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1.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均有涉及。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意识的累积是成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料更加丰富。
2.时代感强,素材更新快。
思想品德课素材的变化快是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感受最深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导致说明问题的素材也必须有时代特色。
3.思想品德培育,交互性强。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一种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内容、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过程。现在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这使得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面对信息万变的社会,各种思想意识混杂,其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迫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正向现代以学生为主的“学”的模式转化。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
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空间开放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
2.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让学生在各种任务情境中进行体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的教学宗旨。
3.讨论交流协商合作学习。
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实现共同提高。
4.促进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完整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过程。显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效果
从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品德课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有以下几种效果。
第一,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思想品德课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地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充分地利用了“人机交互”这一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这样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刻板和被动,而更多地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音乐、动画、阅读、交谈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思想品德课的几个框节包含有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练习、“好榜样”,甚至还有教师自制的课件,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
第四,互联网的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基于互联网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恰恰能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供协作式学习,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是遵循教育和学习规律,立足于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既有创新精神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
1.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均有涉及。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意识的累积是成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料更加丰富。
2.时代感强,素材更新快。
思想品德课素材的变化快是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感受最深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导致说明问题的素材也必须有时代特色。
3.思想品德培育,交互性强。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一种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内容、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过程。现在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这使得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面对信息万变的社会,各种思想意识混杂,其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迫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正向现代以学生为主的“学”的模式转化。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
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空间开放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
2.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让学生在各种任务情境中进行体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的教学宗旨。
3.讨论交流协商合作学习。
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实现共同提高。
4.促进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完整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过程。显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效果
从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品德课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有以下几种效果。
第一,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思想品德课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地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充分地利用了“人机交互”这一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这样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刻板和被动,而更多地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音乐、动画、阅读、交谈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思想品德课的几个框节包含有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练习、“好榜样”,甚至还有教师自制的课件,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
第四,互联网的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基于互联网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恰恰能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供协作式学习,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是遵循教育和学习规律,立足于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既有创新精神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