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为师化古为今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内,因其山势雄伟、风景秀美而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其不仅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也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浓郁的宗教气息为这座名山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李白《登峨眉山》云:“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诗人在描述峨眉独特风光之时,也传递出登此山如入仙家境界的心灵体验。旖旎的巴蜀山水不仅带来了歌赋灵感,更对初创阶段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侧面推动作用。张彦远曾经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吴道子“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但毕竟蜀地交通不便,后期往来于此的画家甚少,即使有文人名士的驻足,也多是因贬谪流放。直到20世纪,依靠日益便捷的交通条件,伴随山水写生风气的渐次兴起,峨眉山逐渐成为画家山水壮游之地。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张大千、黄君璧、黄宾虹等人均曾多次深入峨眉,赏景、赋诗、访寺,挥笔濡墨,描绘其山川景物,为巴蜀山水写照。战争岁月,更有诸文人、学者、艺术家从各地云集西南大后方,齐聚四川、云南等地,一时间巴蜀之地的山水人文再次成為众人笔下最常见的艺术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美术家协会的支持下,艺术家群体掀起了写生浪潮。自此,巴蜀风光成为中国山水画家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之一,峨眉山也以其多样的山水地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艺术家各自笔墨表现中幻化出不同的气质与风貌。
  中国美术馆藏有一幅秦仲文创作的《峨眉山色》,作品创作于1961年。是年,秦仲文第二次随中国美协组织的写生团旅行写生,所访之处正是湘、滇、黔、川、贵等地的名山大川,《峨眉山色》应当正是秦仲文这次写生的成果之一。
  作品突出表现了峨眉山的层峦叠嶂、云烟苍茫之貌,恰如李白诗中“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的描述,画家以S形构图铺陈画面,浓墨重彩间,皴擦点染下,尽显山崖之险陡、松柏之苍翠,自然的郁勃之气油然而生。画面中浮动的烟岚云气,在凸显峨眉山麓高耸之势的同时,也为此景增加了几分神秘的仙家气息,与半山腰的寺庙相得益彰。作品用笔细致繁密,以小斧披皴配合牛毛皴与解锁皴,运用中更显不拘之势,皴擦之外注重墨与色的干湿关系。画中的每一块石面上,都综合多重笔墨手法。作品繁密高叠之貌与有王蒙山水之遗风。但通览全幅,陡崖壁垒之势更近于北派大山。虽写峨眉,却着意表现的是山水之雄风,揭示出画家在山水创作中所秉持的审美气质。
  秦仲文在从艺之初并非专业画家,其和京派诸艺术家相似,有着入仕的雄心。其早年艺术创作为其业余所好,自然更多的是日常文心的彰显;在后期,其专攻中国画创作,执教于美院,成为当时传统国画最坚定的捍卫者之一。和当时大部分画家学习方式相似,秦仲文的绘画入门同样是从临摹开始。他曾在自述中讲:“我学习山水画,最初不过临习清代晚期的画家,如奚铁生、黄谷原、戴醇士等简易平淡的画法。后来稍进,更学清代初期的画家,如龚半千、查梅壑等。年近二十,更进而学‘四王’,兼及吴、恽各家。从此,接近了上溯宋元各家的道路。这时,故宫博物院开放,我曾不断地纵览上下千年古代时画,认识到的都是国画遗产……”秦仲文不仅勤于临摹,更深刻认识到临摹和创作的关系。他“自二十岁后学古和创作相互并行,四十多年中辛勤致力,始终未尝脱离摹写古画,以因为创的途径”。《叠嶂晴云》《深山小村》等画作不仅是其传统绘画功底的彰显,亦是其基于传统山水构成的再创作。应当说,秦仲文的艺术创作以“四王”为宗,以“元四家”为源,其所秉持的是最为正宗的南宗文人思想。但是长年北方的生活阅历,使秦仲文的审美接受中,也不全然是董北苑的迷蒙云山或倪瓒的空灵溪山。对其来说,北派的“荆关”巨障同样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事实上,1950年前后,南北宗的壁垒早已不如董其昌那个时代坚固。美术史家阮璞曾在《对董其昌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之再认识》一文中申明:“不应把‘画分南北宗’说仅仅看成是个史学问题,即不应该仅仅从历史事实上去看是否真的存在过两个并行发展的、代代承传不绝的画派世系,而应把‘画分南北宗’说主要看成是个美学问题,即主要应从绘画美学的角度去看是否可能同时并存着可以相对划分的两种不同画风、不同画法、不同审美追求和不同的作画态度。”“我们有理由认为:董其昌倡‘画分南北宗’说,与其说它的实质在于从绘画史上捏造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两个代代承传的绘画宗派分道扬镳、一盛一衰的历史事迹,倒不如说它的实质在于从绘画美学上阐发实际上是存在的两种各有千秋、相映成趣的,由不同画风、画法、审美追求和作画态度所显示出来的美学现象。”这种摆脱宗派的门户之见、正野之分的艺术观,使现代中国画家在风格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到古代画家论述的局限性,更能注意到其论点产生的特殊情境和艺术价值,进而增强艺术家对于笔墨运用的灵活性。以此理论探讨为背景,艺术家在写生过程中,面对山水真景,对于风格的应用有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秦仲文响应当时文艺创作号召,开启了外出写生之旅。“多次在京郊,远至各省,行役万里,跋涉崎岖,看尽山川,写为画稿”的写生过程,使其发现“传统上所谓南宗画派,远不足适应今天写生中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故而在创作中“又加强融会北宗,贯彻实践的方向”,从而成就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山水画风。③类似的经验在同时期其他地方画派艺术家的身上也有体现。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之一的钱松嵒,也是在“二万三千里写生”之后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皴法”的局限性,将各类皴法与不同地域的地质特征相结合,实现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和艺术思想的阐发的相辅相成。但是钱松嵒也说:“不看真山真水,没有资格画山水。但是立场观点不正确,即使沉浸在生活中,也是枉然。或许到了武汉,看不到长江大桥,而所见的只是板桥流水、古道残阳。”正像他所说的那样,画家风格的创立,技法是一方面因素,思想同样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因素。钱松嵒通过写生,获得了革新风格最重要的艺术立场和时代精神,秦仲文同样如此。   作为浸淫传统已久的老画家,秦仲文之所以能够响应时代号召,迅速投入写生情景中,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绘画创作方式的改变,恰在于其本人沉醉于新时代以及新时代的艺术观。他极为认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讲的文艺创作方针路线,并切实地按照讲话精神开展创作,自言这种学习使其“明白了服务对象、创作源流和继承发展等新的精义”,并“感到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生活,以期达到推陈出新的发展”。
  写生的过程,是写真的过程,同样也是写心的过程。张大千的峨眉气势磅礴,傅抱石的峨眉烟雨淋漓,黄宾虹的峨眉草木浑厚,同一种景色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焕发出不一样的艺术特质。这一方面是不同笔法经营下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是不同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创造。秦仲文《峨眉山色》中的峨眉,将南方山水的润泽和北派山河的雄浑融合起来,缥缈中更有盎然的升腾之意。观之,不禁令人想起北宗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该作同样在山水中着意突出早春的生机,希冀以此带来国运的勃兴。时至今日,画家早已不是古代统治者思想统摄下的传播者,他们自觉而坚定地践行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观。从此意义上讲,秦仲文所绘不仅是其所见的峨眉山,更是其心中对于祖国山河的印象。在新时期,艺术家眼中的祖国山河雄浑、壮丽,作品也因此寄寓了艺术家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期待。
  这些以峨眉山为素材的中国画作品,共同彰显出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同于西方“写真”的写生观念。秦仲文说:“我们国画创作不可能也绝不应当被限制在‘如实地反映现实’之内。”中国画家的写生,并非以真实描绘所见客观物象为己任,而是将写生作为焕发笔墨精神的契机。无论是北宋画院“格物致知”的写生教学方式,还是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无论是黄公望深入山林而作的《富春山居图》,还是明朝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而后作的《华山图册》,“师法自然”的创作方式都是美术史杰作产生的重要基石。但是技艺之外,我们更不能忘记艺术家对于创作的至真至纯的艺术性情。只有以此为前提,写生经验才能真正为作品带来法外的“化机”。从这个角度而言,古今国画作品不管风格如何演进,所内蕴的本质都是一贯的。
  秦仲文讲其“六十岁前以古为師,六十岁后以真为师”,借助山水的灵性再塑传统中国画的精神。虽然其笔下始终不曾离开其通过长年累月临习而形成的传统特质,但是,《峨眉山色》的完成,不仅是笔墨技法的构造,是画家个性、气质的综合呈现,更是在民族、时代的前提下生发而成的。作品是写生,更是写心、写时代。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灵魂,实现了秦仲文创作意义上的“推陈出新”。
其他文献
去年11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内容珍奇、别开生面的“清代宫廷玉器特展”,给省城合肥提供了一场难能可贵的文化盛宴。我有幸多次陪同朋友参观实物,多角度拍下几百张图片,作为鉴定与研究的珍贵资料。但是玉器的尺寸等数据一无所有,当时就想要一本玉器图录。当被告之以后会有出版物,于是我便满心欢喜地期待着。  《盛世琳琅》-书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是所有参加特展的清代玉器的汇编,收录各种类型的玉
期刊
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国山水画不断变革和发展的两大动力,更是无数中国山水画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条必经之路。当下,中国山水画创作和研究过程中,对传统精神的坚守与偏见并存,对创新思想的热衷和缺失同行,而赖少其给我们提供的成功范本则是坚守传统的笔墨、兼融技法的创新,集古代众家之精华,熔中西技法于—炉,汇自家气韵之博大。他是被鲁迅先生称道的“最具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他是以笔代刀、金戈铁马的革命斗士,他是推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绘画从总体来说是线性的艺术,这种线性又受到书法书写方式的影响,以至发展到书画一体的融合状态,言“绘画”而为“写意”,一个“写”字几乎概括了中国画线性的全部特征.本文对意笔形态下的线性特征进行简单而明确的梳理,考察“四君子”在写意花乌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线性状态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以“四君子”所分别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线性类型为切入点,并结合黄宾虹的“五字”笔法诀,深入研究“四君子”题材在写
期刊
历代中国文人多爱“游”。其作诗论画、雅集博古,大多是在山水园林的游历之中完成。进一步讲,中国文化思想中的“游”指向深刻的精神取向和审美内涵。庄子执于“游”,有“游乎尘垢之外”“游其樊而无感其名”的无为放达,有“北冥之鲲”翱翔天际的浪漫宏阔。西晋陆机讲“游”:“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绪之通达昭然若揭。曹魏嵇康在《赠秀才入军》中亦写到“游”:“目送归鸿
期刊
在当代篆刻家中,对战国古玺印的取法者为数众多。古玺印中的自由烂漫、不泥成法、恣肆生动的特征和其广阔的发展空间,都与今人多元、开放的思维和对形式感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  伴随着当代社会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篆刻創作主体的心态和思维也要相应地转换。怎样才能既不丢弃传统的影子,又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创出时代的新风?这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解读、阐释、改造古代篆刻艺术,因此当代篆刻家也要具备历
期刊
1980年生,別署骐岳,斋号林岳堂,文学硕士(美术学书法批评方向)。现为山西省运城学院书法讲师、山西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
期刊
1980年生,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实践硕士,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书法批评硕士。现为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核心文學期刊编辑。
期刊
聂松  1978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在读博士(导师为姜宝林先生)、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首都博物馆创作院画家。1999 200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2012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现代水墨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导师为阎秉会先生。  聂松是我一见如故的人,自然成为同道佳朋。聂松善于叙述与表达,缓口轻腔,说事通透
期刊
陈海峰  号闲汉,1965年出生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自幼师从于郑正、薛志耘、阎梓昭先生,为薛志耘先生的入室弟子。2004年入北京画院深造,师从石齐、王明明、郭石夫先生。2011年进修于国家画院高研班,导师高卉民先生。其国画作品追求泼辣、豪放、水墨淋漓的大写意画风。中央电视台、台北电视台、宿州电视台分别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专题报道。现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宿州市民建画院副院长,宿
期刊
郭艺涵  1989年9月生于山东青州;2006-201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获学士学位;2011-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乌系,获硕士学位,导师为于光华教授;201 5年至今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中国写意画研究方向博士学位,导师张立辰教授。作品曾入选经典与现代——中国画四条屏名家作品邀请展、文脉心象——当代中国画百家百扇艺术展(第三回展)、第三届全国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