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察能力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它是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生物 实验 教学 观察
  观察能力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它是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观察能力的概念
  衡量观察水平高低的概念,是观察能力。在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们观察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每个人观察能力不一样。简称是观察力,也叫眼力。
  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策略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3、传授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必要的。譬如观察细胞结构时,要从外到内,依次观察各部分结构特点。这就是一种最常用的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观察方法。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选择不同的程序和方法。现介绍如下几种观察方法:
  1)、定性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观察方法。通过定性观察,人们对观察对象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了大致的、粗略的认识,这为进一步对这些事物对象做出精确的、细致深入的认识提供了条件。
  2)、定量观察是借助观察仪器来进行的。它通过科学仪器来测量观察对象的各种数量关系、刻画对象的数量特征,因而定量观察又称为观测或测量。定量观察能够把握事物现象的规律性,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反映,从而提高了观察事实的可靠性和观察陈述的可检验性。天平,标尺,试剂等是进行定量观察的常用工具。
  3)、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进行的观察。即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物。直接观察具有简单、直接、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少、可随时随地进行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人的感官使观察的范围、观察的精确存在较大的误差等不足。
  4)、间接观察通过观察仪器去间接地感知被观察事物,这就是间接观察。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单细胞生物等微生物的活动等等。间接观察的作用:它扩大了观察的范围,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提高了观察的速度,克服人的感官造成的某些错觉,还能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講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5、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综合实验能力不仅局限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能力。它包括: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寻求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实验课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手段。在农村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过程中促使学生动脑。整个过程从实验课题的提出,设计方案到完成课题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实践者,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实践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明确。整个课题的完成,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汗水,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6、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中学语文教学既有传授语文知识的要求又有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它既有智育方面的要求,又有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要求。从教材的内容看,它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到天文、地理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改变家长传统的教育思维是与孩子沟通的根本;信任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亲子教育是与孩子沟通的重要途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环节;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成功教育的标志之一;赞美是与孩子沟通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 沟通 改变 信任 欣赏  父母是孩子依靠,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
心理学家和多数外语语言学家都認为,在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中,应坚持听、说为先的原则,坚持在情景中理解和掌握口语的基本技巧,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可以说,听、说能力的好坏决定于多种能力的提高与否。  一、当前中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困境  1.我国英语教学的听、说现状  重读写、轻听说的英语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违背了英语的目的性。因此,英语听说教学已
摘要:初中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阶段,是他们性格、魅力的成型阶段,是他们生理、心理的成熟阶段。他们的人格、气质、才学、追求和生存全都要在中学校园里定格。努力锻炼生命的质量,造就一个具有当代社会属性的自我,他们要学会理性,要学会成熟,要树立远大目标,他们更需要的是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初中语文 心理教育 学生 成长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在交往、学业、情感、亲子、生理和择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心
摘要: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讨性学习,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形式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基础性作业 创新模式  高中语文目前处于一个很尴尬和困惑的境地。学好语文非一日之功,再加上迫于高考的
摘要:演奏学习钢琴是一门科学,对人的要求很高,由于五个手指生理条件所限,各自具有的能力是不相同的,练习时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及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弹奏音阶、琶音时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条隐形的线串联着,形成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弹奏琶音时手不要从高处拍打琴键。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几个问题,也是在钢琴教学中我的一些粗浅体会,希望能对广大音乐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阶 琶音 和弦 弹奏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以下就搞好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因而,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
摘要: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