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集团关联企业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识别出该类企业的四个特点,即关联交易的频繁性、连锁性、隐蔽性和突发性;接着从政府、商业银行、集团关联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了信贷风险产生的诱因;最后从规范法规制度、完善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协作多方建立集团关联企业发现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给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集团关联企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一客户发展成为集团关联企业。集团关联企业凭借独一无二的品牌效应、雄厚的资金实力及抵抗市场风险的优势,已迅速发展成各大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他们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由于其自身交易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对外信息透明度大大降低,信贷风险逐年攀升,银广夏、蓝田集团、欧亚农业、南海华光、啤酒花、三九集团、德隆集团、科龙电器、华源集团等上市公司经济案件的相继爆发便是佐证。因此,如何防范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是摆在各大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集团关联企业的概念
根据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行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一是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二是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三是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四是存在其他关联关系以致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尽责原则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
由上述集团关联企业的界定可见,既有因投资关系在股权或经营策略上具有直接或间接控制与被控制而形成的投资型关联(如母公司及各子公司),也有因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为主要投资人或担任关键管理人员而形成的关系人关联,还有因借贷或互保形成的债务型关联。集团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能是上述类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体。
二、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看,信贷风险是指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经营目标与实际发生偏差,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来看,信贷风险是指企业到期不能履行协议,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联交易的频繁性
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从属关系,导致企业之间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一方面,关联企业的资产或者利润通过关联交易被不正当转移,从而银行债权被架空;另一方面大量的关联交易成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粉饰器,比如虚构关联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营业收入的目的,以非公允价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的转让、出售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等。
(二)连锁性
與一般客户相比,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连锁性更强。这是因为一般客户通常采用抵押或质押的方式贷款,而集团关联企业之间一般是采用担保的方式贷款。在集团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样使得任意一个借款主体出现经营困难,都将形成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最终造成整个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之间的整体风险。
(三)隐蔽性
集团关联企业信贷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强大的资金调度能力,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经常通过拆分、整合等手段故意流转资金从而达到虚增资本或虚减资本的目的。财务报表的虚假性,给商业银行判断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核实真实资产带来了一定难度,从而延缓了信贷风险的暴露。另一方面,集团关联企业经营区域广、关联企业多,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信贷关系,以优质项目作为贷款的载体获取贷款后通过内部财务中心调配使用,脱离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个别集团客户还存在异地贷款现象,从而导致多头贷款风险加大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四)突发性
由于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风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被发现,但积聚到一定程度,若遇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将会导致风险的突发。而集团客户间关联交易频繁,风险发生的连锁性加剧了风险的突发性。
三、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诱因
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原因,也有商业银行层面的原因,如管理体制、、高素质人才缺失、信息不对称及同业竞争等,还有集团关联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盲目多元化扩张、过度融资、互相担保、道德风险等。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短期增长。他们不顾企业自身的实力,盲目要求企业"多元化"、"跨越式"发展,只关注企业为GDP贡献了多少百分点,为政府创造多少税收,而不考虑企业发展是否健康。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这种干预力度较之于西方社会将更大。比如在重大项目投资上,有些政府召开项目推介会,这些措施确实促进了银企合作,但同时带来了良莠不分、鞭打快牛等现象,有些政府甚至加大奖励力度,并利用资源权力,间接影响银行决策者加快加大投放力度。在政策引导下,许多行业出现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层面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全面地了解集团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银行获得的信息与企业的真实情况会有较大偏差。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集团关联企业大多由集团本部统一融资,再根据关联企业的资金需要统一分配,这就加大了银行对贷款资金的流向及真实用途的监控;其次,在信息披露方面,除分立、合并、重组等事项外,企业的投资、融资、股权变更等重大事项都无需向银行汇报;最后,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集团客户贷款大大超过其偿债能力,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留下安全隐患。 2、内部管理不规范
首先,对集团关联企业认识不够,把集团关联企业等同与优质客户,导致对集团关联企业审查不严,在贷前调查、信贷决策、贷后管理等方面降低要求。其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贷前调查阶段没有将集团关联企业间的产权结构、投资关系、关联交易、相互担保作为贷前调查内容。贷款阶段,各分行间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没有将集团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授信,而是对每个关联企业分别授信,导致信贷风险集中。贷后管理阶段对资金的具体流向监管不严。
3、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缺失
集团关联企业涉及多个企业,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关联交易形式多样,有效识别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需要专业的財务知识、扎实的法律功底、广阔的知识面、敏锐的判断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一部分银行信贷人员的知识结构还足以达到准确识别和有效防范集团关联企业信贷业务的要求。
4、同业竞争激烈
同业竞争激烈,很多银行为了保住优质资源,不敢或者不愿执行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导致不符合信贷要求的企业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助长了集团关联企业恶意逃避银行监督,致使信贷监督形同虚设。
(三)集团关联企业层面的原因
1、过度融资风险
集团关联企业利用自身复杂的关联性、雄厚的资金实力及银行同业间激烈的竞争,通过各种方式在多家商业银行间、同家商业银行的分行之间、异地银行间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最终导致多头贷款、交叉贷款,融资过度。
2、相互担保集聚风险
一方面,集团关联企业互相担保并不能缓释风险,这是因为集团关联企业一般处于相同行业或相关行业,如果债务人不能偿本付息,则担保人有很大的概率在经营上也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不能承担担保责任。 另一方面,集团关联企业间互相担保逐渐形成"担保圈系统",担保圈中的企业既影响别人也被别人影响,成了一根绳上的蚱蜢,一旦有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就会把这种风险依次传递给其他企业,从而导致整个集团关联企业崩盘。
3、盲目多元化投资
逐利是企业的天性。集团关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兼并、扩张及对外投资总是不可避免,但是无视自身实力,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盲目乐观陌生领域的发展前景,有的甚至涉足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本行业的优势和竞争力,最终由于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4、道德风险
集团关联企业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信贷调查阶段,集团关联企业往往通过合并财务报表装饰关键数据,或者通过关联交易虚增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等,这些虚假的财务报表会误导信贷人员,最终形成信贷风险。其次,集团关联企业通过"分头融资,统一分配"的办法,违背信贷合同对资金用途的规定,更有甚者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项目。银行无法控制资金用途也就无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最后,无良企业通过资金转让、租赁等关联交易转移资金,使债务人成为空壳,银行贷款被悬空,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四、防范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建议
(一) 规范法规制度
政府要规范相关法规,积极配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司法、执法部门要通过《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规定,建立严格的债务保全制度,防止借款人架空财务侵害债权人的行为,严惩借款人利用关联关系作假、逃债、赖债的行为。财会部门要加强财会监督,完善集团关联企业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详细的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
(二)完善内部授信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遵循"一个债务人"原则,就是将关联企业视为一个授信主体进行统一管理。(2)对列入监控范围的集团关联企业,按照"统一管理、协同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确立监控主办行和协办行,分别落实评级、授信、贷前调查、审查、贷后管理责任。主办行负责对集团客户的统一授信工作,定期发布客户信息、授信使用和资产状态,对整个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负责;协办行在主办行指导下开展信贷活动,对所在集团成员企业的授信风险负责。(3)结合集团关联企业的信用状况、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经营风险、规模扩张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重点发展与政策支持、主营业务突出、关联关系稳定、经营稳健的生产型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关系;审慎介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发展、主营业务不突出、关联关系复杂的生产型集团关联企业;从严控制主要从事资本运作及关联关系是基于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为投资人或关键管理人员的集团关联企业融资业务。
(三)协作多方建立集团关联企业发现机制
首先,为避免银企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应建立集团信息发现制度,提高信贷信息的集约化和集成化。具体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1)建立集团关联企业信息系统,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客户经理、信贷分析人员、各级审批人员根据不同的授权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信息管理人员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2)通过查询已有的信息咨询系统,如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大额客户授信系统、申请人违约企业及其关联企业风险预警及融资系统,整合企业信用基础数据、企业工商信息、税务信息,以实现对贷前风险的整体把控。(3)聘请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查和风险评估;与信息研究中心合作,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加强对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从培训和激励两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为信贷人员设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一方面通过信贷业务熟悉信贷业务的流程,不断强化其财务分析、有效信息识别、撰写调查报告、熟悉与信贷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的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学习银行同业、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其次,通过建立个人工作绩效与收入、升迁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桂荣,郭慧洁.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10,(3).
[2]刘延军.现代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4).
[3]陈朝平,冯文玲,戴海庆,任永生.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J].金融论坛,2007,(7).
[4]马晨明,杨德术,冯宗德.警惕贷款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J]金融时报,2006-04-17.
[5]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Z].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5号]、[2007第12号1].
作者简介:胡小燕(1985.2-),女,浙江杭州人, 2011级浙江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房地产与项目管理研究方向。
关键词:集团关联企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一客户发展成为集团关联企业。集团关联企业凭借独一无二的品牌效应、雄厚的资金实力及抵抗市场风险的优势,已迅速发展成各大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他们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由于其自身交易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对外信息透明度大大降低,信贷风险逐年攀升,银广夏、蓝田集团、欧亚农业、南海华光、啤酒花、三九集团、德隆集团、科龙电器、华源集团等上市公司经济案件的相继爆发便是佐证。因此,如何防范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是摆在各大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集团关联企业的概念
根据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行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一是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二是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三是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四是存在其他关联关系以致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尽责原则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
由上述集团关联企业的界定可见,既有因投资关系在股权或经营策略上具有直接或间接控制与被控制而形成的投资型关联(如母公司及各子公司),也有因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为主要投资人或担任关键管理人员而形成的关系人关联,还有因借贷或互保形成的债务型关联。集团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能是上述类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体。
二、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看,信贷风险是指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经营目标与实际发生偏差,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来看,信贷风险是指企业到期不能履行协议,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联交易的频繁性
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从属关系,导致企业之间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一方面,关联企业的资产或者利润通过关联交易被不正当转移,从而银行债权被架空;另一方面大量的关联交易成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粉饰器,比如虚构关联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营业收入的目的,以非公允价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的转让、出售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等。
(二)连锁性
與一般客户相比,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连锁性更强。这是因为一般客户通常采用抵押或质押的方式贷款,而集团关联企业之间一般是采用担保的方式贷款。在集团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样使得任意一个借款主体出现经营困难,都将形成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最终造成整个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之间的整体风险。
(三)隐蔽性
集团关联企业信贷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强大的资金调度能力,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经常通过拆分、整合等手段故意流转资金从而达到虚增资本或虚减资本的目的。财务报表的虚假性,给商业银行判断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核实真实资产带来了一定难度,从而延缓了信贷风险的暴露。另一方面,集团关联企业经营区域广、关联企业多,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信贷关系,以优质项目作为贷款的载体获取贷款后通过内部财务中心调配使用,脱离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个别集团客户还存在异地贷款现象,从而导致多头贷款风险加大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四)突发性
由于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风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被发现,但积聚到一定程度,若遇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将会导致风险的突发。而集团客户间关联交易频繁,风险发生的连锁性加剧了风险的突发性。
三、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诱因
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原因,也有商业银行层面的原因,如管理体制、、高素质人才缺失、信息不对称及同业竞争等,还有集团关联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盲目多元化扩张、过度融资、互相担保、道德风险等。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短期增长。他们不顾企业自身的实力,盲目要求企业"多元化"、"跨越式"发展,只关注企业为GDP贡献了多少百分点,为政府创造多少税收,而不考虑企业发展是否健康。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这种干预力度较之于西方社会将更大。比如在重大项目投资上,有些政府召开项目推介会,这些措施确实促进了银企合作,但同时带来了良莠不分、鞭打快牛等现象,有些政府甚至加大奖励力度,并利用资源权力,间接影响银行决策者加快加大投放力度。在政策引导下,许多行业出现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层面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全面地了解集团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银行获得的信息与企业的真实情况会有较大偏差。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集团关联企业大多由集团本部统一融资,再根据关联企业的资金需要统一分配,这就加大了银行对贷款资金的流向及真实用途的监控;其次,在信息披露方面,除分立、合并、重组等事项外,企业的投资、融资、股权变更等重大事项都无需向银行汇报;最后,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集团客户贷款大大超过其偿债能力,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留下安全隐患。 2、内部管理不规范
首先,对集团关联企业认识不够,把集团关联企业等同与优质客户,导致对集团关联企业审查不严,在贷前调查、信贷决策、贷后管理等方面降低要求。其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贷前调查阶段没有将集团关联企业间的产权结构、投资关系、关联交易、相互担保作为贷前调查内容。贷款阶段,各分行间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没有将集团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授信,而是对每个关联企业分别授信,导致信贷风险集中。贷后管理阶段对资金的具体流向监管不严。
3、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缺失
集团关联企业涉及多个企业,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关联交易形式多样,有效识别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需要专业的財务知识、扎实的法律功底、广阔的知识面、敏锐的判断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一部分银行信贷人员的知识结构还足以达到准确识别和有效防范集团关联企业信贷业务的要求。
4、同业竞争激烈
同业竞争激烈,很多银行为了保住优质资源,不敢或者不愿执行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导致不符合信贷要求的企业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助长了集团关联企业恶意逃避银行监督,致使信贷监督形同虚设。
(三)集团关联企业层面的原因
1、过度融资风险
集团关联企业利用自身复杂的关联性、雄厚的资金实力及银行同业间激烈的竞争,通过各种方式在多家商业银行间、同家商业银行的分行之间、异地银行间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最终导致多头贷款、交叉贷款,融资过度。
2、相互担保集聚风险
一方面,集团关联企业互相担保并不能缓释风险,这是因为集团关联企业一般处于相同行业或相关行业,如果债务人不能偿本付息,则担保人有很大的概率在经营上也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不能承担担保责任。 另一方面,集团关联企业间互相担保逐渐形成"担保圈系统",担保圈中的企业既影响别人也被别人影响,成了一根绳上的蚱蜢,一旦有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就会把这种风险依次传递给其他企业,从而导致整个集团关联企业崩盘。
3、盲目多元化投资
逐利是企业的天性。集团关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兼并、扩张及对外投资总是不可避免,但是无视自身实力,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盲目乐观陌生领域的发展前景,有的甚至涉足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本行业的优势和竞争力,最终由于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4、道德风险
集团关联企业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信贷调查阶段,集团关联企业往往通过合并财务报表装饰关键数据,或者通过关联交易虚增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等,这些虚假的财务报表会误导信贷人员,最终形成信贷风险。其次,集团关联企业通过"分头融资,统一分配"的办法,违背信贷合同对资金用途的规定,更有甚者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项目。银行无法控制资金用途也就无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最后,无良企业通过资金转让、租赁等关联交易转移资金,使债务人成为空壳,银行贷款被悬空,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四、防范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建议
(一) 规范法规制度
政府要规范相关法规,积极配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司法、执法部门要通过《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规定,建立严格的债务保全制度,防止借款人架空财务侵害债权人的行为,严惩借款人利用关联关系作假、逃债、赖债的行为。财会部门要加强财会监督,完善集团关联企业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详细的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
(二)完善内部授信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遵循"一个债务人"原则,就是将关联企业视为一个授信主体进行统一管理。(2)对列入监控范围的集团关联企业,按照"统一管理、协同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确立监控主办行和协办行,分别落实评级、授信、贷前调查、审查、贷后管理责任。主办行负责对集团客户的统一授信工作,定期发布客户信息、授信使用和资产状态,对整个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负责;协办行在主办行指导下开展信贷活动,对所在集团成员企业的授信风险负责。(3)结合集团关联企业的信用状况、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经营风险、规模扩张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重点发展与政策支持、主营业务突出、关联关系稳定、经营稳健的生产型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关系;审慎介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发展、主营业务不突出、关联关系复杂的生产型集团关联企业;从严控制主要从事资本运作及关联关系是基于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为投资人或关键管理人员的集团关联企业融资业务。
(三)协作多方建立集团关联企业发现机制
首先,为避免银企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应建立集团信息发现制度,提高信贷信息的集约化和集成化。具体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1)建立集团关联企业信息系统,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客户经理、信贷分析人员、各级审批人员根据不同的授权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信息管理人员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2)通过查询已有的信息咨询系统,如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大额客户授信系统、申请人违约企业及其关联企业风险预警及融资系统,整合企业信用基础数据、企业工商信息、税务信息,以实现对贷前风险的整体把控。(3)聘请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查和风险评估;与信息研究中心合作,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加强对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从培训和激励两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为信贷人员设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一方面通过信贷业务熟悉信贷业务的流程,不断强化其财务分析、有效信息识别、撰写调查报告、熟悉与信贷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的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学习银行同业、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其次,通过建立个人工作绩效与收入、升迁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桂荣,郭慧洁.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10,(3).
[2]刘延军.现代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4).
[3]陈朝平,冯文玲,戴海庆,任永生.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J].金融论坛,2007,(7).
[4]马晨明,杨德术,冯宗德.警惕贷款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J]金融时报,2006-04-17.
[5]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Z].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5号]、[2007第12号1].
作者简介:胡小燕(1985.2-),女,浙江杭州人, 2011级浙江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房地产与项目管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