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去一个班上课。一走进教室,发现有一张课桌空着。我小声问前排距离我近的一位同学:“那里为什么空了一个座位?”
这位同学回头看了看,然后一脸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
我又走到班长跟前问:“为什么少了一个人?”
班长也不知所以然地回答我:“我也不知道。”
有学生没来上课,任课老师应该弄清楚这个学生为什么没有来。这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个规定。学生们都不知道教室里为什么少了一个人,我只好走出教室打电话问这个班的班主任。
班主任接了电话告诉我:“噢,空位上的那个学生转学走了。”
昨天还好好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今天忽然就转学走了,并且走得还这么“寂寞”,连同学和班长都不知道他的转走。
一个转学的学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生活了两年的班集体,班里居然连个分别仪式都没有搞,这是教育的一种冷漠还是缺失?
我上学的时候,因为父亲是个铁路工人,所以要不断随父亲工作地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学。我每到一处新的学校,老师就会组织同学们欢迎我的到来,让我感觉到无比温暖,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等我转学要走的时候,老师也总会要搞一个分别仪式送别我。
有一次,我要从一所学校转走了。在我将要转走的那一天里,老师送给我一本“留言本”,上面写着每位同学送给我的留言和祝福。至今我还能清楚记得那些同学的面孔。孙浩是我的同桌,他在留言本上写着:最最好的朋友,我不舍得你走,你走了,我会流泪的,你呢?每当重读这样的留言,我都会眼角湿润,孙浩帮我抹课桌,帮我补习功课的画面会不断地显现。李纪东是班长,他写下这样的留言:我们永远记着你,我们永远是同学。读着班长的留言,我又记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全班同学的情景:大家都要帮助新来的同学,谁也不能欺负他。和我打过架的胖子赵晓成写着:对不起,我打过你,临走了你再打我一顿吧。赵晓成,一个调皮的同学,因为和我打过架,被老师批评。其实打架也有我的原因,我怎么会打他一顿呢。因为有了这样的留言,打架闹矛盾的记忆已经变成了温暖的回忆。
老师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为我开了一次“送别会”。同学们围着我,脸上有笑容,脸上有不舍,还有眼泪,分别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友情的真实存在。
老师是个会唱歌的人,她带着两个同学一起为我唱起:“长亭外,古道边……”在歌声里,每个人都继续流泪……
这样的“分别仪式”,在我每一次转学的时候都会有。在那个年代里,老师特别爱同学,同学特别爱同学,校园虽然简陋,却被温暖和亲情包围。每一次的分别,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在为我和其他人营造求学经历中幸福的记忆。
现在的校园里,似乎已经大大缺少了迎接或是分别的仪式。一个新生来了,就是冷冷地来;一个老生转走了,就是默默地走。现在的学校教室更宽敞了,师生之间的温情却鲜能充满这宽敞的教室。现在的学校更加现代化了,情感的布施方式却大大退化了。
有学生来了,要欢迎一下,有学生走了,要欢送一下。只有迎来送走,才能在这个班集体中播下友情的种子,才会让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上学”。送别,是教育者施教的一个环节,更是一次机会。但是在追求“成绩”日子里,许多老师已经失去了把握这些教育细节耐心,从而丧失了向学生的心田播撒人文情怀的能力。
毕业,是一次集体的分别,每个班级都要好好地搞“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的“分别”是老师影响学生的最后一次教育机会,也是给一个阶段的教育经历画一个“句号”的机会——唯有倾心分别,才有完整的教育。■
□编辑 江泓
这位同学回头看了看,然后一脸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
我又走到班长跟前问:“为什么少了一个人?”
班长也不知所以然地回答我:“我也不知道。”
有学生没来上课,任课老师应该弄清楚这个学生为什么没有来。这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个规定。学生们都不知道教室里为什么少了一个人,我只好走出教室打电话问这个班的班主任。
班主任接了电话告诉我:“噢,空位上的那个学生转学走了。”
昨天还好好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今天忽然就转学走了,并且走得还这么“寂寞”,连同学和班长都不知道他的转走。
一个转学的学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生活了两年的班集体,班里居然连个分别仪式都没有搞,这是教育的一种冷漠还是缺失?
我上学的时候,因为父亲是个铁路工人,所以要不断随父亲工作地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学。我每到一处新的学校,老师就会组织同学们欢迎我的到来,让我感觉到无比温暖,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等我转学要走的时候,老师也总会要搞一个分别仪式送别我。
有一次,我要从一所学校转走了。在我将要转走的那一天里,老师送给我一本“留言本”,上面写着每位同学送给我的留言和祝福。至今我还能清楚记得那些同学的面孔。孙浩是我的同桌,他在留言本上写着:最最好的朋友,我不舍得你走,你走了,我会流泪的,你呢?每当重读这样的留言,我都会眼角湿润,孙浩帮我抹课桌,帮我补习功课的画面会不断地显现。李纪东是班长,他写下这样的留言:我们永远记着你,我们永远是同学。读着班长的留言,我又记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全班同学的情景:大家都要帮助新来的同学,谁也不能欺负他。和我打过架的胖子赵晓成写着:对不起,我打过你,临走了你再打我一顿吧。赵晓成,一个调皮的同学,因为和我打过架,被老师批评。其实打架也有我的原因,我怎么会打他一顿呢。因为有了这样的留言,打架闹矛盾的记忆已经变成了温暖的回忆。
老师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为我开了一次“送别会”。同学们围着我,脸上有笑容,脸上有不舍,还有眼泪,分别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友情的真实存在。
老师是个会唱歌的人,她带着两个同学一起为我唱起:“长亭外,古道边……”在歌声里,每个人都继续流泪……
这样的“分别仪式”,在我每一次转学的时候都会有。在那个年代里,老师特别爱同学,同学特别爱同学,校园虽然简陋,却被温暖和亲情包围。每一次的分别,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在为我和其他人营造求学经历中幸福的记忆。
现在的校园里,似乎已经大大缺少了迎接或是分别的仪式。一个新生来了,就是冷冷地来;一个老生转走了,就是默默地走。现在的学校教室更宽敞了,师生之间的温情却鲜能充满这宽敞的教室。现在的学校更加现代化了,情感的布施方式却大大退化了。
有学生来了,要欢迎一下,有学生走了,要欢送一下。只有迎来送走,才能在这个班集体中播下友情的种子,才会让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上学”。送别,是教育者施教的一个环节,更是一次机会。但是在追求“成绩”日子里,许多老师已经失去了把握这些教育细节耐心,从而丧失了向学生的心田播撒人文情怀的能力。
毕业,是一次集体的分别,每个班级都要好好地搞“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的“分别”是老师影响学生的最后一次教育机会,也是给一个阶段的教育经历画一个“句号”的机会——唯有倾心分别,才有完整的教育。■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