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结构思路导图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sandc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相比,文本篇幅长、思维容量大、难度大,而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则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阅读理解基本上是吃老本。笔者近年来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即教会学生编制结构思路导图来分析文本,整合多种能力训练,以此来驾驭文本,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1.结构思路导图的内涵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注文章的结构思路写法,并以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的阅读成果,是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阅读中的一种变式;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是以同化和顺应为基础的,以编制结构思路导图为主要手段的,对文本形式与内容进行融类别化和个性化为一体的综合分析,最终形成高效的认知结构的策略性知识,它融段落划分、思路整理、写法判断、主题归纳于一体,它强调了阅读的主动性、整体性、能力性,并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系统设计依托的依据
  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是基于写作与阅读心理设计的。写作与阅读的过程并非完全地反向推进,而是略有差别的。但两个过程有相同的部分——思路、结构、写法、主旨,前者是从主旨到形式,后者是从形式到主旨。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材料与主旨归纳,归纳段意与主旨归纳,分析结构写法与主旨归纳均存在交互性。材料的理解是文本解读的起点,主旨归纳是解读的核心。
  二、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三个阶段
  1.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对这个系統是生疏的,故在第一次提出这个方法时,教师务必向学生解释结构思路导图的定义及原理。段意是材料信息的浓缩,是绘图的基础单元。思路整理则是阅读者按自己的理解尝试从作者的角度揭示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思路的推进过程。写法判断分整体写法与局部写法,局部写法关涉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处理,而整体写法则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只有在明晰了主题,才能明了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剪裁、运用及安排,才能明了文章各部分之间搭配的意图。
  2.下水阶段
  这是系统构建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令,画出结构思路导图,并注意点评和激励。(1)解构文本。要求学生建立起重视文本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解构过程中,学生做到“三读一动手”:一读时,写出已经看懂的段意,画出显示结构思路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明一眼看出的写法,标出尚未读懂的地方;二读时,重点解决未明之处,分析推断作者的用意;三读时,基本掌握文章的主旨与写法,并理顺内容与形式的联系;(2)编制图表。写出段意,标明角度——把段意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用箭头和线段连接起来,揭示材料间的联系——在相应的位置标出整体或局部的写法——写出主旨。(3)修正图表。修正可分两种:一种是自检,一种是他检。他检又可分为同学修正和教师修正。自检的做法是重新浏览文本,再次验证思路图的合理性。无论是自检和他检,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下水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文本,完成结构思路导图的编制。要注意的是,为了及早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系统,教师有必要提供或指定不同类型的文本——这是系统建立最困难最需要坚持的阶段,每周至少要完成三个文本,持续一个学期。
  3.建立阶段
  经过一定量的阅读训练,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结构思路及常见写法都有了相当的了解,系统得以稳定并固化为若干模型,学生自然形成条件反射,自动指导分析者对相应文本进行分析。长期坚持运用结构思路导图分析文章,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
  在阅读中,如果出现原有结构中无法容纳的新知,阅读者需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丰富和完善——即同化和顺应。也就是说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但阅读者的知识储备是可以增加的,结构可以更趋完善。阅读者在不断接受新类型的文本后,往往能够主动增加知识储备库,完善系统结构。
  三、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具体案例
  下面以《赤壁赋》为例,具体介绍一下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过程。
  1.课堂导入环节
  简单导入之后阐明学习任务,即画出本文的结构思路导图,体会苏轼在赤壁之游后的精神出世。然后向学生讲解结构思路导图的编制方法。结构思路导图是一种融段落划分、思路整理、写法判断、主题归纳于一体的文本分析方法。这四个方面也是结构思路导图必不可少的四要素。画图的前提是理解文本,图表是学习成果的呈现。结构思路导图以文本的结构思路为主干,把段意、写法、主题也整合进去。图表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准确体现出四要素即可。画图的步骤是先归纳段意,后整理思路,再用箭头等符号把这些单元按先后、主次、总分的顺序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再把每个单元或单元与单元之间所涉及的写法标识出来,最后把主题归纳在图表下方。
  2.段意归纳环节
  让学生阅读课文五分钟,讨论归纳:第一节为明月夜,泛舟赤壁的怡人景色;第二节为兴致高昂吟诗歌赋和吹奏忧伤的箫曲;第三节为客人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易灭的虚空;第四节为苏子对自然人生变与不变的形而上的辩论;第五节为转悲为喜,主客同舟畅饮到天明。归纳段意不必追求学理式的表述,能概括出基本要点就可。
  3.思路整理环节
  对于文章的思路,笔者给学生提问: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学生回答是时间顺序,理由是从月出到月落。但三四两节明显不是以时间为序的。请学生再思考一下三四节与一二节的联系。学生回答:三四节带有议论性质,这与一二节写景叙事不同。我接着问:一二节之间是什么关系?三四节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第二节的歌与箫都是第一节的景色引发的,所以是触景生情;第三节是悲观的,第四节是乐观的,所以两节呈现对比关系。我继续追问:那么第五节可否不要?生答:不能不要,因为第五节虽然语言不多,但是分歧没有了,思想问题解决了,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在答问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整理文章的思路。有学生就按自然段的顺序把段意列出来,然后段与段之间标了箭头,不同的是有的是纵式,有的是横式。结合之前的分析,进一步加以综合,把一二节合并成一个单元,三四节合并为一个单元。这个意见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然后请学生修改自己的思路,并作重新组合。   4.写法判断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广义写法包含三个方面:狭义写法,是基于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题间的关系而确定的,即对比、衬托、象征、先抑后扬等;表达方式,即叙事、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基于句子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拟人、排比等。一般就整文而言,以前两者居多。然后请学生结合前面的探究和讨论,思考文章用了哪些写法。提示先按表达方式来分析。学生回答:第一节主要是叙事和描写,第二节也是叙事描写,第三四节主要是议论,第五节是叙事。我接著问:这里面就没有抒情吗?学生回答说有,抒情手法往往是融合在其他表达方式里的,如第一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描写中就融入了抒情,第二节对音乐的描写也有抒情,第三节在议论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浓浓的消极情感,而在第四节同样是议论却感受到洒脱和旷达,第五节也是,所以判断抒情应该以是否能感受到情感强度为标准。然后分析修辞手法,明确文章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而狭义的写法主要体现在三四节中人事与自然的对比。而学生无法答出的是主客问答。我作了解释:主客问答是汉赋中的常用手法,以此来丰富表现形式,著名的《上林赋》《子虚赋》均采用了这种手法。
  继续问学生。为什么第一二两节要描写为主,而三四两节以议论为主?这个问题涉及到写法的选用问题。因为写法只是手段,是为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服务的。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回答:前面分析思路时讲过,第一节引发人的思绪,第二节表现了悲情,景的描绘与情的抒发均要借助描写;第三节点出悲因,需要议论,而要表达客的自然永恒,人事易灭的人生困境时,也必得采用议论的方式。继续问,那么在解决人生困境时,作者用什么方法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学生答:比喻。用什么比什么?以“水”和“月”比喻“逝者”和“盈虚者”。如果去掉这个比喻,则说理显得生硬艰涩。请学生把写法写在相应的段落或者单元边。
  5.主题归纳环节
  结合前面的分析,说说苏轼想要表达什么?经过多个学生回答和讨论,一生总结:我觉得主要是想表达作者摆脱人世烦恼,超脱红尘的情感。因为里面提到曹操,而曹操在历史上多是被人称颂的,以曹操来表达对功业的向往。但文章又写道“而今安在哉”,则表明他对建功立业的价值的怀疑。这其实就是自然永恒,人事易灭,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既然如此,那么功业也就虚幻了。而第四节作者从更高的层面上来分析。从变的角度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尽也”。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悲的呢?人应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生鼓掌。又一名学生补充:联系苏轼生平,他在仕途上多次被贬,这种打击是巨大的。如何走出这种人生困境?我看过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苏东坡就是在黄州开始关注自然,享受美景,不再关心政治上的得失,《赤壁赋》这篇文章就是他走出困境的明证。
  追问:文中的“客”是否真有其人?众说纷纭。一生说有,因为这个客人陪苏轼一起赏月,喝酒,弹琴,还大发一顿牢骚,最后苏东坡还做了他的思想工作。有生认为没有,因为背景资料并没有提供这个客人的姓名。还有的也说没有,原因是如果真有,那么联系背景可知,苏东坡仕途失意,苦闷的正是他,不应该是客人,应该是他苦闷,客人来劝慰他,但文章里恰恰是客人愁苦,他劝客人,这与实际不符,所以客是作者虚构的;并且刚才分析写法时老师讲过,主客问答是汉赋的一种手法,既然这样,苏东坡为了遵守写法,虚构一个客人也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个分析纷纷表示点头。我接着说道: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那晚同游赤壁的是同乡道人杨世昌,但是不是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东坡在赤壁夜游中进行了灵魂的对话。
  最后总结:虽然苏东坡已经故去近千年了,但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和他进行心灵对话。月出东山,月色迷蒙,水光接天,面对这样的美景,谁都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但暂时的出世和灵魂出窍却并不能阻止现实的虫子在心灵深处的抓挠,所以乐极生悲,美人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即,于是乎吹箫一曲,这种悲情被渲染得使潜蛟起舞,使嫠妇哭泣。一想到曹操这样的英雄,统一了三国,名垂青史,而今在赤壁故地早已没有他的一点痕迹。人生短暂,功业也是虚空,唯有自然是永恒的。但天地也是在一刻不停地变,现在的水已经不是一秒前的水了;但是水一直在流,从古流到今,我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依然还有我的子孙活在这个世上,这难道不是另一个“我”的存在吗?纠结于功名实在是幼稚短浅,不如沉醉在自然风物中,获得永恒的宁静。这就是苏东坡想要表达的。
  6.完善图表环节
  请大家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完善你的图表。五分钟后展示我的结构思路导图:
  主题:全文通过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思,以主客问答这一形式,表达作者走出因政治失意而不得建功立业的人生困境,转而投身大自然,超脱尘世,享受世间风物的潇洒旷达之情。
  7.课堂小结环节
  这堂课我们从段意、思路、写法、主题四个维度来对《赤壁赋》进行了分析学习,并请同学画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把文章读精读透读深,使大家能理解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起结构思路导图的分析系统,并运用在今后的文章阅读中。
  四、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实践反思
  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策略的实践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师备课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文章有全方位的理解和分析,这给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然,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就会因研读不到位而无法回答。不过由于这一策略的高起点、高定位,使得即便是能力不强的教师,多读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分析文章,最终也能应对自如。二是策略实施的周期较长。制定这一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而学生实际的文本分析能力又比较低,因此更要求策略实施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短期见效慢,长期收效大。
  [作者通联:杭州市临安区锦城第四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堂写作课成功的关键基础。现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例,谈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与实践。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教学是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共四篇课文,即《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这四篇文章均涉及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在学习这四篇课文时,学生便对联想和想象有了初步了解。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李白的文章是天才的文章,笔势大开大合,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豪情纵横的诗意。其中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令人神清气爽。本文一百一十九字,已把作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研讨”作为专门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设置,且明确指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经验与方法的建构。本文从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旨出发,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对高中生外国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精设阅读目标和探究问题,引发阅读思考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我校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荔湾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实验区中的“兴趣特长潜能”工作组,研究项目《实施阳光评价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研究》成功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阳光评价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阳光评价引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
散文化小说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小说不一样,它“诗一般的语言,散文家的文章风貌,稀释了小说的情节”。这种特殊性让学生在阅读和备考时觉得较为困难。本文将结合人教版第五册《边城》谈谈此类小说如何备考。  《边城》与本单元另外两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相比,较为另类,具有情节散化、意境诗化、人物个性不明显、大量的民风民俗描写、主旨表达含蓄等特征。在阅读和教学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文章。文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人物:林黛玉,所写的主要事件:进贾府。主要内容写了林黛王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贾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实际上是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拉开了帷幕。课文情节结构可以用三个动词概括:“进”“见”“住”。即: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见众人,
禅宗六祖惠能弘法的《坛经》,作为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两段经文被编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中。禅是儒释道的哲学化,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文学化,禅的理寄寓着诗的象,禅学与诗学心灵相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多姿又久开不败的奇葩,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主要由预习导读、正文、课后阅读思考题、生字词这些内容构成。有时也会在注释里或是思考题后添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背景资料、文体知识及特点等。初中的孩子囿于自身的知识和经历,对于教材中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或是写作目的等,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助读资料来帮忙了。那么助读资料是什么类型的资料?我认为,助读资料是用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而非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拓宽学生知
在探讨烛之武人物形象时,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我想,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探讨还可以更深入一点,更全面一点!  一、探讨形象,回到“春秋”  我们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形象时,只有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客观而又准确地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一、背景简介  随着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课堂”渐成燎原之势。而从长远看,“线上教学”必然会在常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教学新常态。对于高中语文而言,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大。语文的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实践的阵地,同时更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提升的平台,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情感交流、思维碰撞要大打折扣。而复习课,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常态主导课型,最理想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那么线上复习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