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尤其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二轮复习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更是一线历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历史二轮复习 高效课堂 有效性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掌握,认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这就对二轮复习有了更高要求,不能出现“炒冷饭”现象,而是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推动学生进一步地探究和思考问题。如何增强历史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我结合自己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集体备课,明确主旨。
个人钻研教材、考纲,分析学生情况,这是实现历史复习课有效性的前提,而集体备课则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只有经过研讨,深刻剖析,确立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既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在设计《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还是紧紧抓住学案,注重知识梳理,由学生自己完成;史料研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走进高考,回顾历年高考题,感受高考;运用知识,通过习题的讲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集体备课时,这样的设想受到了同行的质疑,感觉仍没有脱离一轮复习的窠臼,既没有新意,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发,经过研讨,重新确立本课目标和主旨:1.线索梳理——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发展线索;2.知识运用与梳理——通过材料展示,将基础知识隐含在材料中,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一起梳理与分析,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知识链接与延伸——将必修三本书中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达到知识整合和拓展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比较能力;4.易错点点拨——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和新中国的过渡时期时间界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这些知识点,教师运用数学符号方法来处理,使学生能直观地通过数学符号掌握理论与概念;5.读史感悟——展示巴黎公社殉难处、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等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6.经典习题训练。
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以充足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氛围;在注重问题教学的同时,不忽视历史课本知识的梳理,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材料展示与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横向和纵向)能力,知识链接与延伸就是很好的表现。在读史感悟环节,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品质。在易错点分析中,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的进一步强化。
二、理清线索,构建框架。
作为二轮复习,一般都会采取小专题方式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对本专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梳理,注重对学生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这就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适应综合能力测试需要。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齐读单元材料,用一句话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革命——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接下来的复习与探讨始终围绕这一体系进行。这样就做到了构建知识框架与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主体,注重实效。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功能,如何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中学一线教师一直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是主体性体现的关键。因而,在二轮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运用大量史料,创设一定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要求,不断提高二轮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单元线索梳理由学生完成,教师适当补充;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则通过一个选择题的方式展现,恩格斯曾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从恩格斯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①“已有的思想材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来源于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②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③“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A.①②③?摇B.①②③④?摇C.①③④?摇D.①③。这样的安排既了解了背景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讲解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时,也是通过材料展示达到目的。材料一《永远的马克思》(2008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自由资本主义受到广泛的社会质疑。在德国,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今年圣诞节的最佳礼品。据说,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正在阅读《资本论》,这位在金融危机中焦头烂额、寝食不安的财长,现在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材料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提高工人工资,就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危险。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危机是资本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某种社会理性对于整个计划的作用是不存在的”。教师提问:施泰因布吕克能从《资本论》中找到解决2008年经济危机的办法吗?请用“二战”后的典型材料证明材料中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这样,通过提供材料,结合实际的生活实践,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展现了高效课堂。 可见,在二轮复习备课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取材料,针对考点和学生能力培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4.激发情感,彰显人文
课堂中学生情感激发和人文关怀是实现二轮复习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做了充分准备,学生围绕枯燥材料不断分析,有可能使这一堂课成为习题训练。所以,在二轮复习课堂设计时,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和人文关怀,紧紧围绕学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融入氛围中,不但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高,更使情感有一定升华。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针对十月革命过程及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我朗读了一首诗: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学生齐读后,我提出问题: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俄国政权有何变化?从“指方向”可以看出俄国革命任务和性质有何变化?从“抛幻想”可以看出俄国革命斗争的策略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现曙光”有哪些表现?学生在读诗词过程中,就解决了相关问题,感受了俄国在短时间内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化。而从“列宁撼动地球”图片中,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角度,充分理解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读史感悟环节中,展示了巴黎公社殉难处、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等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学生在讨论中,一方面认识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它的发展和最终在全世界确立是不可阻挡的。另一方面树立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远大人生理想。
高效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考纲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形成整体思路,确立本节课主旨和目标;需要和学生一起梳理线索,构建框架,为学生构建整体知识网络;通过史料展现与分析,凸显学生主的体性和课堂的有效性;而学生情感激发和人文关怀为高效课堂起到催化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二轮复习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中学历史研究性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
[2]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第一版.
[3]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2010.10.第一版.
关键词: 历史二轮复习 高效课堂 有效性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掌握,认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这就对二轮复习有了更高要求,不能出现“炒冷饭”现象,而是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推动学生进一步地探究和思考问题。如何增强历史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我结合自己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集体备课,明确主旨。
个人钻研教材、考纲,分析学生情况,这是实现历史复习课有效性的前提,而集体备课则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只有经过研讨,深刻剖析,确立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既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在设计《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还是紧紧抓住学案,注重知识梳理,由学生自己完成;史料研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走进高考,回顾历年高考题,感受高考;运用知识,通过习题的讲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集体备课时,这样的设想受到了同行的质疑,感觉仍没有脱离一轮复习的窠臼,既没有新意,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发,经过研讨,重新确立本课目标和主旨:1.线索梳理——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发展线索;2.知识运用与梳理——通过材料展示,将基础知识隐含在材料中,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一起梳理与分析,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知识链接与延伸——将必修三本书中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达到知识整合和拓展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比较能力;4.易错点点拨——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和新中国的过渡时期时间界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这些知识点,教师运用数学符号方法来处理,使学生能直观地通过数学符号掌握理论与概念;5.读史感悟——展示巴黎公社殉难处、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等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6.经典习题训练。
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以充足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氛围;在注重问题教学的同时,不忽视历史课本知识的梳理,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材料展示与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横向和纵向)能力,知识链接与延伸就是很好的表现。在读史感悟环节,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品质。在易错点分析中,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的进一步强化。
二、理清线索,构建框架。
作为二轮复习,一般都会采取小专题方式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对本专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梳理,注重对学生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这就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适应综合能力测试需要。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齐读单元材料,用一句话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革命——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接下来的复习与探讨始终围绕这一体系进行。这样就做到了构建知识框架与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主体,注重实效。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功能,如何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中学一线教师一直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是主体性体现的关键。因而,在二轮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运用大量史料,创设一定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要求,不断提高二轮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单元线索梳理由学生完成,教师适当补充;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则通过一个选择题的方式展现,恩格斯曾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从恩格斯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①“已有的思想材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来源于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②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③“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A.①②③?摇B.①②③④?摇C.①③④?摇D.①③。这样的安排既了解了背景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讲解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时,也是通过材料展示达到目的。材料一《永远的马克思》(2008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自由资本主义受到广泛的社会质疑。在德国,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今年圣诞节的最佳礼品。据说,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正在阅读《资本论》,这位在金融危机中焦头烂额、寝食不安的财长,现在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材料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提高工人工资,就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危险。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危机是资本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某种社会理性对于整个计划的作用是不存在的”。教师提问:施泰因布吕克能从《资本论》中找到解决2008年经济危机的办法吗?请用“二战”后的典型材料证明材料中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这样,通过提供材料,结合实际的生活实践,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展现了高效课堂。 可见,在二轮复习备课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取材料,针对考点和学生能力培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4.激发情感,彰显人文
课堂中学生情感激发和人文关怀是实现二轮复习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做了充分准备,学生围绕枯燥材料不断分析,有可能使这一堂课成为习题训练。所以,在二轮复习课堂设计时,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和人文关怀,紧紧围绕学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融入氛围中,不但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高,更使情感有一定升华。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针对十月革命过程及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我朗读了一首诗: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学生齐读后,我提出问题: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俄国政权有何变化?从“指方向”可以看出俄国革命任务和性质有何变化?从“抛幻想”可以看出俄国革命斗争的策略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现曙光”有哪些表现?学生在读诗词过程中,就解决了相关问题,感受了俄国在短时间内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化。而从“列宁撼动地球”图片中,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角度,充分理解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读史感悟环节中,展示了巴黎公社殉难处、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等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学生在讨论中,一方面认识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它的发展和最终在全世界确立是不可阻挡的。另一方面树立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远大人生理想。
高效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考纲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形成整体思路,确立本节课主旨和目标;需要和学生一起梳理线索,构建框架,为学生构建整体知识网络;通过史料展现与分析,凸显学生主的体性和课堂的有效性;而学生情感激发和人文关怀为高效课堂起到催化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二轮复习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中学历史研究性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
[2]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第一版.
[3]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2010.1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