、情绪的作用,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有利于爱国情感的渗透。我们在进行“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教育时,虽然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离幼儿生活十分遥远,但我们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录像和投影,充分调动幼儿视觉感官参与活动,缩短故事发生年代,使幼儿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看了几次,都积极发表意见:“端午节,我们应该多做些东西给屈原吃。”“我们长大了也要做一个热爱国家的好孩子,认真学习……。”又如“清明节”节日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动手做花圈,带幼儿到革命英雄纪念碑瞻仰英雄烈士。幼儿认真听叔叔讲革命故事,心里深深感到革命军人的勇敢和可敬之处,为了保护国家人民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思想深深感染了幼儿幼小的心灵,使他们从小立志当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好孩子。
3.有利于动脑、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由于环境、游戏的需要,常常与幼儿一起制作民俗食品、饰物等,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制作了。在“端午节”中,我们让幼儿参与包粽子,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复杂的:泡米、洗枣、煮苇叶、剪线绳,一切就绪,开始包粽子了,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步骤,示范要领。轮到孩子们包了,先拿两个苇叶,交错叠放在一起,有的小朋友互相合作系绳,我用相机照下了这精彩的一幕,虽然她们包的不太好,有的里面只有一个枣、几粒米,但看她们认真的样了,还蛮象那么回事的。
粽子包好了,足有两大锅。煮粽子的时候,好多孩子都馋得直问:“老师,好了没有?”“老师,我想吃了!”“老师,什么时候才能吃呀?”……一会儿,粽子的香味飘出来了,不时有别的班的老师探过头来询问:“好香的粽子味啊!熟了别忘了让我们也尝尝!”哦!看起来是供不应求啊!
品尝粽子活动开始了,“好香!好甜!老师你也吃一口!”“这个是我包的!”“这个系红线的好像是我包的!”……孩子们一边吃一边骄傲地说着。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格外香甜。对了,我们也没忘给邻居班级送上几个过去,一起分享我们胜利的果实。
这次有趣的实践课,孩子们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大家共享“吃粽子”,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了解家乡资源,热爱家乡之情。
4.有利于体能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每个传统节日里或多或少存在些游戏活动,如“端午节”最后的活动是赛龙舟。没有真正的龙舟,就用戴头饰的幼儿作船头,共他幼儿做船身和船尾。做“船身”的幼儿双手紧紧抱住“船头”的幼儿腰,后边的幼儿也依次一个紧紧抱住前一个的腰。当指挥一声令下,随着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的播放,四队“龙舟”都采用双腿下蹲的低体位,争先恐后地向终点前进。这对于幼儿是一种大运动量的体能锻炼。要求幼儿必须手脚协调动作,双手紧抱,不能松手,双脚紧走,不能停留。同时还要求全队七八个幼儿步调一致,有节奏地左右晃动,加快速度,到达终点,才能取得胜利。任何只顾自己,不顾集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全队的成员。为了得到好成绩,每个幼儿都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协调自己与前后同伴的关系。这对幼儿纪律观念、集体观念、自我控制、克服困难的能力,无疑是最好的培养。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正是传统节日教育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