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有了一个过渡期。在初中开展美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到审美情趣,又能滋养学生的心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理论;有效研究
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美术学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除了教授学生作画,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美术欣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滋养心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爱他人,在一个和谐快乐的氛围里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一、增强美术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鉴赏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离开了鉴赏的美术课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的审美观。但美术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通过长久的积累才能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从美术鉴赏最基础开始,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美术介绍能力逐渐提高。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会让他们学习美术,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美术基础是不相同的,学过美术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也有些学生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喜爱美术,这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往往比较活跃,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也比较客观,除此之外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美术,美术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日常教学内容要符合大众需求,尽量讲一些好理解、能接受的美术作品。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习惯开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提高。例如,教师讲解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民间经典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源自学生生活的,无论是有美术基础的还是零基础的学生,都能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譬如此类教师可以多选取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让学生通过欣赏来提高自己的美术情操。
二、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创造思维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填鸭式”到教学方法不能体现美术学科的活力,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上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展开互动,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校园一角,教师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眼中的校园,并作出评价,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绘制身边的事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功底和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展现自己的美术作品,经过学习提高美术欣赏和动手能力,学会用画笔留住身边的美好回忆。
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民间艺术时,除了引领学生欣赏课本上的民间美术作品,还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搜寻自己身边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事物,例如年画、老虎鞋、虎头枕、门神画等等,学生找到这些作品后可以拿到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学生但美术创造力。
三、注重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感知
每个美术作品的背后都有自己獨特的含义,这也是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意义所在,虽然教师不能为学生再现美术作品创作时的情景,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学生通过了解美术作品背景进一步拓宽了美术视野,使学生明白美术创作背后的艰辛,在今后的美术鉴赏课中学会尊重作品,最终形成较高的美术鉴赏能力,用美术来装点学生的成长过程。
很多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受自身条件限制并不能正确认识作品背后的含义,尤其是抽象派和浪漫派绘画作品,学生更是毫无欣赏兴趣,无法理解艺术创作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更加谈不上与作品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个导入语,为学生讲解即将要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人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如果教师在课上只是单纯的讲解美术绘画的机巧和手法,不为学生介绍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和内涵,学生是很难懂得美术创作背后的精神价值,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感知力也不会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针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不能生搬硬套,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力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领悟到美术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玉萍.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性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66-167.
[2]邱新月.浅析中国画鉴赏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8(S2):59.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理论;有效研究
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美术学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除了教授学生作画,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美术欣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滋养心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爱他人,在一个和谐快乐的氛围里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一、增强美术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鉴赏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离开了鉴赏的美术课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的审美观。但美术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通过长久的积累才能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从美术鉴赏最基础开始,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美术介绍能力逐渐提高。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会让他们学习美术,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美术基础是不相同的,学过美术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也有些学生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喜爱美术,这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往往比较活跃,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也比较客观,除此之外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美术,美术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日常教学内容要符合大众需求,尽量讲一些好理解、能接受的美术作品。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习惯开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提高。例如,教师讲解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民间经典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源自学生生活的,无论是有美术基础的还是零基础的学生,都能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譬如此类教师可以多选取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让学生通过欣赏来提高自己的美术情操。
二、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创造思维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填鸭式”到教学方法不能体现美术学科的活力,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上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展开互动,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校园一角,教师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眼中的校园,并作出评价,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绘制身边的事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功底和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展现自己的美术作品,经过学习提高美术欣赏和动手能力,学会用画笔留住身边的美好回忆。
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民间艺术时,除了引领学生欣赏课本上的民间美术作品,还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搜寻自己身边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事物,例如年画、老虎鞋、虎头枕、门神画等等,学生找到这些作品后可以拿到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学生但美术创造力。
三、注重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感知
每个美术作品的背后都有自己獨特的含义,这也是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意义所在,虽然教师不能为学生再现美术作品创作时的情景,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学生通过了解美术作品背景进一步拓宽了美术视野,使学生明白美术创作背后的艰辛,在今后的美术鉴赏课中学会尊重作品,最终形成较高的美术鉴赏能力,用美术来装点学生的成长过程。
很多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受自身条件限制并不能正确认识作品背后的含义,尤其是抽象派和浪漫派绘画作品,学生更是毫无欣赏兴趣,无法理解艺术创作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更加谈不上与作品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个导入语,为学生讲解即将要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人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如果教师在课上只是单纯的讲解美术绘画的机巧和手法,不为学生介绍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和内涵,学生是很难懂得美术创作背后的精神价值,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感知力也不会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针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不能生搬硬套,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力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领悟到美术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玉萍.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性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66-167.
[2]邱新月.浅析中国画鉴赏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8(S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