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革命纪念性空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许多革命纪念性空间需要通过改造升级,来适应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文章通过举例分析淮海战役该主题纪念空间现存的问题,提出改造设计思路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场馆宣传教育阵地资源的优势。
关键词: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改造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地区淮海战役遗址纪念设施现状调查与主题纪念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研究”(XCX2020204)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曹志明。成员:邱蕾霖、盛加诺、朱懿宸、王梦婷、徐浩然。
徐州地区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战后遗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战争遗址以及为此建造的纪念性空间。这些由革命战争历史文化环境及其纪念物构成的革命战争纪念性空间,不仅是具有物质功能的空间场所,更是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战争纪念性空间作为传播民族精神文化与加强社会记忆的媒介,在加强爱国精神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园区及其相關主题纪念性空间考察研究发现,这些空间环境中,原有的纪念性空间与新建的建筑设施相比,在现存状态与展示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园区中的国防教育纪念馆为例,可以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建筑外部环境景观与主体建筑空间不协调
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建筑大多以低层建筑为主,常见的主体建筑多为一至三层,因此,为了突出主体建筑空间的中心地位,周围的景观环境设施应在尺度等方面与之相协调。考察发现:淮海战役纪念园区中的国防教育馆外围的景观树木由于尺度过于高大,给参观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迫感;从纪念节点区域主体建筑与配套环境景观关系来看,无法突出建筑主体,也使得建筑本身与外部空间缺乏空间上的联系。另外,过于高大密集的景观植被分配使得建筑内部缺乏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昏暗的光线与不够宜人的尺度往往会给参观者造成较差的观感。
因此,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应在保证景观内容合理性的同时,将淮海战役纪念空间的整体风格融入其中,谨慎处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使主体建筑与周围景观相融合,保证建筑与整体风格具较强的统一性。
(二)建筑外部广场设施陈旧
纪念馆外部部分广场设施过于陈旧,地面铺装材质简陋缺乏维护,破碎的砖块缝隙之间杂草丛生,影响观感与纪念氛围。另外,广场上布置的主题设施没有充分利用好空间结构,排布方式不明确,功能与意义不够明确。
出现该问题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好空间结构,外部空间与建筑的连接部分可以使整个纪念空间由开敞到封闭、由公共到私密,序列化、系统化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上,应该做到与建筑主题的风格相统一的同时,增强活动空间的美观性、意义性与有效性。
(三)纪念建筑内部主题与动线不够明确
通过对国防教育展厅的考察可以发现,展厅内的内容虽丰富,但却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每个小型展厅内的内容概括不明确,展厅之间的串联性不强,观者整体游览下来会感到思绪杂乱。展板展台等的布置也并没有充分利用空间结构,疏密不协调,有些地方展陈拥挤,有些地方则过于疏简而显得进深过大,十分空旷。参观动线的合理组织能够强化展示内容的故事性与连续性,以保证纪念情感的连续激发和场所精神的精准传达。在进行国防教育展厅内部的空间塑造时,应运用空间形态的象征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并配合以界面、光影等的处理,结合动线的设计引导,通过四者的协同作用来表达主题纪念空间的情感特质,准确地传达场所精神,进而可以更好地达到传播文化与意识形态、保存战争记忆、提供民族及国家认同感、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作用。
(四)空间内部展陈设施陈旧
考察发现,纪念厅内大部分的设施,如展板、展台、地板、墙壁等,都出现了老化现象。大部分场景空间灯光照明缺少层次,再加上外部树木的遮挡,展厅内部的光线较昏暗且不均匀。年久失修的各类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需对纪念厅的内部设施进行改造与翻新。内部空间的处理包括对界面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和具体表现的选择与应用,通过营造恰当的空间氛围来左右参观者的心理感受。内部设施的风格也对展厅主题风格有影响,在内部设施的设计中需要做到兼顾设施使用性与美观性的同时统一展陈风格,展厅之间要合理融合过渡,带给参观者循序渐进、有情绪节奏的观感体验。
(五)建筑内部采光与通风较差
美国建筑师斯蒂芬·霍尔说过:“没有光,空间将有如被遗忘了一般。”光也就意味着阴影。光与影的过渡、界限以及光的折射等同样可以带来对空间的组合与分割,光影是营造空间氛围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光在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之外,还能对空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塑造,引导人们对空间的感知[1]。所以光线对内部空间的展现至关重要。在保证采光的良好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合理的通风。
光是空间表现中最重要的元素,光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生理刺激,更重要的是给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冲击感。在国防教育展厅的内部空间中,可以利用精心设计的人工光影效果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引导参观者的行为和情感。恰当的开窗与精心设计的不同采光口位置会带来不同投射方向的自然光影与令人舒适的通风方式,使得整个展厅不会过于沉闷。
二、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的具体改造设计思考
(一)整体建筑环境方面
徐州国防教育馆外围陈列着一批大型军事武器,可以利用大型军事武器、广场以及绿化将主体建筑围合起来打造成“回”字状建筑景观布局。充分利用外部空间,打造出灵活的游览流线,可以使整个建筑更加生动突出。建筑外部的广场用水泥铺满直至建筑外部台阶连接处,从视觉角度看,扩大了空间延伸性;从艺术角度看,广场的加入更具艺术性,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性。在植物配置上选用草坪及低矮的灌木组合搭配。低矮的灌木可通过定期的修理来维持造型,且不会遮挡光线,不会影响馆内采光,局部展品可通过自然光线增加本身的质感。同时,草坪作为过渡地带的一部分,可以为游客提供缓冲。建筑环境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充分利用建筑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能够增加建筑物整体的艺术性,更好地烘托整体建筑纪念氛围。 (二)外部造型方面
“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建筑造型设计师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有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改变,建筑设计的手法和理念也变得更加严格。”[2]为了突出徐州国防教育馆本身的特色,以“国防”为思路重点,将抗战时期“安全屋”的造型运用在建筑上。建筑主要采用钢结构与混凝土材质,钢结构的运用凸显出坚定不移地宣传国防教育思想任务这一出发点,以此来铭记烈士们的英勇牺牲。冰冷、毫无温度且不做任何色彩装饰的混凝土代表着战争的残酷,以此来提醒人们:当下的和平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保卫和平、积极拥护国防建设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三)内部空间布置方面
通过考察,国防教育馆可分为“民兵光荣史”“战场武器”“战时会议”“战场重现”“当今国防”五部分,分别对应一个展厅主题。“民兵光荣史”主要以展板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游客阅读;“战场武器”用展台和文字介绍,凸显战时威力;“战时会议”以小场景展现出来,营造紧张气氛;“战场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游客带入战争场景,感受战争的残酷;“当今国防”与“战场重现”联合在一起,使游客感受到国家对人民安全的重视,从而加深游客对国防安全的重视,将徐州国防教育馆的作用最大化,达到国家宣传国防教育的目的。
原展厅设计没有明确的游览方向指引,应积极利用导向标识和空间出入口的结合来做引导,以此解决游览展厅动线问题。
建筑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各个阶段背景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源自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这种价值的作用是巨大的,所带来的作用也是无穷的[3]。改造设计可以保留部分旧馆特色并与新场馆设计相结合,从而达到新旧馆一体,这既保留了原来的时代韵味,也是对新展馆设计的尊重。
建筑内可将自然光和人造光结合设计来表达纪念内容与精神。通过改造设计引入的自然光会增强空间的氛围,如在武器展示空间使用人造光打在主要展现物品上,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如观影室部分,需要幽暗的环境,我们采用地面照明引导游客行走,地面照面的补光满足了参观要求同时也起到导向作用。而部分场景采用顶面光照设计,利用趋光性,在心理效果上达到“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效果。光的设计运用对国防教育观的纪念内容与精神指向起到双重作用。
合理的开窗不仅有利于采光,也达到了通风换气的目的。在纪念精神方面,合理的通风能够配合光渲染出当时战场的凄惨、悲壮的氛围。同时,适当的通风也能通过触觉把游客的思绪及时拉回现实。
三、结语
以上通过对徐州国防教育馆的改造设计思路分析可见,通过改造设计可解决当前国防教育馆存在的参观者期望与当下展陈水平不相符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革命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存在状态及展陈水平与革命战争的文化背景逐渐不相称,也落后于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徐州地区淮海战役主题纪念性空间及其他革命纪念性空间作为红色文化傳承的重要载体,应该不断改造提升其物质精神内涵建设,打造徐州地区城市文化名片的新标高。
参考文献:
[1]甄密密.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大屠杀纪念馆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43.
[2]田成帝.基于建筑外观的造型设计问题探索研究[J].四川水泥,2020(8):206.
[3]裴军.德国改扩建型博物馆的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
关键词: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改造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地区淮海战役遗址纪念设施现状调查与主题纪念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研究”(XCX2020204)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曹志明。成员:邱蕾霖、盛加诺、朱懿宸、王梦婷、徐浩然。
徐州地区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战后遗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战争遗址以及为此建造的纪念性空间。这些由革命战争历史文化环境及其纪念物构成的革命战争纪念性空间,不仅是具有物质功能的空间场所,更是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战争纪念性空间作为传播民族精神文化与加强社会记忆的媒介,在加强爱国精神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园区及其相關主题纪念性空间考察研究发现,这些空间环境中,原有的纪念性空间与新建的建筑设施相比,在现存状态与展示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园区中的国防教育纪念馆为例,可以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建筑外部环境景观与主体建筑空间不协调
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建筑大多以低层建筑为主,常见的主体建筑多为一至三层,因此,为了突出主体建筑空间的中心地位,周围的景观环境设施应在尺度等方面与之相协调。考察发现:淮海战役纪念园区中的国防教育馆外围的景观树木由于尺度过于高大,给参观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迫感;从纪念节点区域主体建筑与配套环境景观关系来看,无法突出建筑主体,也使得建筑本身与外部空间缺乏空间上的联系。另外,过于高大密集的景观植被分配使得建筑内部缺乏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昏暗的光线与不够宜人的尺度往往会给参观者造成较差的观感。
因此,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应在保证景观内容合理性的同时,将淮海战役纪念空间的整体风格融入其中,谨慎处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使主体建筑与周围景观相融合,保证建筑与整体风格具较强的统一性。
(二)建筑外部广场设施陈旧
纪念馆外部部分广场设施过于陈旧,地面铺装材质简陋缺乏维护,破碎的砖块缝隙之间杂草丛生,影响观感与纪念氛围。另外,广场上布置的主题设施没有充分利用好空间结构,排布方式不明确,功能与意义不够明确。
出现该问题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好空间结构,外部空间与建筑的连接部分可以使整个纪念空间由开敞到封闭、由公共到私密,序列化、系统化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上,应该做到与建筑主题的风格相统一的同时,增强活动空间的美观性、意义性与有效性。
(三)纪念建筑内部主题与动线不够明确
通过对国防教育展厅的考察可以发现,展厅内的内容虽丰富,但却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每个小型展厅内的内容概括不明确,展厅之间的串联性不强,观者整体游览下来会感到思绪杂乱。展板展台等的布置也并没有充分利用空间结构,疏密不协调,有些地方展陈拥挤,有些地方则过于疏简而显得进深过大,十分空旷。参观动线的合理组织能够强化展示内容的故事性与连续性,以保证纪念情感的连续激发和场所精神的精准传达。在进行国防教育展厅内部的空间塑造时,应运用空间形态的象征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并配合以界面、光影等的处理,结合动线的设计引导,通过四者的协同作用来表达主题纪念空间的情感特质,准确地传达场所精神,进而可以更好地达到传播文化与意识形态、保存战争记忆、提供民族及国家认同感、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作用。
(四)空间内部展陈设施陈旧
考察发现,纪念厅内大部分的设施,如展板、展台、地板、墙壁等,都出现了老化现象。大部分场景空间灯光照明缺少层次,再加上外部树木的遮挡,展厅内部的光线较昏暗且不均匀。年久失修的各类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需对纪念厅的内部设施进行改造与翻新。内部空间的处理包括对界面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和具体表现的选择与应用,通过营造恰当的空间氛围来左右参观者的心理感受。内部设施的风格也对展厅主题风格有影响,在内部设施的设计中需要做到兼顾设施使用性与美观性的同时统一展陈风格,展厅之间要合理融合过渡,带给参观者循序渐进、有情绪节奏的观感体验。
(五)建筑内部采光与通风较差
美国建筑师斯蒂芬·霍尔说过:“没有光,空间将有如被遗忘了一般。”光也就意味着阴影。光与影的过渡、界限以及光的折射等同样可以带来对空间的组合与分割,光影是营造空间氛围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光在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之外,还能对空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塑造,引导人们对空间的感知[1]。所以光线对内部空间的展现至关重要。在保证采光的良好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合理的通风。
光是空间表现中最重要的元素,光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生理刺激,更重要的是给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冲击感。在国防教育展厅的内部空间中,可以利用精心设计的人工光影效果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引导参观者的行为和情感。恰当的开窗与精心设计的不同采光口位置会带来不同投射方向的自然光影与令人舒适的通风方式,使得整个展厅不会过于沉闷。
二、徐州地区淮海战役纪念性空间的具体改造设计思考
(一)整体建筑环境方面
徐州国防教育馆外围陈列着一批大型军事武器,可以利用大型军事武器、广场以及绿化将主体建筑围合起来打造成“回”字状建筑景观布局。充分利用外部空间,打造出灵活的游览流线,可以使整个建筑更加生动突出。建筑外部的广场用水泥铺满直至建筑外部台阶连接处,从视觉角度看,扩大了空间延伸性;从艺术角度看,广场的加入更具艺术性,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性。在植物配置上选用草坪及低矮的灌木组合搭配。低矮的灌木可通过定期的修理来维持造型,且不会遮挡光线,不会影响馆内采光,局部展品可通过自然光线增加本身的质感。同时,草坪作为过渡地带的一部分,可以为游客提供缓冲。建筑环境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充分利用建筑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能够增加建筑物整体的艺术性,更好地烘托整体建筑纪念氛围。 (二)外部造型方面
“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建筑造型设计师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有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改变,建筑设计的手法和理念也变得更加严格。”[2]为了突出徐州国防教育馆本身的特色,以“国防”为思路重点,将抗战时期“安全屋”的造型运用在建筑上。建筑主要采用钢结构与混凝土材质,钢结构的运用凸显出坚定不移地宣传国防教育思想任务这一出发点,以此来铭记烈士们的英勇牺牲。冰冷、毫无温度且不做任何色彩装饰的混凝土代表着战争的残酷,以此来提醒人们:当下的和平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保卫和平、积极拥护国防建设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三)内部空间布置方面
通过考察,国防教育馆可分为“民兵光荣史”“战场武器”“战时会议”“战场重现”“当今国防”五部分,分别对应一个展厅主题。“民兵光荣史”主要以展板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游客阅读;“战场武器”用展台和文字介绍,凸显战时威力;“战时会议”以小场景展现出来,营造紧张气氛;“战场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游客带入战争场景,感受战争的残酷;“当今国防”与“战场重现”联合在一起,使游客感受到国家对人民安全的重视,从而加深游客对国防安全的重视,将徐州国防教育馆的作用最大化,达到国家宣传国防教育的目的。
原展厅设计没有明确的游览方向指引,应积极利用导向标识和空间出入口的结合来做引导,以此解决游览展厅动线问题。
建筑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各个阶段背景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源自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这种价值的作用是巨大的,所带来的作用也是无穷的[3]。改造设计可以保留部分旧馆特色并与新场馆设计相结合,从而达到新旧馆一体,这既保留了原来的时代韵味,也是对新展馆设计的尊重。
建筑内可将自然光和人造光结合设计来表达纪念内容与精神。通过改造设计引入的自然光会增强空间的氛围,如在武器展示空间使用人造光打在主要展现物品上,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如观影室部分,需要幽暗的环境,我们采用地面照明引导游客行走,地面照面的补光满足了参观要求同时也起到导向作用。而部分场景采用顶面光照设计,利用趋光性,在心理效果上达到“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效果。光的设计运用对国防教育观的纪念内容与精神指向起到双重作用。
合理的开窗不仅有利于采光,也达到了通风换气的目的。在纪念精神方面,合理的通风能够配合光渲染出当时战场的凄惨、悲壮的氛围。同时,适当的通风也能通过触觉把游客的思绪及时拉回现实。
三、结语
以上通过对徐州国防教育馆的改造设计思路分析可见,通过改造设计可解决当前国防教育馆存在的参观者期望与当下展陈水平不相符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革命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存在状态及展陈水平与革命战争的文化背景逐渐不相称,也落后于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徐州地区淮海战役主题纪念性空间及其他革命纪念性空间作为红色文化傳承的重要载体,应该不断改造提升其物质精神内涵建设,打造徐州地区城市文化名片的新标高。
参考文献:
[1]甄密密.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大屠杀纪念馆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43.
[2]田成帝.基于建筑外观的造型设计问题探索研究[J].四川水泥,2020(8):206.
[3]裴军.德国改扩建型博物馆的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