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雨如注,水库溃坝,浊浪滔天,一片汪洋,死尸遍地,瘟疫横行……须臾之间,海啸般的洪水漫卷豫东南地区,给1975年夏天的河南,留下了一段痛彻肺腑的伤逝记忆……
作者:江华、喻尘
出版:《南方都市报》报社
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40分,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因特大暴雨引发溃坝,7亿多立方米的蓄水海啸般冲向毫无防备的村庄,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顿成一片汪洋。昔日富庶、美丽的华中平原,被数亿立方米的溃坝之水无情覆盖,无数沉浸在梦乡中的人们瞬间毙命,动物更是遭受灭顶之灾……
弹指之间,岁月已走过35个年轮,沉睡水底的遇难者如今已是累累骸骨。同是国殇,唐山大地震建有纪念馆,立有刻着遇难同胞名字的纪念碑,官方还有一年一度的隆重追思活动,而对“75·8”特大洪水的纪念却显得异常“低调”。就连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官方对确切的数字依旧保持缄默。人们铭记住唐山大地震的悲伤,却似乎遗忘了这史上最惨痛的洪灾。
“我们仍然害怕。”魏湾村经历过那场特大洪水的幸存者如今仍然心有余悸。水,成了魏湾村人永远的“心病”。一座座水坝,本意在于拦截洪水、造福人民,为何最后却变成了吞噬无数生命的水墓?
暴雨连连。方城县杨家庄,闪电击中并引燃了江华姑姑的闺房。一家人顺势在房檐地下接上水,就浇灭了越来越大的火;遂平县魏湾村,村民魏栓一家躲在土坯屋里,足不出户接雨水即可做饭
1975年,驻马店地区的盛夏不同寻常,不祥的征兆在天地混沌的状态下陆续出现:在板桥公社,鸡不入舍,猪不吃食,一黄狗跳上屋顶,如狼狂啸;桥板水库下游几十里处的林庄,村边聚满了黑压压的乌鸦,人们驱不走、赶不散,聒噪不已;上游泌阳县境内大路上蚂蚁密密麻麻地搬家……动物的异常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切还是如常。
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地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登陆后的台风没有像往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而是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
強烈低气压和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热低压从海洋携带的大量水汽,遭遇强冷空气,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罕见的大暴雨在驻马店地区连连落下——
方城县杨家庄村
河南方城县杨家庄村,是此次台风滞留的中心和暴雨中心地带,距离遂平近200公里。
8月5日中午,山谷里的村庄到处是巨大的雷声和闪电,小孩子们都胆小地躲在门后。在农村传言,雷电是天上的龙,要抓坏人,孩子们没有一个没偷过邻居的果树和玉米的。
一个球形闪电落在院子里,火球钻进窗棂,引燃了江华(杨家庄人,现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姑姑的闺房。一家老小几乎不用跑出去挑水救火,顺势在房檐地下接上水,就浇灭了越来越大的火。
水把门前的小河灌满了。到8月6日清晨,里面的堰塘憋开了。山洪的速度极快,平时一跃可过的小河,已经成了十几丈宽的大河。洪水跳跃着窜向下游5公里左右的黄土岗水库。
水库溢洪道与另一个河谷交汇处的山脚,居住着江华姑奶奶一家。
6日凌晨,姑奶奶舍不得一袋粮食不肯离开家,儿子将牲口刚刚赶到高地,回来救母亲的时候,突然拐过山脚的巨浪将母亲卷起,在水头上一个鱼跃,就消失在咆哮而下的洪河谷中。
在距离驻马店200公里之外,这个几乎是淮河一个毛细支流的山村小河里,老人成了这场暴雨中漂出的第一具人类的尸体。与之相伴的,是徒劳挣扎的牛羊猪狗,或像纸片一样被撕碎的鸡鸭。
山间巨石,在山洪中互相碰撞,发出巨大声响。河谷地带的粗大的树木,被巨石击为齑粉或碎片。大水沿着淮河支流澧河,奔向孤石滩水库,之后,满溢的库水沿着平狭地带,直奔下游,向遂平等地快速移动。
遂平县魏湾村
魏湾,直线距离板桥水库大坝只有数公里之遥。在大沙河第十个河湾的北岸,地势低于河对岸人声可闻的沙河镇。
那时,村民魏成栓刚刚结婚不久,21岁的媳妇赵英过门才三个月零三天。5日上午10时,身为公安干事的哥哥魏栓从文城公社派出所涉水赶回老家魏湾村,执行乡里分派给他的防汛任务。大雨将一家人聚在了一起,这个家族大小28口人。
魏成栓夫妇蹚着齐腰深的水,来到村子里一个地主留下的大青砖瓦房,这里结实的地基和墙壁,给村里许多人以保护,大屋里挤满了近百人。
“当时已经下了两天大雨,沟满河平,一些路段的积水差不多齐腰深了。”魏栓说,当时他的父母、妹妹、妻子和两个女儿(大的8岁,小的2岁)都躲在土坯屋里,接雨水煮饭。
8月6日,魏栓本来要到公社汇报情况,但雨越下越大,与公社的通讯联系彻底中断,水已经很深,已经无法赶到文城公社。
到了第二天,大雨仍没有停歇的迹象,一家人无所事事地待在屋里,听任孩子不停哭闹。
4日至8日,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覆盖了整个台风滞留地带,达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在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过了当时世界最高纪录——美国宾州密士港的782毫米。
从福建晋江,到河南方城,到几百平方公里的板桥水库容水区域,从8月5日开始的72小时里,所有的指针都向着一个方向:板桥水库,遂平,豫南驻马店平原,这里居住着1000万的人民,以及数不清的生灵。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一场空前的巨大灾难正悄悄逼近!
麻袋:没有;草袋:没有;板桥水库和板桥镇防汛器材:没有;木料:没有;铅丝:没有;应付意外的炸药:没有……在毫无防范的人类面前,死神露出了狰狞的邪笑
台风带来的数以百亿吨水计算的云,一股脑儿地将数以百亿计立方米的水,汇拢在自伏牛山余脉至桐柏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加速向驻马店地区流动。然而,淮河任何一个可以筑坝的地方都已经构筑了拦水大坝(在“大跃进”的推动下,驻马店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上,一发不可收拾,1957~1969年,新建水库200多座。由于片面重视蓄水,忽视防洪和河道治理,导致淮河隐患四伏),淮河上游聚集了令人可怕的水能。
8月5日17时,板桥库区内电话中断,公路交通中断,板桥水库逐渐变成了一座信息孤岛。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彬只好到部队用电台,辗转大坝两端、沙河店,接力联系。
8月6日子夜,板桥公社一名干部蹚着齐腰深的积水赶到水库管理局,转达了泌阳县委转来的省、地防汛指挥部指示:板桥水库开闸泄洪,最大泄量开到400立方米/秒。此时,洪峰流量已达1.7万立方米/秒,是板桥水库设计最大泄量(1720立方米/秒)的100倍。
7日,天刚蒙蒙亮,水库管理局动员保护国家财产,组织家属转移。中午,陈彬召集驻军、水库、板桥公社领导人会议,商讨应急措施。宣布水库处于紧急状态,通知下游群众转移。同时催促地委立即向驻军求援,派军队到水库抢险,抢修通讯线路,运送草袋、发电机组和其他防汛器材。
指挥部里产生了争执:是全部打开泄洪渠道还是等待上级命令,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在无法得到更高级别命令之前,指挥部只能尽力地做着抵御的准备。水利局的回答是:
麻袋:没有。
草袋:没有。
板桥水库和板桥镇防汛器材:没有。
木料:没有。
铅丝:没有。
应付意外的炸药:没有。
这是驻马店方面在8月6日、7日对板桥水库灾情作出的全部反应。
然而,面对毫无准备的人们,洪水并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板桥水库水位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上涨,此时已达115.7米,离坝顶只有1米左右。
这是8月7日晚7时许到凌晨的几个细节——
河南省水利厅正在郑州召开紧急抗洪会议,商议死守薄山水库、保住宿鸭湖水库及石漫滩水库是否要炸副泄洪道的问题。而水利工程师陈惺等人却更担心板桥水库。陈惺建议:速炸板桥水库副泄洪道,以增大泄洪量!但这一建议已无法传到板桥。
22:00,在板桥水库方面的要求下,调集驰援水库防守的驻军在大坝南端升起了两颗红色信号弹,并举枪对空扫射报警——但下游没有人弄清楚摇曳的红色信号弹以及隐隐约约的枪声,是什么意思。
22:10,水库管理局收到了驻军转来的地区防汛指挥部电报,指示打开闸门,以450立方米/秒的速度泄洪,不考虑其他影响,全力以赴保证大坝安全——距6日指示最大开闸400立方米/秒,多出了50立方米/秒的泄洪量。
0:20,水库电站因形势危急,停止发电,大坝陷入一片黑暗。
此时,板桥水库大坝上大批水库职工及家属正被转移到附近的高地。库水一厘米一厘米地上涨,淹至每个人的脚面、脚踝、小腿、膝盖……
库水迅速平坝,坝体受水面,水舌舔着防浪墙,将防浪墙上的沙壳一块块掏空,闪电之下,发亮的水漫过一千多米的大坝,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瀑布。
水库职工还在与近十亿立方米的库水做着抵抗。有人甚至搬来沉重的书柜,试图挡住防浪墙上不断扩大的缺口。冷静的水文站职工在暴雨中用斧子凿树,以记录洪水水位……
一道闪电、一串惊雷之后,突然天地噤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暴雨骤止,夜幕中出现了闪烁的星斗。
妇女儿童们惊喜地发现,埋没膝盖的水,落到了脚踝甚至脚面上。
惊喜的喊声顿时响起:“水落啦……”
陈彬突然觉得脚下一晃,他听到了天崩地陷般一声巨响,板桥大坝,像是打了个趔趄,洪水已经翻过防浪墙,剥去沙土層,从大坝跨越汝河的地段推开了缺口。
板桥大坝在微弱的星光之下,瀑布般的水幕消失,积攒了几天的数亿立方米库水,在上游来水不断推托之下,以撕裂一切的力量,推开了板桥大坝。
“出蛟啦……”这是在惊喜之后又一声巨大悲恸的喊声。
水声轰隆。即使是板桥大坝上所有这些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也无法想象几秒钟之后,将被彻底改变的世界,将被抹平的历史。
板桥水库水文站的职工们,几乎来不及想任何东西,他们的职责,是记录水落水涨的水位。他们默默地拿起石块,水下去,做个记号,下去,再做记号。他们跟了几个小时,直到水库露出清晰的原来叫“沙河”的河床。
水每下去一厘米,那就是巨大的水墓不知道向上堆了多少米,埋了多少人。没有人说话,没有一个声音,只有这种刻骨蚀髓的恐怖之声。
为了逃命,魏栓不得不把死去的孩子从妻子怀里蹬掉;板桥水库职工陈志家被冲到了几十里外的阳丰公社;而大部分从板桥水库被冲下来的人,未能活着翻越京广铁路
巨量的库水,犹如一把切蛋糕的刀子,轻松地将裂口从坝顶向坝基切伸。从20多米高的坝顶,直到坝基根部,近十亿立方米的水,再也没有阻力。
奔涌而出的更大的水流,雷霆万钧,成扇面的水墙,向他们蓄谋已久的目标扑去:田野、树木、飞禽走兽,平原上大大小小小的村庄和人们。
大约十分钟左右,第一个水头来到板桥水库下游沙河第十一道弯北岸洼地的魏湾。又几分钟后,洪水来到毗邻魏湾的赵庄——这是一个更深的洼地,村子里最高的树的树梢,还没有周围的地面高。接着是文城、阳丰、遂平县城、京广铁路——
8日凌晨,魏栓发现院子已经变成了大水坑,屋里的水也渐渐没过小腿肚。过了约半个小时,魏栓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紧接着老屋内墙上的土块一直往下掉。“房子要塌,得跑。”魏栓赶紧招呼父母先出去,他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抱着小女儿向外走。
水很快漫过了胸口,妻子拖着哭腔对他说:“你会水,你先走吧,看来我活不成了。”魏栓瞪了妻子一眼:“要死咱一块死。”刚出院子10多米远,魏栓回头看了一下,老屋已经坍塌了,很快消失在茫茫大水中。夜幕沉沉,水流湍急,魏栓身边不时漂来木箱、牲畜、衣物,耳边不断传来奋力挣扎的哭喊声。
妻子还抱着女儿,其实女儿早就呛死了,妻子依然死活不肯丢手。水大浪急,魏栓不敢松手,一松手也是死。魏栓只好把小女儿从妻子怀里蹬掉,任死去的孩子随波逐流——三天后,魏栓和妻子回到家里,得知两个妹妹和另一个孩子都没了。
赵英等人被困在了一座老房子里,那里聚集了近百人,大水已经向屋子里渗透了,“有人把被子往门上堵,想把水堵住。”当年的赵姑娘说,可是当时,房子塌了,房子是被水憋烂的,“百十口子,活下来的没有几个。”她和丈夫魏成栓扒拉上了一个箔(河南农村高粱杆织成的席状物,很大,可以卷起来晒东西,也可以抹上泥巴当墙)。
几天后,劫后幸存的魏栓夫妇等人回到了村里。他们只能按照模糊的记忆寻找村庄,因为大水所到之处,房屋、庄稼、树木,一切“有根”的全被连根拔起,“留下白花花的生地,一棵庄稼都没有了。”这是几乎所有经历大洪水冲击幸存下来的人回到村庄的记忆。
如今已58岁的陈志家,35年前是板桥水库水产队的职工。板桥水库溃坝当晚,他奉命和几个同事划船进水库设网捕拦从溢洪道流出的鱼。他有幸赢得了那场“生死劫”,后调回薄山水库管理局灌区管理处。多年后,他这样回忆道——
黑灯瞎火的水库里,我们的船被风雨吹得摇晃不定,不知过了多久,正在船舱睡觉的我觉得自己被狠狠撞了一下。我很快发现自己掉进了水里,我下意识地脱掉雨衣和胶鞋,抓住一块木头乱漂。
就这样漂着,这个时候能看见一些东西了,白花花的水啊。我在水头上,看到前面有村庄,有灯光,突然一下近了。人和哭喊声就在眼前,可一下子就什么都没有了,过去之后,身后的水面太安静了,什么都没有了。
当我能够抓着东西浮出水面的时候,我已经喝水喝得快撑死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遇到了活着的人。有些距离很近,可是谁也帮不了谁,水太快,不过大家能够互相说着话了。一些冲得没力气的人一下子就落水里不见了。
天快亮的时候,我问周边的人这是哪里,人们说这是阳丰公社。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棵树,树上已经有七八个人了,就把我救上去了。
大水下去的时候,人们把我放到门板上,我的腿受了伤,流了很多血。垂死的我最后被放在一个淤杂堆上。等我能歪斜着走路的时候,医疗队的人竟然从我睡过的淤杂堆里拉出来八个死人。我就曾睡在这些肿胀得像牛一样的尸体堆上。
当我蹒跚着走到阳丰公社卫生院那短短的三里路上时,只见成百具死尸散落在路旁。
大水过后,人们在板桥水库底找到了陈志家的同事:6具尸体被埋进沙堆,捕鱼船断成了两截……
浑浊的水面上,是成千上万具漂浮的人的尸体,大人,小孩,老人,妇女,激烈的水流将他们的衣服剥碎,他们赤裸着,回归自然状态,而更多的,则被掩埋在水下。数不清的家禽走兽,野生的,家养的,甚至包括脆弱的昆虫,几乎被洪水悉数格杀。
沿途的黑暗中,“呼通”、“呼通”的房屋倒塌声,“咔嚓”、“咔嚓”的树木断裂声响成一片,撞击声中,那些呼救的声音,没有机会发出下半句呼喊。
人们直接被水呛死,或被水中的物件击中死亡,或被电线、铁丝缠绕勒死,或被吸入涵洞窒息而死,而大部分从板桥水库被冲下来的人,未能活着翻越京广铁路。
水浪形成的巨大落差,在翻越铁路时下沉入路沟,那里成为许多人的坟墓。“基本是几十个回来一个。”灾后,铁路路沟里沉积下的尸体不计其数。一位从武汉方向来的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后来回忆:“铁路两旁的树枝,都被黑压压的苍蝇压弯了。”
洪水过后,驻马店受灾地区犹如人间地狱。水坑里、田埂边、桥洞中,到处都是死尸,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有的死尸倒悬在树上,有的卡在柴草堆里
滔天洪水过后留下的,是一群群体力不支的人,饥饿、疾病、甚至传染性疾病。在大量尸体未能清理之前,瘟疫随时可能爆发。消灭蚊蝇,治疗和预防疾病,遏制传染病和瘟疫的蔓延,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
灾后第21天,恢复运转的遂平县革命委员会发出了“遂革发75(30)”号文件《关于当前防病治病的通知》。
中共驻马店地委组织了几艘机帆船,日夜不停地抢救受災群众,但数百万被浸泡的人怎能救完——
京广铁路以东,地势低洼,从西平到遂平、汝南、平舆、上蔡、新蔡,被洪水连成一片。在数百平方公里的洪水中,被围困在房顶上、树杈上或河堤上的人们,开始打捞些瓜果、玉米棒充饥,后来只能吃树叶、树皮。
水坑里、田埂边、桥洞中,到处都是死尸,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有的死尸倒悬在树上,有的卡在柴草堆里。埋尸队员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将尸体集中在一起,给赤裸的尸体裹上随手都可以拾到的破被子、烂床单和衣服,掩埋起来,在地上留起坟头。但尸体太多,有的已无法辨认,更无法挪动,只好在水坑里、路边上挖几锹土,就地掩埋。
在车站、铁路两旁、车辆里,淤积了大量尸体,既无法挪动,又无法掩埋,只好浇上汽油点火烧掉。逐渐发臭变烂甚至产生毒素的人和动物的尸体,弥漫着人们说不清楚的雾气。
由于细菌的吞噬,天蒸地热,尸体正可怕地威胁着无衣无食、体能消耗过大而抵抗力越来越弱的存活者。大量蚊蝇滋生,树上的苍蝇结成辫、滚成团,压弯了树枝和高压线。
逃难而生的陈志家被阳丰公社卫生院收治,那里已经挤满了病人。他是板桥水库的人,因此受到了格外关照。卫生院里,开始是受伤发炎的,后来是传染病发作的,每天都有人死亡。由于病人接收太多,一座两层小楼不堪重负而倒塌,又有很多人被砸死砸伤。
驻马店市档案馆现藏资料显示:8月18日,平舆、上蔡、新蔡三县尚有88万人被水围困,群众生活极困难,华陂公社5.6万人仍有2.16万人泡在水里,已病死21人;汝南发病32万,其中痢疾3.3万,伤寒892人,肝炎223人,感冒2.4万,疟疾3072人,肠炎8.1万,高烧1.8万,外伤5.5万,中毒160人,红眼病7.5万,其他2.7万。8月20日,全地区尚有42万人在水中,病死者274人。
解放军以最快的速度向驻马店推进,海陆空立体地向灾区数百万人进行着当年力所能及的施救。从8月9日至22日,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湖北、河北、山西、武汉军区、广州军区、河南省军区及全国各地市的198个医疗卫生部门,派出三千多名医务工作者先后抵达灾区。空军从9月1日至6日连续出动飞机248架次,喷洒可湿性“六六六”粉248吨,覆盖了宿鸭湖以西250平方公里的地区。
灾后第五天,中央慰问团在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的率领下,到达驻马店。
纪登奎等人乘坐两架米-8直升机作了空中视察。中央慰问团在视察后认为,为了解救还困在水中的百万灾民,必须尽快排除洪、汝河平原的积水。
此时,安徽与河南交界处的班台水闸成了困住洪水东去的“拦路虎”,如果不打开班台水闸,洪水继续浸泡着数百万的民众,发病率将迅速上升。因此,缓解灾情的方案只有一个:炸掉班台水闸。
8月14日凌晨,陈惺在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一再的嘱托下,与农林部长沙枫一起抵达北京,向李先念做了汇报。
李先念在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邓小平通话后,邓小平同意派出武汉军区和南京军区舟桥部队,向陈惺在地图上指出的爆破位置执行炸坝任务。
随后,纪登奎做出决定,沙枫任指挥小组组长,陈惺、盖国英为成员,执行爆破任务。14日上午10点,沙枫、陈惺、盖国英等人几经辗转,从北京到达新蔡县,又换乘一艘柴油机船,驶向班台水闸,与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会合。
此时,安徽阜阳地委书记正在班台水闸的另一方,他被带到沙枫等人的指挥船上,沙枫下令他接受中央指令,转移下游群众。可是,他说,群众不愿转移,不同意炸坝……要与班台水闸共存亡。
沙枫再次强调,中央的命令一点都不能变动,必须炸坝。当日10点20分,10吨炸药爆破了班台水闸,被束缚的洪水立即向下游泄去,被淹没了七天之久的驻马店,渐渐露出了地面。
编撰:一苇
【链接】
“75·8”特大洪水死亡人数之谜
“75·8”洪水到底导致多少人死亡?是否如美国Discovery频道所说:死亡24万人?
令人遗憾的是,确切的“75·8”洪水,确切的台风线路,确切的来水流量以及库存,却没有一个确切的伤亡数字。直至今天,在当地地方志里、在纪念碑的官方“墓志铭”里,这个数字一直是模糊的,各种说法都在流传。
板桥水库重新修建后,原水利部长钱正英撰写的碑文是“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异常简洁地概括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政协委员乔培新、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和陆钦侃在文章中披露,河南“75·8”死亡人数达23万人。
遂平县档案局2005年编的《砥柱》一书载,遂平全县被洪水冲走23万多人,淹死18869人,大部分死难者被冲积到京广线以下地区。
1994年,原水利部长江流域委员会主任、国务院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魏廷铮在马来西亚被国外媒体问及“75·8”水库溃坝事件,回答说:“不记得具体死亡人数,但不会超过一万人。”他的理由是,如果死亡人数超过万人,国际新闻界必然会有报道。但这位部级官员的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民间的批评,死亡不过万人显然过于保守。而民间关注“75·8”死亡人数,为死难者获得尊重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
孟昭华和彭传荣编的《中国灾荒史》中载录,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溃坝失事,致1029万人遭受毁灭性的水灾,约有10万人当即“被洪水卷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说,死亡近10万人;中国科学院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写道,死亡人数达“数万人”。
“75·8”洪水见证者、新华社随慰问团记者张广友先生在2003年的一篇回忆录中,详细地回忆了死亡数字变化的内情——
原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说:“两个大型水库和那么多的中小型水库溃坝,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相当于一颗小型原子弹!”他又对张广友、《人民日报》记者安子贞说,给毛主席、党中央的报告,由你们来起草,内容要丰富,文辞要简练,以不超过两千字为好。他一再强调“不要超过两千字”,这就意味着,在阶级斗争为纲,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地“战洪图”的革命精神为主导的当时,笔墨将花费在此。
张广友和新华社国内内参组吴明华于8月下旬到9月中旬再次来到河南、安徽,从陆路重访灾区,写了5篇国内动态清样(国内动态清样,是主要提供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情报性质的动态信息)。
这篇内参在追寻这次河南水灾究竟死了多少人。内参认为,原来报的8.5万人的数字显然是多了,估计3万多人,最多不会超过4万人。
1975年8月20日,河南省委有个初步统计数字,说全省死亡85600多人,连同外地在灾区死亡的人,最多不超过10万人。当时省委说,这个数字比较准确。中央慰问团在给毛主席、党中央写的关于河南、安徽灾情报告中,引用了这个数字。
而当时驻马店地委的意见是,不主张再逐个核实。
由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披露,在这次被称为“75·8”特大洪水的灾难中,河南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2.6万,成了后来被沿用的一个“官方数字”。
我们之所以追问洪灾造成的确切死亡人数,并不是好奇,更不是历史考证癖的驱动。历史可以照亮未来前进的道路。只有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对这场既是天灾更是人祸的惨剧进行彻底的反思,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今天中国的大江大河上也潜伏着不计其数的“水墓”。
治水如治国,执政者能不慎乎?这是“75·8”特大洪水带给我们的昭示。也许,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更应该多一些谦卑,少一些自负。
作者:江华、喻尘
出版:《南方都市报》报社
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40分,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因特大暴雨引发溃坝,7亿多立方米的蓄水海啸般冲向毫无防备的村庄,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顿成一片汪洋。昔日富庶、美丽的华中平原,被数亿立方米的溃坝之水无情覆盖,无数沉浸在梦乡中的人们瞬间毙命,动物更是遭受灭顶之灾……
弹指之间,岁月已走过35个年轮,沉睡水底的遇难者如今已是累累骸骨。同是国殇,唐山大地震建有纪念馆,立有刻着遇难同胞名字的纪念碑,官方还有一年一度的隆重追思活动,而对“75·8”特大洪水的纪念却显得异常“低调”。就连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官方对确切的数字依旧保持缄默。人们铭记住唐山大地震的悲伤,却似乎遗忘了这史上最惨痛的洪灾。
“我们仍然害怕。”魏湾村经历过那场特大洪水的幸存者如今仍然心有余悸。水,成了魏湾村人永远的“心病”。一座座水坝,本意在于拦截洪水、造福人民,为何最后却变成了吞噬无数生命的水墓?
暴雨连连。方城县杨家庄,闪电击中并引燃了江华姑姑的闺房。一家人顺势在房檐地下接上水,就浇灭了越来越大的火;遂平县魏湾村,村民魏栓一家躲在土坯屋里,足不出户接雨水即可做饭
1975年,驻马店地区的盛夏不同寻常,不祥的征兆在天地混沌的状态下陆续出现:在板桥公社,鸡不入舍,猪不吃食,一黄狗跳上屋顶,如狼狂啸;桥板水库下游几十里处的林庄,村边聚满了黑压压的乌鸦,人们驱不走、赶不散,聒噪不已;上游泌阳县境内大路上蚂蚁密密麻麻地搬家……动物的异常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切还是如常。
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地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登陆后的台风没有像往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而是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
強烈低气压和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热低压从海洋携带的大量水汽,遭遇强冷空气,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罕见的大暴雨在驻马店地区连连落下——
方城县杨家庄村
河南方城县杨家庄村,是此次台风滞留的中心和暴雨中心地带,距离遂平近200公里。
8月5日中午,山谷里的村庄到处是巨大的雷声和闪电,小孩子们都胆小地躲在门后。在农村传言,雷电是天上的龙,要抓坏人,孩子们没有一个没偷过邻居的果树和玉米的。
一个球形闪电落在院子里,火球钻进窗棂,引燃了江华(杨家庄人,现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姑姑的闺房。一家老小几乎不用跑出去挑水救火,顺势在房檐地下接上水,就浇灭了越来越大的火。
水把门前的小河灌满了。到8月6日清晨,里面的堰塘憋开了。山洪的速度极快,平时一跃可过的小河,已经成了十几丈宽的大河。洪水跳跃着窜向下游5公里左右的黄土岗水库。
水库溢洪道与另一个河谷交汇处的山脚,居住着江华姑奶奶一家。
6日凌晨,姑奶奶舍不得一袋粮食不肯离开家,儿子将牲口刚刚赶到高地,回来救母亲的时候,突然拐过山脚的巨浪将母亲卷起,在水头上一个鱼跃,就消失在咆哮而下的洪河谷中。
在距离驻马店200公里之外,这个几乎是淮河一个毛细支流的山村小河里,老人成了这场暴雨中漂出的第一具人类的尸体。与之相伴的,是徒劳挣扎的牛羊猪狗,或像纸片一样被撕碎的鸡鸭。
山间巨石,在山洪中互相碰撞,发出巨大声响。河谷地带的粗大的树木,被巨石击为齑粉或碎片。大水沿着淮河支流澧河,奔向孤石滩水库,之后,满溢的库水沿着平狭地带,直奔下游,向遂平等地快速移动。
遂平县魏湾村
魏湾,直线距离板桥水库大坝只有数公里之遥。在大沙河第十个河湾的北岸,地势低于河对岸人声可闻的沙河镇。
那时,村民魏成栓刚刚结婚不久,21岁的媳妇赵英过门才三个月零三天。5日上午10时,身为公安干事的哥哥魏栓从文城公社派出所涉水赶回老家魏湾村,执行乡里分派给他的防汛任务。大雨将一家人聚在了一起,这个家族大小28口人。
魏成栓夫妇蹚着齐腰深的水,来到村子里一个地主留下的大青砖瓦房,这里结实的地基和墙壁,给村里许多人以保护,大屋里挤满了近百人。
“当时已经下了两天大雨,沟满河平,一些路段的积水差不多齐腰深了。”魏栓说,当时他的父母、妹妹、妻子和两个女儿(大的8岁,小的2岁)都躲在土坯屋里,接雨水煮饭。
8月6日,魏栓本来要到公社汇报情况,但雨越下越大,与公社的通讯联系彻底中断,水已经很深,已经无法赶到文城公社。
到了第二天,大雨仍没有停歇的迹象,一家人无所事事地待在屋里,听任孩子不停哭闹。
4日至8日,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覆盖了整个台风滞留地带,达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在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过了当时世界最高纪录——美国宾州密士港的782毫米。
从福建晋江,到河南方城,到几百平方公里的板桥水库容水区域,从8月5日开始的72小时里,所有的指针都向着一个方向:板桥水库,遂平,豫南驻马店平原,这里居住着1000万的人民,以及数不清的生灵。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一场空前的巨大灾难正悄悄逼近!
麻袋:没有;草袋:没有;板桥水库和板桥镇防汛器材:没有;木料:没有;铅丝:没有;应付意外的炸药:没有……在毫无防范的人类面前,死神露出了狰狞的邪笑
台风带来的数以百亿吨水计算的云,一股脑儿地将数以百亿计立方米的水,汇拢在自伏牛山余脉至桐柏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加速向驻马店地区流动。然而,淮河任何一个可以筑坝的地方都已经构筑了拦水大坝(在“大跃进”的推动下,驻马店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上,一发不可收拾,1957~1969年,新建水库200多座。由于片面重视蓄水,忽视防洪和河道治理,导致淮河隐患四伏),淮河上游聚集了令人可怕的水能。
8月5日17时,板桥库区内电话中断,公路交通中断,板桥水库逐渐变成了一座信息孤岛。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彬只好到部队用电台,辗转大坝两端、沙河店,接力联系。
8月6日子夜,板桥公社一名干部蹚着齐腰深的积水赶到水库管理局,转达了泌阳县委转来的省、地防汛指挥部指示:板桥水库开闸泄洪,最大泄量开到400立方米/秒。此时,洪峰流量已达1.7万立方米/秒,是板桥水库设计最大泄量(1720立方米/秒)的100倍。
7日,天刚蒙蒙亮,水库管理局动员保护国家财产,组织家属转移。中午,陈彬召集驻军、水库、板桥公社领导人会议,商讨应急措施。宣布水库处于紧急状态,通知下游群众转移。同时催促地委立即向驻军求援,派军队到水库抢险,抢修通讯线路,运送草袋、发电机组和其他防汛器材。
指挥部里产生了争执:是全部打开泄洪渠道还是等待上级命令,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在无法得到更高级别命令之前,指挥部只能尽力地做着抵御的准备。水利局的回答是:
麻袋:没有。
草袋:没有。
板桥水库和板桥镇防汛器材:没有。
木料:没有。
铅丝:没有。
应付意外的炸药:没有。
这是驻马店方面在8月6日、7日对板桥水库灾情作出的全部反应。
然而,面对毫无准备的人们,洪水并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板桥水库水位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上涨,此时已达115.7米,离坝顶只有1米左右。
这是8月7日晚7时许到凌晨的几个细节——
河南省水利厅正在郑州召开紧急抗洪会议,商议死守薄山水库、保住宿鸭湖水库及石漫滩水库是否要炸副泄洪道的问题。而水利工程师陈惺等人却更担心板桥水库。陈惺建议:速炸板桥水库副泄洪道,以增大泄洪量!但这一建议已无法传到板桥。
22:00,在板桥水库方面的要求下,调集驰援水库防守的驻军在大坝南端升起了两颗红色信号弹,并举枪对空扫射报警——但下游没有人弄清楚摇曳的红色信号弹以及隐隐约约的枪声,是什么意思。
22:10,水库管理局收到了驻军转来的地区防汛指挥部电报,指示打开闸门,以450立方米/秒的速度泄洪,不考虑其他影响,全力以赴保证大坝安全——距6日指示最大开闸400立方米/秒,多出了50立方米/秒的泄洪量。
0:20,水库电站因形势危急,停止发电,大坝陷入一片黑暗。
此时,板桥水库大坝上大批水库职工及家属正被转移到附近的高地。库水一厘米一厘米地上涨,淹至每个人的脚面、脚踝、小腿、膝盖……
库水迅速平坝,坝体受水面,水舌舔着防浪墙,将防浪墙上的沙壳一块块掏空,闪电之下,发亮的水漫过一千多米的大坝,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瀑布。
水库职工还在与近十亿立方米的库水做着抵抗。有人甚至搬来沉重的书柜,试图挡住防浪墙上不断扩大的缺口。冷静的水文站职工在暴雨中用斧子凿树,以记录洪水水位……
一道闪电、一串惊雷之后,突然天地噤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暴雨骤止,夜幕中出现了闪烁的星斗。
妇女儿童们惊喜地发现,埋没膝盖的水,落到了脚踝甚至脚面上。
惊喜的喊声顿时响起:“水落啦……”
陈彬突然觉得脚下一晃,他听到了天崩地陷般一声巨响,板桥大坝,像是打了个趔趄,洪水已经翻过防浪墙,剥去沙土層,从大坝跨越汝河的地段推开了缺口。
板桥大坝在微弱的星光之下,瀑布般的水幕消失,积攒了几天的数亿立方米库水,在上游来水不断推托之下,以撕裂一切的力量,推开了板桥大坝。
“出蛟啦……”这是在惊喜之后又一声巨大悲恸的喊声。
水声轰隆。即使是板桥大坝上所有这些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也无法想象几秒钟之后,将被彻底改变的世界,将被抹平的历史。
板桥水库水文站的职工们,几乎来不及想任何东西,他们的职责,是记录水落水涨的水位。他们默默地拿起石块,水下去,做个记号,下去,再做记号。他们跟了几个小时,直到水库露出清晰的原来叫“沙河”的河床。
水每下去一厘米,那就是巨大的水墓不知道向上堆了多少米,埋了多少人。没有人说话,没有一个声音,只有这种刻骨蚀髓的恐怖之声。
为了逃命,魏栓不得不把死去的孩子从妻子怀里蹬掉;板桥水库职工陈志家被冲到了几十里外的阳丰公社;而大部分从板桥水库被冲下来的人,未能活着翻越京广铁路
巨量的库水,犹如一把切蛋糕的刀子,轻松地将裂口从坝顶向坝基切伸。从20多米高的坝顶,直到坝基根部,近十亿立方米的水,再也没有阻力。
奔涌而出的更大的水流,雷霆万钧,成扇面的水墙,向他们蓄谋已久的目标扑去:田野、树木、飞禽走兽,平原上大大小小小的村庄和人们。
大约十分钟左右,第一个水头来到板桥水库下游沙河第十一道弯北岸洼地的魏湾。又几分钟后,洪水来到毗邻魏湾的赵庄——这是一个更深的洼地,村子里最高的树的树梢,还没有周围的地面高。接着是文城、阳丰、遂平县城、京广铁路——
8日凌晨,魏栓发现院子已经变成了大水坑,屋里的水也渐渐没过小腿肚。过了约半个小时,魏栓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紧接着老屋内墙上的土块一直往下掉。“房子要塌,得跑。”魏栓赶紧招呼父母先出去,他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抱着小女儿向外走。
水很快漫过了胸口,妻子拖着哭腔对他说:“你会水,你先走吧,看来我活不成了。”魏栓瞪了妻子一眼:“要死咱一块死。”刚出院子10多米远,魏栓回头看了一下,老屋已经坍塌了,很快消失在茫茫大水中。夜幕沉沉,水流湍急,魏栓身边不时漂来木箱、牲畜、衣物,耳边不断传来奋力挣扎的哭喊声。
妻子还抱着女儿,其实女儿早就呛死了,妻子依然死活不肯丢手。水大浪急,魏栓不敢松手,一松手也是死。魏栓只好把小女儿从妻子怀里蹬掉,任死去的孩子随波逐流——三天后,魏栓和妻子回到家里,得知两个妹妹和另一个孩子都没了。
赵英等人被困在了一座老房子里,那里聚集了近百人,大水已经向屋子里渗透了,“有人把被子往门上堵,想把水堵住。”当年的赵姑娘说,可是当时,房子塌了,房子是被水憋烂的,“百十口子,活下来的没有几个。”她和丈夫魏成栓扒拉上了一个箔(河南农村高粱杆织成的席状物,很大,可以卷起来晒东西,也可以抹上泥巴当墙)。
几天后,劫后幸存的魏栓夫妇等人回到了村里。他们只能按照模糊的记忆寻找村庄,因为大水所到之处,房屋、庄稼、树木,一切“有根”的全被连根拔起,“留下白花花的生地,一棵庄稼都没有了。”这是几乎所有经历大洪水冲击幸存下来的人回到村庄的记忆。
如今已58岁的陈志家,35年前是板桥水库水产队的职工。板桥水库溃坝当晚,他奉命和几个同事划船进水库设网捕拦从溢洪道流出的鱼。他有幸赢得了那场“生死劫”,后调回薄山水库管理局灌区管理处。多年后,他这样回忆道——
黑灯瞎火的水库里,我们的船被风雨吹得摇晃不定,不知过了多久,正在船舱睡觉的我觉得自己被狠狠撞了一下。我很快发现自己掉进了水里,我下意识地脱掉雨衣和胶鞋,抓住一块木头乱漂。
就这样漂着,这个时候能看见一些东西了,白花花的水啊。我在水头上,看到前面有村庄,有灯光,突然一下近了。人和哭喊声就在眼前,可一下子就什么都没有了,过去之后,身后的水面太安静了,什么都没有了。
当我能够抓着东西浮出水面的时候,我已经喝水喝得快撑死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遇到了活着的人。有些距离很近,可是谁也帮不了谁,水太快,不过大家能够互相说着话了。一些冲得没力气的人一下子就落水里不见了。
天快亮的时候,我问周边的人这是哪里,人们说这是阳丰公社。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棵树,树上已经有七八个人了,就把我救上去了。
大水下去的时候,人们把我放到门板上,我的腿受了伤,流了很多血。垂死的我最后被放在一个淤杂堆上。等我能歪斜着走路的时候,医疗队的人竟然从我睡过的淤杂堆里拉出来八个死人。我就曾睡在这些肿胀得像牛一样的尸体堆上。
当我蹒跚着走到阳丰公社卫生院那短短的三里路上时,只见成百具死尸散落在路旁。
大水过后,人们在板桥水库底找到了陈志家的同事:6具尸体被埋进沙堆,捕鱼船断成了两截……
浑浊的水面上,是成千上万具漂浮的人的尸体,大人,小孩,老人,妇女,激烈的水流将他们的衣服剥碎,他们赤裸着,回归自然状态,而更多的,则被掩埋在水下。数不清的家禽走兽,野生的,家养的,甚至包括脆弱的昆虫,几乎被洪水悉数格杀。
沿途的黑暗中,“呼通”、“呼通”的房屋倒塌声,“咔嚓”、“咔嚓”的树木断裂声响成一片,撞击声中,那些呼救的声音,没有机会发出下半句呼喊。
人们直接被水呛死,或被水中的物件击中死亡,或被电线、铁丝缠绕勒死,或被吸入涵洞窒息而死,而大部分从板桥水库被冲下来的人,未能活着翻越京广铁路。
水浪形成的巨大落差,在翻越铁路时下沉入路沟,那里成为许多人的坟墓。“基本是几十个回来一个。”灾后,铁路路沟里沉积下的尸体不计其数。一位从武汉方向来的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后来回忆:“铁路两旁的树枝,都被黑压压的苍蝇压弯了。”
洪水过后,驻马店受灾地区犹如人间地狱。水坑里、田埂边、桥洞中,到处都是死尸,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有的死尸倒悬在树上,有的卡在柴草堆里
滔天洪水过后留下的,是一群群体力不支的人,饥饿、疾病、甚至传染性疾病。在大量尸体未能清理之前,瘟疫随时可能爆发。消灭蚊蝇,治疗和预防疾病,遏制传染病和瘟疫的蔓延,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
灾后第21天,恢复运转的遂平县革命委员会发出了“遂革发75(30)”号文件《关于当前防病治病的通知》。
中共驻马店地委组织了几艘机帆船,日夜不停地抢救受災群众,但数百万被浸泡的人怎能救完——
京广铁路以东,地势低洼,从西平到遂平、汝南、平舆、上蔡、新蔡,被洪水连成一片。在数百平方公里的洪水中,被围困在房顶上、树杈上或河堤上的人们,开始打捞些瓜果、玉米棒充饥,后来只能吃树叶、树皮。
水坑里、田埂边、桥洞中,到处都是死尸,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有的死尸倒悬在树上,有的卡在柴草堆里。埋尸队员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将尸体集中在一起,给赤裸的尸体裹上随手都可以拾到的破被子、烂床单和衣服,掩埋起来,在地上留起坟头。但尸体太多,有的已无法辨认,更无法挪动,只好在水坑里、路边上挖几锹土,就地掩埋。
在车站、铁路两旁、车辆里,淤积了大量尸体,既无法挪动,又无法掩埋,只好浇上汽油点火烧掉。逐渐发臭变烂甚至产生毒素的人和动物的尸体,弥漫着人们说不清楚的雾气。
由于细菌的吞噬,天蒸地热,尸体正可怕地威胁着无衣无食、体能消耗过大而抵抗力越来越弱的存活者。大量蚊蝇滋生,树上的苍蝇结成辫、滚成团,压弯了树枝和高压线。
逃难而生的陈志家被阳丰公社卫生院收治,那里已经挤满了病人。他是板桥水库的人,因此受到了格外关照。卫生院里,开始是受伤发炎的,后来是传染病发作的,每天都有人死亡。由于病人接收太多,一座两层小楼不堪重负而倒塌,又有很多人被砸死砸伤。
驻马店市档案馆现藏资料显示:8月18日,平舆、上蔡、新蔡三县尚有88万人被水围困,群众生活极困难,华陂公社5.6万人仍有2.16万人泡在水里,已病死21人;汝南发病32万,其中痢疾3.3万,伤寒892人,肝炎223人,感冒2.4万,疟疾3072人,肠炎8.1万,高烧1.8万,外伤5.5万,中毒160人,红眼病7.5万,其他2.7万。8月20日,全地区尚有42万人在水中,病死者274人。
解放军以最快的速度向驻马店推进,海陆空立体地向灾区数百万人进行着当年力所能及的施救。从8月9日至22日,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湖北、河北、山西、武汉军区、广州军区、河南省军区及全国各地市的198个医疗卫生部门,派出三千多名医务工作者先后抵达灾区。空军从9月1日至6日连续出动飞机248架次,喷洒可湿性“六六六”粉248吨,覆盖了宿鸭湖以西250平方公里的地区。
灾后第五天,中央慰问团在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的率领下,到达驻马店。
纪登奎等人乘坐两架米-8直升机作了空中视察。中央慰问团在视察后认为,为了解救还困在水中的百万灾民,必须尽快排除洪、汝河平原的积水。
此时,安徽与河南交界处的班台水闸成了困住洪水东去的“拦路虎”,如果不打开班台水闸,洪水继续浸泡着数百万的民众,发病率将迅速上升。因此,缓解灾情的方案只有一个:炸掉班台水闸。
8月14日凌晨,陈惺在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一再的嘱托下,与农林部长沙枫一起抵达北京,向李先念做了汇报。
李先念在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邓小平通话后,邓小平同意派出武汉军区和南京军区舟桥部队,向陈惺在地图上指出的爆破位置执行炸坝任务。
随后,纪登奎做出决定,沙枫任指挥小组组长,陈惺、盖国英为成员,执行爆破任务。14日上午10点,沙枫、陈惺、盖国英等人几经辗转,从北京到达新蔡县,又换乘一艘柴油机船,驶向班台水闸,与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会合。
此时,安徽阜阳地委书记正在班台水闸的另一方,他被带到沙枫等人的指挥船上,沙枫下令他接受中央指令,转移下游群众。可是,他说,群众不愿转移,不同意炸坝……要与班台水闸共存亡。
沙枫再次强调,中央的命令一点都不能变动,必须炸坝。当日10点20分,10吨炸药爆破了班台水闸,被束缚的洪水立即向下游泄去,被淹没了七天之久的驻马店,渐渐露出了地面。
编撰:一苇
【链接】
“75·8”特大洪水死亡人数之谜
“75·8”洪水到底导致多少人死亡?是否如美国Discovery频道所说:死亡24万人?
令人遗憾的是,确切的“75·8”洪水,确切的台风线路,确切的来水流量以及库存,却没有一个确切的伤亡数字。直至今天,在当地地方志里、在纪念碑的官方“墓志铭”里,这个数字一直是模糊的,各种说法都在流传。
板桥水库重新修建后,原水利部长钱正英撰写的碑文是“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异常简洁地概括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政协委员乔培新、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和陆钦侃在文章中披露,河南“75·8”死亡人数达23万人。
遂平县档案局2005年编的《砥柱》一书载,遂平全县被洪水冲走23万多人,淹死18869人,大部分死难者被冲积到京广线以下地区。
1994年,原水利部长江流域委员会主任、国务院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魏廷铮在马来西亚被国外媒体问及“75·8”水库溃坝事件,回答说:“不记得具体死亡人数,但不会超过一万人。”他的理由是,如果死亡人数超过万人,国际新闻界必然会有报道。但这位部级官员的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民间的批评,死亡不过万人显然过于保守。而民间关注“75·8”死亡人数,为死难者获得尊重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
孟昭华和彭传荣编的《中国灾荒史》中载录,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溃坝失事,致1029万人遭受毁灭性的水灾,约有10万人当即“被洪水卷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说,死亡近10万人;中国科学院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写道,死亡人数达“数万人”。
“75·8”洪水见证者、新华社随慰问团记者张广友先生在2003年的一篇回忆录中,详细地回忆了死亡数字变化的内情——
原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说:“两个大型水库和那么多的中小型水库溃坝,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相当于一颗小型原子弹!”他又对张广友、《人民日报》记者安子贞说,给毛主席、党中央的报告,由你们来起草,内容要丰富,文辞要简练,以不超过两千字为好。他一再强调“不要超过两千字”,这就意味着,在阶级斗争为纲,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地“战洪图”的革命精神为主导的当时,笔墨将花费在此。
张广友和新华社国内内参组吴明华于8月下旬到9月中旬再次来到河南、安徽,从陆路重访灾区,写了5篇国内动态清样(国内动态清样,是主要提供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情报性质的动态信息)。
这篇内参在追寻这次河南水灾究竟死了多少人。内参认为,原来报的8.5万人的数字显然是多了,估计3万多人,最多不会超过4万人。
1975年8月20日,河南省委有个初步统计数字,说全省死亡85600多人,连同外地在灾区死亡的人,最多不超过10万人。当时省委说,这个数字比较准确。中央慰问团在给毛主席、党中央写的关于河南、安徽灾情报告中,引用了这个数字。
而当时驻马店地委的意见是,不主张再逐个核实。
由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披露,在这次被称为“75·8”特大洪水的灾难中,河南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2.6万,成了后来被沿用的一个“官方数字”。
我们之所以追问洪灾造成的确切死亡人数,并不是好奇,更不是历史考证癖的驱动。历史可以照亮未来前进的道路。只有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对这场既是天灾更是人祸的惨剧进行彻底的反思,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今天中国的大江大河上也潜伏着不计其数的“水墓”。
治水如治国,执政者能不慎乎?这是“75·8”特大洪水带给我们的昭示。也许,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更应该多一些谦卑,少一些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