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易卜生的《群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紧凑的情节设置体现了易卜生高超的戏剧艺术。但《群鬼》表现的思想却又让易卜生受到了群众的攻击。本文将通过对《群鬼》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来探讨《群鬼》所体现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境界。
关键词:人物;情节;宗教;道德
在研究《群鬼》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人物的分析。因为在戏剧的六要素中,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物所代表的角色,也承载着性格,在这些的基础上,人物的行动构成戏剧的情节。所以说在分析《群鬼》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人物。但人物和性格将会同时分析,因为性格与人物是不可拆分的。
一、《群鬼》之人物
1、曼德牧师
曼德牧师作为一个宗教职员在本剧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这一出戏剧中,曼德牧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宗教道德与启蒙道德矛盾的交点。曼德牧师在剧中劝导阿尔文太太回到放荡的丈夫身边去履行她的责任。为了道德,拒绝阿尔文太太。为安格斯川证婚。为阿尔文太太承办孤儿院的事情,最终又在无意间(亲手)烧掉孤儿院。
曼德牧师是—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不断的去寻找宗教道德和人性之间的缓和点,试图去中和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他在阿尔文太太逃离自己的丈夫向他来寻找保护的时候,他选择了宗教的道德,劝导阿尔文太太回到明知是荒唐的阿尔文身边,并且在阿尔文生前从不去见阿尔文太太以此来保护自身的荣誉。他拒绝阿尔文太太的爱意,基于严苛的戒律。他为安格斯川证婚,因为知道安格斯川未婚先孕(阿尔文的孽),所以要求安格斯川起誓。
他可以说是一个宗教的卫道士,但是却又受到了人性的挑战。他在这个天平上寻找着平衡。他选择了为阿尔文太太承办孤儿院的事宜,因为那是一份神圣的事业,但机缘巧合之下,却偏偏无意问亲手毁掉了事业。我们知道易卜生是象征主义大师。亲手烧掉孤儿院的行为便是带有着浓重的象征意味。孤儿院是一项神圣光荣的事业,但基于宗教的原因却不能保火险。理由是保火险是不信任上帝的护佑。但是他知道上帝是不会护佑的,但偏偏还是没有保火险。他选择的宗教,选择了上帝,最终上帝抛弃了他。他失手烧掉了孤儿院,象征着宗教道德的毁灭,象征着人性向宗教的挑衅。而最终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选择了让安格斯川背黑锅(虽然是安格斯川自己主动提出的)。但是Lie,谎言,是背弃的上帝的训导的。他回到了宗教,却背弃了上帝。这个矛盾体在《群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象征着旧的秩序与道德,他来自于“群鬼”之间,受“群鬼”的影响与控制。这种在道德和人性间的徘徊塑造了这位曼德牧师。
2、乌有的父亲——阿尔文
在戏剧中,阿尔文并没有出场。他仅仅存在于曼德牧师和阿尔文太太对话中。但他的影响却笼罩着整出戏剧。
应该提到的是,在基督社会中,father(父亲)具有着着重大的意义。在基督社会中我们知道,神父,被称为“father”。而上帝,是我们最崇高的父。而家庭中,父亲,也是father。我们就可以了然,在家庭中,父亲具有着如同上帝一般的地位,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男子在家庭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在《玩偶之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下,男子具有怎样得地位。同中国古代类似。但是的社会中,男子,在家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最重要的,是他是正确的代表,将指引一个家庭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样的男子地位是当时社会中普遍的认知。
然而在《群鬼》中男权神圣的地位被颠覆了。阿尔文不仅不是正确的,反而是荒唐的、放荡的、淫乱的。而他的一贯正确的、光荣正面的形象反而是靠着阿尔文太太维系的。如果说宗教道德是群鬼的话,那么阿尔文亦是其中一员。他处在丈夫、父亲的位置,因此阿尔文太太不得不为他做出伟大的形象,因为那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也是一个家庭的方向。
正是阿尔文这种本应伟大实则堕落的形象。Father(父亲)的形象受到了挑战。Father(上帝)的地位受到了颠覆。《群鬼》开启了易卜生对传统社会秩序、传统宗教道德的挑衅。
3、阿尔文太太
阿尔文太太是本剧中最为重要的角色。用曼德牧师的话说,她是一个任性的女人。阿尔文太太是一个有想法的女性,自己渴望的就要去得到。这种性格不是贪婪,而是在宗教、道德压迫之下,妇女不得自由的反弹。如同娜拉一般,阿尔文也试图反抗这个世界。然而恰恰是曼德牧师的存在阻碍了阿尔文太太的追求。曼德牧师本来是一个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人。但是偏偏这个人还拥有阿尔文太太的爱。阿尔文太太的爱把自己的青春埋葬在一个荒唐的丈夫身上,并且不断的维系着这个艰难的家庭。阿尔文死去之后,她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脱离掉阿尔文的阴霾。
阿尔文太太受到传统的道德的压迫,并且在这种道德的压迫下造成了吕嘉娜的悲剧。这个悲剧到头来却又报应在她最疼爱的儿子身上。
阿尔文太太的自我觉醒是这部剧的亮点。也是这部剧受到攻击的原因之一。阿尔文太太作为丈夫的妻子,却实质性的颠覆着丈夫的地位。作为没有地位的女人,却挑战,反抗者传统的道德,并称之为鬼。然而最终孤儿院的烧毁似乎象征着传统宗教道德的无所不在的强大的影响和压迫。
易卜生喜欢塑造一个孤立的,觉醒的人物,并描述她觉醒的过程或者是其反抗的过程。这一点阿尔文太太和娜拉、斯多芒克医生是一致的。
4、欧士华
欧士华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家本身便似乎成为了新思想、个性解放等等的代名词。因此欧士华和曼德牧师的矛盾冲突在本剧中是最为突出的。就像是薪旧思想的碰撞。,
然而欧士华却偏偏染上了性病。这个设置有些奇特。因为这性病却是从自己的父亲身上的来的。已经了然,父亲(father)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群鬼的影响笼罩在每一个个体上。向旧道德的反叛就会受到群鬼的反弹。
重要的是,他的父亲死去了。成为了一个缺失了的形象。父亲本来应当具有的指引、正确的地位缺失了。这意味着欧士华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但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不完整并没有形成爱父亲与父亲死亡的矛盾。父亲的死亡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这一点似乎是易卜生有意为之。易卜生的父亲死亡以后,在戏剧中反复使用死去的父亲这一形象。表明了他对父亲的态度。他自己的父亲恰恰似乎和欧士华的父亲一般,没有留下善的影响,反而留下了恶的影响。这也是易h生热衷于反抗传统道德、反抗父亲地位的一个原因。 5、安格斯川
安格斯川的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乍一看令人觉得云里雾里。他看上去像是一个酒鬼,作为一个木匠,虽然技术过硬,但是似乎道德上总是受人指摘。被人认为为了三百块而不顾名誉娶了身怀他人孩子的乔安娜,并且向牧师说谎。然而这个形象却是表面的。从里一个方面讲,和阿尔文不同,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反而更是称职的。他为了帮助乔安娜脱离困境而不顾自己的名誉,甚至不在乎孩子不是自己的而与之结婚。用本来作为嫁妆的钱抚养吕嘉娜。而最后,他主动提出为曼德牧师背黑锅。
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形象似乎和阿尔文形成了一种对比。他们的社会地位天上地下,一个是宫廷侍从官,一个是木匠。可是宫廷侍从官的道貌岸然掩盖着的是淫乱与荒唐,木匠的放荡之下却是正直的人格。这种对立应该是易卜生有意为之的。
二、《群鬼》之情节
讲述了上述的人物之后,情节已经呼之欲出了。但还是要在此谈到这个话题。因为易卜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部剧是一出三幕剧。三幕剧:开始、中期和接触。完满的象征。这部剧非常符合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three unifies”(三一律)。其实这种情况下更能体现出易卜生将故事的技术。三一律的要求是情节上以一条主线为主,不允许其他支线情节存在。然而在这种约束下,易卜生大大增加了戏剧的张力。使得这出剧格外的有力度。
发现和突转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剧的发现非常值得称道。易卜生将发现分别布置在三幕剧中。阿尔文太太的自白是发现的主要构成。而第一幕剧结尾和第二幕剧的开篇便是由阿尔文的自白构成,形成一个衔接。而第二幕剧的发现分别由阿尔文太太、安格斯川和欧士华道出。第三幕剧则是欧士华和吕嘉娜的发现。并将戏剧引向终结。
突转穿插在发现之后。阿尔文太太的自白衔接了第一幕和第二幕剧。在这衔接中,欧士华与吕嘉娜的关系形成突转,和阿尔文太太的自白同意起来。第二处突转则是第3#结尾处的火灾。这场火灾将情节推动到了高潮,也就是最后一处发现,亦是本剧的结束。
易卜生的这出剧戏剧中突转和发现是相互穿插交织的。不断地发现、突转使得《群鬼》的情节更加紧密,戏剧的张力也在这不断的发现与突转中得到体现。
三、谁是群鬼?《群鬼》的挑衅
谁是群鬼?在《群鬼》的第二幕中。阿尔文太太说到“因为有一大群鬼把我死缠着,所以我的胆子就给吓小了。”“一大群鬼~我听见吕嘉娜和欧士华在饭厅里说话的时候,我眼前好像就有一大群鬼。我几乎觉得咱们都是鬼。曼德牧师。不但咱们从祖宗手里承受下来的东西在咱们身上有出现,并且各式各样陈旧腐朽的思想和信仰也在咱们心理作怪。……可是还是死缠着世界上一定到处都是鬼,想河里的沙粒那么多。咱们都怕看见光明。”
通过埃尔文太太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易卜生想要在戏剧中表达的观念。这种观念早在《玩偶之家》上演是就已经出现。那就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不满于反叛。而《群鬼》中的反叛更是彻底。易卜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宗教、上帝。那些权威对人的压迫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描写一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易卜生也说“我只要拿起一张报纸,就好像看见字的夹缝里有鬼乱爬。”这种批判精神与鲁迅何其相似。
结论
易卜生的《群鬼》通过紧凑的情节,丰满的人物设置,尖锐的思想指向,标志着易卜生的戏剧道路走到了一个高峰。人物的设置与情节的推动更显成熟,可以看出易卜生的戏剧造诣更加炉火纯青。而《群鬼》中的对传统道德的挑衅使得易卜生戏剧的思想性也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突显了易卜生对社会、宗教、以及人性的思考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人物;情节;宗教;道德
在研究《群鬼》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人物的分析。因为在戏剧的六要素中,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物所代表的角色,也承载着性格,在这些的基础上,人物的行动构成戏剧的情节。所以说在分析《群鬼》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人物。但人物和性格将会同时分析,因为性格与人物是不可拆分的。
一、《群鬼》之人物
1、曼德牧师
曼德牧师作为一个宗教职员在本剧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这一出戏剧中,曼德牧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宗教道德与启蒙道德矛盾的交点。曼德牧师在剧中劝导阿尔文太太回到放荡的丈夫身边去履行她的责任。为了道德,拒绝阿尔文太太。为安格斯川证婚。为阿尔文太太承办孤儿院的事情,最终又在无意间(亲手)烧掉孤儿院。
曼德牧师是—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不断的去寻找宗教道德和人性之间的缓和点,试图去中和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他在阿尔文太太逃离自己的丈夫向他来寻找保护的时候,他选择了宗教的道德,劝导阿尔文太太回到明知是荒唐的阿尔文身边,并且在阿尔文生前从不去见阿尔文太太以此来保护自身的荣誉。他拒绝阿尔文太太的爱意,基于严苛的戒律。他为安格斯川证婚,因为知道安格斯川未婚先孕(阿尔文的孽),所以要求安格斯川起誓。
他可以说是一个宗教的卫道士,但是却又受到了人性的挑战。他在这个天平上寻找着平衡。他选择了为阿尔文太太承办孤儿院的事宜,因为那是一份神圣的事业,但机缘巧合之下,却偏偏无意问亲手毁掉了事业。我们知道易卜生是象征主义大师。亲手烧掉孤儿院的行为便是带有着浓重的象征意味。孤儿院是一项神圣光荣的事业,但基于宗教的原因却不能保火险。理由是保火险是不信任上帝的护佑。但是他知道上帝是不会护佑的,但偏偏还是没有保火险。他选择的宗教,选择了上帝,最终上帝抛弃了他。他失手烧掉了孤儿院,象征着宗教道德的毁灭,象征着人性向宗教的挑衅。而最终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选择了让安格斯川背黑锅(虽然是安格斯川自己主动提出的)。但是Lie,谎言,是背弃的上帝的训导的。他回到了宗教,却背弃了上帝。这个矛盾体在《群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象征着旧的秩序与道德,他来自于“群鬼”之间,受“群鬼”的影响与控制。这种在道德和人性间的徘徊塑造了这位曼德牧师。
2、乌有的父亲——阿尔文
在戏剧中,阿尔文并没有出场。他仅仅存在于曼德牧师和阿尔文太太对话中。但他的影响却笼罩着整出戏剧。
应该提到的是,在基督社会中,father(父亲)具有着着重大的意义。在基督社会中我们知道,神父,被称为“father”。而上帝,是我们最崇高的父。而家庭中,父亲,也是father。我们就可以了然,在家庭中,父亲具有着如同上帝一般的地位,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男子在家庭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在《玩偶之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下,男子具有怎样得地位。同中国古代类似。但是的社会中,男子,在家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最重要的,是他是正确的代表,将指引一个家庭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样的男子地位是当时社会中普遍的认知。
然而在《群鬼》中男权神圣的地位被颠覆了。阿尔文不仅不是正确的,反而是荒唐的、放荡的、淫乱的。而他的一贯正确的、光荣正面的形象反而是靠着阿尔文太太维系的。如果说宗教道德是群鬼的话,那么阿尔文亦是其中一员。他处在丈夫、父亲的位置,因此阿尔文太太不得不为他做出伟大的形象,因为那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也是一个家庭的方向。
正是阿尔文这种本应伟大实则堕落的形象。Father(父亲)的形象受到了挑战。Father(上帝)的地位受到了颠覆。《群鬼》开启了易卜生对传统社会秩序、传统宗教道德的挑衅。
3、阿尔文太太
阿尔文太太是本剧中最为重要的角色。用曼德牧师的话说,她是一个任性的女人。阿尔文太太是一个有想法的女性,自己渴望的就要去得到。这种性格不是贪婪,而是在宗教、道德压迫之下,妇女不得自由的反弹。如同娜拉一般,阿尔文也试图反抗这个世界。然而恰恰是曼德牧师的存在阻碍了阿尔文太太的追求。曼德牧师本来是一个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人。但是偏偏这个人还拥有阿尔文太太的爱。阿尔文太太的爱把自己的青春埋葬在一个荒唐的丈夫身上,并且不断的维系着这个艰难的家庭。阿尔文死去之后,她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脱离掉阿尔文的阴霾。
阿尔文太太受到传统的道德的压迫,并且在这种道德的压迫下造成了吕嘉娜的悲剧。这个悲剧到头来却又报应在她最疼爱的儿子身上。
阿尔文太太的自我觉醒是这部剧的亮点。也是这部剧受到攻击的原因之一。阿尔文太太作为丈夫的妻子,却实质性的颠覆着丈夫的地位。作为没有地位的女人,却挑战,反抗者传统的道德,并称之为鬼。然而最终孤儿院的烧毁似乎象征着传统宗教道德的无所不在的强大的影响和压迫。
易卜生喜欢塑造一个孤立的,觉醒的人物,并描述她觉醒的过程或者是其反抗的过程。这一点阿尔文太太和娜拉、斯多芒克医生是一致的。
4、欧士华
欧士华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家本身便似乎成为了新思想、个性解放等等的代名词。因此欧士华和曼德牧师的矛盾冲突在本剧中是最为突出的。就像是薪旧思想的碰撞。,
然而欧士华却偏偏染上了性病。这个设置有些奇特。因为这性病却是从自己的父亲身上的来的。已经了然,父亲(father)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群鬼的影响笼罩在每一个个体上。向旧道德的反叛就会受到群鬼的反弹。
重要的是,他的父亲死去了。成为了一个缺失了的形象。父亲本来应当具有的指引、正确的地位缺失了。这意味着欧士华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但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不完整并没有形成爱父亲与父亲死亡的矛盾。父亲的死亡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这一点似乎是易卜生有意为之。易卜生的父亲死亡以后,在戏剧中反复使用死去的父亲这一形象。表明了他对父亲的态度。他自己的父亲恰恰似乎和欧士华的父亲一般,没有留下善的影响,反而留下了恶的影响。这也是易h生热衷于反抗传统道德、反抗父亲地位的一个原因。 5、安格斯川
安格斯川的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乍一看令人觉得云里雾里。他看上去像是一个酒鬼,作为一个木匠,虽然技术过硬,但是似乎道德上总是受人指摘。被人认为为了三百块而不顾名誉娶了身怀他人孩子的乔安娜,并且向牧师说谎。然而这个形象却是表面的。从里一个方面讲,和阿尔文不同,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反而更是称职的。他为了帮助乔安娜脱离困境而不顾自己的名誉,甚至不在乎孩子不是自己的而与之结婚。用本来作为嫁妆的钱抚养吕嘉娜。而最后,他主动提出为曼德牧师背黑锅。
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形象似乎和阿尔文形成了一种对比。他们的社会地位天上地下,一个是宫廷侍从官,一个是木匠。可是宫廷侍从官的道貌岸然掩盖着的是淫乱与荒唐,木匠的放荡之下却是正直的人格。这种对立应该是易卜生有意为之的。
二、《群鬼》之情节
讲述了上述的人物之后,情节已经呼之欲出了。但还是要在此谈到这个话题。因为易卜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部剧是一出三幕剧。三幕剧:开始、中期和接触。完满的象征。这部剧非常符合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three unifies”(三一律)。其实这种情况下更能体现出易卜生将故事的技术。三一律的要求是情节上以一条主线为主,不允许其他支线情节存在。然而在这种约束下,易卜生大大增加了戏剧的张力。使得这出剧格外的有力度。
发现和突转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剧的发现非常值得称道。易卜生将发现分别布置在三幕剧中。阿尔文太太的自白是发现的主要构成。而第一幕剧结尾和第二幕剧的开篇便是由阿尔文的自白构成,形成一个衔接。而第二幕剧的发现分别由阿尔文太太、安格斯川和欧士华道出。第三幕剧则是欧士华和吕嘉娜的发现。并将戏剧引向终结。
突转穿插在发现之后。阿尔文太太的自白衔接了第一幕和第二幕剧。在这衔接中,欧士华与吕嘉娜的关系形成突转,和阿尔文太太的自白同意起来。第二处突转则是第3#结尾处的火灾。这场火灾将情节推动到了高潮,也就是最后一处发现,亦是本剧的结束。
易卜生的这出剧戏剧中突转和发现是相互穿插交织的。不断地发现、突转使得《群鬼》的情节更加紧密,戏剧的张力也在这不断的发现与突转中得到体现。
三、谁是群鬼?《群鬼》的挑衅
谁是群鬼?在《群鬼》的第二幕中。阿尔文太太说到“因为有一大群鬼把我死缠着,所以我的胆子就给吓小了。”“一大群鬼~我听见吕嘉娜和欧士华在饭厅里说话的时候,我眼前好像就有一大群鬼。我几乎觉得咱们都是鬼。曼德牧师。不但咱们从祖宗手里承受下来的东西在咱们身上有出现,并且各式各样陈旧腐朽的思想和信仰也在咱们心理作怪。……可是还是死缠着世界上一定到处都是鬼,想河里的沙粒那么多。咱们都怕看见光明。”
通过埃尔文太太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易卜生想要在戏剧中表达的观念。这种观念早在《玩偶之家》上演是就已经出现。那就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不满于反叛。而《群鬼》中的反叛更是彻底。易卜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宗教、上帝。那些权威对人的压迫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描写一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易卜生也说“我只要拿起一张报纸,就好像看见字的夹缝里有鬼乱爬。”这种批判精神与鲁迅何其相似。
结论
易卜生的《群鬼》通过紧凑的情节,丰满的人物设置,尖锐的思想指向,标志着易卜生的戏剧道路走到了一个高峰。人物的设置与情节的推动更显成熟,可以看出易卜生的戏剧造诣更加炉火纯青。而《群鬼》中的对传统道德的挑衅使得易卜生戏剧的思想性也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突显了易卜生对社会、宗教、以及人性的思考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