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解决当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的问题,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准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课;专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5-0098-02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面向差异化的专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以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为准则评价教学效果,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
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性和基础性;二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服务性。其中后者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临沂职业学院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优势,在深入研究传统“1 X”(必修课 选/辅修课)方案的基础上,决定重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采用“1 X Y”方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和专业化教学。其中,“1”为必修课,主要指计算机文化基础;“X”为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面向文科生的数据库技术基础(SQL)和面向理工科生的程序设计基础(C/C );“Y”为专业选修课,通常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课程,如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选修课有AutoCAD、网站设计与美工、音频与视频处理等。
2 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设置在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接轨的同时,还应注重服务专业应用和强化能力培养,把专业应用需求作为教师导学的准则,全面重组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性,注重实效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应用,创设经典案例,舍弃繁冗复杂且无现实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乐趣。
2.2 教学内容与专业深度相融合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在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的紧密关系,体现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技能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高等途径,促进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让计算机公共课完全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3 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要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贴合就业需要,突出职业岗位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4 依据学校实际设置选修内容
计算机公共课选修部分是对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充分体现了“立足基础、适当延伸”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服务性,而且可以依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学习方向与内容。
3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水平,激发创新意识,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
3.1 采用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计算机解决各专业问题的工具性,采用多学科交叉模式,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深化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2 利用职业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操作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以职业任务为主线,把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实践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专业任务,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通过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3.3 采用层次模块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在新课教学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摸底测评,依据評价结果把学生划分层次,同时把教学内容模块化,结合学生水平层次和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让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与专业学习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方面能够缓解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解决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脱节的问题。
3.4 提供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全方位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注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特别是计算机分类教学网络资源平台,以多元化互动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形成自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反馈和发展,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4 以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为准绳,评价教学效果
在注重服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教学效果,特别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标准,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评价方法完善教学过程。
4.1 模拟职业任务测评
在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测评时,模拟本专业的职业任务情景,根据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水平,发现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足并反馈到教学环节进行修正。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关于计算机在解决专业问题中的体会,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2 专业课教师反馈
专业课教师的评价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否更好地服务专业学习,具有更强的具体性和针对性,能够有效地帮助计算机教师不断改善教学过程,如学生使用某个专业软件的熟练程度,或利用计算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操作水平等。
4.3 顶岗实习与单位反馈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实习总结和单位的评价反馈将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将有助于增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4.4 毕业生跟踪调查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跟踪调查毕业生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提高新技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有利于指导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实践,不仅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而且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评价机制,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专业实践应用,从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传授转到服务专业应用上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庆章,胡同森,古辉,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9(16).
[2]李晓林,张彦铎,赵彤洲,等.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49-150.
[3]王瑛.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77.
[4]李凤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7):105-108.
[5]罗建军.中美非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比较研究[EB/OL].[2013-03-02].http://ctec.xjtu.edu.cn:81/teacher/web/jjluo/.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课;专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5-0098-02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面向差异化的专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以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为准则评价教学效果,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
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性和基础性;二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服务性。其中后者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临沂职业学院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优势,在深入研究传统“1 X”(必修课 选/辅修课)方案的基础上,决定重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采用“1 X Y”方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和专业化教学。其中,“1”为必修课,主要指计算机文化基础;“X”为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面向文科生的数据库技术基础(SQL)和面向理工科生的程序设计基础(C/C );“Y”为专业选修课,通常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课程,如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选修课有AutoCAD、网站设计与美工、音频与视频处理等。
2 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设置在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接轨的同时,还应注重服务专业应用和强化能力培养,把专业应用需求作为教师导学的准则,全面重组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性,注重实效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应用,创设经典案例,舍弃繁冗复杂且无现实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乐趣。
2.2 教学内容与专业深度相融合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在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的紧密关系,体现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技能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高等途径,促进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让计算机公共课完全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3 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要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贴合就业需要,突出职业岗位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4 依据学校实际设置选修内容
计算机公共课选修部分是对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充分体现了“立足基础、适当延伸”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服务性,而且可以依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学习方向与内容。
3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水平,激发创新意识,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
3.1 采用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计算机解决各专业问题的工具性,采用多学科交叉模式,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深化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2 利用职业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操作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以职业任务为主线,把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实践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专业任务,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通过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3.3 采用层次模块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在新课教学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摸底测评,依据評价结果把学生划分层次,同时把教学内容模块化,结合学生水平层次和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让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与专业学习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方面能够缓解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解决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脱节的问题。
3.4 提供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全方位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注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特别是计算机分类教学网络资源平台,以多元化互动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形成自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反馈和发展,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4 以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为准绳,评价教学效果
在注重服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教学效果,特别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标准,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评价方法完善教学过程。
4.1 模拟职业任务测评
在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测评时,模拟本专业的职业任务情景,根据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水平,发现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足并反馈到教学环节进行修正。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关于计算机在解决专业问题中的体会,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2 专业课教师反馈
专业课教师的评价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否更好地服务专业学习,具有更强的具体性和针对性,能够有效地帮助计算机教师不断改善教学过程,如学生使用某个专业软件的熟练程度,或利用计算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操作水平等。
4.3 顶岗实习与单位反馈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实习总结和单位的评价反馈将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将有助于增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4.4 毕业生跟踪调查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跟踪调查毕业生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提高新技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有利于指导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实践,不仅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而且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评价机制,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专业实践应用,从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传授转到服务专业应用上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庆章,胡同森,古辉,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9(16).
[2]李晓林,张彦铎,赵彤洲,等.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49-150.
[3]王瑛.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77.
[4]李凤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7):105-108.
[5]罗建军.中美非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比较研究[EB/OL].[2013-03-02].http://ctec.xjtu.edu.cn:81/teacher/web/jj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