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札记在写作教学中具有补充写作材料,提供文体范本,激发学生求知及写作兴趣,加强学生思维深度的作用。札记有摘录、提要、提问、评论、鉴赏、心得、拟作等写作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札记;写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26-02
关于写作,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由此可见,大量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有效地将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写作中呢?笔者认为,札记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札记的妙用
札记,即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将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写下来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训古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五四时,胡适又增加了“手到”,所谓“手到”,即读书时勤用笔墨,学会做札记。胡适认为:“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作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算是你自己的了[1]。”札记写作有着以下妙用。
第一,解决写作缺少材料的烦恼。徐公美老师说:“作文的取材,在读书和阅世,其理尽人皆知,但中学生在求學时代,阅世的机会,即苦无多,因此不得不偏重读书方面[2]。”既如此,札记即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黎锦熙说:“日记、札记,有内容,重资源,比之堂上限时作文,偏重语文形式之正确无误者,当然益处更多,效用较大[3]。”
第二,为学生提供更多文体的范文。单篇范文的教学往往偏于课内,文章一般较短,讲究读书的质量。但是它毕竟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博观约取”的写作实际,所以在精读教材中的范文之余,可略读专书,多看些长篇作品,注重量的积累,这对写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4]。”
第三,激发学生求知及写作兴趣。黎锦熙在《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中提出“日札优于作文”的观点。在写作上,札记相较命题作文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札记写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因为札记几乎包括所有课外的写作形式,且不限制题材和体裁,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发挥出自己写作上的优势。
第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单篇课文往往思想较浅而单薄,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而许多课外书的篇幅较长,表达相对系统具体,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所以有人这样
说:“学生专书不读,专恃范文为作文取材的渊数。途径即狭,思力日以梏亡。”
二、札记的写作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应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课外书籍后自主搜集材料,以启发思维,增强写作技能。札记的写作方法有简有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摘录,即摘录文中的精彩语句。这种方法最简单,适合刚刚学写札记的学生使用。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好多学生都做了笔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以备日后常读常新,愈读愈厚。
第二,提要,即提炼并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此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准确把握。如沈从文的《边城》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那么,这部名作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如果用一句话来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又该怎么说呢?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在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大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和爷爷相依为命的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之间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以此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
第三,提问,即就书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刻提醒、督促自己在现在或者将来寻找答案,以解心头之疑虑。如在阅读《史记》中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及《留侯世家》等篇目时会发现,“刘邦推堕儿女”的事件在不同的文章里有或大或小的出入,甚至有的篇目里有记载而有的篇目里没有。难道是司马迁记述有误?于是将心中疑问记录,用大大的问号做出标记。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结合同伴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叫“互现法”,即将一个人物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者将同一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可保证各篇的统一完整,倾向鲜明,又可使各篇之间相得益彰;既忠于历史的真实,又不损害人物形象,是善于“剪裁”的典范。
第四,评论,即阅读完原书后,就其中的观点或写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观点即调动和发掘自身潜在的是非判断能力,并及时矫正是非判断标准。评判写法则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尤其是在借鉴方面,可以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文章有质的飞跃。当然,评论的深刻与否,中肯与否,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坦易家国赤子心——梁启超与梁氏家风》是一本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全书由引言、正文、附录、参考书目四部分组成。初读只是觉得有趣,读了三四遍之后,才能渐渐地感受到书中的精髓所在。仅以书之布局做些说明。全书正文共六章,每一章的题目皆由七字组成,且不乏“雏凤清于老凤声”“无情未必真豪杰”等经典名句;每章三至四小节,节题多由五或七字构成,也有“遥怜小儿女”“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古诗点缀;每节三至九个或长或短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有二(“念女”“劝子”等)到十个(“学问兴味不能太过单调”等)字数不等的标题,这种整饬与散漫的结合,既有端庄典雅之派,又有不拘一格之闲。这些或整或散的题目,类似于古典章回小说的回目,很好地起到了概括提示、凸显中心之功用。 第五,鉴赏,即就原书中写法及精彩之处进行赏析。此方法与上一个方法评论的运用都需建立在较为牢固的文学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便不会有既规整又独特的欣赏格式,更遑论鉴赏体系。因此,要坚决杜绝“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现象,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原著加以补充和完善,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六,心得,即就书中内容提出自己的感受及所得启示。这一点至关重要,心得往往是对生活认识理解的加深,或是对人生哲理的参悟。
第七,拟作,即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或以原书观点为主,另行补充新的材料作文;或模拟文章写法,变换内容及观点作文;或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新的见解作文等。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试验。
前人在研究或创作中经常发挥札记的作用。清代王筠《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胡适说:“一九一三年十月至一九一七年回到上海,有札记十五卷。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代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5]。”
所以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如果能写好札记并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在激发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一定能很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教師在指导学生做札记时,一要对不规范的地方及时矫正,发现三观有问题的及时谈心做好疏导;二要不吝表扬,树立典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卷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蒙.扬州中学早期(1927-1937)国文教育及现实启示[D].扬州:扬州大学,2011.
[3]黎锦熙.黎锦熙论语文教育[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4]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胡适.胡适留学日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淑明(1965~),女,河南鹤壁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关键词】札记;写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26-02
关于写作,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由此可见,大量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有效地将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写作中呢?笔者认为,札记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札记的妙用
札记,即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将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写下来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训古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五四时,胡适又增加了“手到”,所谓“手到”,即读书时勤用笔墨,学会做札记。胡适认为:“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作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算是你自己的了[1]。”札记写作有着以下妙用。
第一,解决写作缺少材料的烦恼。徐公美老师说:“作文的取材,在读书和阅世,其理尽人皆知,但中学生在求學时代,阅世的机会,即苦无多,因此不得不偏重读书方面[2]。”既如此,札记即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黎锦熙说:“日记、札记,有内容,重资源,比之堂上限时作文,偏重语文形式之正确无误者,当然益处更多,效用较大[3]。”
第二,为学生提供更多文体的范文。单篇范文的教学往往偏于课内,文章一般较短,讲究读书的质量。但是它毕竟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博观约取”的写作实际,所以在精读教材中的范文之余,可略读专书,多看些长篇作品,注重量的积累,这对写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4]。”
第三,激发学生求知及写作兴趣。黎锦熙在《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中提出“日札优于作文”的观点。在写作上,札记相较命题作文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札记写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因为札记几乎包括所有课外的写作形式,且不限制题材和体裁,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发挥出自己写作上的优势。
第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单篇课文往往思想较浅而单薄,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而许多课外书的篇幅较长,表达相对系统具体,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所以有人这样
说:“学生专书不读,专恃范文为作文取材的渊数。途径即狭,思力日以梏亡。”
二、札记的写作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应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课外书籍后自主搜集材料,以启发思维,增强写作技能。札记的写作方法有简有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摘录,即摘录文中的精彩语句。这种方法最简单,适合刚刚学写札记的学生使用。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好多学生都做了笔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以备日后常读常新,愈读愈厚。
第二,提要,即提炼并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此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准确把握。如沈从文的《边城》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那么,这部名作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如果用一句话来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又该怎么说呢?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在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大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和爷爷相依为命的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之间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以此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
第三,提问,即就书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刻提醒、督促自己在现在或者将来寻找答案,以解心头之疑虑。如在阅读《史记》中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及《留侯世家》等篇目时会发现,“刘邦推堕儿女”的事件在不同的文章里有或大或小的出入,甚至有的篇目里有记载而有的篇目里没有。难道是司马迁记述有误?于是将心中疑问记录,用大大的问号做出标记。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结合同伴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叫“互现法”,即将一个人物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者将同一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可保证各篇的统一完整,倾向鲜明,又可使各篇之间相得益彰;既忠于历史的真实,又不损害人物形象,是善于“剪裁”的典范。
第四,评论,即阅读完原书后,就其中的观点或写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观点即调动和发掘自身潜在的是非判断能力,并及时矫正是非判断标准。评判写法则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尤其是在借鉴方面,可以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文章有质的飞跃。当然,评论的深刻与否,中肯与否,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坦易家国赤子心——梁启超与梁氏家风》是一本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全书由引言、正文、附录、参考书目四部分组成。初读只是觉得有趣,读了三四遍之后,才能渐渐地感受到书中的精髓所在。仅以书之布局做些说明。全书正文共六章,每一章的题目皆由七字组成,且不乏“雏凤清于老凤声”“无情未必真豪杰”等经典名句;每章三至四小节,节题多由五或七字构成,也有“遥怜小儿女”“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古诗点缀;每节三至九个或长或短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有二(“念女”“劝子”等)到十个(“学问兴味不能太过单调”等)字数不等的标题,这种整饬与散漫的结合,既有端庄典雅之派,又有不拘一格之闲。这些或整或散的题目,类似于古典章回小说的回目,很好地起到了概括提示、凸显中心之功用。 第五,鉴赏,即就原书中写法及精彩之处进行赏析。此方法与上一个方法评论的运用都需建立在较为牢固的文学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便不会有既规整又独特的欣赏格式,更遑论鉴赏体系。因此,要坚决杜绝“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现象,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原著加以补充和完善,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六,心得,即就书中内容提出自己的感受及所得启示。这一点至关重要,心得往往是对生活认识理解的加深,或是对人生哲理的参悟。
第七,拟作,即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或以原书观点为主,另行补充新的材料作文;或模拟文章写法,变换内容及观点作文;或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新的见解作文等。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试验。
前人在研究或创作中经常发挥札记的作用。清代王筠《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胡适说:“一九一三年十月至一九一七年回到上海,有札记十五卷。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代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5]。”
所以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如果能写好札记并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在激发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一定能很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教師在指导学生做札记时,一要对不规范的地方及时矫正,发现三观有问题的及时谈心做好疏导;二要不吝表扬,树立典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卷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蒙.扬州中学早期(1927-1937)国文教育及现实启示[D].扬州:扬州大学,2011.
[3]黎锦熙.黎锦熙论语文教育[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4]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胡适.胡适留学日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淑明(1965~),女,河南鹤壁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