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三种矛盾关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shilei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的尴尬——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
  眼下的语文课上得太杂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看上去是说语文课无所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教学题材十分鲜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形的课堂里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这无异于让巧妇去为无米之炊。况且,还有高考的大旗依然飘荡在语文老师眼前,如果过分地强调挖掘语文课的生活外延,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将受到冲击,因为考查的内容跟教学的内容脱节,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很少考到。与其花费心血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还不如让学生多考几分来得实在。这样,学生高兴,家长高兴,学校高兴,社会高兴,语文老师更高兴。
  于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成了一门纯技术性的学科。因此,着眼于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语文老师选择了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语文老师的备课本上,记录了肢解原本意蕴深长的文本的字迹。小到字词的读音,词语的意义、用法,句子的手法运用;大到主题思想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且每一个课堂环节都用知识点来概括,具体到如何用固定的方法来操作。
  然而,这样教下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荡然无存,上语文课就是看老师“庖丁解牛”似的肢解表演。方式陈旧,思想老套,说教僵死。几篇课文学下来,再上语文课听不听讲都无所谓,反正就那些老套套。老师不讲我也会。但是真正考试起来,那可怜的几个分数,难以启齿。这样的语文课不是在浪费生命吗?不上也罢!
  于是乎,怪圈已经形成。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教师教起来吃力不讨好。于是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就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然后高叹——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
  这就是原本作为文学教育载体并承担着育人功能的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大体现状!
  新课标的学科要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基于素质教育大旗之下仍然实行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现状,语文学科真的到了濒临灭顶的境地。于是,有识之士高呼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也就应运而生。
  《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新课标用张力极强的文字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基本任务三个方面界定了高中语文课。并且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体系作为新课标下语文课的评价标准,很显然陈旧的一套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语文老师高兴了,因为新课标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活力,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不再成为捆绑语文的桎梏。但是语文老师又迷惘了,因为新课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达到人文的高度。
  但是,我们从新课标里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句,不难发现语文课的基本内涵: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人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关键词一方面说明要把语文当作一门工具学科。但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倡人文教育。至此,语文课要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也就不再成为困扰语文老师的问题了。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语文学科中工具的一面,更多的是人文的一面。
  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钱先生的观点指明了语文课的本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现行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的教法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那么,新课程标准就是要纠正应试教育的极端,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回到一个既能表现人文性,又能含盖工具性的本位上来。
  语文课的工具性在过去许多年里实行的教育模式里已经做得很充分了。那么,人文教育如何介入到课堂中来就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呢?新课程标准呼唤文学教育的回归。因为只有用文学教育的手段才能完成人文教育的重任。
  文学教育的回归——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文学教育要完成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重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基本任务,就是要用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目标来完成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培养出学生怎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来充实。
  情感应该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应该具备的心理趋向。包
  含的关键词有:喜、怒、哀、惧、爱、恶、欲。
  态度,是对人、事、物、观念等等的评价。新课程标准里的态度应该包含的关键词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惜福、乐观、乐于参与、批判、思辨、创意、欣赏、关怀、感动、积极、信心、教养、有所敬畏、合作、责任、开放、尊重、乐于学习、勤奋、承担等。
  价值观,是支撑人的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价值观应该包含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两方面。其中个人价值观又包含个人核心价值观、个人辅助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包括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辅助价值观。
  个人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生命神圣、悲悯情怀、真理、美的诉求、真诚、真实、人性尊严、理性、创造力、勇气、自由情感、人格独特性。
  个人辅助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自尊、自省、自律、修身、道德观念、思想开阔、独立、进取、正直、简朴、敏感、谦逊、坚毅、优雅。
  社会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平等、善良、仁慈、爱心、自由、守望、相助、正义、信任、相互信赖、可持续性、人类整体福祉。
  社会辅助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多元化、正当的法律程序、民主、共同意志、爱国心、宽容、平等机会、文化及文明的传承、人权及责任、理性、归属感、团结一致。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以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上每一个关键词所含盖的内容就是语文课人文教育的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无一不体现着文学教育的本质来。因为文学教育的本质包含了以上每一个关键词的内容。可以说只有文学教育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评价目标。因为文学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文学教育既是人的精精神教育,又是人的自我塑造的教育,既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教育,又是审美的教育,既是人的心灵、情感、品位的教育,又是社会生活的教育,既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同时更是人的素养提高过程的教育。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针对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行将就木的现实,向语文课堂重新注入了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语文教师们只有沿着新课程标准的指向,运用文学教育的功能,充分彰显出语文人文与工具并重的学科特点来,才能让语文回到自己的家。
  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学教育徜若真能如此,那么受益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师,还有莘莘学子,更多的是整个民族。
其他文献
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每个幼儿的口语在“对话”的平台上,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我尝试着做了如下探索:    一、教师与幼儿应该平等对话,让幼儿敢说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与教师对话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和孩子交流时,假如你弯下腰或蹲下,拉
期刊
【摘要】 音乐是生命的旋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幼儿园,如何更好地实施音乐教学活动呢?如何利用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音乐活动;创造力;策略    爱音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更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思维,因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运用脑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2) 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抱有正确的态度;  (2) 能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教学重点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能使小学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导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实现“掌握知识、发展潜能、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而观念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来说,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而且许多课堂教学评价
期刊
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丰富并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轻松、愉悦、自由的内部环境    首先,要创设整体的外部环境。我在班中开辟图书角,空间虽不大,但窗明几净,同时一边靠墙有一排木制书架,架上
期刊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自
期刊
【摘要】 在当前课改大潮中,课堂教学呼唤师生和谐。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没有任何压力获取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引领其抵达乐学境界,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和谐之乐;善教之乐;学习之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就
期刊
小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为了应付就会东拼西凑,乱抄一气,往往词不达意,或者想说“心里话”却又苦于词语贫乏,有口难言;有的作文像是“流水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分不清主次,夯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小学阶段作文的通病。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期刊
【摘要】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听话
期刊
【摘要】 通过细心观察生活,汲取别人的生活体现,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优秀报刊、范文,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因人而异,精心设计评语,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  【关键词】 观察;汲取;阅读;评语    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恐怕都有一种感受,即作文难教,其操作性较语文知识的教学弱得多。我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我的切身体会是:作文教学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难得像语文知识教学那样见到大面积丰收的艰苦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