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语言学视角下的实践案例分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运用语言学框架和视角,提出了“设计语言学”的概念,梳理了口袋公园的缘起及其与我国本土园林相结合的实践背景,并选取了徐州城市空间已建的10个口袋公园案例为研究样本,基于设计语言学的方法,从样本的设计语境、设计语言(词汇)要素、逻辑组成及语义呈现、基于小尺度场所功能与行为需求的具体语言(词汇)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言学;徐派园林;口袋公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徐派园林特色深度挖掘与城市口袋公园的融合”(2019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相关的问题。故而,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从宏观语言学角度来看,根据研究对象和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等等语言学分支。从微观语言学角度来看,语音、词汇、构词、语法、语义、语境等具体对象都是构成语言结构本身的核心要素,也是语言学的中心。这些组成语言结构本身的研究对象构成微观语言学的分支——语音学、词汇学、词源学、包括词法和句法的语法学、语义学、语境学等等。譬如: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学科分支是语音学;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追溯词的来源和历史的是词源学;研究词的构成方式和屈折方式的是形态学,也叫词法;研究如何把词组成短语或句子的是造句学,也叫句法;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类由设计建造活动而产生的设计物与设计作品同样也是对“设计语言”的系统化运用和构建。就目前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对于“设计语言学”的概念并未有明确的界定和系统性的论述,但已经存在部分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尝试从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和探讨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作品。本文明确提出“设计语言”和“设计语言学”的初步话语概念,试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语言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学科沟通重构,运用语言学的思维对景观环境设计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尝试运用设计语言学进行案例分析,然后以设计语言学的思维和视域形成有效的方法论,从而对口袋公园尺度下的徐派园林开发进行积极探索。
  一、口袋公园(Vest-Pocket Park)的缘起及我国本土化实践现状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源于1963年5月纽约公园协会( Park Association of New York) 组织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具体说来,它由风景园林师罗伯特·泽恩(Robert Zion,1921-2000)分析了美国城市公园现状后,针对现存城市公园系统的一个缺陷——商业和办公区人口大量集中的现状与人们对公园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提出的建议。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 或稱口袋公园系统。1967年5月23日,由罗伯特·泽恩设计的位于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面积仅有390m2的佩雷公园(Paley Park)正式开园,这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美国公园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解决城市问题密切结合,佩雷公园这样的口袋公园作为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融入了城市,见缝插针地缓解了一些城市问题。
  “口袋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的体系。国内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设计管理等方面与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研究热情和建设热情依旧高涨”。确切地说,口袋公园在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引入及应用是近十年来的事情。2014年北京城区拟建66个微型公园——总面积330亩,最小的有10m2,所使用名称为“微型公园”。大致从2018年北京市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起,口袋公园的概念便在不同城市得到欢迎和使用。2018 年,北京市建设了121 处口袋公园;2019 年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又建成 50 处口袋公园。城市相关政府及部门提倡因地制宜地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在百姓身边“见缝插绿”,建设了一批具有文化展示、观赏游憩、运动休闲等功能的口袋公园,其目的是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便捷地服务老百姓,让市民可以“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但从学科和专业领域来看,关于如何将口袋公园与本国园林系统相结合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探索。从对实践现状的观察来看,具有一定园林历史文脉和园林资源的城市,在城市口袋公园的实际设计和建造活动中,已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传统园林语言,或将传统园林语言混合现代景观设计元素及其他元素一同使用。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时代背景的转变,在城市空间中,传统园林与古典造园的景观面临向现代园林设计的转向。如何将我们自己的园林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中的口袋公园进行很好的结合,尤其对于在有着悠久建城史,具有传统园林资源文脉的城市来说,这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三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解决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本土化问题,最后是环境实际使用中的品质和有效性问题。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作为东方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形成了以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等几大特色园林为主的园林体系。徐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园林文脉资源的苏北城市,其园林风格与特色既不同于北方园林,也不同于南方园林。近年来基于城市环境优化提升和自身条件而提出了徐派园林的概念。在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徐派园林在大规模景区和较大尺度的开放式城市绿地公园(如云龙湖景区、彭祖园、小南湖景区、大龙湖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九里湖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的设计与建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徐派园林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近年来,徐州市在打造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譬如:泉山区创新“园林+”思路,探索“城建+”模式,搭配“公园+”组合,延展建绿空间,打造一园一景,满足群众需求等等,但其精髓与特点还在探索之中,徐派园林在小尺度城市空间中的融合与实践有待进一步探讨。下面本文结合徐派园林的概念,尝试以设计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徐州已有的城市口袋公园案例进行分析。   二、徐州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语言学分析
  根据网络数据采集和实地调研,本文选取王陵路口袋公园,苏堤南路霜红园,金山街坊中心口袋公园,财校东知樱园,文华路东侧绿地口袋公园,花语城东侧绿地口袋公园,金龙湖水街公园,三八河畔微型体育公园,云西绿地绣球园,鼓楼区客运站西南口袋公园(在建)10个样本,从设计语境、设计语言(词汇)要素、逻辑组成及语义呈现、基于小尺度场所功能与行为需求的具体词汇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徐州城市口袋公园的语境分类
  基于城市机理和地块环境的不同,首先要做的是对口袋公园进行语境分析,即场所环境的基本分类。本文依据徐州市现有街头绿地、微型绿地、微型公园及小广场的地块分布,大致将徐派园林口袋公园的语境分为街区类口袋公园、社区类口袋公园、商业(行政办公)广场类口袋公园、滨水类口袋公园和其他公共空间类口袋公园五大类;另外,基于主要功能特性的不同,将语境分类为休闲休憩类口袋公园、娱乐兴趣类口袋公园、主题类口袋公园三类;基于周边环境文脉及整体风格的不同,将其分为传统园林风格的口袋公园和现代风格的口袋公园。
  结合信息采集和实地考察等综合考量,本文对10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样本进行对应的语境分析归类,如表1所示。可见,徐州城市已建口袋公园多分布在靠近居住区的街区和街角,包括旧住区和街边绿地的景观改造提升,也包括与新住区和街区结合的微型绿地。相对而言,城市高密度商业区与行政办公区域的口袋公园开发较少,实践较弱。从实际的建造面积来看,个别公园面积超过3000m2,远大于最初作为口袋公园典型范式的面积,例如佩雷公园(Paley Park)与格林埃克公园(Greenacre Park)。这表明,本土化过程中“口袋公园”概念的使用比较泛化,且通常与“微园林”“小微绿地”等概念互用,反映出我国城市口袋公园建设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对口袋公园的界定尚不清晰。
  (二)徐州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语言(词汇)要素分析
  与“词汇”的微观语言学相对应,也即构成园林景观环境的基本本体要素。一方面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明清时期的园林遗产(这一时期我国园林艺术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特的设计语言及“语法”系统)和明代崇祯年间计成根据造园活动实践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古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另一方面结合影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的两部基础性景观设计理论著作《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归纳出园林景观的本体元素和设计语言要素,以此对徐州城市口袋公园样本进行设计语言(词汇)要素分析。关于本体元素和设计语言要素的分类依据和论证,将在后续文章中进一步展开阐述,鉴于本文主要问题的设定和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详述。
  通过对徐州城市口袋公园实践样本设计语言(词汇)要素的简要分析,以小观大,可以看出新建口袋公园有尝试将传统园林语言要素与新型城市空间进行融合设计。同时,这也反映出实践背后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进入20世纪后,随着时代背景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传统园林“园”的形态被打破,其服务于少数所有者的目的被更新。这意味着其原有自我系统的一部分逻辑被打破或者解体。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传统园林为设计语言的新建公园、绿地常常出现语汇搭配混乱、语言粗糙、构词造句的逻辑混乱等情况,其后果是传统园林资源文脉的紊乱和环境质量的平庸以及大众文化审美能力的削弱。与之相对应的,景观环境的吸引力和实际的使用效果也会表现平平,很难从心理层面上真正地愉悦和折服使用者,与使用者产生良好的互动。
  (三)徐州城市口袋公园设计语言的逻辑组成及语义呈现
  在当代城市空间中,传统园林风格的景观面临着向现代园林设计转向的历史语境。这显然不仅仅停留在风格层面,更意味着城市生活背景的改变和城市空间环境的改变。更具体来说,要面对和解决“个体性与公共性”“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两对新关系、新矛盾的转变。设计倘若没有注意和解决这种转变,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根据连续的实地调研和观察发现,徐州市现有的具有传统园林风格的口袋公园在实际的被使用过程中,不如无明显传统园林元素的现代风格的口袋公园。但对于面积较大的依托山水自然条件而建的具有传统园林风格的城市公园(如云龙湖风景区、小南湖公园、云龙公园、金山公园)及其附属空间来说,却有很好的使用效果,成為了徐州城市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对于传统园林的语言要素与具体语境中城市口袋公园的融合,没有进行专门的探讨,故未形成一个有效舒适的小系统。
  另外,在本土化过程中,具有本土特点的口袋公园应考虑当地的文化特性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使用习惯和体验模式。传统园林更加注重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是情景的交融与互动,偏重心灵世界的体验。从个体到公共,从个人到邻里、群体,从私密空间到社交空间的组织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其对设计“词汇”“句法”及设计“语法”组织方式的不同,也决定其所呈现出来的语义形态的不同。这需要设计和建造者对设计逻辑和方法进行思考。
  (四) 基于小尺度场所功能与行为需求的具体语言(词汇)设计
  口袋公园的缘起是针对现存城市公园系统的一个缺陷——现代城市商业和办公区人口大量集中的现状与人们对公园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提出的建议。口袋公园概念的本身决定了它小尺度空间的场所特性,也决定了它关注于个人的使用需求、心理需求和基本的行为模式。在具体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关注于“步行空间”、“逗留场所”与“细部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分析人的步行(步行距离、步行路线、步行空间)、驻足停留(停留时间)、小坐(小坐场所、座位布置与选择、朝向视野、坐席景观)、逗留(边界效应)以及观看、聆听与交谈等基本问题,从而探讨如何在小尺度空间上改善空间使用质量以及人与场所的契合度。
  下面本文基于人们在口袋公园中的基本行为模式和行为需求——以小坐、休憩与交谈的需求为例,对具体语言(词汇)设计——户外坐具设计作出分析(表5)。从选取的10处案例样本来看,口袋公园中的户外坐具主要包括三个类型——成品户外座椅、构筑物附属坐具和其他形式的景观坐具。从不同时间段的综合观察来看,以小坐、休憩与交谈为主要功能的户外坐具并未得到高效和舒适的使用。譬如:部分景观坐具座面使用光面大理石,没有很好地考虑材质和使用者亲近心理之间的关系,导致在春秋和冬季的使用率非常低。而一些环境中对成品户外座椅的选择过于雷同和单一,座椅的安置没有考虑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习惯。对比而言,在花岗岩或大理石上增加防腐木座面的景观坐具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使用率明显增高。这一简单的例子说明:在口袋公园的建造上,设计者应该关注人的使用需求、心理需求和基本的行为模式,考虑如何在小尺度空间上改善空间使用质量。正如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所提出的:“宜人的场所——一个美学质量的问题”。书中指出“在特定空间中体验到各种有趣的事物,也是一个空间设计的问题,涉及到物质环境——无论其是不是一个漂亮的地方——给人的感受的质量”。从尺度、空间环境与人的活动及行为关系来看,杨·盖尔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适用于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具有指导性和可借鉴性。
  四、结语
  徐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园林文脉资源的苏北城市,近年来基于城市环境优化提升和自身条件而提出了徐派园林的概念。在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徐派园林的实践成果有目共睹。在大规模景区和较大尺度的开放式城市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造方面,徐派园林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在小尺度城市空间中的实践则有待进一步探讨。运用设计语言学的视角和框架,从设计语境、设计语言要素、逻辑组成及语义呈现、基于小尺度场所功能与行为需求的具体语言(词汇)设计四个方面对已有案例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土化过程中口袋公园概念的使用比较泛化,反映出徐州城市口袋公园建设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对口袋公园的界定尚不清晰。以传统园林为设计语言和风格的新建微型公园绿地常常出现语汇搭配混乱、语言粗糙、构词造句的逻辑混乱等情况。口袋公园的设计应着重关注人的基本使用需求、心理需求和基本的行为模式,结合地域文化特性、人们的使用习惯和体验模式,解决个体与公共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小尺度空间上改善空间使用质量,提升人与场所的契合度,从而形成一个舒适有效的小系统。
  参考文献:
  [1]孔光燕.“口袋公园”在北京街区提升中的设计策略研究:以王府井、西单口袋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9):158-159.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革命纪念性空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许多革命纪念性空间需要通过改造升级,来适应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文章通过举例分析淮海战役该主题纪念空间现存的问题,提出改造设计思路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场馆宣传教育阵地资源的优势。  关键词: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改造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地区淮海战役遗址
期刊
摘 要:科普展馆是一座城市的科技生产力的标志,在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它担负着教育公众,传播科技、历史文化知识,塑造城市形象的责任,在现代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内容的泉涌和普及给科普展馆带来了一片曙光,代表着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即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个人终端等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形成全新的发展业态。文章结合对科普场馆的调研,提出科普场馆存在展示形式较单一、内容更新不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持续开发以及旅游行业在不断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宿改建项目为出发点,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的民宿改建现状为研究对象,对“三河古镇”景区民宿改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三河古镇”民宿建设的可行性设想。以此为缩影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民宿改建热进行一次冷思考。  关键词:旅游;民宿;旅游;三河古镇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期刊
摘 要:红色文化遗产展厅是红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推进,红色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不断向虚拟化空间转型,展示空间的呈现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数字化时代下环境设计的新需求,文章从红色文化展厅出发,结合其内部环境展示的多样化手段、结点连续性内容和多功能复合化的新表征,通过导入虚拟仿真的环境设计改革的策略以及主题故事化、虚拟化沉浸式环境营造、智能复合化体验交互的策略要点和方法进行
期刊
作者單位:  四川美术学院
期刊
摘 要: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街区或一个地域整体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商业步行街的可视化视觉形象应与大数据、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更好地彰显城市生活的文化韵味和科技活力。文章以全国首条5G步行街——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为例,分析并探讨其多维形态的5G信息视觉呈现、岭南文化元素的5G+新潮再现、人工智能的户外视觉形象体验等视觉形象改造策略,推动地域性商业步行街的视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蓝海战略理论框架,使用战略布局图、“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和六条路径重新构建战略规划过程分析工具,通过对极之美极地旅行机构案例分析,提出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蓝海战略;价值创新;极地旅游  蓝海战略是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经由价值创新来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极之美极地旅行机构开创国内极地旅游市场,并在红海形成前再次以客户区分来
期刊
摘 要:为了准确掌握国际村落景观领域的研究脉络、近年趨势与热点,文章对村落景观(Village landscape)进行了文献检索和计量学分析,为国内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提供了支撑。基于国际公认的多学科核心合集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村落景观领域的检索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出4688条与村落景观领域相
期刊
摘 要:通常人们一想到秋天就会联想到秋枫、银杏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植物。这是因为这样的植物自带秋季的季节属性,另外也是因为落叶乔木是营造美丽的落叶景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落叶与微风的互动往往可以给人以美丽生动的视觉体验。在城市中,营造落叶景观可以让城市更加有變化,让原来略显单一的城市变得多姿多彩。在乡村当中,营造落叶景观可以使乡村更加具有古老神秘的美感,美好得让人向往。在婺源石城,秋枫成为了这一地区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人们对于空间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互动的公共空间场所,通过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办公空间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公共化是其最大特点。文章以办公空间为例对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公共空间;办公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课题项目: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