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业态带来新挑战。编辑既要应对新挑战,做时代的开拓者,又要继承传统出版的匠心精神,做文化的传承者。在成长与发展上,编辑既要提高自身素质,向专业化道路深耕,也要关注当下,紧跟数字化变革的步伐,努力打造高质量出版物,助力全民阅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编辑;成长;发展
《重新理解中国当代出版业》一文阐述了当今出版业的新业态及现状。该文指出:“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传统的出版业不仅没有扮演主要角色,而且显得处处被动,处于防守状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出版已经超过了传统出版物的销售规模。”“当代中国出版形成了新工匠出版、机械化印刷出版、数字化出版三元并存的出版业态,数字化出版逐步占据主导地位。”[1]
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出版业的变革也一触即发。与此同时,业界前辈钟叔河先生说:“读书也要有读书的方式,有时得捧卷长吟,有时要掩卷沉思。如果都在手机上看,没有了‘卷’,手上无卷,又怎么能沉思呢?”[2]
面对新业态的急剧发展和传统读书人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处于出版业核心的编辑应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些问题,又如何在数字化大浪潮中激流勇进,发挥编辑的使命作用?文章就编辑的成长和发展,尝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及认识。
一、迎接信息传播技术更新挑战,突出信息价值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资源共享的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持续更新,催生了许多新的出版业态,如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游戏出版、社群出版、智能出版、视听出版、知识服务等。
在这些出版业态中,有些获得巨大成功,如数据库出版的典型案例“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视听出版的“喜马拉雅”、“得到”APP,知识服务的“逻辑思维” “知乎”,网络出版的IP打造,以及手机电子书、Kindle电子书等,这些都为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但是,在这些出版业态中,也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知识付费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却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知识含金量不高,盗版、抄袭频发等。网络红人papi酱在加入‘分答’两个月后就停止了内容更新;罗永浩在‘得到’的专栏只开设了3个月;声称可以让用户3年涨薪50%的在线付费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有11万人报名,但其课程完成率不到三分之一。”[3]对目前的直播带货,“有‘发烧’的专业学者认为,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将成为未来知识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尽管理性的学者对此持谨慎甚至不同观点”[4]。数字化时代,要应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媒介所发生的变化,归根要明确受众对优质内容及其阅读价值的需求恒定不变,编辑要在此基础上对海量信息里优质内容及其阅读价值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发挥主动性,践行编辑使命。
在数字化时代下,读者专注于读屏,随之而来的是碎片化阅读,而在内容纷繁的信息海洋中,读者如何能够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阅读?编辑发挥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是内容价值的发现。其次是内容传播途径的延展。编辑对内容的定位和价值判断,是平衡新业态的杠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寿光认为:“数字时代,编辑的核心价值是价值发现,是在海量信息中要有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最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才是出版社的主体,特别是在互联网数字化的浪潮中,编辑的价值会愈发凸显。”[5]除此之外,编辑还要学会运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通过尝试与探索,让传播形式服务于内容,技术辅助于价值传播,从而提高内容传递的效率,拓宽受众面。
二、坚守探索和创新是必然之道,对传统出版精神的继承乃道之源
目前,出版业和传统媒体已开始融媒体出版的探索。其中,“三联·中读”的成功推出和运营为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其高品质的付费课程,为知识付费型产品的开发做出了典型示例。而商务印书馆依靠自身做辞书和学术出版的优势,成功打造了融媒知识IP—《万献初解字读〈诗经〉》视频课,并强调“制作之初就确立了辞书标准的品质追求,不惜以磨砺辞书的匠心和耐心打磨雕琢视频产品”。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转型与升级,离不开对自身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2020年,《出版人》杂志先后对两个知名出版品牌团队做了报道。一是“汗青堂”。“汗青堂”是后浪出版公司于2015年成立的历史品类子品牌,致力于打造兼具学术性与流行性的全球范围历史佳作。整个团队5年做50本书,逐渐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可。他们追求专业,低调务实,“连logo都没有设计,他们唯一仰仗的是书的品质。对‘社恐’的编辑而言,他们相信好书会自己说话,埋头书稿才是正道”[6]。该团队“坚持编辑在书上市的那一刻就该转为幕后”,在如今营销铺天盖地、各大出版社对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轮番推出的环境中,这多少与当下酒香还怕巷子深的观念和做法有些背道而驰。二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其“甲骨文”工作室負责人董风云说:“品牌就是我们营销的全部。做好这个品牌,所有的营销就都有了。”“品牌是用产品来说话的,你的产品不行,品牌再怎么宣传都没有用。”可见,这两个团队对品牌的建立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即立足于用做好书说话,做好编辑当务的工作。而资深出版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的《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就青年编辑如何做好一名编辑进行了悉心、率真的引导。判断选题内容价值、做好内容审读加工、重视文字基本功、把握装帧设计等业务技能,编辑要传承和体现传统出版中的匠心和专业精神,把答疑解惑、传道授业的传统出版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数字化时代下,编辑要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结合新的信息科学技术发挥创新精神,为出版业注入新活力,关注新业态,化挑战为机遇,而探索和创新是必然之道。同时,编辑要秉承传统出版精神,不在大潮流中迷失方向。这是生产高质量出版物和提高编辑自身全面素养的源头力量。“出版业要努力发扬内容生产上的传统优势,时刻保持内容产业的定位,努力实现内容产业的融合、创新、提高。”聂震宁如是说[7]。 三、立足全媒型人才培养,深耕专业化是“自身硬”的关键
在数字化时代下,全媒型人才成为出版业人才发展与培养的方向,这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说:“就编辑内在条件而言,应该具有全面的业务素养。这些业务素养应该包括文学的感性、史学的智性、哲学的悟性、科学的理性、艺术的灵性、伦理的德性等……还应形成四种能力:选题的策划能力、作者的发现能力、文稿的统筹能力、文字的驾驭能力。”[8]
这些业务素养与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编辑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便没有高质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出版理念—导向、精品、原创、专业,并认为专业和原创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编辑的自身专业化发展,既是内在素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外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编辑如何深耕,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笔者认为,积累与写作,是编辑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不二法宝。
这里的“积累”,不仅指经验的积累,还在于阅读的沉淀。郝振省提道:“首先,阅读对编辑出版人来讲,绝对是刚性约束,要形成不可撼动的读书习惯;其次,应该把精力投入到读经典上来,因为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再次,要学会在被动阅读中采取主动策略,‘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看识月不识月’。”[8]
与阅读积累相辅相成的,还有写作这项技能。编辑不一定要成为作者,但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是编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策划案、审读、与作者的交流、文案的发挥、营销宣传等,都离不开编辑写作。编辑写作能力强或语文能力强者,更容易胜任编辑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寿光就成功地把该社的编辑团队打造成了可编、可研的高端专业队伍,将编辑向学者型培养。
在数字化时代下,编辑对文字、阅读与写作,要锁定领域,精耕细作。这既是编辑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磨炼自身本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这体现一个出版人的定力所在—“出版人要有定力,只要能守住文化创意的原点,一定会慢慢做好自己。”[9]
四、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环境,守责自省应笃行致远
“没有阅读,就没有出版;没有阅读文化,就没有出版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4]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及其传播方式、效果变化,舆论环境也纷繁复杂,出版业态的发展与转型,优质精神产品的产生与出版,如何深耕阅读市场,有效把握舆情环境,发挥助力全民阅读发展的作用,这既需要出版社高质量的发展,也离不开编辑发挥主体作用。
编辑守责自省应笃行致远。一是要有编辑职业操守和职责。编辑肩负出版物内容把关的使命,应尊重优质原创的内容,严把政治导向关,杜绝违反出版法律法规的操作,以精耕细作的态度,传承传统出版精神,以锐意创新的工作模式,开拓出版新发展。二是要有自省意识与反思态度。编辑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组织和编辑书稿时,立足实际和经验学识积累,学会预判,三思谨慎而行。三是要有使命感。编辑应为全民阅读文化的营造和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以优质出版物引领大众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据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低于2018年的4.67本。数字化时代,阅读推广人聂震宁倡导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读书为本,读屏为辅”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倡导,读屏时代也要掩卷沉思。全民高素质的阅读文化打造,还需要长足努力。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的变革和创新具有迫切性,出版业转型与发展是大势所趋。青年编辑应紧跟数字化变革的步伐,重新认识角色定位和职业使命,勇于接受挑战,做新时代的出版开拓者;青年编辑应勇于探索创新融合出版,继承和发扬传统出版专业精神,做行业发展的继承者;青年编辑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学习,关注自身职业成长,向全媒型人才发展,做有准备的创新者;青年编辑应善于守责自省并致远笃行,在出版业的新发展中,努力做出高质量图书,助力全民阅读文化的发展,做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J].出版发行研究,2020(01):5-15.
[2]谢明.九旬钟叔河:念楼望海犹滔天[J].出版人,2020(09):24-26.
[3]李林容,邱立楠.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传承与重塑[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78-82.
[4]于殿利.后疫情时代的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20(06):34-40.
[5]杨帆.一个出版人和一家出版社的恒久坚持[J].出版人,2020(09):17-23,16.
[6]亢姿爽.汗青堂五年:相信好书会说话[J].出版人,2020(07):25-27.
[7]聂震宁.未来五年的五点希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27.
[8]郝振省.关于名编辑、学者型编辑的评价标准与成长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20(08):1.
[9]肖风华.痛点、陷阱、踩坑,一位社長对出版转型的复盘和反思[N].出版商务周报,2020-08-20.
[关键词]数字化;编辑;成长;发展
《重新理解中国当代出版业》一文阐述了当今出版业的新业态及现状。该文指出:“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传统的出版业不仅没有扮演主要角色,而且显得处处被动,处于防守状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出版已经超过了传统出版物的销售规模。”“当代中国出版形成了新工匠出版、机械化印刷出版、数字化出版三元并存的出版业态,数字化出版逐步占据主导地位。”[1]
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出版业的变革也一触即发。与此同时,业界前辈钟叔河先生说:“读书也要有读书的方式,有时得捧卷长吟,有时要掩卷沉思。如果都在手机上看,没有了‘卷’,手上无卷,又怎么能沉思呢?”[2]
面对新业态的急剧发展和传统读书人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处于出版业核心的编辑应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些问题,又如何在数字化大浪潮中激流勇进,发挥编辑的使命作用?文章就编辑的成长和发展,尝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及认识。
一、迎接信息传播技术更新挑战,突出信息价值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资源共享的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持续更新,催生了许多新的出版业态,如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游戏出版、社群出版、智能出版、视听出版、知识服务等。
在这些出版业态中,有些获得巨大成功,如数据库出版的典型案例“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视听出版的“喜马拉雅”、“得到”APP,知识服务的“逻辑思维” “知乎”,网络出版的IP打造,以及手机电子书、Kindle电子书等,这些都为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但是,在这些出版业态中,也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知识付费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却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知识含金量不高,盗版、抄袭频发等。网络红人papi酱在加入‘分答’两个月后就停止了内容更新;罗永浩在‘得到’的专栏只开设了3个月;声称可以让用户3年涨薪50%的在线付费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有11万人报名,但其课程完成率不到三分之一。”[3]对目前的直播带货,“有‘发烧’的专业学者认为,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将成为未来知识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尽管理性的学者对此持谨慎甚至不同观点”[4]。数字化时代,要应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媒介所发生的变化,归根要明确受众对优质内容及其阅读价值的需求恒定不变,编辑要在此基础上对海量信息里优质内容及其阅读价值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发挥主动性,践行编辑使命。
在数字化时代下,读者专注于读屏,随之而来的是碎片化阅读,而在内容纷繁的信息海洋中,读者如何能够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阅读?编辑发挥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是内容价值的发现。其次是内容传播途径的延展。编辑对内容的定位和价值判断,是平衡新业态的杠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寿光认为:“数字时代,编辑的核心价值是价值发现,是在海量信息中要有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最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才是出版社的主体,特别是在互联网数字化的浪潮中,编辑的价值会愈发凸显。”[5]除此之外,编辑还要学会运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通过尝试与探索,让传播形式服务于内容,技术辅助于价值传播,从而提高内容传递的效率,拓宽受众面。
二、坚守探索和创新是必然之道,对传统出版精神的继承乃道之源
目前,出版业和传统媒体已开始融媒体出版的探索。其中,“三联·中读”的成功推出和运营为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其高品质的付费课程,为知识付费型产品的开发做出了典型示例。而商务印书馆依靠自身做辞书和学术出版的优势,成功打造了融媒知识IP—《万献初解字读〈诗经〉》视频课,并强调“制作之初就确立了辞书标准的品质追求,不惜以磨砺辞书的匠心和耐心打磨雕琢视频产品”。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转型与升级,离不开对自身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2020年,《出版人》杂志先后对两个知名出版品牌团队做了报道。一是“汗青堂”。“汗青堂”是后浪出版公司于2015年成立的历史品类子品牌,致力于打造兼具学术性与流行性的全球范围历史佳作。整个团队5年做50本书,逐渐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可。他们追求专业,低调务实,“连logo都没有设计,他们唯一仰仗的是书的品质。对‘社恐’的编辑而言,他们相信好书会自己说话,埋头书稿才是正道”[6]。该团队“坚持编辑在书上市的那一刻就该转为幕后”,在如今营销铺天盖地、各大出版社对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轮番推出的环境中,这多少与当下酒香还怕巷子深的观念和做法有些背道而驰。二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其“甲骨文”工作室負责人董风云说:“品牌就是我们营销的全部。做好这个品牌,所有的营销就都有了。”“品牌是用产品来说话的,你的产品不行,品牌再怎么宣传都没有用。”可见,这两个团队对品牌的建立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即立足于用做好书说话,做好编辑当务的工作。而资深出版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的《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就青年编辑如何做好一名编辑进行了悉心、率真的引导。判断选题内容价值、做好内容审读加工、重视文字基本功、把握装帧设计等业务技能,编辑要传承和体现传统出版中的匠心和专业精神,把答疑解惑、传道授业的传统出版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数字化时代下,编辑要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结合新的信息科学技术发挥创新精神,为出版业注入新活力,关注新业态,化挑战为机遇,而探索和创新是必然之道。同时,编辑要秉承传统出版精神,不在大潮流中迷失方向。这是生产高质量出版物和提高编辑自身全面素养的源头力量。“出版业要努力发扬内容生产上的传统优势,时刻保持内容产业的定位,努力实现内容产业的融合、创新、提高。”聂震宁如是说[7]。 三、立足全媒型人才培养,深耕专业化是“自身硬”的关键
在数字化时代下,全媒型人才成为出版业人才发展与培养的方向,这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说:“就编辑内在条件而言,应该具有全面的业务素养。这些业务素养应该包括文学的感性、史学的智性、哲学的悟性、科学的理性、艺术的灵性、伦理的德性等……还应形成四种能力:选题的策划能力、作者的发现能力、文稿的统筹能力、文字的驾驭能力。”[8]
这些业务素养与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编辑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便没有高质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出版理念—导向、精品、原创、专业,并认为专业和原创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编辑的自身专业化发展,既是内在素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外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编辑如何深耕,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笔者认为,积累与写作,是编辑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不二法宝。
这里的“积累”,不仅指经验的积累,还在于阅读的沉淀。郝振省提道:“首先,阅读对编辑出版人来讲,绝对是刚性约束,要形成不可撼动的读书习惯;其次,应该把精力投入到读经典上来,因为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再次,要学会在被动阅读中采取主动策略,‘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看识月不识月’。”[8]
与阅读积累相辅相成的,还有写作这项技能。编辑不一定要成为作者,但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是编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策划案、审读、与作者的交流、文案的发挥、营销宣传等,都离不开编辑写作。编辑写作能力强或语文能力强者,更容易胜任编辑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寿光就成功地把该社的编辑团队打造成了可编、可研的高端专业队伍,将编辑向学者型培养。
在数字化时代下,编辑对文字、阅读与写作,要锁定领域,精耕细作。这既是编辑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磨炼自身本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这体现一个出版人的定力所在—“出版人要有定力,只要能守住文化创意的原点,一定会慢慢做好自己。”[9]
四、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环境,守责自省应笃行致远
“没有阅读,就没有出版;没有阅读文化,就没有出版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4]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及其传播方式、效果变化,舆论环境也纷繁复杂,出版业态的发展与转型,优质精神产品的产生与出版,如何深耕阅读市场,有效把握舆情环境,发挥助力全民阅读发展的作用,这既需要出版社高质量的发展,也离不开编辑发挥主体作用。
编辑守责自省应笃行致远。一是要有编辑职业操守和职责。编辑肩负出版物内容把关的使命,应尊重优质原创的内容,严把政治导向关,杜绝违反出版法律法规的操作,以精耕细作的态度,传承传统出版精神,以锐意创新的工作模式,开拓出版新发展。二是要有自省意识与反思态度。编辑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组织和编辑书稿时,立足实际和经验学识积累,学会预判,三思谨慎而行。三是要有使命感。编辑应为全民阅读文化的营造和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以优质出版物引领大众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据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低于2018年的4.67本。数字化时代,阅读推广人聂震宁倡导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读书为本,读屏为辅”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倡导,读屏时代也要掩卷沉思。全民高素质的阅读文化打造,还需要长足努力。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的变革和创新具有迫切性,出版业转型与发展是大势所趋。青年编辑应紧跟数字化变革的步伐,重新认识角色定位和职业使命,勇于接受挑战,做新时代的出版开拓者;青年编辑应勇于探索创新融合出版,继承和发扬传统出版专业精神,做行业发展的继承者;青年编辑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学习,关注自身职业成长,向全媒型人才发展,做有准备的创新者;青年编辑应善于守责自省并致远笃行,在出版业的新发展中,努力做出高质量图书,助力全民阅读文化的发展,做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J].出版发行研究,2020(01):5-15.
[2]谢明.九旬钟叔河:念楼望海犹滔天[J].出版人,2020(09):24-26.
[3]李林容,邱立楠.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传承与重塑[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78-82.
[4]于殿利.后疫情时代的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20(06):34-40.
[5]杨帆.一个出版人和一家出版社的恒久坚持[J].出版人,2020(09):17-23,16.
[6]亢姿爽.汗青堂五年:相信好书会说话[J].出版人,2020(07):25-27.
[7]聂震宁.未来五年的五点希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27.
[8]郝振省.关于名编辑、学者型编辑的评价标准与成长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20(08):1.
[9]肖风华.痛点、陷阱、踩坑,一位社長对出版转型的复盘和反思[N].出版商务周报,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