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具有明显的优势。创新意识是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者非常关注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变“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又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的学习,才会有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创新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如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形象直观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形象直观性,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望,转化为一种创新思维学习的动力。
  
  二、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育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要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等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四、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哪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俊 “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发展”.《课堂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2、于盛玲 等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2期。
  3、肖智 钟波 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4、陈文华 论知识与创新[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其他文献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现在本人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谈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
期刊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学生“不服从老师”、“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这样的学生会严重干扰课堂的教学秩序。有的学生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积极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主动求知,培养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
期刊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邀请中小学教师代表在中南海做客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可见,教师肩负着发展时代教育的使命,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专业成长呢?笔者认为,做“学习型”教师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关键,即教师“勤于读书,勤于反思,善于合作,善于借鉴”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读书
期刊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初中生物学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中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近两年的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后进生对生物学科的学
期刊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速发展,我国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批青壮年告别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子女到城市谋求生存与发展,留守儿童及其问题由此而生。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观察与实践,开展了对农村儿童人生观的调查研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初级中学里,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深入开展对留守生的调查研究,探秘其内心世界,揭示其多彩的人生观,了解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为教育教学
期刊
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为此,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考核等四个方面出发,围绕中职语文教学的差异性、多元性、实用性等特点,阐述了对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导向的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术学校是一个有着显著特色,且不受困于升学率的学校,没有了升学率,就没有了压力,学习就没有了动力。通过对新
期刊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来源于管理学领域,开始时是针对企业解决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我认为:知识经济依赖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出现标志着管理的革命;知识管理是从信息管理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其背景是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以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和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知识和人的管理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基本内涵。因此,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知识管理,它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求十分紧迫。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课”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意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联想到很多高水平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这门学科。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 合作创新    《中学物理课程
期刊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
期刊