菑疠与历史:秦汉大瘟疫与人的博弈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由武汉蔓及全国各地,短期内确诊感染者达数万人,让原本的庚子春节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促使我们从疾疫史的视野回视历史上人类与灾疫的关系。刘滴川的《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天地出版社,2019年3月)全方位展示了秦汉瘟疫文化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另类文明史,揭示了瘟疫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与深刻意义。
  瘟疫离我们并不遥远。“瘟疫”不是代称或统称某类或某些疾病,而是泛指由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和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而且只有其造成一定范围内连续性的死亡病例,并引发社会危机时,才会被称之为瘟疫。所以瘟疫虽以现代医学传染病知识为基础,但实质上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从古代史中被称作“黑死病”的肺鼠疫,到导致拿破仑东征失败的斑疹伤寒,从21世纪初暴发的“SAR5”到当下的“新冠肺炎”,都是人类与不同种类或反复变异的致病性微生物经过激烈博弈并造成较大生命财产损失后,才命之为新的瘟疫名称。
  瘟疫史有助于更加立体地认识中国史。中国自旧石器时代约至殷商之间的数万年中,虽然引存火种技术尚未成熟,“民食果菔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但由于部落间相对孤立,大跨度的人口迁徙极少且零散分布,使得流行病大规模传播缺乏基本媒介。殷商通过频繁的对外战争建立起黄河流域新秩序,但也是中国第一个遭受瘟疫威胁的王朝,最早的瘟疫概念便形成于此时,栽于甲骨文卜辞中。先民将大规模传播的流行病称之为“雨疾”,称其年份为“疾年”。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文献中亦不乏“伤寒”“菑疠”“霍乱”“瘧疾”等表示流行病和传染病的词载。
  秦汉作为中国西周以降又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瘟疫流行的高发期。此时瘟疫开始由区战性、小范围传播转向全国性大暴发,从休眠期进入高速活跃时段,终至东汉末年及西晋时达到中国古代疫灾暴发的极峰。例如,历时130余栽的汉匈战争,直将出血热毒自西域传至关中地区。匈奴人用“巫埋牛羊”的方式污染汉军水源,使瘟疫在军中传播,名将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与此不无关联。而“建安大瘟疫”中,著名的“建安七子”竟有四人死于瘟疫感染,张仲景的《伤寒论》此时应运而生。由于瘟疫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鼠类,古代中西方均出現了“崇猫”“迎猫”等习俗。可见,瘟疫与人的故事亘古至今。
其他文献
2020年邰哲获得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章总理委托部长饯行  我叫邰哲,是侯马市离休干部,生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初三,临汾市吴村镇洪堡村人。我的少年时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阎锡山退避隰县时期。当时赵戴文之子赵宗复在隰县开办进山中学,我从本村小学入进山中学读书,进山中学未届满,又转学到设在隰县的山西第一中学。抗战胜利后,第一中学迁入祁县,在祁县学习一段时间,因解放战争交通中断,我进入阎锡山高参何焕任
期刊
姚老不老  姚奠中老先生对我不薄。释疑解惑,有问必答,使我受益匪浅,自不必说;三番五次为我书签、题词,有求必应,亦使我大受鼓舞。知恩、感恩、报恩,便成了必然。姚老不老(張灯治印)  1992年姚老九十大寿,我特治印以示祝贺。这是方寿山石,取其寿字,石乳白色,钮上有一红点俏色,稍加几刀,遂成一桃,合为寿桃。关键是印文。姚老姓名印、书画印、藏书印、鉴赏印及各种闲章定然不少。班门弄斧,就刻方“姚老不老”
期刊
1952年开春,新中国政权巩固,生机勃勃。我的老家山西省平遥县侯郭村真正是新社会、新气象。就说我家吧,我父亲在太原当工人,1949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被提拔为干部。我的母亲也不甘落后,是村里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和参加互助合作的积极分子。她正是在1952年人的党,劳动人民扬眉吐气。政治地位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子女求学读书的重视。我那年8岁,就是在这一年年假之后,“
期刊
隧洞发券留影  山西省灵丘县西南边陲有个花塔村,20世纪70年代,在挡着村庄出入的红沙岭大山下,人工开凿出一條千米隧洞。洞内水路并行,穿山而过,绝妙神奇。“沙河扬波生灵气,福地凝晶悟万机”。这条隧洞,把花塔人从大山里彻底解放了出来,改变了花塔亘古不变的历史,使花塔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条隧洞的开通,到如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了,1975年开工,1985年全部完成。如今的花塔
期刊
介休市洪山村狐岐山下源神池畔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源神庙。说它历史悠久是因它创建年代在千年以上,说它奇特是因庙中奉祀的对象不同寻常。源神庙正殿中奉祀的对象既不是佛家的祖师爷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大佛;又非道家的鼻祖,诸位原始天尊天师等,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始祖,是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物,是治水英雄,是管水用水的模范圣贤。俱往矣,这些始祖圣贤的历史功绩均已载入中华文明史的
期刊
实验室里的汤飞凡  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中国预防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终身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他试制出中国首支青霉素,系“中国疫苗之父”和“衣原体之父”,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并将沙眼发病率从将近95%降至不到10%
期刊
二00四年父亲书房题墨  眨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三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在我梦里萦绕。打小儿我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与父亲聚少离多,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影子,促使我把这些碎片儿记忆,一针一线缝补起来,权当对父亲英灵的告慰吧!  我的父亲王运昌(1931-2017),别号野草,泉石斋主。山西太原徐沟王氏后人。父亲成长于兵荒马乱时期,命运多舛。到老该安享清福了,却被慢性病缠身,最终因并发症离
期刊
王瑶旧居,今平遥县道备村头道街69号院外观故乡道备  1914年5月7日(农历四月十三),山西省平遥县道备村村西一户农家小院里,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一个乳名叫黑蛋的,被父亲称为“秋瓜”的孩子来到了这个时局艰难的世界。他,就是王瑶。  这一年,平遥日升昌票号北京分庄被查封,平遥票号业整体走向了衰落,昔日的风光一扫殆尽。无奈之下,供职于日升昌河南分号的王瑶的父亲王惠然(字肯堂)只能黯然返乡,在家歇
期刊
应州古城墙遗址  题目中“峻极神工”一词,出自明成祖朱棣所题的一个匾额。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大明皇帝朱棣御驾亲征蒙元大军,途中驻跸应州城,为城里的辽代木构佛塔挥笔题词。  应州城属大同镇,为明洪武八年(1375年)土筑,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在今山西省朔州市的应县城内。应州城“魏称神武,唐置金城,龙首雁门,南北相应,亦胜地也。但地势平衍,虏易长驱,嘉靖十九年由平虏井坪人掠朔应,自后大
期刊
绛县,俗称“故绛”。据《左传》载,系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县”的地方,故有“天下第一县”之称。这里是华夏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之地。  绛县地处晋南的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高温,日照充足;秋季凉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同时土质疏松,适宜耕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先辈们坚忍不拔的劳作,使这里成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并由此衍生出了厚重的农耕历史文化,形成了先民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