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艺术所讲求的“气”,进而立足个人所从事的声乐教育事业,提出并且分析论证了声乐演唱艺术所需要的“气”,以及演唱者涵养自身“浩然之气”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声乐演唱浩然之气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很讲究“气”的。古代的前贤们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论六法者,首曰气韵生动,盖即指此。”
用今天的话来表述,是说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于“气”的作用而生成。譬如山水画,大至山重水复的整体布局,小至一木一石的安排点缀,无不有生气灌注其中。正是由于有了“气”的氤氲灌注,画面才呈现出繁密处不纷乱,简约处不枯寂。从整体上看,在统一的布局之下相互联系,有主有从;分开来看,每一部分又各自成形。各种事物千变万化,表现出的形态婀娜多姿。总之,正是因为有了“气”贯串其中,才使得画面生趣盎然,构成所谓的艺术境界。唐代张彦远在他的理论著述《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之所以首先论述“气韵生动”,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自古以来,由于国人对于“气”始终非同寻常地高度关注,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气则响,无气则滞;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因此,才有以“气”为主,造出“气慨”、“气度”、“气象”、“气魄”、“气氛”、“气势”、“气派”、“气质”、“气韵”、“气候”、“气宇”……不同名词的巧妙组合,以满足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的需要。
二
声乐演唱作为艺术表现的一个分支,同样需要有“气”的灌注与支撑。早在清朝,王德晖、徐沅徵在《顾误录》中就提出“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事实上,歌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有气与无气,气盛与气衰,气连与气滞,虽说从词语上只是一字之别,但表现出来的境界却差之千里。有心在声乐演唱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对此不可不查。
请看,由韩伟作词、刘青谱曲的歌曲《中国大舞台》:
“好一个中国大舞台,大舞台,五千年龙腾虎跃演不衰。
好一个中国大舞台,大舞台,亿万人喜泪欢歌汇成海。
挥起黄河长江金色绸带,舞得那神州如画好梦成真情满怀。”
词曲作家创作这首歌曲时,运用的是“泼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他们立足于中国——这个方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这个“大舞台”,整首歌曲表现出的是一种大气度,真豪迈。这就要求歌者在对这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唱过程中,首先胸中应当注满“经天地,纬日月”的浩然之气,并且自始至终要将这股浩然之气贯穿于歌曲演唱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传神地表现出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精心上演的“一幕幕沧桑巨变”,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神州大地上所上演的“一幕幕沧桑巨变”,才赢得了“五洲瞩目齐喝彩”。
古人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用于歌者诠释歌曲《中国大舞台》的艺术表现上,不仅同样适宜,而且十分贴切。
再如,张加毅作词,田歌编曲的歌曲《草原之夜》: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这首歌曲的歌词内敛蕴藉,旋律质朴深情。它所讴歌的,是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奔赴大野荒漠的老一辈建设者们。这些建设者决心通过自己的忘我劳动,使祖国的西北边疆变成沙漠绿洲。到了那个时候,再将自己心爱的姑娘接来,共享这美好丰硕的建设成果——歌曲以小见大,表现视角独特,艺术语言清新。演唱者要想传神地演绎出这首小歌的神韵,就不能不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演唱者,他们在演绎这首歌曲的时候,用声均十分考究,前奏响起,歌者便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引导听众沉浸在歌曲特定的艺术氛围之中,而后,演唱者便以自己的歌声作为“画笔”,以统一的色调(声线),饱满均匀的气息支持,一步步勾勒描绘出他心中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使听众沉浸其中,引起共鸣。
试想:倘若演唱者不了解这首歌曲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少有志青年为了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毅然奔赴西北边疆,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就不可能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般的内心体验,也不可能“用心歌唱”,入微传神地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与艺术神韵。
古人云:“诗重蕴藉,然要有气魄。无气魄,决非真蕴藉。诗重情真,尤要有寄托。无寄托,便是假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无气魄者,漫言寄托。犹之有性情不可无学问,有学问乃见真性情。”
事实上,从远古的《舜典》里,“诗”与“歌”就开始并称。唐诗、宋词、元曲不仅将文脉代代相承,而且始终沿着词曲并重的传统逶迤前行。进入当代社会,声乐演唱同样重蕴藉,还要有气魄。声乐演唱同样需要动真情,而且一定要有所寄托。
由此看来,作为声乐演唱者,不仅需要认真练好自己的歌唱技能,而且还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将读书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需要,才能养育出自身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这,正是声乐学子在歌唱艺术领域走向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篇·取势》。
[2]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3] (清)薛雪:《一瓢诗话》。
作者简介:葛海河,男,1973—,河北张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张家口市教育学院宣化分校。
关键词:声乐演唱浩然之气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很讲究“气”的。古代的前贤们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论六法者,首曰气韵生动,盖即指此。”
用今天的话来表述,是说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于“气”的作用而生成。譬如山水画,大至山重水复的整体布局,小至一木一石的安排点缀,无不有生气灌注其中。正是由于有了“气”的氤氲灌注,画面才呈现出繁密处不纷乱,简约处不枯寂。从整体上看,在统一的布局之下相互联系,有主有从;分开来看,每一部分又各自成形。各种事物千变万化,表现出的形态婀娜多姿。总之,正是因为有了“气”贯串其中,才使得画面生趣盎然,构成所谓的艺术境界。唐代张彦远在他的理论著述《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之所以首先论述“气韵生动”,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自古以来,由于国人对于“气”始终非同寻常地高度关注,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气则响,无气则滞;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因此,才有以“气”为主,造出“气慨”、“气度”、“气象”、“气魄”、“气氛”、“气势”、“气派”、“气质”、“气韵”、“气候”、“气宇”……不同名词的巧妙组合,以满足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的需要。
二
声乐演唱作为艺术表现的一个分支,同样需要有“气”的灌注与支撑。早在清朝,王德晖、徐沅徵在《顾误录》中就提出“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事实上,歌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有气与无气,气盛与气衰,气连与气滞,虽说从词语上只是一字之别,但表现出来的境界却差之千里。有心在声乐演唱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对此不可不查。
请看,由韩伟作词、刘青谱曲的歌曲《中国大舞台》:
“好一个中国大舞台,大舞台,五千年龙腾虎跃演不衰。
好一个中国大舞台,大舞台,亿万人喜泪欢歌汇成海。
挥起黄河长江金色绸带,舞得那神州如画好梦成真情满怀。”
词曲作家创作这首歌曲时,运用的是“泼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他们立足于中国——这个方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这个“大舞台”,整首歌曲表现出的是一种大气度,真豪迈。这就要求歌者在对这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唱过程中,首先胸中应当注满“经天地,纬日月”的浩然之气,并且自始至终要将这股浩然之气贯穿于歌曲演唱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传神地表现出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精心上演的“一幕幕沧桑巨变”,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神州大地上所上演的“一幕幕沧桑巨变”,才赢得了“五洲瞩目齐喝彩”。
古人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用于歌者诠释歌曲《中国大舞台》的艺术表现上,不仅同样适宜,而且十分贴切。
再如,张加毅作词,田歌编曲的歌曲《草原之夜》: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这首歌曲的歌词内敛蕴藉,旋律质朴深情。它所讴歌的,是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奔赴大野荒漠的老一辈建设者们。这些建设者决心通过自己的忘我劳动,使祖国的西北边疆变成沙漠绿洲。到了那个时候,再将自己心爱的姑娘接来,共享这美好丰硕的建设成果——歌曲以小见大,表现视角独特,艺术语言清新。演唱者要想传神地演绎出这首小歌的神韵,就不能不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演唱者,他们在演绎这首歌曲的时候,用声均十分考究,前奏响起,歌者便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引导听众沉浸在歌曲特定的艺术氛围之中,而后,演唱者便以自己的歌声作为“画笔”,以统一的色调(声线),饱满均匀的气息支持,一步步勾勒描绘出他心中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使听众沉浸其中,引起共鸣。
试想:倘若演唱者不了解这首歌曲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少有志青年为了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毅然奔赴西北边疆,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就不可能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般的内心体验,也不可能“用心歌唱”,入微传神地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与艺术神韵。
古人云:“诗重蕴藉,然要有气魄。无气魄,决非真蕴藉。诗重情真,尤要有寄托。无寄托,便是假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无气魄者,漫言寄托。犹之有性情不可无学问,有学问乃见真性情。”
事实上,从远古的《舜典》里,“诗”与“歌”就开始并称。唐诗、宋词、元曲不仅将文脉代代相承,而且始终沿着词曲并重的传统逶迤前行。进入当代社会,声乐演唱同样重蕴藉,还要有气魄。声乐演唱同样需要动真情,而且一定要有所寄托。
由此看来,作为声乐演唱者,不仅需要认真练好自己的歌唱技能,而且还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将读书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需要,才能养育出自身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这,正是声乐学子在歌唱艺术领域走向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篇·取势》。
[2]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3] (清)薛雪:《一瓢诗话》。
作者简介:葛海河,男,1973—,河北张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张家口市教育学院宣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